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
2008 (117)
2009 (95)
2010 (138)
2011 (89)
2017 (3)
2019 (1)
2022 (1)
今天突然想到博客是個個人的空間,不一定非要貼文章的,也可以貼問題嘛。貼在這裏,長期有效,萬一有什麽高手過來,心血來潮給我一個答案不是很好嘛。
問題是:人為什麽活著?
從十幾歲時一直在找答案,後來覺得不可能找到就放在一邊,先忙著考大學,念大學,工作,結婚生孩子去了。一晃現在都不惑之年了,可其實心裏還是挺惑的。白吃了那麽多年鹽,過了那麽多座橋。
不要告訴我是為了作一個對社會和別人有貢獻的人--那些別人作為一個個人為什麽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也不要告訴我存在就是真理--那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還不要告訴我人是從單細胞生物一步步進化來的--我沒問人類是怎麽來的,我問的是人為什麽活著?
更別告訴我人是主用泥作的或盤古開天地整出來的--那些都無法用科學證實,也就不能說服我,而且還是沒回答我的問題。
1. 你說“從小處說,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小部分屬於自己,大部分屬於家人和愛人,好好活著,好好地愛家人/愛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價值。”--但是你的朋友和家人本身存在有什麽意義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所以你這是循環論證。我以前就想過“作一個對社會和別人有貢獻的人。 ”但是當別人和社會的意義本身就不明確時,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成了沙上建屋,太空虛而沒有基礎了。
2.你說“想著有朝一日能夠發現點啥改進一下某種疾病的診治標準也算沒有白活一次。”我小時候羨慕過“著作等身”,後來看到圖書館裏一架架蒙塵的書,看到醫學書裏的觀點不斷地被更新和否定,終於認識到通過做學問寫書是找不到人生意義的。
要試一下能否登錄是因為不太確定自己是否注冊過,看來俺確實想過往人家牆上糊大字報來著。對不起拖了好幾天,那天剛剛登錄就被老板揪著耳朵幹活去了,直到現在才偷出一點閑來。您這麽一催,俺想跑也不好意思了:) 重在參與吧,博方家一笑。不過俺隻能從個人的角度試著回答一下"人為什麽活著?",至於"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為什麽存在,有何意義"這個博大的哲學命題實在超出了俺做為一個個體所能夠思考的範圍,就避重就輕了…
第一次思考"人為什麽活著?"這個"個人"問題時已經懵懵懂懂讀到大學三年級了。學醫的,想到這個問題很自然,既然每個人都是由母體中孕育,從碳氫氧等化合而來,然後死去回歸自然,重新化作碳氫氧等基本物質,那麽這一“化學”輪回有何意義呢?雖然微若塵埃,但做為一個智能生物,說“存在就是意義”未免有些自欺欺人的感覺:) 一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覺得自己不能白在這個世上走一遭,宇宙俺是不大能夠影響得動了,那退而求其次影響一下子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吧。苦於身無長技,就把心思打到了科研上,想著有朝一日能夠發現點啥改進一下某種疾病的診治標準也算沒有白活一次。然後就考研,考博,出國做千老,從小實驗室跳到大實驗室一路走過來。折騰了10年有餘,到後來逐漸意識到塵埃仍舊是塵埃,自己能做的其實很少,靠科研發現實現自身存在意義的想法漸漸淡化平和到隨緣。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A計劃不行就找B計劃,歸根結底還是在為自身存在的意義,保持生活激情找理由,或者說是寄托。慢慢找到一點點,自己目前還算滿意。當然這個結論知道與否或許對於有如“搬磚頭”的生活本身來講並不一定有什麽真正的影響,但俺還是挺在意“搬磚頭”是為了謀生,為了砌牆,還是為了蓋教堂的。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從小處說,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小部分屬於自己,大部分屬於家人和愛人,好好活著,好好地愛家人/愛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價值。從大處些說,人類社會是由個體構成並相互作用的一個整體,個體的存在或大或小都會對整體產生影響。比如說,沒有清道夫我們出行困難,沒有水管工我們沐浴/飲水就會有問題。唐宗宋祖的先輩遠祖們也肯定是不名的小人物,沒有他/她們曾經的存在,又哪裏會來得那些英豪。再比如,您河邊閑暇時撰些小文,就會有意無意之間影響到我這個過客,或娛樂,或啟迪,總之沒白寫。所以說,隻要一個人能自食其力地好好生活,那就是有意義的。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所思考和收獲,那麽對別人的影響就會多一些,意義也會大一些。再說遠一些,滿足馬斯洛的五大類需求的過程其實就是個體存在的意義,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生產力狀況下,感情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顯得更重要一些,雖身不能至,至少心向往之吧。
俺拋塊磚,大家輕砸。
第一次思考"人為什麽活著?"這個"個人"問題時已經懵懵懂懂讀到大學三年級了。學醫的,想到這個問題很自然,既然每個人都是由母體中孕育,從碳氫氧等化合而來,然後死去回歸自然,重新化作碳氫氧等基本物質,那麽這一“化學”輪回有何意義呢?雖然微若塵埃,但做為一個智能生物,說“存在就是意義”未免有些自欺欺人的感覺:) 一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覺得自己不能白在這個世上走一遭,宇宙俺是不大能夠影響得動了,那退而求其次影響一下子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吧。苦於身無長技,就把心思打到了科研上,想著有朝一日能夠發現點啥改進一下某種疾病的診治標準也算沒有白活一次。然後就考研,考博,出國做千老,從小實驗室跳到大實驗室一路走過來。折騰了10年有餘,到後來逐漸意識到塵埃仍舊是塵埃,自己能做的其實很少,靠科研發現實現自身存在意義的想法漸漸淡化平和到隨緣。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A計劃不行就得找B計劃,歸根結底還是在為自身存在的意義,保持生活激情找理由,或者說是寄托。慢慢找到一點點,自己目前還算滿意。當然這個結論知道與否或許對於有如“搬磚頭”的生活本身來講並不一定有什麽真正的影響,但俺還是挺在意“搬磚頭”是為了謀生,為了砌牆,還是為了蓋教堂的。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從小處說,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小部分屬於自己,大部分屬於家人和愛人,好好活著,好好地愛家人/愛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價值。比如說,沒有清道夫我們出行困難,沒有水管工我們沐浴/飲水就會有問題。唐宗宋祖的先輩遠祖們也肯定是不名的小人物,沒有他/她們曾經的存在,又哪裏會來得那些英豪。再比如,您河邊閑暇時撰些小文,就會有意無意之間影響到我這個過客,或娛樂,或啟迪,總之沒白寫。所以說,隻要一個人能自食其力地好好生活,那就是有意義的。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所思考和收獲,那麽對別人的影響就會多一些,意義也會大一些。再說遠一些,滿足馬斯洛的五大類需求的過程其實就是個體存在的意義,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生產力狀況下,感情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顯得更重要一些,雖身不能至,至少心向往之吧。
俺拋塊磚,大家輕砸。
真不願意用這麽沉重的問題折磨自己!不想的人,是簡單的幸福,還是愚蠢的白癡.還是白癡的幸福!?再想下去,要得精神病了,你不是自己開診所,專門收這類病人的吧!?
想不明白這個問題的人多了,可生活還要延續。
過好每一天,也許有一天答案會自己來到你的頭腦中。看看歌德的《浮士德》,或體會一下海倫凱勒說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也許會有一點啟發。
你這名字不錯,象是很有根性的樣子。
同意你說的,應該是沒有答案。但看看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語氣做的回答很好玩,也很有啟發。
我這個問題就準備放在這裏,一直討論下去。
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應該想得太深,好幾個大作家(如海明威)自殺都是因為想不明白或想偏了。
窮困廖倒的人和富得衣食無愁,無所事事的人都容易想不開。我們這種努力努力就能改善一點生活的普通人精神最穩定。
That is a good answer—if one truly believes there is a god.
我也想到過一個類似但不涉及宗教信仰的解釋,就是人活一世是為體驗來的,而不是純為享受而來的。甜酸苦辣都可以嚐一嚐,不要拘泥於甜的。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人能享受的是有限的,比如說,一個月吃一隻烤鴨是佳肴,一天一隻就是折磨了。皇帝七十二妃,真正中意的不過三五個,其餘的是排場是為傳宗接代,好歹見一次是公平是責任是龍恩。如果讓皇帝一天幸三個,要不了十天半個月皇帝就得見女人如見老虎。
體驗,體驗什麽呢?體驗了監獄生活就體驗不著一輩子不進監獄的感覺。跟這個女人結婚了就不知道跟另外一個會是什麽樣,結過一百遍婚就不能體會一輩子守著一個人隻愛一個人的感覺。有了孩子的無法體會沒有孩子的自由和痛苦,沒有孩子的不知養育孩子的辛苦和幸福成就感。過了那種波瀾壯闊的生活就無法細心體味平淡一生的寧靜滋味。所以,人不可能體驗一切。
那麽應該體驗怎樣的人生呢?我以為采用下述兩條原則比較合理:
一. 體驗最經典的生活。結一個婚,生一個(或幾個)孩子,有一份工作(或幾分),有一個家(或多搬幾次),這是最經典的生活。從古到今,中國外國,大部分人都是這麽過來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是這麽教育這麽期待的,不會所有這些人都是錯的吧,不會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想害你吧。你隻能活一次,保守一點穩重一點經典一點隨大路一點不會錯的。如果想冒險,何不去買一個“養成類”的計算機遊戲,你想把自己,自己的虛擬女兒或兒子培養成海盜,皇帝,明星都可以,不滿意還可以從頭再玩一遍。
二. 順其自然,體驗人生,不要作過於勉強之事。比如說,生在肯尼迪家族去從政就比較合理,非要獨出心裁去經商或作個藝術家就比較勉強,並且浪費難得的家庭資源。生在小職員家就準備好好念書,將來能比父親強一點就不錯了,非要去爭強出頭可能一輩子會過得很辛苦,精神受好大刺激。我倒不是說一定要步父母後塵,龍生龍,鳳剩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出身決定一切。我是說,要因勢利導,利用現有的條件,包括自己各方麵的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TO 素月:
你這個論點比較浪漫。
我其實想問的是一個哲學命題:“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為什麽存在,有何意義。”據有人說這是三大哲學難題之一,多少年來就一直沒有正解。我就是不死心,還想死馬當成活馬醫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