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正文

淨土十疑論講記06

(2017-05-08 09:11:43) 下一個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9/55/82/ada6a5ac2869wMNyaCXt.jpg

 

  (二)實修分二:1、苦觀不淨觀等;2、發願

  1、苦觀不淨觀等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

  “此身”指五取蘊,在了解了它唯苦無樂的理趣後,就要常常觀行。也就是在行住坐臥、睡眠覺醒等一切時位、一切威儀中,都要觀察五取蘊純是苦性,是大患之根、無量苦的來源。當觀察到它是世上最可厭惡的法,對苦蘊自性發起了厭離,就有了具量的厭離心。諸佛菩薩在經論中明顯地告訴我們,厭離心或出離心就是對取蘊自性發生厭患,明確了知它是生死大苦的根源。我們通常說的“厭患此身”“厭離生死”“從輪回中解脫”等,就是指它。

  眾生自從一念迷失產生我見,形成了取蘊的自性,從此就念念相續,始終無法擺脫隨惑業力他自在轉的狀況。也就是一直都是苦因、苦態,不斷地受輪回的生,沒完沒了,發展出無邊際的苦海。透徹了前麵的理趣,就知道毒瘡就在這裏,輪回就在這裏,自身得了最大的病,叫做“五取蘊病”,也是最可憐的囚徒。一想到這個身的體性就生很大厭離,想趕緊解決這個問題,否則苦患無邊!

  像這樣,懂了前麵的道理,再去作觀就能想到:這個身是最大的病,裏麵裝滿了煩惱種子、苦種子,遇緣就要現行,又會感召下一輪輪回的生。就像一名囚犯,知道自己處在三界的集中營裏,被判處輪回無期徒刑,時不時遭受大小、長短等各式各樣的苦。他一心想著:“這樣待下去純苦無樂,我何時才能超出?”像這樣,一心想從中超出,對這裏的一切沒有一點欣樂之心,不抱任何幻想,知道除了苦還是苦。暫時吃一頓每餐,過後又是皮鞭伺候;暫時睡一會,過後又要挨打,那是無窮無盡的受報、無止無境的苦。暫時的樂隻不過讓你緩解一下,到了下一次更苦;暫時的舍也不是真實的安穩,是在迎接下一輪的苦。這樣了解後,時時刻刻都要觀唯苦無樂,對整個輪回生涯生厭患,對輪回裏的一切法生厭患。

  就像公案裏所說,過去在西藏北方糌粑很稀貴,很難吃到,小孩無論吃到生蔓菁、幹蔓菁等都說:“又是蔓菁!又是蔓菁!”像這樣,輪回法純苦無樂,要時時提醒自己:“又是生死法!又是生死法!我何時能從三界牢獄中脫出,生到清淨安樂之地!”這樣一心希求從五取蘊中解脫,就叫做“出離心”,開始想脫離輪回,而不是在裏麵求什麽了。有了這個心,再配合淨土教法,知道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的大願大行成就了界外淨土,以極簡易的方便把眾生接引過去,免遭生死大患,由此就一心往極樂世界走。

  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七種不淨觀。

  夫妻間的愛欲也是很大的拖累,把人係縛在娑婆苦海裏。從原則上講,縱然夫妻房事不能頓斷,也要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厭與愛都基於看法而來,認為對方的身體很可愛、很清淨就生愛;見到各方麵都是不淨就會生厭。所以,不淨觀是因,生厭是果,由這種觀緣就會生厭離心。隨著數數串習,厭心也會逐漸增長,由此能逐漸脫離淫欲的煩惱,向往淨潔的蓮花國土。

  由於對對方身體的由來、孕育的環境、成就身體、死亡等整個前後過程沒看清,誤以為對方的身體很可愛,被非理作意的力量障蔽,就看不到它是汙穢的。現在重新審視對方的各種不淨,就叫“作不淨觀”,總之是觀對方的身體。

  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

  如果沒去了解對方身體的由來,就以為這是天然純潔的身體,或者根本不想,以作意他美、他好的心障蔽而不斷地生貪。現在要重新觀察這一具身體從哪裏來。譬如對方是女性,就要看到她的身體由淫欲所生,從貪愛煩惱而來。也就是在中陰階段,見到父母行房,對父親生了貪欲,想和他交會,排斥母親,以這一念心入胎就成了女性。這麽看起來,她是從汙穢的貪愛心來的,這叫“種子不淨”或“因不淨”。

  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

  第二、觀察對方入胎時受生環境如何。當父母交會之際,精血和合,業識入到精血中,從這裏孕育出身體來,這是受生依處或環境的不淨。譬如,蛆蟲在糞屎裏受生,在那裏孕育出來。一想到在那麽汙穢的精血中受生,就知道受生處很不淨。

  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淨。

  第三、觀察對方受生以後的住胎環境,要想到是在汙穢的環境裏孕育出來的。也就是處在母胎中生藏或胃以下、熟藏或腸以上,住處非常汙穢、黑暗、狹窄,見不到一點光,而且經常受壓擠。母親稍有活動,譬如行走、彎腰、睡臥、翻身等,都會給胎兒造成強烈的苦受。再者母體內非常臭穢。以豬身為喻,殺豬時把胸膛一打開,馬上散發出惡臭難聞、讓人發嘔的氣味。像這樣就是住處不淨。

  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淨。

  第四、觀察對方住胎時所受用的食物。那時,由臍帶與母體連接,啖食母親的經血,很不清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

  第五、住胎期滿,以業風所吹,頭自然倒過來朝向產門。從骨輪出時受到強烈的壓擠,就像眾合地獄之苦。身體帶著膿血等,汙穢狼藉。對方出胎時是這樣不淨的情形。

  六者薄皮覆上,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淨。

  第六、從誕生為嬰兒開始,之後逐漸成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一整段曆程中有這麽一個身體,它的體性如何呢?隻是一張薄薄的皮覆蓋在上麵,一扯掉,裏麵的膿血遍一切處,或者可以看到地、水、火、風四大的狀況。譬如骨骼、肌肉、心、肝、脾、肺等的內髒,屬於地大;汗液、尿液、組織液等,屬於水大;各種蠕動、運轉等,這是風大;又有體溫、熱力等,這是火大。總之要看到隻是四大和合,沒有清淨之物。或者觀察三十六種不淨物的狀況,完全是不淨的情形。如果把這層皮拉掉,在砧板上一一擺出來,誰還會感覺清淨而愛戀不舍嗎?現在無非是裹了一層皮而已,現代人擅於化妝,更讓人看不清真相,但實際仍然是不淨。

  這就看到,從初來人間到死亡之間,自己所愛的對方身體是舉體不淨的狀況,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得不到一點清淨之物。原先以為這是世上最純潔、最美麗的身體,簡直顛倒到極點了,那隻是非理作意,由無始的淫欲習氣幻想出來的,現在要看到對方隻是一個舉體不淨的幻化物。

  七者乃至死後胮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淨。

  第七、觀察最後的結局。死後身體變成胮色、發脹、腐爛、壞掉。這樣一層層地爛壞,最後骨骼分開、肉一團一團扔在野外被狐狼所食啖。這樣就看到究竟不淨,最終徹底暴露出不淨的本相。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淫欲煩惱,漸漸減少。

  自己的身體是如此,對方的身體也是這樣。對於所愛境界——男女的身體等,常常觀不淨的狀況,就會生起很深的厭離。如果能這樣觀身不淨的話,那淫欲煩惱會漸漸減少,能從中脫出,一心與清淨蓮花化生的因緣相應,以清淨不染之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

  再者作十想等觀,詳細像經中所說。“十想”:一、無常想;二、苦想;三、無我想;四、食不淨想;五、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七、不淨想;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等”字包括九想等。“九想”: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漫想;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這些都是讓人脫離淫欲,內心逐漸清淨的觀法。它的原理是觀不淨就生厭,由此從中脫出。

  2、發願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

  前麵觀了五取蘊身唯苦無樂,它是一切苦患之源、一切生死之本,對它十分厭患。接著,如果沒有往生淨土,隻是徒然悲觀也無有意義。知道往生彌陀淨土能即生超出苦蘊,就一心希求得到淨土的法性生身。這就是厭離行。

  這裏關鍵是修願。前麵得了勝解,而且常常觀察,那當然厭離心會猛利、恒常。之後就要發願,以猛利欲願舍生死蘊身,取淨土法性生身,要達到萬牛莫挽的地步。這種緣起與彌陀攝眾出取蘊苦的悲願恰恰相合,因此能與佛心感通而得以往生。

  所謂的“永離”,就是想這是最後一生,從此永遠脫離五取蘊。“三界”以下是解釋這個身的狀況。由前麵的觀察就了解,範疇是三界,取蘊相續會遍曆欲界、色界、無色界各種生處,從這裏出現地獄身、餓鬼身、旁生身、修羅身、人身、天身。六道身裏的各種狀況全是取蘊中的一個環節,是無休無止生死病中的一種變化。這一切身都是苦蘊,對此不想要,徹底厭離。“雜食”,有段食、樂食、識食、思食等,受用這些來養活這個身。“臭穢膿血不淨”,譬如人的身體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合成,不是清淨的法。“耽荒五欲”,指這個身特別自私,為了滿足它的欲望,過度地受用色聲香味觸,貪得無厭。“男女”表示有性別。這些是在描述取蘊身的範疇、體性、欲望、性別等。

  總之,在五取蘊總苦或總形態下,六道裏的所有形態以及所有飲食狀態、體性狀態、貪欲狀態、性別狀態等,對這一切一概舍離,再也不要它了,厭患到這種地步。前麵講,自從一念我見起惑就成了行苦的體性,都是由惑業力出現的身,所以叫做“取蘊”。“取”是煩惱之義,它是煩惱所引起的身,沒有任何樂性。而淨土身叫做“法性生身”,脫離了三苦。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與行者的善根力、信願力和合就出現了法性生身。它是由法性力出現的清淨身,再不轉苦輪,唯樂無苦,太殊勝了!

  我們自身要斷惑證真非常困難,但借助佛力即生就可以往生淨土,一往生就徹底截斷了取蘊相續。以這個道理,叫做“永離諸苦”,從唯苦無樂蘊的相續狀況,變成唯樂無苦蘊的相續狀況。在微細分上認定了,那求生淨土必然萬牛莫挽,一心想得到淨土的身。以此能登不退轉地,畢竟一生成佛,不曆第二生,迅速成就無生法忍,念念在菩提道上增進,迅速成滿福智資糧而完成菩提大道,太殊勝了!有了這種心,一心想脫離取蘊的狀況,取到淨土的身,就叫做“厭離行”。

  二、欣願行

  二明欣願行者,複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第二、明了欣願行的做法,這又要明白心上緣起開通的次第,知道一階一階怎麽走。首先是前提,明確求往生的用意。也就是為了速疾完成菩提道,實現普度眾生的願望,需要以求生極樂世界作為捷徑門,這裏有非常深遠的考慮、用心或意圖。換言之,為什麽要欣求極樂世界呢?一定要看到它大義的路線。不明道理,信就不深,願就不切,行就不專。一旦明了地抉擇了道理,知道它是不二的路線,是極殊勝的迅速成佛的路線,這樣在理上非常明確,信心就深,信心深,願就非常切,就有了欣求的根本。之後以欣求心驅使,就開始進入淨土觀行,行就非常專,一心與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相應。這樣就會有第二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通過第一項確立了路線、建立了誌願,之後就不變了,完全投入到淨土的觀行中。由於一直緣淨土莊嚴等事作觀想、思維、憶念,心的緣起就接到淨土上去了。再讓它深之又深、純之又純、堅之又堅,跟阿彌陀佛的願海就接通了、相應上了。這跟原先沒有明理、泛泛悠悠、人雲亦雲、搞外在形式等完全不同,有一比一千、一比一萬等的差距。由於明了理,信得深,有了切願的緣故,信願的力量就攝持著心全麵勇猛地投入,精心地觀行,那當然決定往生。

  這就知道,得了勝解後建立的修行,和沒得勝解形相上的修行,有天壤之別。在緣起上切實、深入地發展,才決定得以往生。不然的話,雖然不敢說絕對不能往生,但因緣的厚薄、深淺、強弱等有極大差別。

  以下分成兩科解釋:(一)申明求往生的大義;(二)觀彼淨土莊嚴等事,心心願求。

  (一)申明求往生的大義分二:1、略說;2、廣說。

  略說和廣說是一個意思,都是講生淨土是為了成菩提度眾生。廣說是按照《往生論》離三障菩提門、得三順菩提門,來看到入大乘道的門徑。先修菩提心,之後看到隻有往生淨土才能迅速達成智悲力的大用,自在無礙地普攝眾生還歸清淨法界,以這個原因,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1、略說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首先明確自己求生極樂世界的意願,之所以求生極樂淨土,是為了想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前麵思維了自身的五取蘊苦,而一切眾生都有這種苦,以推己及人之心想到,既然自己想從大苦海中脫出,那一切父母眾生也應當從大苦海中脫出,為此,自己願挑起這巨大的事業重擔。基於這種深謀遠慮,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以一心欣求往生。

  具體來說,自己好好地衡量兩條路:一條是受生在濁世穢土來成滿此大願;一條是求生西方淨土來成滿此大願。要看到這兩條路的成功率如何,當然要選擇成功率高、成就迅速的路,從而迅速實現願望。客觀地衡量,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假使生在惡世界中,引生貪嗔癡慢等煩惱的境緣會越來越強。而自身沒有無生忍力,在這樣的境界裏無法把持,很快就會起惑造業。到臨終被業索係縛,多半淪落三途,一墮下去多劫難以超出。像這樣的輪轉,從無始以來到今天始終沒有得到休息,所以憑自力很難超出苦流。自己尚且不能超出,怎麽能救度苦眾生呢?可見走這條路基本沒法實現度生的大願,照一般情形來看,無數劫以後才可能實現。

  另一條路,如果求生西方,具足信願來念佛,即生就能生到勝妙淨土,獲得法性生身。當即截斷苦流,登上不退轉地,迅速得到無生忍力,很快就能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這是兩生就可以圓成的路。此生不到幾十年就得以往生,第二生在淨土即生成佛,成功率百分之百,速度是兩生成佛。所以這條路非常殊勝,依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力量的緣故。這樣衡量後,為了實現救度一切眾生的大願,我們要選擇迅速成就無生忍力的捷徑,那就是自他二力合修的淨土法門,因此一心求生西方淨土。

  透過對這兩條道路的衡量,確認為完成普度眾生的悲願,要盡快生到西方淨土,親見阿彌陀佛,得到無生忍力。這就是結合淨土引發菩提心的心路曆程。

  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以這個緣故,《往生論》中說:所謂的淨土發菩提心,就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就是想實現度一切眾生的心;想實現度一切眾生的心,就是願攝一切眾生生佛國的心。

  要看到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度眾生也是要攝自心生到佛國。換言之,我們要求菩提就是願作佛,願作佛先要度自己這個眾生,徹底消除一切由無明力出現的亂相,這樣就度了我這個眾生。那麽如何度呢?那就要生到佛國,得佛力加被開發本性,從此不再隨惑業力轉,這叫做“不退”。然後就能逐漸開發心性,顯出本來的自性佛。為了這一點,我要生到佛國,以佛大覺的力量,使得我的心性開顯,住在自性的本明中不迷失。

  之後推己及人地想:既然我要生佛國,而一切眾生也是同樣的處境,所以要攝一切眾生都生到佛國,這就是淨土菩提心的內涵。這無非是把共通的菩提心結合在往生淨土,使自他迅速成滿二利成就佛果這一點來看,取淨土這條途徑。而走往生淨土這條路無非是為了滿足成菩提、度眾生的願望。所以,共通的菩提心和求生淨土並不是兩件事。求生淨土就是為了作佛度眾生,為了作佛度眾生就要以淨土為捷徑。這樣就了解了“淨土菩提心”的涵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