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融入“主流”還是安享“多元”

(2019-07-10 15:54:53) 下一個

移居海外多年,回國時常有人問,是否融入了當地主流社會?我會坦然而言,有這個必要嗎?澳洲是個移民國度,文化的多元性越來越明顯,隻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就好。

剛到澳洲時,參加一個語言補習班,授課的老師說:“不要認為這裏的人英語都能說得好。” 此話何意?這裏不是英語國家嗎?原來許多西人是意大利人、希臘人甚至俄羅斯人,說起話來常帶彈舌音,更有大量吃音者,讓你不知所雲。

二十多年前的墨爾本,華人較少,初來乍到,狠補英語,一心想融入主流文化。時間一長也就懈怠下來。我一介小民,正如阿城所言,不必打入主流社會,日常在舌頭上滾來滾去的就是那麽多詞兒,應付個警察,打個問訊足夠了,碰到不懂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誰還能宰了你?

說到文化,得問一下文化為何物?阿城在《常識與通識》中提到,文化受心理影響,而所謂“深刻”、“悲壯”、 “自豪”等,從腦神經的結構而言,是由痛苦中樞放電,影響快感中樞,二者共同完成滿足感。說明心理是直接受生理影響的。人腦由新哺乳類腦和古哺乳類腦在演化過程中層層疊加形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能夠在新哺乳類腦的前額葉區這一“硬件”中創造“壓抑軟件”,從而控製爬蟲類腦,逐步將人類從蒙昧、野蠻帶入文明。如果人腦前額葉區被破壞,人會喪失自製力。不同地區、民族的“壓抑軟件”程序不同,創造文明的先後和高低不同,是為文化。文化軟件形成之後,通過學習再返回來影響心理和行為。

各個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經過多年的積澱而成,對一種文化的認同是從小學習而養成的。如要融入另一種文化,非通過脫胎換骨似的改造。當然接受先進文化是可以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達到的。比如西方人較為自信,獨立性強,人際關係上有明顯的距離感。時間長了你就知道如何與西人打交道,那些可以問,那些不該問。女兒從小在澳洲長大,算是移民的第二代。滿口英語,恪守誠信,接人待物與西方社會上那一套毫無二致。從小學到中學,有不少西人的小朋友互相家訪,親密無間,但成人之後卻很少來往。與西人的關係主要是工作上的一些同事,最核心的朋友還是彼此有認同感的華裔,與她相似的第二代移民。可知文化的融入有多困難!

隨著移民的大量湧入,澳洲政府明智地打出多元文化的大旗,在這方土地上提供了極為寬鬆的政治生態環境。現在華人聯誼會如雨後春筍,出現在各個社區,我的一個朋友馬不停蹄,每周都要去參加兩三個不同社區聯誼會的活動。每到春節,當地的政府首腦都會給每一個居澳華人寄去賀卡,並參與當地華人的慶祝活動。

我常去住家附近的綠地漫步,每當風和日麗,總可以看到三、四戶印度裔老人和他們的孫兒,孩子在樂園中嬉戲,老人則坐在一邊,相談甚歡!

 

 

在繁忙的購物中心,則常見越僑們當街擺開棋陣,相鬥甚酣,那可是中國象棋哦!

 

 

傍晚時分,一群泰裔年輕人喜歡在室外場地踢藤球。藤球在網上飛過,別是一番風景!

 

 

在華人第二代的婚禮現場,由不得地讚歎,還真有儀式感!

 

 

澳洲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使不同族群居於一地而各得其所,心情舒暢互不相擾又相輔相成。聞名於世的墨爾本美食正是出自世界各地名家的手,匯集世界美食之大全。

澳洲地廣人稀,為多元建築風格的各式民宅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漫步街頭,隨手一拍就可見一斑。

 

生活在澳洲,多元文化真是不可或缺!在大自然多種多樣的生態之中,社會人文也是多元性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訊息量的不斷增長,不同地域之間的距離在縮短,成就了所謂“地球村”。多元化的墨爾本正是地球村的縮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