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生命的起點 遇上生命的終點

(2016-12-27 07:00:45) 下一個

人生感悟三十七《當生命的起點 遇上生命的終點》

兒童“養老院”

他們就像自己的爺爺奶奶,隻需要付出一點點的耐心和時間。陪他們聊會天,看會電視,做點手工,聽會音樂,或者什麽都不做,聽聽他們的故事和抱怨。

“他們需要的真不多,傾聽,一點陪伴,僅此而已。”

26歲的Park和87歲的Porry,現在已成了忘年交,“剛開始我們不知道要說什麽,做什麽,但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奶奶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封閉隔絕,漸漸地我們無話不談,感情也越來越深。”

這種隔代溝通的模式,很快便受到大家的歡迎,前來入住的學生越來越多,老人臉上也每天掛著笑顏。

但有件事卻不得不麵對:死亡。這在養老院再常見不過,然而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這麽近距離地麵對死亡,還是給他們帶來了很大“衝擊”。

有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隨意揮霍青春,日夜顛倒的生活。生命的脆弱和轉瞬即逝,讓他們懂得要有意義地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的每一天。

在這裏,年輕人為老人帶來快樂和新鮮的世界,幫他們排解孤獨,老人們則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經驗,提醒他們生命的可貴。兩者完美互補對接。

如果說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是被逼無奈,那把幼兒園建在養老院則更是冒險。
美國西雅圖的ILC(代際學習中心),就大膽地把幼兒園放在了養老院,結果卻出乎意料。代際學習中心:即跨代交流學習中心。

每周開放5天,當一個個小天使走進養老院,這裏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主動走上來,小手握著奶奶的大手,和爺爺奶奶們一起做飯、吃飯、手工、畫畫、遊戲、跳舞、聊天···

養老院的負責人回憶道:孩子沒來之前,老人們每天過得暮氣沉沉,除了吃就是睡,毫無生機可言,說不好聽點,看得人都有點絕望。

但當孩子們走進了養老院,和他們手牽手,一起做遊戲、跳舞、唱歌···老人個個變得神采飛揚。“這兒的工作人員都大吃一驚,原來每個老人都有十八般技藝”。而老人們也毫不吝嗇地把孩子們,當成自己的孫子孫女來寵愛。完全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玩得其樂融融

最初娃兒們的父母,可不是奔著這裏的老人而來,他們看中的是代際學習中心雄厚的師資力量。然而短短一年的時間,父母就從孩子身上發現了極大的改變,跟老人的相處,讓孩子們學到了在普通幼兒園,永遠學不到的多得多的東西。

CNN說道:代際學習不僅讓孩子掌握了多種技能,更重要的是老人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收獲了歡笑,肯定了自身的價值。而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殘障老人,了解到老化的過程,他們還明白了“成年人也需要幫助”。

去年6月,好萊塢電影製片人艾文教授,被孩子老人的故事打動,自掏腰包為他們拍攝了4分42秒的紀錄片。紀錄片名為《Present Perfect》,主角就是這幫孩子和老人,孩子們純淨如水,未來對他們來說充滿無限可能;老人們經曆頗豐,但已邁入重重暮年。

紀錄片通過時間的重疊,讓人們意識到代際的分割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損失,同時寓指當下,成年人的困境與掙紮。

紀錄片同樣定格了一個個暖人瞬間。老奶奶坐在輪椅上看到“折騰”了一會的小家夥滿頭大汗,想為他解開胸前的扣子,費了好大的力,還是放棄了,“現在我連這個也做不來了。”

這樣暖心的場景還有很多,然而生活不隻有暖陽,它同樣有冰冷心痛。

在艾文教授拍攝的2012、13年間,有兩位老人相繼離世,“我不想僅要美好的、烏托邦式的畫麵,生活是美好的,但它也是真實的。我們都該了解死亡是什麽樣子,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麵對。”而懵懂的孩子似乎也明白,人終有老去的一天,自己的父母同樣如此,老去並不可怕,難能可貴的是純真而美好地坦然應對。他們最大相差近90歲,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卻成了彼此最親密的朋友、家人。

老人與幼兒,
大小手交疊,
仿佛這一刻,
世界又複歸,
美好而純真。

每當孩子們放學時,爺爺奶奶排排坐好,眼中滿是不舍,揮手囑托幾句送別。有的老人甚至會忍不住掉淚。

艾文教授坦言:老人的經驗和智慧是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如果不能傳承下去,對社會而言是極大的損失。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是讓老人再次融入社會的偉大壯舉。

《美國醫學會雜誌》上也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者為觀察孤獨症對60歲以上老人的影響,對4.5萬人先後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的老人在完成日常活動(如穿衣服和洗澡)、上肢活動、走路、爬梯子時存在困難,患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抑鬱症的幾率高,死亡率也更高。 

孤獨症還會影響人的免疫係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孤獨症會導致白細胞等單核細胞出現異常,使人體抵製外界感染的能力下降。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西波建議,孤獨老人要多和朋友相處,積極參加家庭聚會,擺脫惡性循環。(源自《生命時報》)

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就這樣神奇地治愈了老人的孤獨症。這種模式在美國也大受歡迎,如今已有超過500家養老院采用了這一模式。

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我國早在2015年老齡化人口就超過15%,這種幼兒園+養老院的模式,同樣有可借鑒之處。

當過去與現在,在時間的河流中交織,
當人生的初始,遇上其他人生的結尾,
分享互助,彼此給予,
老少同樣,收獲樂趣。

這是一個偶然的嚐試,卻是人生兩極的牽手,都是開懷釋然、毫無保留、沒有社會責任和負擔的年紀,他們相互關愛,填補成年人不能沉心靜氣的陪伴,他們在這裏相遇,注定演繹一場人世間純真的美好。

有尊嚴地活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

想法確實非常好,但要考慮到一點就是人均素質和受教育程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是不能實施的,這個道理就好像是孩子不能在爺爺奶奶的教育下成長,因為大部分會被寵壞,即使不是自己的子孫。

深感老人智慧,與其聊天常常能解決未解的問題;小朋友天真純潔,更具有天外智慧,與其聊天會看到宇宙星空,隻願多留點時間給她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快樂走完人生,讓世界充滿愛!

老年人也要心態好,多多參與社會活動。不要待到家裏不出門,子女家裏不出門。養老院,養老社區要適時組織活動,甚至是工作。老年人要覺得自己是有用的,社會是需要的。我老媽忙啊,過得比我舒坦多了。又是旅遊,又是老年模特,又是比賽啥的。老姐妹一起開心著呢。

覺得這個理念很好,做設計到後來就不是看房子漂不漂亮,就是這樣真的解決社會中的一些問題,有點小感動,我們常常念叨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大抵如此。

我以前就設想過讓孤兒院和養老院合並,這樣缺乏父愛母愛的孩子們和老人院的老人們能互相陪伴,相互溫暖,生命的火炬在此傳遞,愛的光輝永不熄滅,也想過在讓高校大學生的課外活動裏增添一項,去養老院或者孤兒院做社工。

我一直都有這些想法,病房安置在花園裏,養老院在學校裏,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四世同堂是最好的安排,不要硬性割裂,應該融合。

從小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成年後發現有蠻多問題的。

老去不可怕,難能可貴的是純真而美好地坦然應對。
心態很重要,孩子們幫老人激發出這種良好的心態。

這不是奇思妙想,是符合規律的,老小孩和小小孩有感情的契合度。

一直有個願望,想開一所養老院,跟孤兒院合並運營。老人晚年有人陪伴不再孤單,小孩有人照顧也能感受正常家庭的關愛,彼此溫暖相互依存。再留出一塊空地,老人閑來無事,種點蔬果自給自足。

確實很好,但願能有如此和諧的畫麵,國內的隔代教育都不提倡,年輕一輩的父母願意讓自己孩子去嚐試嗎?文化差異、受教程度還是蠻大的!

這跟天朝老人帶孩子有啥區別?我婆婆年紀大了,也覺得帶孩子是樂趣,每天看著孩子一點點成長,她都開心的不的了。可是抵不住那麽多聖母心說老人不該帶孩子吖……搞得好像出去環遊世界就比帶孫子開心似的。

太棒的創舉,真的希望我們也能這麽做到,讓辛苦一輩子的老人不孤獨,能夠開心安度晚年,孩子也能夠學習到很多很多從書本上無法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

人類隻有創新,才能走出末日之路。

外國人怎麽老是能想出這種有意思的主意並且使之實現起來。

某些極端的融合或許會帶來不一樣的和諧。

老年人也是成年人,隻要不是病弱的,從體力和個頭上,話語權上,都是幼兒不能比的。這是完全不對等的關係,你隻能寄希望於一方的道德,這就風險過大了。 昨天看的,一個老太太因為嫉妒鄰居家孫子身體健康,自家孫子身體不好。預謀一個月,最後掐死了鄰居家的四歲小男孩。關係特別好的兩家人。就算國外,最近爆出的體操界教練欺負小女孩的事件。 可能我也是以最大惡意揣測了吧。俗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的睿智,豐富的經曆都是給年輕人指引的燈塔。個人傾向還是年輕的成年人多多去養老院做義工吧。

老人的經驗和智慧是孩子享受不盡的財富,願永遠傳承下去。

這是天倫之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一兩百年前的祠堂,既是孩子上學的地方,也是老人娛樂的場所。

在中國我覺得可以讓養老院和孤兒院結合。很不錯的想法,讓人類更清楚認識自己和他人。

人間理想仙境:老人的笑聲,小孩的哭聲,小夫妻的吵架聲,中年夫婦的拌嘴聲。

其實老人就是小孩,我小時候就和我老祖母很有共同語言,一樣的表達能力有限,一樣的......長大以後卻沒有這種感覺了。老祖母都九十多歲了,以後一定要多陪陪她,老人如小孩所以要好好疼愛老人。

非常好的建設性思維。能夠安插生命活力進養老院中,哪一國都要學習。

這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在國內想要實現,首先要有一個值得信賴、講良心的、有愛心的、能真正把老人當成家人而且管理到位、硬件設施到位的、衛生的、安全的養老院,這是基本條件,不然,家長們誰會放心讓自己的孩子過去呢?

很天才的想法!社會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人…我們現在看這些話沒什麽感覺,但如果我們現在到了60歲,70歲…再來看這些話,人口老齡化等的字眼看上去就會顯得非常刺眼,仿佛每個關於老齡化的討論都是在提醒我們:我已經老了已經被社會排除在外了,我已經不在工作了,我不再屬於社會了,當這一刻到來心就倆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強調我們老人是一個跟社會不同的群體!

老人需要的就是陪伴,老人童心,
老人就是一個大孩子,老年小孩。

要是能夠重回童年,
我也很想再來一次,
我想會有全新的我。

2016年12月27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inhui20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四世同堂就是這樣的搭配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