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曆來是剝削階級的世襲領地

(2024-05-15 06:38:28) 下一個

教育曆來是剝削階級的世襲領地

 


《教育》幾千年來一直是剝削階級的“世襲領地”,正如列寧所說的“教育界的資產階級偏見特別頑固。”資產階級偏見在教育界的主要表現,就是“知識私有”、“智育第一”、“業務掛帥”、“理論至上”、“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等資產階級反動思想。

新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教育戰線上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幾經反複,每進行一次重大改革,資產階級總是伺機反攻倒算,力圖使舊的東西複辟。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後教育界又出現了一些奇談怪論,“上大學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階級轉換“等忽悠年青人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隻讀理論書將知識私有化。說什麽批判“知識私有”“智育第一”就是不講學文化知識,開門辦學就是不要學理論,工農兵上大學“質量低”,學校要有磚家叫獸內行來領導等等,已將教育為複辟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服務。

毛澤東:“什麽是知識?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隻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鬥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鬥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勞動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是革命的主力軍,曆史的創造者,因此,知識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進步的知識分子對勞動人民在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中創造的經驗,至多隻不過起了一個總結和概括的作用。

但是,幾千年來,知識一直被當作私有財產,成為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

這種曆史的顛倒是怎樣發生的呢?本來,在原始社會,並沒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隻是到了原始社會後期,產生了私有製,出現了剝削,產生了階級,原始社會解體,進入了奴隸社會,才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

恩格斯說:“在這個完全委身於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從事於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

可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從它產生的第一天起,就體現了階級的對抗。

沒落奴隸主代言人孟軻叫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封建地主階級宣揚什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都成了商品,知識也不例外。

資產階級“把知識當作專利品,把知識變成他們統治所謂‘下等人’的工具。”解放前的中國“跟資本主義差不多”,在舊中國知識是剝削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私有財產,被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反動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知識和靈魂一道出賣給反動統治階級,作了反動派的忠實爪牙。有些人則把知識作為商品進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爭名奪利,因而“知識私有”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新中國成立後,反動政權已經被打倒,“所有製變更了”。被作為“私有財富”的舊知識分子所掌握的知識,卻不能象對待地主資本家的土地、工廠那樣處理,既不能剝奪,也不能沒收。因此,解放後,新中國對舊社會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並給予他們種種優厚的待遇,這正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私有製痕跡的反映。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起來的知識分子,費用大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所負擔的,即《免費教育》。《免費教育》的成果應歸社會所有。“所以複雜勞動所創造的成果,即比較大的價值也歸社會所有。”個人不應當有“任何額外的要求。”

可是新中國剛從舊中國過來,有些人對舊中國遺留過來的“知識私有”觀念也相當嚴重。這是因為,在中國,雖然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已經基本上變為公有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原有對立的狀況,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生產資料所有製方麵的資產階級法權尚未完全取消。三大差別仍然存在,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處於優越的地位。反映這三大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對人們還起著腐蝕作用。新中國實行的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因而在分配領域裏資產階級法權還占統治地位,知識分子因為文化水平高,是所謂複雜勞動,有權從社會領取較多的消費品,因而生活上處於優越的地位。這些就給“知識私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存在和泛濫,提供了客觀的經濟條件。

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還相當“長期地留在人們的頭腦裏,不願意輕易地退走的”,幾千年剝削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知識私有”的傳統觀念,在社會上不少人的頭腦中也有一定的影響,並且一下子變不過來。原來被推翻的剝削階級,更是人還在,心不死,他們雖然已經不能再把土地或工廠傳給自己的下一代,卻期望自己的子女,以“知識”為資本,繼續向上爬,做騎在工農頭上的精神貴族。

混在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之類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劉少奇、鄧小平之流,在文化大革命前也大肆販賣“知識私有”論,教唆青年把知識當作私有財產,當作個人成名成家的資本,瘋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把“知識私有”作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精神支柱,為其複辟資本主義的罪惡目的服務。這就是“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和泛濫的思想政治條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批判,走資派鄧小平在文革後承認了錯誤,鄧小平向毛澤東保證:改正錯誤!永不翻案!當毛澤東逝世後,走資派鄧小平死不改悔,一上台就翻案,鄧小平用實際行動坐實了走資派的皇冠。

總之,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一上台就抓《教育》恢複高考,還是老一套讓知識私有化。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上大學改變命運“或叫“知識改變命運。就是讓少數人先富先有知識,然後離開農村工廠低層人群,轉流到城市富有階級做上等人。這個“知識私有”觀念是在長期的私有製社會形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也還有它賴以存在和泛濫的經濟、政治條件。

因此,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應當是針對“知識私有”這種傳統觀念在各個方麵的表現和危害,對症下藥地進行無情揭露,深刻批判。所以走資派鄧小平們掌權後就造謠說:文革所謂批判“知識私有”就是“不講學文化”,就是提倡“文化無用”或“知識無用”的奇談怪論。其實,“文化無用”論是“知識私有”的反動理論受到批判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知識私有”觀念,決不是說“知識無用”、“技術無用”、“文化無用”。無產階級非常需要知識,如列寧所說:“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但關鍵問題是對知識持什麽態度。知識是公有還是私有?是作為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武器,還是作為個人獵取名利的資本?這反映了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正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世界觀的集中表現。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製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毛主席指明的教育革命方向,就是要共產黨領導的工人農民和他們自己的知識分子同剝削階級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思想作徹底的決裂。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教育戰線曾經已經取得過偉大的勝利,教育陣地的變革是深刻的,但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還剛剛開始,教育革命並沒有搞過頭。在中國教育領域裏,剝削階級搞了幾千年,修正主義搞了文革前的十七年,改革開放後變本加利地又是四十多年。資產階級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的影響是相當頑固的,用馬克思主義把教育陣地完全占領下來,改造過來,要經過幾代人不斷地堅韌不拔的努力才行。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已經基本上擺脫了私有製的鎖鏈,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己逐步發展起來。但是,在所有製方麵,當時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工、農、商業中都還有部分的私有製,社會主義的公有製並不都是全民所有製。因此,文革中要徹底清除教育領域裏的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真正的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是要必須繼續完成在所有製方麵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把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文革進行到底的。

尤其是對教育革命的 “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觀念,必須打破這種狀況,實行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文革就是這樣做的。

文革期間造反派紅衛兵們是必須熱情地扶植和發揚有利於縮小三大差別、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新生事物。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根本措施,是逐步消滅三大差別的宏偉綱領。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能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高度政治覺悟、能文能武、亦工亦農的共產主義新人。

廣大幹部下放勞動。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實踐中去。

廣大革命師生走“五·七”道路,下鄉下廠開門辦學。

工農兵業餘理論隊伍的成長。

三結合的寫作組或批判組的成立,等等。

所有這些新生事物,對於無產階級占領和改造教育陣地,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縮小三大差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都有重要的和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勞動人民一定要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使其茁壯成長,加速實現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的偉大目標。

上層建築各個領域,資產階級的勢力和舊的傳統觀念是相當頑固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社會的死屍“是不能裝進棺材,埋入墳墓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並且毒害我們”。

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共產黨人無產階級必須把上層建築各個陣地牢固占領下來,改造過來。毛主席說:“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中國共產黨人要牢牢掌握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基本路線,堅持不懈地批判修正主義,批判資產階級,批判孔孟之道,批判一切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把教育革命進行到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特色教育與民國是類同的





毛澤東在1921年8月所寫的《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堪稱中國教育體製改革的思想高峰,毛澤東在一百多年前說的舊學校的《壞處》同當下走資派特色教育有什麽區別?舊中國舊學校舊教育不都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麽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舊中國舊學校舊教育不都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賊人性。人的資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究這些,隻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性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製皇帝的餘威,藐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自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自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最大缺點,為辦新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舊中國舊學校舊教育不都是《重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以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

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走資派特色教育,中考以後,絕大多數學生家長,不論孩子成績好壞,一心是要送孩子去讀普高的,去擠高考路。殊不知,所有的重點高中,當年中考全部以全市絕對超高分數考入的的學生中,還有不少上了二本,還有連二本都沒有上,被網友戲稱為升學率的學校。這些孩子如果走另一條路,也許人生是另一種風景。

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就是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蔡元培也說是“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

毛澤東在1921年8月所寫的《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可堪稱中國教育體製改革的思想高峰,僅此一論,標誌著毛澤東在成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之前,早就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毛澤東的一生就是在發揮教育家的特長,進行大眾啟蒙教育、社會革命教育,教會人民如何起來進行民族民主革命。

在這篇教育家的宣言中,毛澤東非常客觀、“實事求是”、辯證地分析:“其實書院和學校各有其可毀,也各有其可譽。所謂書院可毀,在它研究的內容不對。”

之所以說毛澤東是偉大的教育家,可以看看他在百年前說的學校壞處:

“學校的第一個壞處,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麽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學校的第二種壞處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賊人性。人的資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究這些,隻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性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製皇帝的餘威,藐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自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自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最大缺點,為辦新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學校的第三個壞處,是重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以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

……

這三點,那隻是今天中國走資派特色社會教育的三句預言——

1955年,毛澤東與同班同學譚世瑛談話時提到:“李元甫先生,賀嵐崗先生,還有你父親都是熱心的教育家,他們是愛惜人才的……沒有他們,我進不了東山學堂,也到不了長沙,隻怕還出不了韶山衝呢……”

名師出高徒。

但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現在基礎教育的老師,從學校畢業又進入到學校任教,在課桌到講桌之間,缺乏對社會的體驗與考察。

譬如:語文老師不知道社會上需要什麽樣的語文能力,隻有改過數千萬字成年人作文的新聞記者、公務員才深知寫作的最大問題出在邏輯思維上,文不對題,層次不清,思維混亂,觀點模糊,過多地學習了文學欣賞。沒有人想過,就算是教材編者也有可能坐在研究所裏閉門造車。

現在更多站在講台上的是師範生。當下,見教師往公務員和其他隊伍考的多,公務員、新聞記者等返回講台的少。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當時課程的設置,從社會的需要,老師是從社會到講台。社會名流本身就是成功人士,不拘小節,但會把最重要的思維方法,思想傳授給學生,這正是學習的內功。師範生可以教形,名流卻可以教出神。引導學生增長見識,增長的是觀念、思維、思想、境界、氣度、胸懷、格局……名流上過課以後,也許小考成績不會立竿見影,但是人生的大考中必會盡占優勢。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為了人的成長而教育,而現在走資派教育的本質是老師為了賺錢,學生為了文憑,而這樣的教育而被教育的學生們拿著文憑又去賺錢。這對於如此的走資派特色教育所帶來什麽樣的後果,是不是也應該帶來一點思考?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決定讓他去湘潭米店當學徒,而毛澤東卻十分想去表哥文運昌在讀的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新知識。毛澤東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親朋好友,請到兩位舅父、兩位表哥和幾位私塾老師輪番勸說父親,最終征得了父親的同意。毛澤東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夾了一首詩:“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達了毛澤東自己有誌求學的信念和決心。

這個故事,叫偉人勵誌出韶山。毛澤東寫完《言誌》的入學文後,李元甫說取了一位“建國材”。一般來說,單憑一篇作文,不會評價如此之高。後來,在紀念李元甫的碑記中的說法是“譽為國材”,此言就比較恰當。說明當時去評價學生,定位學生,標準是服務國家與民族,救國圖強。為國育才,以能否為國家服務為標準評價學生,比較起今天的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學校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當成一個任務,實在是要高明、高尚、高標準得厲害。

胡適說:書院是代表時代精神的。果然。

毛澤東說,回看書院,一來,師生感情甚篤。二來,沒有教授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三來,課程簡而研討周,可以優遊暇豫,玩學有得。

胡適則認為:光緒變政,把一千年來書院製完全推翻,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複現於今日了。

但東山書院的便河,依然是一麵中國教育的鏡子。東山的精神,應該概括為:革故鼎新、兼容並包,經世致用,胸懷天下,敢為人先。這是中國教育的一麵紅旗……

毛澤東在宣言中說:將來總會有改良的希望。

日曆,正要翻到2024這一頁。正好一個百年零四年過去了。中國的教育改良,一直沒有跨越偉大教育家毛澤東的宣言。偉大領袖毛主席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的“一種新製”,也許正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出路。

在北京參觀過新學道臨川學校國際部,那裏的學生都不參加高考,直接把目標鎖定在麵向國外名校,很有點當年東山精舍回避科舉的味道。不知道今天的東山是否還有這樣的膽識與魄力,是否會延續著東山精神,在教育的應試困境中出走出一條新路。期待新的革故鼎新、兼容並包的教育新生態。更喜歡去仰望東方紅!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老師抱金錢主義學生抱文憑主義






《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

毛澤東

(一九二一年八月)

人是不能不求學的,求學是要有一塊地方並且要有一種組織的。從前求學的地方在書院,書院廢而為學校。世人便爭毀書院,爭譽學校。其實書院和學校各有其可毀,也各有其可譽。所謂書院可毀,在它研究的內容不對。

書院研究的內容,就是“八股”等等幹祿之具,這些隻是一種玩物,哪能算得上正當的學問;就這一點論,我們可以說書院不對得很,但是書院也盡有好處。要曉得書院的好處,先要曉得學校的壞處。

原來學校的好處很多,但壞處也就不少。

學校的第一壞處,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麽施教受教,一種商行罷了!

學校的第二個壞處,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賊人性。人的資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究這些,隻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人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製皇帝的餘威,蔑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隻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隻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最大缺點,有人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學校的第三個壞處,是鍾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以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

總括這些壞處,固然不能概括一切的學校說他們盡是這樣,並且缺點所在,將來總還有改良的希望。但大體卻是這樣,欲想要替他隱諱也無從隱諱。他壞的總根,在使學生出於被動,消磨個性,滅掉性靈,庸儒的隨俗沉浮,高才的相與裹足。回看書院,形式上的壞處雖然也有,

但上麵所舉學校的壞,則都沒有。一來是師生的感情甚篤。二來,沒有教授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三來,課程簡,而研討周,可以優遊暇豫,玩索有得。故從“研究的形式”一點說,書院此學校實在優勝得多。

但是現代學校有一項特長,就是他“研究的內容”專用科學,或把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哲學和文學,這一點則是書院所不及學校的。自修大學之所以為一種新製,就是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而為適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種特別組織。

以上是說書院和學校各有利弊,自修大學乃取其利去其弊。現在再說自修大學獨有的利,而書院和學校則為共有的弊;就是平民主義和非平民主義。

書院和官式大學均有極嚴峻的程限,不及程限的不能入學,固不待言;實及了而偶不及,即有本為優才經入學考試而見遺的,便從此絕其向學的路。

現在確實有好些有誌青年,沒有得到所求學的機會,實在可歎可惜!是一。

書院和官式大學,將學術看得太神秘了,認為隻有少數特殊人可渺求學,多數平民則為天然的不能參與。從此學術為少數“學閥”所專,與平民社會隔離愈遠,釀成一種知識階級奴使平民階級的怪劇,是二。

書院非赤貧的人所能入,官式大學更非闊家不行,欲在官式大學裏畢一個業,非千餘元乃至兩千元不可,無錢的人之於大學,乃真“野貓子想吃天鵝肉”了,是三。

自修大學力矯這些弊病。

一則除住校學生,因房屋關係須稍示限製外,校外學生則諸凡有誌向學以上均可入學。

二則看學問如粗茶淡飯,肚子餓了,拿來就吃,打破學術秘密,務使公開,每人都可取得一份。

三則自修大學在現在這“金錢就是生命”的時代,固不能使“無產階級”的人,人人都有機會得到一份高深學問,但心裏則務必使他趨向“不須多錢可以求學的”路上去。

自修大學的學生可以到校裏來研究,也可以就在自己的家裏研究,也可以就在各種店館裏,團體裏,和公事的機關裏研究。比較官式大學便利得多,花費也就自然少了。

自修大學為一種平民主義的大學,既如上說。那麽自修大學的內容怎麽樣呢?現在說一點大略如下:

第一,自修大學學生研究學問的主腦是“自己看書,自己思索”。自修大學裏麵的“圖書館”就是專為這一項用的。

第二,自修大學學生,於自己看書,自己思索之外,又有“共同討論共同研究”。各種研究會的組織,就是專為這一頂用的。

第三,自修大學雖然不要灌注食物式的教員,但也要有隨時指導的人作學生自修的補助。

第四,自修大學以學科為單位,學生研究一科也可,研究數科也可;每科研究的時間和範圍,都聽學生依自己的誌願和程度去學。

第五,自修大學學生不但修學,還要有向上的意思,養成健全的人格,煎滌不正的習慣,為革新社會的準備。

最後要說自修大學在湖南的必要了。

諸君,湖南不是至今沒有一個最高的學術機關嗎?

省立大學在最近期內之必無成理,和即使成了也不過是一個官式大學,這是大家都明白的。

而住在這湘江流域,沅江流域,資江流域,澧江流域三千萬湖南民族,他們精神的欲求和文化的衝動,將如何去表現出來,發揮出來呢?

湖南人民盡管是崢嶸活潑如日升的,盡管是極有希望的,但便沒有可以滿足其精神的欲求而發揮其文化的衝動,湖南人到底有什麽意義呢?

說到這裏,便覺得湖南人有一種很大的任務落在他們的肩膊上來了。

什麽任務呢?

就是自完成自發展自創造他們各個及全體特殊的個性和特殊的人格。湖南自修大學之設竊取此意。

事實上雖不能和湖南人個個發生關係,精神上要必要使他成為一個湖南全社會公共的求學機關。

雖不能說一定有很好的成績,但努力向前,積以年月,相信總有一天會達到我們的目標的。毛澤東 1968年漢版《毛澤東思想萬歲》

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教育是在進步,還是倒退?

每年又到高考放榜的日子,同學有喜有憂。中國教育存在不公平上,的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憲法賦予的。但每個地方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這就出現啥學區房,炒房。所以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成了很多工薪階層的奢侈品。

什麽叫好的教育,學校是名校,老師是名師等等。學校能得到更多的政府,社會資源。現在動不動就說啥學霸班,你們去看看這些學霸,是怎樣層層選拔的。那些不是名師的老師,下麵教的為啥不能是學霸,這公平嗎?

教育就是要發掘孩子創新能力,動手能力,而不是下課後去參加所謂補習班,家長天天圍著孩子做作業輔導到深夜12點,並不是說家長不輔導孩子。教育要釋放孩子的天性!善於發現孩子潛力。學生要升學,可不參加輔導班,能咋辦呢!!沒有辦法,教育走入死循環,成了所有人的痛。教育部門,動不動一刀切,來下麵考察考察,實事求是,給教育體製方麵來一個新的改觀,中國的教育體製是落後的,不適應現代化中國崛起。需要加快改革,教育資源分配和公平才是出路!!!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特色教育裏的霸淩和體罰






最近看到一些走資派特色社會裏的“小孩子邊輸液,邊寫作業”的新聞,感覺相當炸裂。校園霸淩和學生自殺事件頻傳,教育體係安全底線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師德師風失範等。還有老師們經常拖堂、占用下課時間,是基於升學壓力,同學們將升學作為是整個生活生命中非常大的重心,整個生活都是圍繞中考、高考,至少70%的時間都是花在升學準備上。

在校園中,有個別老師依舊會對學生體罰,(這是舊教育製度的一個壞習慣,在《文革》中被批過。現在又被走資派複辟了。)被體罰的學生隻能忍著還不敢說出來,學生被體罰後卻更不敢告訴家長:“家長知道(孩子被體罰)就會很生氣,說要去學校找老師,但小朋友很怕兩頭得罪。我當時有一次也是被老師打了,然後爸媽聽到覺得很生氣,說要去找老師,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千萬不能讓他們去找老師,因為我不想兩頭得罪。”

有學生說,中國校園霸淩的情況相當普遍,她本身在小學時就有被霸淩的經驗:“老師知道了當時是有想處理的,他就是把我和帶頭霸淩我的學生叫在一起,開了一個三方會談。但老師之所以認為這樣的形式可以解決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兩個小朋友彼此看不順眼。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背後有更多更深層、更複雜、更黑暗的事情在發生,所以才會導致被霸淩的現象。”

有媒體:2022年9月1日,學生在進入上海一所學校時鞠躬。

有報告:《中國每五位中學生便有一位考慮過自殺。》

與此同時,外界普遍認為,走資派特色中國學生的升學壓力過大導致心理健康惡化,該現象又反映在了頻傳的學生自殺事件上。

盡管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提供的數據,走資派特色中國的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為4.3/10萬人,排名114位,但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2007年公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在走資派特色中國如今的社會學 校中,每5位中學生就有1個人曾考慮過自殺,占樣本數的20.4%。其中女性數量略高於男性,比較各年級區間,又以初二、初三年學生最普遍出現自殺想法。

除了升學壓力過大導致學生抑鬱,今年三月,河北省邯鄲市發生了三名初中生涉嫌殺害同學後埋屍的事件也引發社會嘩然,由於嫌犯和受害者皆為留守兒童且都未滿十四歲,該事件也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路透社5月14日報道,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教育部近日開始推行係列活動,希望解決學生作業過多以及校園霸淩事件頻傳的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就外界看來,走資派特色中國教育部此時推出“基礎教育規範管理負麵清單”也是其係列改革政策的一環。

前高校老師:"負麵清單"難以解決校園亂象。

那麽,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教育部提出明確的“負麵清單”後,該清單是否能被成功落實,並杜絕校園霸淩及學生自殺事件頻繁發生的問題呢?

曾在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河南省一所高校擔任多年英語老師的某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負麵清單所列出的規範已經被當局喊出多年,但礙於走資派特色中國教育體係整體升學率很低,家長跟老師都盡全力希望孩子們的成績能出類拔萃,導致該清單根本無法被具體落實。

某某說:“中考在河南省的錄取比率、也就是能上高中的孩子隻有49%,有一半的孩子連高中都上不了,這還包括最差的高中。作為父母,沒有哪個父母是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初中畢業就流入社會上的,他那麽小,你讓他去打工,他也幹不了什麽;你讓他去上學,他又考不上,在社會上就會是很大的社會隱患。”

某某補充表示,學生要升大學準備高考壓力又更大:“我也真實的見到過孩子們高中的情況,那真的是起早貪黑。但每年河南百萬考生。就以2023年的數據為例,131萬考生本科的錄取率隻有百分之三十幾,那真的是相當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的。很多的學生連本科都上不了,那他出來後的出路在哪裏?根本是沒有的。"

前高校老師:升學壓力導致校園霸淩橫行。

某某認為,升學壓力過大的問題也導致校園霸淩泛濫:“校園霸淩很嚴重、很嚴重,一直以來都很嚴重。......這個現象在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校園當中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製度問題。壓力大,學生們壓力大、家長們壓力大,導致全民戾氣太重,戾氣要有一個宣泄口、出發口,這個宣泄口有的人就會選擇去恃強淩弱,仗著我比你強壯一點,我去欺負你。”

某某說道,身為一名教師,在處理校園霸淩問題時經常令她感到無能為力。她就此分享了在教書時的經驗,她說,當時有一名高三學生霸淩另一名高一學生,將其從樓梯上推下,老師們隨即要求學校將該名學生開除,沒想到該生後來通過人脈關係,隻賠償了五百元和停學一周。

某某說:“當時把一眾的年輕老師氣得要死,就覺得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學校就為了這五百塊錢的創收把事情了結了,人家孩子受的委屈要怎麽辦?然後一周之後高三的孩子又回來上課了,那麽這個霸淩將持續存在,他會覺得這個高一的孩子導致我損失了五百塊錢,那我要怎麽再把這個五百元討回來。"

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打擊補教業降低育兒成本, 人口專家:依舊無法刺激生育。據路透社的報道,走資派特色中國的北京當局自2021年起便開始打擊私人補習業,希望透過降低升學壓力減少家庭育兒成本,進一步解決年輕家庭不願意生育的問題。

對此,人口問題學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告訴本台記者,導致中國生育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若當局單就降低育兒成本提出解決方案,將無法成功刺激生育:“中國有很多短板,教育隻是一個短板,即便這個短板補上去了,還有其他短板沒有補的話,生育率仍然上不去。……所以我對中國近期、幾十年之內提高生育率都比較悲觀。”

一是走資派特色中國的這樣的教育,早已脫離了教育的初衷,成為了篩選工具;再就是走資派特色中國的教育,即便這樣透支性地參與了,結果也未必令人滿意。

結構性浪潮之下,一個普通個體,又能撲騰出多大浪花呢?

無非是,“被水淹沒,不知所措”罷了。

所以突然就想起教員毛澤東“關於教育革命的談話”,也算神預言了。

摘錄如下:

1.製度

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麽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

2.課程

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

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

3.考試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辦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

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

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麽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但如何改,也牽涉公平性問題)

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架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笑死)

唐朝最大的兩個詩人連舉人也未考取。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4.教學

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

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

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教員就那麽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麽也不行。為什麽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

5.讀書

書不一定讀得很多……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不讀書不行,讀書太多了也不行。本事,光靠讀書不行,要靠實踐。

6.總結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麽是語法,什麽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課程講的太多,是煩瑣哲學。

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麽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這群 《青椒》三十五 歲魔咒





師生間沒有感情。老師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麽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讀新聞《大學“青椒”逃不過 35 歲魔咒:上崗多難,失業就多容易。》一文 ,作者:陳拉其。摘錄如下。

在如今走資派中國特色的各大社交媒體上,《青椒 》是如今年輕人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簡稱。這份曾經被人定義為 " 鐵飯碗 " 的工作,如今卻成為了內卷最嚴重的 " 重災區 "。如果將重點院校的 " 非升即走 " 比作大公司的 " 末尾淘汰 ",那麽這群進入小城市和雙非院校的 《青椒 》,就像是小公司的《打工人》。

" 原本兢兢業業隻求一份工作,沒想到某一天,學校卻開始推行狼性文化,考核標準‘向上看齊’,漲薪、升職卻隻字不提,還隨時要麵對末尾淘汰和失業 ",接受采訪的一位 " 青椒 " 說道。沒有人脈、沒有平台、沒有經費,又無法換工作,隻能被迫 " 內卷 " ……這群 " 青椒 " 的 35 歲危機,或許來得比互聯網大廠員工們更早一些。

某博士從廣東某 211 高校博士畢業時,當時麵臨兩個選擇:要麽去大城市名校 " 卷 " 年薪 30 萬元的 " 非升即走 "(又稱 " 預聘製 ",在第一個聘期內老師沒完成合同目標,職稱無法升上去,下一個聘期則不再續聘)。要麽去雙非院校拿年薪 15 萬元左右的編製再慢慢 " 熬 " 待遇。" 我博士畢業 30 歲,一旦 6 年預聘期出不了成績,相當於 35 歲後就失業,風險太高 ",自知無科研優勢的他,最終接下來自三線城市 " 雙非 " 高校的教職 offer。" 有編製、旱澇保收,還有社會地位,這是父母口中穩定體麵的工作了。"

本以為工作穩定高枕無憂,直到他正式進入學校,才發現自己根本 " 躺不平 "。從第一天起,他就不斷從人事處、成果處或學院其他老師那裏聽到論文、課題的重要性," 按照學校要求,新教師首聘期為 4 年,此後每年 1 小考,4 年一大考,小考核方向為科研、教學、社會服務;大考內容為三項是否達到一個總值 "。

大考核沒通過,職稱就上不去,續兩個聘期沒過,則要麵臨降職稱,或者調崗等 " 處罰 "。除此之外,承諾的 25 萬的安家費並非一次性發放,如果無法通過每年的考核,安家費也隻是空頭支票。沒有職稱的老師,就是學校鄙視鏈的最底端,而調崗到邊緣性崗位更是等同失業。思來想去,他不得不投身 " 內卷 "。

最近一個學期,他完成了 200 個課時的教學任務,參與課題 2 項,同時兼職實驗室管理老師、監考 4、6 級考試等多項任務,就連過年在忙於 " 找項目 "、寫基金本子。因為沒有職稱,他一個月到手 5200 元,他自嘲為 " 知識民工 "。同樣 " 被迫 " 卷成果的還有在某新一線二本院校教書的她," 以前是圖穩定、清閑來當大學老師的,沒想到現在又窮、又忙、又不穩。"

10年前,她碩士畢業到這所二本院校教書時,學校書卷氣比較濃厚,他因此沒有將 " 職稱 " 放在心上," 學校裏有很多講師,到 40 歲才著手申請副教授,他們專注於上課,靠課時費也過得挺開心。"

但這幾年學校氛圍開始發生變化。2021 年,學校開始籌備 " 衝一本 ",為大量博士提供 " 編製 ",同時針對學校認定的 A 類和 B、C 類博士提供 10 萬到 50 萬元不等的補貼," 評副教授的要求也不苛刻,隻要能申請到青年基金或者出專著就行 "。隨著招聘的博士越來越多,他所在的學校也越來越 " 卷 "。

從今年開始,他所在院係的專職教師已不接受國內高校博士,隻要海歸博士乃至博士後。而針對已在崗的 " 青椒 ",學校則傳出了 " 招生下行,經費有限,如果該聘請內沒評上副教授,下一聘期或許無法續簽 " 的消息。

為增強自己的競爭力,35 歲的他申請了另一所 985 院校的在職博士," 不然真失業了,靠著碩士學曆或許都找不到一份工作 "。" 高校也不再是鐵飯碗了,這一切都源於中國畢業的博士太多,學曆貶值了。"在民辦院校擔任專崗教師的她總結說。

2008 年,中國博士學位授予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後,每年博士都保持著大體量的 " 供應 "。根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23 年,中國應屆博士畢業生達到 7.52 萬人,其中約 40% 去往高校和科研機構。一方麵是博士增多,另一方麵中國的高校數量不僅沒有增多,反而因為大學合並呈現 " 減少 " 趨勢,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五花八門的考核手段進行 " 選拔 "。

以某某所在的學校為例,因不屬於事業單位,工資需要學校自行解決。為提升招生、就業率、學校口碑及實力,學校將許多指標壓在了老師身上。" 一旦老師完不成,就扣績效。" 他說。

而民辦老師去外界講課機會少、拿不到課題項目,除了工資以外難有其他收入。因此他除了完成日常教學,帶比賽、兼職許多行政工作外,還需要評職稱、去學校的科研機構幫忙,以及發論文。" 可以說,隻要走了高校這條路,‘卷’是唯一的出路。" 他說。

其實,從小卷到大的 " 青椒們 " 並不害怕卷,真正的痛苦是卡在 " 卷不贏 " 和 " 躺不平 " 的間隙之中。" 我們雙非院校的科研平台不夠,學校又製定了脫離實際的要求,我們老師夾在中間兩麵為難 ",他所在的二本院校甚至對老師提出了 " 發 C 刊 " 的要求, C 刊一般指 CSSCI 來源期刊,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領域的標誌性工程。

" 發這種刊物,更多是看學校背景、老師名氣、是否有新實驗數據,我們這樣沒什麽名氣的學校,投遞後幾乎沒有機會 ",迫於無奈,不少同事目光放在了 " 申項目 " 上。" 申項目並不要求必須是省級項目,市級、校級、院級都可以 ", 這樣就留下了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所謂 " 可以操作的空間 ",就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人脈、關係。作為毫無根基的新人,作為 " 外人 " 的疏離感。" 青椒 " 職務低,無法擔任 首席研究員,項目負責人,隻能加入其他老教授的項目組 " 熬 " 資曆。

"小城市關係錯綜複雜,有限的資源又被牢牢掌握在學校老教授們手裏 ,排在前麵的有 " 嫡係 "、擁有強社會關係的本地人,而項目組邊緣人員的他,無法在校內申請到項目和資金支持,科研遲遲無進展。

今年是他入職的第三年,眼瞅著首聘期即將到期,手中還沒有成果,他陷入了焦慮,也試過將目光放在校外,力求接觸一些企業," 這樣能有一些成果寫上去,好評職稱 "。

但現實是殘酷的," 企業要的是命題作文,可以直接投入生產變現的項目。但學校評職稱要的是基礎研究,是可以指導理論的 ",巨大的需求差異下,他根本吃不準企業需求,更別說解決企業的難題。

接連和企業接觸後,他陷入了 " 自卑 " 中," 我也知道有成果了好談合作,但一個最基本的藥理實驗,需要用 6 隻小白鼠,小白鼠50元一隻,一天喂養費 2 元,如果沒有資金支持,我連小白鼠都用不起,怎麽出成果?"無論是校內科研,還是校外合作,青椒們陷入了 " 晉升悖論 " 中:年輕老師們需要有項目才能出成績晉升,但項目又不會垂青於年輕老師《青椒們》。

為了能獲得資源和重視,他從老家搞來一堆特產,到處送禮,開始在小城市經營人脈," 我感覺自己在做科研,但又不是在做科研 ",他有些無奈," 但是沒辦法,我沒有成績,去不了別的高校,去了也要重頭再熬。"按捺住躁動不安的心,他隻能繼續 " 仰臥起坐 "。在他看來高校改革後," 青椒 " 的路比以往窄了太多。

" 我從讀本科開始,就決定讀研、讀博,然後進高校了。但現在我給本科生上課時,都建議他們,如果找到工作了,千萬別繼續讀研,也不要覺得進高校當專崗老師輕鬆。"他說。首先,讀到博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 現在考研已經高考化 ",他特地研究了最近幾年的考研題目,發現近些年難度陡然上升," 要是我參加考試,絕對考不上的 "。更有消息傳來,如今研究生卡畢業率,不少學校 " 調高 " 了碩士研究生延畢率,碩士畢業相較以往變得困難。入學讀博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2021 年開始," 申請―考核 " 製逐漸取代統考,已經成為國內高校招生博士的主要方式。在這一模式下,考生需要提供能證明自己的材料,包括不限於證明科研能力、外語能力多、博士計劃書等材料,還需要向導師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

" 最關鍵的是公平問題 ",他解釋,由於 " 科研 " 考核的存在,導師在選取博士時會偏向於能產出文章、自己認識或者關係更親近的學生,這也意味著出身普通的雙非考生讀博的通道變得狹窄,甚至部分 985、211 高校甚至隻招收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那些出身 " 普通 " 的學生隻能去次一級的學校。

" 現在高校在招聘時,又特別看中畢業院校。不能去一個好平台讀博,跟不了好項目,畢業壓根進不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專崗老師,大部分隻能做行政、輔導員或者進企業工作 ",這並不是一個劃算的選擇。" 行政老師和大部分企業,並不需要普通學校畢業的博士,那你花時間讀了幹嘛呢?"

除此之外,博士畢業難度也增大了。" 博士雖然是 3 年製畢業,我們學校從2020 年就規定了必須 4 年製,但實際上 4 年製如期畢業的隻有 15%,大部分都是 5-6 年。" 在某雙一流院校讀博的他說。

而在某高校讀博的她則稱,自己所在的學院 " 實打實要末尾淘汰 20% 的博士 ",被淘汰意味著延期,需要半年後再重新開題,然後再走評審流程," 並且可能被再度淘汰 "。

許多針對 " 青椒 " 的項目,有 " 男性 35 歲,女性 40" 歲的限製,因此越年輕的青椒,申請項目的機會越多、成功幾率越大。如今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年齡越來越 " 苛刻 ",甚至有的高校已經開始招募 28 歲以內的博士生。

" 按照如今的模式,一名學生 22 歲本科畢業,一戰就考上了學碩,3 年碩士畢業,4 年博士如期畢業,也要 29 歲了 ",某說," 更何況在我們這樣的普通二本院校,學生很難一戰上岸讀研,大部分都要二戰乃至三戰,就算博士順利 4 年畢業,也都 31 歲了。"

" 而且,許多學校在招聘時候,要求第一學曆本科層次要高於招聘學校 "," 對二本的學生來說,走高校專崗這一條路實在是太難了。"盡管如今高校內卷嚴重," 但相比於私企,高校還是輕鬆很多的 "。可以做項目、外出講課,甚至到一定級別能走行政道路," 前景 " 和 " 錢景 " 都不錯,許多在高校工作了一輩子的父母,正在想盡辦法讓孩子在小城市高校或雙非徹底卷起來之前 " 上岸 "。

這些 " 資源掌握者 " 的孩子,青年高校教師形成了某種詭譎的競爭關係。有一位省會城市 " 正高 " 職稱的教授父親,在孩子讀大學時就替他規劃好了進高校的路徑。" 這個孩子英語一般,高考勉強去了一所沒有保研名額的外地雙非一本,按照他父親的規劃,孩子隻要讀下研究生,畢業後就能進自己所在的高校。"

但這幾年,高校的門檻越來越高,教授們也開始發愁:進入高校必須要博士,孩子遲遲考不上重點學校的研究生,海外研究生要麽國內承認度不高,要麽畢業難。

最終這個父親將目光盯上了小城市一本院校。他計劃讓孩子去境外讀一個 " 容易畢業 " 的研究生,然後回國內托關係讀個博士,以此為跳板,調到省會城市來。為此,教授特意多次前往周邊的二線城市提前給孩子鋪路 。" 這些孩子如果順利進入高校一定會搶占大部分資源 , 何況實在走不通,還有行政這條路。"

行政崗相對於專崗教師來說,招聘要求稍低一些," 許多地方要求研究生即可 ",不少教授子女通過這一途徑進入高校,然後再提升學曆,伺機轉成專崗教師," 就算不轉,他們的工資也比老師高 "。

眼瞅著小城市雙非學校的平靜蜜月期即將結束,已在圍城裏的青年高校教師也在抓住契機掙紮 " 上岸 "," 隻要拿下副教授,就不擔心失業了 "。

許多 " 青椒 " 自費購買版麵,或者去一些小國家 " 讀博 " 來滿足海外經曆的考評條件,也有不少 " 青椒 " 開始申報各種項目、補貼來推進停滯的科研。

望著如今越來越多博士卷向大專,某博士有些慶幸," 還好畢業早,不然我連卷的資格都沒有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世界居冠的中國特色《博士生》





新聞《大齡考研人,掉進另一個“內卷”大坑》文章來源: 財經故事會 於 2024-05-15 。

走資派中國特色政府在最近幾年,考研人數持續攀升,從2015年的165萬,激增到2023年的474萬。

2024年雖然回落到438萬,但是內卷的本質似乎並沒有改變。更何況,2024年研究生錄取率隻有20%左右,這意味著每10人中,就有8人麵臨著落榜。

將鏡頭對準大齡考研人,他們究竟為啥要逆向大齡考研?備考期間遇到哪些難題?生活來源如何保障?在這場無聲的考研賭局中壓下籌碼,這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嗎?

大齡考研,必須麵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錢。雖然重歸學習角色,但是仍然要生活。房租、吃飯、生活用品、複習資料,甚至是輔導班、自習室……日常支出難免,那麽錢從何而來呢?

有人認為即使準備考研,也不能斷了收入來源,所以她選擇的是在職備考。所以她除了每天晚上下班到家晚八點到十一點的學習時間外,隻能抓緊一切時間“見縫插針”學習。她將專業課筆記電子版導入到微信讀書上,然後利用上班通勤的時間來“聽書”。在公司,開一些無聊的大會時,插空背幾十個單詞。

她心安理得當起了“全職女兒”,吃住都在家裏。決定考研之後,她跟父母很好的溝通了一次,想要趁著自己還有衝勁兒的時候,再拚一把。司念念從小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她的決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三十歲在家啃老,她也不好意思,就跟父母說,自己可以做飯。可是這廚藝實在是難以恭維,便承擔了每頓飯刷碗的活。從小,她最討厭的事就是刷碗,但是現在每次都洗得幹幹淨淨。用勞動換房租,她在安慰自己。

同樣是在家全職備考,一向好麵子的他實在是難以再向爸媽張口要錢。所以,他選擇去夜市擺攤。從1688和拚多多上進一些便宜好看的小飾品,每天晚上擺2個小時,好的時候能有一百多的收入,雖然和自己辭職前月入過萬的收入沒法比,但是買點生活用品、學習資料的錢是足夠了。

有人則選擇了回到農村奶奶家備考,沒有什麽社交,也沒法點外賣,這樣生活成本更小。所以花費基本上也就是考慮資料的一些花費,她就秉承著,“堅決不報班,也堅決不花冤枉錢。

她的考研經濟賬本一攤開,除了報名費200之外,隻買了兩本英語的曆年真題和30塊錢的網課視頻。

和她不同,雖然也是脫產備考,但是工作前幾年,他手頭攢了10萬塊錢。這次考研是抱著必上的決心,所以他花了15,000塊錢報了一個1對1保過的輔導班。他覺得這筆錢是花得比較值,起碼是有專業的人去給你指導,不必像無頭蒼蠅一樣沒有方向浪費時間。

她還有一筆額外的花費,就是在家附近包了一個考研自習室,一個月是1800塊錢。因為在家學習,誘惑太多,自控力實在是個問題。書桌離床的距離很近,很容易就學著學著就想躺在床上。但是到了自習室,她起碼可以做到心無旁騖的讀書,畢竟是花了真金白銀,也更有動力學習。

落了考研的榜,上了生活的岸。小魚在30歲生日的前一天,收到了清華的擬錄取通知。她動情地寫道,“18歲的風越過了重重山崗終於來到了今天。我依然是最好的年紀。敬青春,也敬重啟的勇氣。"

而幾年前,和她來自同一個小縣城的黃璿,也做出了大齡考研的決定。31歲考研,33歲畢業考上北京高校的事業編。在她看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如果沒有當時決定考研的勇氣,她也就沒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成功上岸。可是,所有人都上了生活的岸。

30歲的劉某就在考研輔導班裏認識了自己的老公,開始了一段相差6歲的姐弟戀。雖然並沒有考研成功,但是三觀一致,情投意合的兩人邁入新婚的殿堂。一年的時間裏,她解鎖了妻子、母親多重角色。更開心的是她的父母,一年前還在為女兒任性要考研卻拒絕相親而生氣,現在天天抱著小外孫笑得合不攏嘴。雖然當了媽媽,但是她還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我從來沒後悔去考研,說不定哪一天我又重新備考。”

那個說自己在自習室才能學進去的馬某。她並沒有上岸,但是,她開了家名叫“上岸”的考研自習室。“我這人啊,還是喜歡折騰。我看我那個自習室天天滿員。我一琢磨,這事能幹啊。”她是個行動派,說幹就幹,在小區裏盤了個150平的房子,簡單布置之後,便對外招租。生意火爆得很,一個月回本不說,還賺了小兩萬。

這不,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已經從找不到工作的“大齡求職狗”搖身變成了小老板了,據說下個月就準備開第二家店呢。而有些人,已經做好了二戰的準備。一戰她比北大錄取線隻低了1分,十分遺憾。“那可是北大啊,難道就不值得再去奮鬥一次嗎?”

而且可喜可賀的是,備考期間,她一直在社交平台上記錄自己的考研曆程和複習方法。一年的時間,不知不覺漲了1萬多粉絲。如今,“考研博主”的身份讓她每個月有兩三千塊的廣告收入。這讓她的脫產備考沒了“後顧之憂”,也要為自己的北大夢再衝一把。

大齡考研值得嗎?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單純算經濟賬,大齡讀研似乎並不那麽劃算。

一位2023年屆Top3名校應屆博士生,就後悔多讀了幾年書,“我今年博士畢業,拿到最高的Offer也就年薪60萬,再看看比我早工作幾年的本科同學,如今年薪百萬不罕見,手裏還攢了幾百萬,很羨慕”,他向《財經故事薈》訴苦,“要走學術道路可以讀博,但殘酷的是,讀完博士進高校也很難。”

而對於職場老炮兒來說,全日製讀研還意味著職場的中斷。

更何況,如今不少985高校,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院校,已不再為專碩生提供宿舍,這無疑增加了求學的經濟壓力。

按照市場價,每月額外的兩三千房租,三年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讀研的總成本可能會飆升至20萬。

再來看研究生教育的趨勢。近年來,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上升,專碩生的錄取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從2010年的學碩與專碩3:1的招生比例,到2023年專碩報考人數超過6成,甚至在清華大學這樣的頂尖學府,專碩與學碩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4%與26%。這無疑顯示了專碩教育的日益受重視。

回到職場現實,對於許多專業來說,本科學曆加上三年的工作經驗,可能在職場上比剛畢業的研究生更具競爭力。

而對於試圖通過讀研,來擺脫35歲中年危機的大齡職場人,““讀研之後馬上快40歲了,更不好找工作了吧”,這也是文刀的顧慮。

然而,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正如那群逆流而行的大齡考研人一樣,聽10000種聲音,但終究隻能走自己的路。

毛澤東成為共產黨員後,毛澤東仍然傾力於《教育》。

毛澤東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務主任(1921年8月)。

在其《入學須知》中明確宣布“我們的目的在改造現社會。”

學員應“養成健全的人格,煎滌不良習慣,為革新社會的準備”。

招生隻憑學力,不限資格。

學習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討論為主,強調腦力與體力之平均發展。

《自修大學》還附設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室,收集當時國內可能收集到的進步書刊報紙,供學生自學用。

《自修大學》附設補習學校,公開招生,招收進步知識青年和工農青年。

《自修大學》的學生來自13個縣,最多時達200多人。

這所大學社會反響很大,連著名教育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也予以積極支持,讚揚《自修大學》的“主義實在是顛撲不破的”,並任該校名譽校董。

1923年11月,該《自修大學》被軍閥趙恒惕封禁,毛澤東又辦了一所正規中學——《湘江中學》,原來在《自修大學》的二百多學生,大部分轉到了這所學校。

這樣的履曆難道還不能說明毛澤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教育家嗎?

更重要的是,毛澤東以他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舊中國教育製度》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極富創新價值和遠見卓識的改進方向。這使他遠遠高於一般的職業教育家。

毛澤東在《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中總結舊學校教育有三大壞處:

“學校的第一壞處,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麽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學校的第二壞處,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栽賊人性。人的資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這些,隻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人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製皇帝的餘威,蔑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隻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隻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最大的缺點,有心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學校的第三壞處,是鍾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之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壞的總根在使學生的之於被動,消磨個性,滅掉性靈,庸儒的墮落浮塵,高材的相與裹足。”

今天四十多年來走資派特色政府的無數學生們,經曆過學校教育的人們,當你們讀到這些評論的時候做何感想?難道沒有一種曆史的穿透力震撼了你的心靈?難道沒有感覺到,盡管時代已經不同,可舊教育的流毒依然像幽靈一樣在你們身邊遊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