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

相信的就是真實,難以置信的就是虛構。我隨便寫寫,你隨便看看
個人資料
riversid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煮鶴焚琴

(2009-03-31 15:12:54) 下一個

中國通老畢問過我一個問題,”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violin and a viola?”,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區別是什麽”,我正在想回答“中提琴聲音更加渾厚”,或者“拉中提琴的人少”,老畢壞笑著說答案是”A viola burns longer” “中提琴可以多燒一陣子”。這隻是一個笑話,但這個笑話卻讓我想起中國的一個成語“煮鶴焚琴”。

把琴當作柴火燒了去煮白鶴,糟蹋美好事物能做到如此也算走到了極致。煞風景,敗興之事能與之媲美的不算太多,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義山雜纂》中列舉了這麽幾樣“清泉濯足,花下曬褌,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鬆下喝道。。。”“ 燒琴煮鶴”因該算是原始版,後人用'焚'字代'燒'字,是因為焚字與琴字相連,具有疊韻的效果,更值得玩味。這個說法一旦出籠,引用,使典,借用,這些就是中國文人的拿手好戲了。比如:宋代洪適 《滿江紅》:“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 清代黃景仁 《惱花篇》:“不憂人譏煞風景,焚琴煮鶴寧從同。” 鄭板橋更有想象力,把鶴給換成鸚哥了,另論。

最近剛寫了一篇小文,講伯牙摔琴的故事,引得無墨網友貼出一篇舊作戲說伯牙摔琴的動機。老實說,我對伯牙摔琴的目的也有懷疑。除了無墨提出的那些可能性之外,我還有以下一些考量。姑且認為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就如我所述,而不是象無墨所述,也就是說伯牙是在後來知道子期死後才摔的琴,而不是見到子期當天就摔的。因為如果當天就摔琴的話,動機不良(比如惱怒)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們這些開博客,在論壇玩的網友都知道,這些閑情逸致的風雅事情有多費時間,多耽誤正經事,耽誤掙銀子養家。所以,第一種可能是,伯牙作相(湖北荊州地區第二三把手,別小看這麽一塊地區,當時中原這麽大的地區一共就十來塊)太忙了。雖說當時人口不多而且民風淳樸,不需要日理萬機,但日理百機總要理的吧。老玩琴耽誤事兒啊,看見琴不玩又手癢。怎麽辦,把琴送給別人?你聽說誰把博客和網名送人的?隻有停博歇網的。所以,伯牙就長痛不如短痛,決定摔琴。第二種可能是,伯牙做官太忙,所以沒功夫玩琴,琴技也就下降了。而且,新人輩出,青出於蘭而勝於蘭。與其繼續玩琴被小年青比下去了,還不如借坡下驢,借著子期之死做個由頭,使個苦肉計把琴摔了,保持自己的英明。第三種可能是琴本身老化了,壞了,修不好了,伯牙正好也不用靠著琴藝去騙官當了(當時有六藝之說,音樂也是選拔人才要考察的一條),幹脆把琴隨手一扔。有捧臭腳者趕緊編個故事,楞告訴這叫摔琴。我私下以為這個可能性比較大。象無墨所說,伯牙從來就是個臭琴簍子,隻有子期一人認可,甚至連子期也不認可,隻是狗熊恨狗熊但又不得不狼狽為奸地編故事,弄攻守同盟,我認為可能性不大。畢竟有史書記載伯牙學過琴,曾經一度手藝也不差。手藝太差了怎麽通過綜合考核騙官當呢。

煮鶴焚琴實在是不雅,是雅的反麵,但這還不是人生中最壞的事情。煮鶴焚琴隻不過是暴殄天物,煮豆燃萁比這要糟糕一百倍。曹丕想殺曹植,逼曹植七步成詩,曹植在生死千鈞一發間憋出了著名的七步詩,感動了他哥哥,保全了自己的小命。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就把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的原文放在這裏,不多解釋了:“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這個故事很戲劇性,多大程度上是真實,多大程度上是後人牽強附會,潤色演繹?我個人感覺這裏水分很大,值得歪說戲說一番,但這不是本文的主題,我今天就先把它放過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