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nov2016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家族往事(三)曾祖父的經商理念和實踐一二

(2016-12-07 08:55:55) 下一個
湘西山區小縣城,雖然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但是僻閉塞,人口不多,過去隻有水路與外界相通,交通非常不便。  這樣的地方,若無土地,怎樣掙錢維生?有什麽生意可做呢?
 
有各種技能的手藝人,如木匠、篾匠、銀匠、彈棉花匠,印染匠。。。。可憑自身手藝提供服務,賺點辛苦錢,買些日用必需品。
 
很多年間,小縣城所謂做生意的人,無非像上篇所說,向農民、山民采購桐油、豬鬃等本地的土特產品,租船運到常德出售,再從常德進些鹽巴、洋油、棉布等本地不出產、民眾需要的日常用品回來。可做批發,批些貨物給當地的小零售商;也做零售,細水長流,常年生意。想來,這樣的生意也做不了很大,還有競爭。人們說酉水上遊的四川秀山也出桐油,稱為“秀油”的,質量也好。
 
本地還有一個說法,“小老板到常德中老板到長沙,大老板到漢口”。不過,那個小縣城裏,那些年似乎沒有人跑過長沙、漢口,也就是跑跑常德而已。
 
船運去常德,從本地出發,經由酉水水路——>沅陵,匯入沅江水路——>常德,河道彎彎折折,水路長度不短,有些河段水流湍急,途中不少激流險灘。下行很快,但是有危險;返程上水,很多段水路要纖夫拉船,往返需要一兩個月時間。一般商家一年也就進一、兩趟貨吧。
 
( 大約1870年前後)女人帶著她尚未成年的兒子逃難來到湘西山區這個偏僻小縣城落腳。為了生存,青年到商鋪做學徒,學做“相公”。從每天檫桌、掃地、商店開門時下門板、打烊時上門板,。。。開始,進而,學打算盤,學記賬;學結賬、核賬、查賬;學盤貨、進貨,。。。
 
母親說,我的高祖母是小腳,在家做飯洗衣,操持家務。她信佛拜佛,求菩薩護佑她的兒子、G 家的獨苗。
 
此外,老老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管教兒子。比如,教育他多做事少說話,絕對不要提及江西老家的事情,絕對不許參加任何幫派黨團;什麽時候都要尊敬長輩、誠實做事,以善待人,等等。母親說,當年的曾祖父是一個非常聽母親話,非常懂事,也非常孝順的孩子,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一輩子順風順水(或許,我母親夾帶了自己教子的意思?也說不定啦)。
 
曾祖父是一個勤勉懂事、聰明好學的青年。順利滿師後,正式做“相公”,老板就給發工資了。攢了些本錢,他和別的老板搭夥,起步做生意。大概是人家運一船貨,替他捎帶去幾桶桐油、帶回一些貨物這類的。
 
後來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他自立門戶,做的也還是那一類的生意。他的商號是姓氏後麵,加上發音是 Liang Yi 的兩個漢字。是哪兩個字呢?不知道,聽故事的時候,從沒想要弄清楚,現在沒人可問了。
 
回想起來,母親一遍又一遍用湘西本地話講給我聽的這些故事,後來我也多次給家人轉述過,都是“口述”家史。發音是確定的,漢字呢?現在心血來潮想用“字述”的時候,才發現似乎有點印象,似乎又有點恍惚,暫且就用拚音代替吧。
 
聽母親講,曾祖父為人善良誠實,也聰明、愛動腦。做生意講究誠信,肯為客戶著想,與人方便。所以,他的商號在當地有些名氣,很有競爭力,生意也比別人家做得好。
 
1。搭涼棚收貨,善待賣貨人
他懂得和氣生財,謙讓有禮,對人善良友好。為了讓背著桐油(或桐子)等物品、走了很遠山路來縣城賣貨的農民稍事休息,曾祖父在自己商店收購土特產品的地方,搭涼棚,放板凳、提供茶水、綠豆湯,有時還提供些飯食。他總是很為別人著想,才能維持生意上的供銷和夥伴關係恒久綿長。
 
2“G Liangyi 家的秤”,“G Liangyi 家的鬥”
曾祖父特別重視商家的“誠信”,最重要的是公買公賣。他用以進貨、賣貨用的“秤”和“鬥”,都鐫刻著自家商店名號 “G Liangyi”,是專門請行家嚴格按精確標準訂製的。是最標準的衡器量具,絕不弄虛作假,短斤缺兩。“G Liangyi 家的秤”,“G Liangyi 家的鬥”,在當地有很高的聲譽。所以,他的生意比別人家的好,也就很自然了。
 
我小時候在老家住的那幾年,看到八叔(曾祖父的一個孫子,父親的一個堂弟)向農民收購桐油時所用的秤,還是當年曾祖父用過、刻著商店名號的老秤。八叔的商店主要是賣布,也賣些其他物品。
 
看到過在五奶奶家保存著的、刻著商店名號的鬥。那個鬥,木製,紅木顏色,立鼓形,上半截口徑略小、腹部口徑稍大,平底,高度大於直徑。偏下部位裝有對稱的兩個短直手把。這個形狀,好像與其他地方多見的下大、上小、上有橫梁(提手)的方形木鬥不大一樣。
 
鬥上豎刻的商號名三個字,陰字、綠漆,依然鮮亮(就是沒用心記準那兩個字)。我曾看到過有買賣人發生爭議的時候,還有人提出要用“G Liangyi 家的鬥”來量過,方才作罷。可以想見,曾祖父去世 20 多年以後,他的商譽仍在民間存留,他當年用過的鬥還是被尊為小城最標準的量具。
 
3。投資建油坊,廣收油桐籽
關於收購本地最重要、最大宗的產品——桐油,為方便售貨的農民,曾祖父做了重要改革。
 
一向以來,當地所有商家隻收購桐油。農民采收油桐籽以後,得在自己家裏加工,榨出桐油,再揹到縣城出售給商家。雖然當地農民家家都有榨油裝置,但那是用來榨取食用油,如茶油(茶樹籽油)等。桐油非食用油,必須用另一套專榨桐油的裝置。對於一家一戶的農民來講,相當費事。
 
曾祖父的改革,是改成向農民收購油桐籽。他自己投資,在大月坡西、酉水河岸邊、一個叫黃泥巷的小碼頭附近,建了一個很大的榨桐油作坊,雇專人操作,完成從烤籽、製餅、榨油、儲油、裝桶、。。。等一係列動作的完整程序。農民可以賣油桐籽,不再需要自家加工,省了很多事,所以左近很多農家紛紛揹油桐籽來賣。聽母親說,因為生意好,曾祖父的這個榨桐油作坊日夜開工,晚間,一、兩裏路外都能聽到咚——咚——咚——的撞碰聲。我想,也可能有大山的回聲吧。
 
我第一次回老家的時候,去看過那個已廢棄二十多年、曾祖父當年的榨桐油作坊,那個油坊很大,像一個禮堂大小。裏麵有一個很大的用三合土做成的儲油槽,好些當年榨油裝置上用的大木頭,還有很多鐵圈(用來製作油料餅,用於榨油)堆在那裏。70年代再回老家時,老油坊沒了。有人告訴我,不知什麽時候老油坊被燒了,沒人去救火,“誰管呐,那火一直燒了有半個月呢”,不知是否有些誇張。誰燒的呢,不知道。可惜了,要不然,到如今,至少也是一個可供參觀的景點——“傳統榨桐油作坊”。
 
想從網上找到一張傳統榨油裝置的不動部分,沒找到。隻找到土法榨製食用油的一張圖,與榨桐油原理一樣,裝置也相似可以示意,但規模小得太多。移動部分(照片中沒拍出的),則是吊在大梁上的由兩人(或多人?)合力推動的粗大木撞杆。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屢經變遷,科學技術有很大發展、生產效率極大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與人為善,和氣生財;買賣公平,誠信第一;讓利於人,共同發展,等等,這些做人,與人相處,做生意的基本道理,卻是差得不多,亙古不變的。
 
 
 
 
 
相關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金玉屋 回複 悄悄話 好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