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深圳是如何崛起的

(2019-10-27 04:00:33) 下一個

深圳是如何崛起的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誰都知道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小窗戶”,是改革開放的標誌。說起深圳有今天,   改革開放的既得利益者們包括在深圳中得益者們都感謝某個大官"劃了一個圈"成全了今天的深圳。試想一下某個大官在美國"劃了一個圈"能行嗎?   在英國"劃了一個圈"能行嗎?  在加拿大"劃了一個圈"能行嗎?  在中國的五十年代"劃了一個圈"能行嗎?  在如今的中國"劃了一個圈"能行嗎?  想當年深圳是如何成為一線城市的?  實際是深圳的崛起與前朝的體製和積累分不開的。

新中國剛成立時建設的起步維艱。由於100多年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戰爭的摧殘,新中國剛成立時舊有工業的基礎十分落後和薄弱。1949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占73.6%,重工業僅占27.3%。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複工作完成時,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隻有26.6%,   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隻有35.5%。麵對這種狀況,毛澤東在1954年說過一段給人以深刻印象的話:“現在我們能造什麽?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在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  如何建立一個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新中國?  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層思考的重要問題。在建設新國家的過程中,毛澤東在關鍵時刻對國家工業化目標的把握和符合中國實際的創造,首先考慮的全國性的工業化進程。而不是也不可能去發展一個深圳。

在改革開放之前,深圳不過是毗鄰香港的一個小漁村。把一個小漁村擴建改造成為改革開放前沿的窗口、吸引外資“金鳳凰”落戶的“梧桐樹”成現代化的大城市,國家是投入了海量的基礎建設資金的。這些資金從哪裏來?難道是外資?非也!誰都知道外資來中國是要追求最大化盈利的,換句話說就是要盡可能多的拿走中國的剩餘價值的,要它們把錢投入到深圳的基礎建設上來,是不可能的。這筆巨資就是中國政府從國庫裏撥出來的。那麽,這些國庫裏的資金又從哪裏來?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國庫中的資金全是前三十年攢下的家底!改革開放的起步資金,全都是前三十年積累的。沒有前三十年的家底,無論如何的改革開放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單單憑"劃了一個圈"再加上高喊一下要“解放思想”的威力無論多大,都要以相對雄厚的物質國力作為基礎,才能營造吸引外資的硬件——完善的城市基礎建設。隻有這樣才能有外資進入,才有之後所謂的改革開放以及成就。所以,紀念改革開放,紀念深圳的崛起,   首先要銘記前三十年的艱苦奮鬥,必須向毛澤東那代人鞠躬!

有前三十年攢下的錢打底子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就是把這些巨資轉化為萬噸計的水泥、鋼筋,而後,再用這些水泥鋼筋從平地堆出一個深圳。倘若,僅僅是倘若,那時候中國就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建設一個深圳的建材需求絕對會影響全國建材市場的供求關係,絕對能讓建材市場的價格飆漲。那樣的話新建深圳的成本有多大,實在沒法子估計。但是,人們知道,當時中國實行的還是計劃經濟,幾乎所有的工廠、企業都是全民所有、國家經營。在建設深圳的那些年歲中,企業生產多少水泥、鋼筋石油國家下達指令的。價格也是國家製定的。在施行價格“雙軌製”之前,國家一個行政命令,就可以調動海量的平價的水泥、鋼筋向深圳集中,根本不可能出現囤積居奇者哄抬建材價格的情形。同樣的光景放在私企遍地,市場經濟肆虐橫行的現在,建設一個新深圳的成本高得沒法想象!40多年前,建設深圳的成本遠低於現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同規模土地開發的那個成本。這是什麽因素在起作用?

這就是公有製舉國體製的威力和優勢!計劃經濟體製,是毛澤東和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創製,憑著這個體製辛苦積累20多年,改革開放才有堅實的製度保障,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成盡可能大的、多的基礎建設。由此絕對可以肯定:改革開放的母體就是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前三十年,紀念改革開放,紀念深圳的崛起,   必須向毛澤東那一代人鞠躬!

說到建設深圳,少不得涉及到對深圳周邊的土地的征地補償。在資本主義國家,這樣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用地征集是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為資本主義製度下,土地都是私有的。城市周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主人,對這些土地擁有者征集土地,需要付出的土地補償款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建設如深圳那樣新的一線城市,以及後來對北京、上海、廣州進行改造擴建成為超大城市,在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些國家進行城市擴建,隻能繞過城市周邊的有主地帶,選擇遠離城市若幹公裏的無主荒地上建設“衛星城”,用高速公路連接各城區。這樣的城市建設布局,就像是在“蒸饅頭”,老城與若幹“衛星城”就如同一個個的饅頭。形成“饅頭”布局也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情:主城的選址,都是千人經過反複比較、權衡後找到的最佳位置。但是,受限於私有製下,地權私有的限製,主城的發展空間受限;“衛星城”所選的無主荒地,注定又不適合人居住、不是和經濟發展的短處,所以才會是無主荒地。在這裏建設“衛星城”,發展的前途也不會很大。這是資本主義製度下,地權私有對城市發展的劣性限製,實在是無法避免的負麵因素。例如比利時城市中心的一個爛房子裏因 為住了個乞丐,所以拆不了遷。這個乞丐說:“就不讓你們拆”最後無論如何也拆遷不了。而印度到現在也沒有建成一條高速公路,為什麽?因為“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但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初毛澤東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就宣布城市土地國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國策,這樣的政策使得後來興建工廠、修建公路、鐵路遇到的征地阻力極大的減小,這才有中國工業化的迅速展開,才有國力的迅速提升。這樣的政策不僅在前三十年中國的工業化受益良多,就是現在也成了中國改開成就的助推器。不僅僅是深圳這樣的改革之窗在建設時遇到的征地助力極小,就是北京、上海、廣州等這樣的大城市改造擴建為超大城市,遇到的征地阻力也大為減小。建設新城、舊城改造擴建就能像“攤烙餅”一樣由主城區向周邊郊區甚至於遠郊縣份擴展。典型的如北京市區的擴展。所以也就出現發展極為成功的北、上、廣這樣的超大型城市。在資本主義國家有這好處嗎?現在各類媒體把這些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出現都說成是改革開放的成就,那就要反問一句:倘若沒有毛澤東確立的土地政策,會有這樣的改革開放成就嗎?老城周邊一大群手裏擁有土地的地主,會讓你輕易征到城市擴建需要的用地麽?政府為了支付征地補償金,要甩多少錢呢?不僅如此,現在中國的房地產不也受惠於此?!毛澤東確立的土地政策本意是增強國力,迅速實現中國的工業化,但是,在改革開放實質是走資派複辟資本主義的四十多年裏,   被推崇實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的別有居心者的利用、跑偏了,社會主義公有製的中國成了走資派官員和某些人借雞生蛋的牟利工具。

中國現在的改革開放成就,直接受益於毛澤東那代人的工業積累和土地政策!深圳的崛起與毛澤東時代的公有製計劃經濟體製和幾代中國勞動人民經過近三十年的省吃儉用積累分不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寫這些文字不是想歌頌誰或討好誰, 從私利看歌頌討好也得不到任何利益。隻是說說事實而己。過去的曆史事件都客觀存在。但有些人總是高調吹棒某某大官劃了一個圈使深圳崛起了, 用黑白貓摸石頭治國就使中國富起來了。這不符合曆史事實, 是在忽悠誤導子孫後代。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來訪和留言。
山鄉不仕 回複 悄悄話 忘了國庫卷。
pconline 回複 悄悄話 深圳的成功,按照樓主觀點主要是堅持毛澤東思想,想要繼續成功,最要緊的是堅持習近平新思想
通州河 回複 悄悄話 大的方麵你都總結了,說一點小的方麵,一個是人才,90年代初期在深圳做過銷售,一個小小的國營發電廠,40人不到,清華北大有好幾個,其他的也是重點大學畢業,廠長是教授。當初和我一起進入一家台資企業有20多個大學畢業4、5年左右,600元薪資的一般工作,作為雇主而已,雇這些人,性價比真高。第二是觀念,到了深圳突然觀念就很開放了,少了條條框框,也沒有那麽左。聽說現在在中國其他地方官員不敢打高爾夫,就算自己喜歡自己付錢,也不敢。在深圳就沒那麽左,我自己出錢去打,就沒問題,而且也打得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