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

(2020-10-11 08:43:51) 下一個

毛澤東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

作者:雪域飛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1949年,糧食總產量約1.1億噸,攤到5.4億人頭上人年均隻有208公斤。這個糧食產量隻能讓當時的中國人半饑半飽。在1949年,被國民黨耽誤了二十年之後的舊中國,有些工業連晚清都不如,中國幾千年來唯一一次落後印度,就是在中華民國時期,國粉情何以堪。當時的中國就是一個大號的非洲農業國。

許多人都拿毛澤東時代吃不飽飯說事,說毛澤東幾十年中國人一直餓肚子所以毛澤東治國無能。這是既無知又愚蠢!  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是,我們不能把過去的與以後的比。我們隻能把它與它以前的比。如果毛澤東把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搞成了那樣,那他就是曆史罪人。但略微有點頭腦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毛澤東接手的是怎樣的中國!  隻說糧食。前麵說過,1950年中國糧食產量1.32億噸人均不到480斤;1976年主席去世時,中國糧食產量2.86億噸人均600多斤! 總量翻了一番還多! 人均也增加了一百多斤。人均看上去增加不多,但還有個情況必須知道,這二十幾年中國的人口增加了三、四億! 幾乎翻了一番!——隻看這幾個數據就知道,毛澤東時代在糧食生產上取得了極大成績! 更為後來的糧食大幅增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毛澤東時代,中國的農業取得了極其重要的成就!  中國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關於如何提高糧食產量,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毛澤東有了科學的答案: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農業八字憲法;更係統更全麵探討這一問題的是《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因為有四十條內容,所以又稱為《農業四十條》)。我把其中談提高糧食產量的部分摘錄如下:

推行增產措施和推廣先進經驗,是增加農作物產量的兩個基本條件:增產措施的項目,主要是:⑴興修水利。⑵增加肥料。⑶改良舊式農具和推廣新式農具。⑷推廣優良品種。⑸擴大複種麵積。⑹多種高產作物。⑺實行精耕細作,改進耕作方法。⑻改良土壤。⑼保持水土。⑽保護和繁殖耕畜。(11)消滅蟲害和病害。(12)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

推廣先進經驗的方法,主要是:⑴由各省、市、自治區收集當地的豐產經驗,編印成書,傳播推廣。⑵舉辦農業展覽會。⑶各級政府定期召開農業勞動模範會議,獎勵豐產模範。⑷組織合作社之間的參觀和評比,交流增產經驗。⑸在總結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技術傳授,發動農民和幹部學習外社外鄉外縣外省(自治區)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知識。看,多麽係統! 多麽全麵! 又是多麽在理! 真正的行家啊! 絕對的“務實”!  沒有一個字是“虛”的!

其實簡單點說主要就是八字憲法的前四個字。毛澤東年代在這四個字上下了大力氣,才使中國農業的發展走上了正軌,使中國的糧食產量逐年穩步提高,使中國人民的人均糧食產量逐年提高,這兩點看似簡單,實則極了不起!與印度等國家比較一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中國的曆朝曆代也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毛澤東時代27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從1.13億噸提高到2.86億噸,翻了一番還多!這是極了不起的成就!  最終使中國人吃飽了肚子。

先說“土”。 這個“土”又涉及兩個方麵的內容:土地麵積,土壤質量。在這兩個方麵,毛澤東都下了大氣力。先說土地麵積。1952年大陸大部分地區土地改革結束,3億農民分得7億畝土地。再加上沒有搞土改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當時,全國共有耕地14億畝。(盡管少數民族的人口當時隻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但他們擁有的土地卻占全國的百分之五十六!)但這14億畝中,優質耕地實在是太少。當時的畝產量實在是太低:1950年中國糧食產量1.32億噸,畝均不到0.1噸即200斤。在還沒有別的方法能快速提高糧食產量的時候,唯一能多打糧食的方法就是:開墾荒地,增加土地麵積。所以,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耕種土地麵積每年都在增加。1976年,達到16億畝。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土地麵積達到峰值:18.6億畝。

也就是說,解放後,中國增加了幾億畝耕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毛澤東多次說要“保持水土”:“墾荒,有條件的地方都可以這樣做。但是必須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決不可以因為開荒造成下遊地區的水災。”丶“在墾荒的時候,必須同保持水土的規劃相結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險。”這幾十年的開荒,產生了不少優質耕地,產生了不少商品糧基地,著名的如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同時國家興建了許多國營農場,這些,是現在中國糧食的重要供給地。換句話說,新中國幾十年,把中國大地上適宜耕作的土地全都開墾出來了,而且,優質耕地越來越多!  這,顯然是極其重要的!  這一點,早在1950年,毛澤東從蘇聯回來經過東北的時候就已有規劃:“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東北地域遼闊,將來我們在這裏好好開發,搞幾個基地,再開發新疆,中國的糧食問題就能解決了。”

再說土壤質量。前麵說過,當時中國的劣質耕地非常多,優質耕地極少,主要是東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平原。鹽堿地、沙化土地麵積極大。毛澤東在全國視察時,到了這些地方,他總是要耐心地詢問土壤改良的問題。當時毛澤東在蘭封車站邊的一個村子裏。“毛澤東從缸裏抓出一把黃豆,豆子既小又幹癟。‘像辣椒籽啊!’毛澤東說。這時趕集的老漢回來了。毛澤東問:‘這裏的鹽堿地有沒有辦法治?’老人說:‘有辦法,利用黃河水嗎。’”後來,毛澤東不管到什麽地方,總是要問一下當地有沒有什麽好辦法好經驗,然後就叫政府部門加以推廣。後來在搞“農業四十條”時就專門有一條“推廣先進經驗的方法”。焦裕祿當縣委書記的蘭考,毛澤東也去過。蘭考的鹽堿地也是讓焦裕祿操碎了心。毛澤東也特別關注。為了改良土壤,這位一輩子讀聖賢書拿筆杆子寫下無數雄文的政治領袖又半輩子指揮千軍萬馬打下萬裏江山的軍事統帥,竟在六十多歲的高齡學起了《土壤學》!“毛澤東跟大家討論有關農業科學的知識,問大家:‘有沒有看過土壤學方麵的書籍?’ 還向大家介紹中外土壤學的各種版本。他說,他最近一直在讀有關土壤學方麵的書籍。他讚成一位土壤學專家的觀點:‘沒有瘠薄的土地,隻有拙劣的耕作技術。’地薄不打糧,人可以改良土壤嗎,人定勝天嘛!”!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中國的許多土地都從劣質耕地變成了優質耕地,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國營農場、商品糧基地越建越多。

再說“肥”。肥料對於莊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人經常說:“莊稼沒有它,全靠肥當家。”但在很長的時間裏,中國人一直都隻有用有機肥。盡管現在大家都知道,有機肥才是更合理的,但是,在一直隻用有機肥的地方,糧食產量基本就固定了,很難再提高。這時如果再用一點化學肥料,產量就會大幅提高! 可是,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化肥”兩個字絕大多數中國人聽都沒聽過!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陳雲力主建小化肥廠。當時,中國已有了一點工業基礎,建小化肥廠所需的鋼材和能源已都能提供。開始,陳雲主張全國每個縣都建一個小化肥廠,產量在七八百噸到兩千噸。當然,也不是全國二千二百多個縣同時搞,而是分期分批地做。但是,幾年以後,人們發現,已建成的這些小化肥廠技術根本達不到要求。所生產的氮肥,氮含量隻有百分之十幾。陳雲後來也隻好改變了看法,認識到中國當時的小化肥廠不濟事。但中國當時還不具備建大化肥廠大量生產化肥的條件。主要是技術不行,沒有設備。

後來,毛澤東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後,許多西方大國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其中就包括西德。1974年,中國終於從西德進口了十三套完整的大化肥生產線。然後經過幾年的仿製擴建,終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的化肥生產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可以向全國敞開供應了! 而且都是高品質的化肥(像尿素的氮含量是46%)!  大量化肥的使用,又使中國的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說“水”。毛澤東對水利的重視盡人皆知,毛澤東時代的水利成就也是有目共睹。《農業四十條》中就有一條專門談水利:(五)興修水利,發展灌溉,防治水旱災害。從1956年起,在12年內,全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應當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同時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小型水利工程(打井、挖塘、築堤、打旱井、開渠、築圩、修水庫、興修蓄水排水的溝洫畦田台田係統等),小河的治理,都由地方和農業合作社負責,有計劃地盡可能大量地進行。通過這些工作,結合國家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和大、中河流的治理,要求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普通的水災和旱災。 內澇災害嚴重的地區,應該大力進行除澇排水、改造窪地的工程建設。

要求在12年內,把水田和水澆地的麵積,由1955年的3億9千多萬畝擴大到9億畝左右。灌溉設施的抗旱能力,按各地不同情況,分別提高到30天到50天;適宜發展雙季稻的地方,要提高到50天到70天,以保證收成。為了充分利用一切水源,有關部門應當積極進行對地下水的勘察工作,保證水利部門所需要的必要資料。

這是這個綱要裏提到的目標。事實上,毛澤東時代,中國在水利設施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在整個世界史上也無與倫比! 

毛澤東時代,共建成10萬立方以上的水庫8萬6千多座,10萬立方以下的塘壩640多萬口,總庫容4000多億立方!人工河渠總長300多萬公裏,配套機井220多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萬5千多公裏。所有的大江小河都得到了治理。尤其是黃河,盡管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但在曆史上它又是不折不扣的“害河”!  三年兩決口!  每一次決口都給沿岸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可是,黃河流到毛澤東時代後,它終於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這些驚人的數字是什麽概念?  這就是“戰天鬥地”!   這就是“改造山河”!   這意味著中國人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裏就把“望天收”的中華大地基本建設成了旱澇保收的“流著奶與蜜的上帝應許之地”!
毛澤東時代興建的這些水利設施,到現在都還是中國人的命根子!現在,許多人回憶起那個火紅的年代就還激動不已。“戰天鬥地”、“改造山河”,中國人民煥發了從未有過的激情!釋放了前所未有的鬥誌!那一代人,真是拚啊!在農村,主要就是指興修水利和改良土壤。

再說“種”。《農業四十條》中,對於良種的推廣也有明確的規定。(八)積極繁育和推廣適合當地條件的農作物優良品種。要求在1962年以前,經過地區適應性的典型試驗,普及各種農作物現有的優良品種。對於良種已經基本上普及的作物(例如棉花),應當加強種子複壯和品種更換的工作。大力培育新的良種,並且注意試種外地和外國的良種。

農業合作社應當建立自己的種子地,加強群眾的選種工作,建立農作物良種繁育更換製度。在豐欠經常不定的地區,要注意儲備優良品種的種子。中央和地方的國營農場應當成為繁育農作物良種的基地,積極繁殖和推廣適合當地的農作物良種。各省(市、自治區)、專區(自治州)、縣(自治縣)都應當建立種子管理機構。

七十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才逐漸試驗成功。但是,要想大麵積推廣實際應用,還得過些年頭,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這些種子才在全國許多合適的地方推廣使用。

這四條是最重要的!  因為有了這四條,中國的糧食產量才能逐年穩步增長。八十年代以後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主要就是得益於化肥的大量生產足以在全國大量使用和良種主要是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小麥的大麵積推廣使用。但這些都源於毛澤東時代的努力!

當然,還有別的一些。還是《四十條》裏說的:擴大複種麵積,多種高產作物,因地製宜改進耕作方法,改良舊式農具推廣新式農具等等。這些,都是真正的科學的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是真正的智慧!

可以說,毛澤東主持製定的《農業四十條》,就是中國農業的憲法! 中國農業就是在它的指導下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吃飽了肚子?  是毛澤東!  唯有毛澤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