河邊

相信的就是真實,難以置信的就是虛構。我隨便寫寫,你隨便看看
個人資料
riversid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哭喪

(2009-03-31 19:56:45) 下一個

我有些羨慕幾百年以前的生活,那個時候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是沒有我們現在那麽多的擔心。古時候,“工作”就是種地,隻聽說水災旱災,沒有丟工作一說;誰家有個什麽樣的凳子,有一隻有什麽斑點的羊全村都知道,根本不擔心被人偷;全村都是親戚,孩子走到哪家吃到哪家,從來不擔心被拐騙和被摘器官。鉛中毒?哪來的鉛?有鉛得貢獻給克婁巴特拉女王當化妝品。汞中毒?哪來的汞?有汞得貢獻給秦始皇煉長生不老丹。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有數不清的事情要擔心:大到會不會丟工作,房價會漲還是跌,股票走向如何;小到家門車門有沒有忘鎖,出去旅遊信箱會不會撐爆,冬天水管會不會凍裂。與此同時,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卻越來越差,難怪精神疾患越來越多,精神科醫生供不應求。心活的我趕緊變換門庭,把做過多年的內科放棄掉,投身要去做精神科住院醫。

以抑鬱症為例,抑鬱症在美國是常見病,每十八個人裏就有一個得抑鬱症。美國的自殺率在逐年增加。我一直以為中國抑鬱症不多,自殺率更是不高,因為我們中國人精神比較穩定,比較皮實,樂觀,而且我們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信念。但是,查了查最近的數據,發現中國近年來的自殺率快速增長,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自殺的以年輕人為多,這些年輕一輩從小就是獨生子,唯一需要也必須做好的事就是讀書,社會生活能力很差,精神非常脆弱。相比而言,我們這些上了歲數的人經曆過(沒經曆過也至少看到過)文革,秉承祖宗遺訓“好死不如賴活著”,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我們都頑強地活著。在美國,老年人自殺率升高,與中國不同。

親人去世,是造成抑鬱症的最常見誘因之一,其它的比如退休了,錢不夠花,發現腫瘤了等等也都是常見原因。親人去世,這事情不光發生在現在,古代也同樣多呀。中國古代得抑鬱的不多,數得出來的比如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死後英台痛不欲生,自殺身亡。浪漫的說法叫投墳化蝶。至於“伯牙摔琴謝子期”,到底伯牙有沒有抑鬱,無從考證,至少沒見到任何文字記載任何跡象提示他有自殺想法。古人對父母的去世更重視,而在現在社會,一起生活數十年的配偶(露水夫妻沒那麽深感情)的去世更受重視,對未亡人的精神打擊和生活影響更大。

在中國古代,對父母的去世有比較成係統的處理方法,按習俗要守孝數月,一年,數年不等,根據朝代不同和盡孝的本人意願決定。除非是隨葬(一般隻有給帝王隨葬或者是極少數情況下妻子給丈夫隨葬),既然要守孝,就不興沒守夠時間就撂挑子不幹,守孝守到一半就自殺了。大家都知道,親人去世後半年內感覺悲傷是人之常情,有些人承受不了生活中的這種重大損失,就抑鬱了,甚至想自殺。如果挺過了一年半載,一般悲傷期也就過去了。中國古代的這種守孝製度通過這種程式化的披麻戴孝和哭喪活動無形中與現在的心理治療原則相符。第一,讓有淚不輕彈的男性有個宣泄的途徑;第二,每天迎送來吊唁的親朋好友就有了事情做,不至於自己一個人傻坐著胡思亂想而越想越想不開;第三,來吊唁的親朋好友說一些安慰的話,那是最好的精神療法,比心理醫生的治療還管用;第四,承諾守孝一年實際上同時承諾了一年不自殺,這種安全協議對預防自殺有幫助。

古人平均壽命隻有二十到三十多歲,刨除十一二歲前的童年不算,真正能做點事情的年頭實在不多。在這不多的一二十年裏,還要騰出動輒以年計算的時間為逝去的父母守孝,可見古人對這件事情有多重視。在古書裏看到,做相國(相當於地方軍閥手下的第二把手)的如果死了父母也經常要告假一兩年。因為孝道在當時地位相當高,與守孝相比,輔佐諸侯管理行政都要先讓一讓。相比而言,現在的人如果父母去世了,一般也就請個一星期假,請假時間太長工作難保啊。對於那些精神上不夠堅強,對父母感情比較深的人來說,一周的時間太短了,實在太短了。但現代社會就是這樣飛速運轉,追求效率,最終把越來越多的人逼瘋,逼死。這樣的效率值得嗎,這樣的現代社會給大家帶來的是幸福嗎?

最後,描述一下我所見過的中國農村哭喪場景。那是
1976年,我當時歲數還小,家長領到哪裏就跟到哪裏。忽然就到了一個什麽親戚家,一個五六十歲的女性長輩身著白色喪服,正跪在祭台前哭喪,哭他的丈夫,周圍一幫人陪著低頭默哀。她的聲音很大,婉轉悠揚的哭腔,哭詞循環往複,大致是,“你怎麽就走了,留下我一個人,孤苦伶仃,可怎麽過呀,你怎麽這麽狠心啊。。。”雲雲。我至今比較納悶的是,這種哭法,想必也沒有人教過,大家都是怎麽學會的,難到就是靠參加別人的哭喪活動學來的?而且,這種哭法,一哭就是一天,有些人嗓子也不啞,那麽好的嗓子沒有用來唱歌都可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