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慧

曆史不是封閉的城堡,沉積的墓地,不是隻有一個燃燈者,幾個仆役,在黑暗中出沒的盜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場,悲劇喜劇滑稽劇同時上演。我們觀看,聆聽,從中辨認一切:從台前到幕後,從臉譜到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全球地緣政治三大棋局,一個收官,一個棋至中盤,一個剛剛開始

(2017-06-04 12:16:32) 下一個

全球地緣政治三大棋局,一個收官,一個棋至中盤,一個剛剛開始

2017-06-04 籌碼君 曆史啟慧

作者:籌碼君

來源:籌碼(ID:Chouma2016)

 

今天,全球進行著三場大棋局,一個收官,一個即將棋至中盤,一個剛剛開始。

 

1. 冷戰棋局,收官。

在20世紀,『國家』是工業時代利益博弈的核心主體。當時的核心生產資料是人口、土地、資源等,一切的權力表達,都需要訴諸軍事和強烈的內部統治,以大帝國的形態來支撐生產力的發展。冷戰,是工業國家衝突的高峰。

 

2. 文明的衝突,棋至中盤。

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提出認為21世紀國際政治角力的核心單位不再是『國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間的衝突,將成為下一個階段的衝突主體。ISIS的崛起,象征著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摩擦正在局部變得不可調和。

 

3. 碳基文明與矽基文明,剛剛開局。

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在科技緯度上,人類的屈服才剛剛開始。柯潔淚灑棋局,是人類百萬年來的進化優勢被徹底擊敗的標誌。

 

三場棋局是在平行空間內交錯發生的,迄今為止影響最深遠的,還是冷戰棋局。

 

二戰後,冷戰愈演愈烈,尤其在毛澤東去世後,世界再無強權的『偉人』,非軍事博弈成為主流,一批二戰中出生的戰略官員脫穎而出,成為世界政治的『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主導了聯華抗蘇的政策,扶植中國崛起,他影響了兩黨的外交戰略,從肯尼迪到奧巴馬;他繼承了麥金德的地緣政治理論,並將美國的戰略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波蘭猶太裔美國人布熱津斯基,著名地緣戰略理論家,以極端反蘇著稱

 

布熱津斯基曾說過,他的一生都在為結束冷戰而努力。換句話說,就是為了對付蘇聯。在擔任國家安全助理期間,他建議卡特總統秘密支持喀布爾反蘇派,這項援助計劃將會誘使蘇聯出兵。中央情報局開始在阿富汗培養訓練遊擊戰士,本·拉登也在其中。當蘇聯果然出兵阿富汗後,布熱津斯基寫信給卡特——蘇聯終於也陷入了他們的『越戰』。這場戰爭曠日持久,直接導致了蘇聯的瓦解。

 

 

卡特總統向蘇聯勃列日涅夫主動示弱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紅旗緩緩降下,這是布熱津斯基個人最高滿足感和成就感的瞬間。在那一刻,他知道有一些比蘇聯的消亡還重要的事情已經發生——曆史上最後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正在解體、或許是永久性集體。

 

作為著名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對中國的關注同樣密切。他曾在1978年、1984年、1994年和1997年訪問中國。他繼承了尼克鬆和基辛格開啟的與中國交往之旅,他在與中國交往方麵,表現出極強的務實精神。

 

1978年,他強烈要求卡特總統批準自己去中國走一趟,並被授權可以對中國人說,美國承認中國提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3個基本條件:同台灣斷交、撤走美國在台軍事人員和設施以及廢除美台安全條約。

 

布熱津斯基有幸多次與鄧小平會晤,親身參與了美中建交的決策過程,推動了兩國邦交的正常化和台灣問題的政治冷卻,並最終於1979年1月1日實現了外交關係正常化。

 

與鄧小平在一起

 

布熱津斯基對蘇聯和中國的研究有獨到見解。在美、蘇、中大三角關係中,他力主聯華製衡前蘇聯,並實質性的推動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王毅外長與布熱津斯基

 

就在去年6月,中國外長王毅在訪美期間曾在華盛頓與布熱津斯基會見,王毅讚賞布熱津斯基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積極貢獻,表示中方願與美方一道,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

 

布熱津斯基被視為美國外交界最有影響力的前輩之一。他用智慧定義了世界格局和大國關係,雖然他的時代落幕了,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曆史中學習。我們摘錄了一些布熱津斯基的文字,感受大師的戰略智慧:

 

1977年白宮,卡特總統與布熱津斯基與中央聯絡辦公室的黃晨會麵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1. 大局觀

 

一個大國,必須在廣泛的國際視野中觀察國家問題,必須在製度的建構上夯實國家根基,必須在縱橫捭闔的國際戰略中贏得發展先機,必須在國際核心戰略(如歐亞大陸戰略)中穩住陣腳,必須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中適時調整國家戰略。

 

2. 霸權與致勝聯盟

 

美國作為不同於過去所有帝國的一種新型霸權,就是要在法、德、俄、中、印這五個地緣戰略國家和烏克蘭、阿塞拜疆、韓國、土耳其、伊朗這五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之間縱橫摔閡,以在歐亞大棋局中保持主動,實現領導。為保持並盡量延長美國在歐亞亦即在世界的主導地位,美國要依靠西頭的大歐洲民主橋頭堡和東頭『必將成為地區主導大國』的大中華。在內外因素製約下,美國對外不宜抱過高姿態,而應主要同五個地緣戰略國家在不同領域中、不同程度上和以不同方式增進或建立盟友或夥伴關係

 

從長遠看,全球政治注定會變得與一國獨掌霸權力量的狀況越來越不相協調。因此,美國不僅是第一個和唯一的真正的全球性超級大國,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後一個。

 

3. 美國霸權

 

美國的世界霸權被公認為有很大的廣度,但是受國內外條件製約,其深度有限。另一個事實是,美國的國內製度十分民主,因此不可能在國外實行獨裁。這限製了美國力量的使用,特別是進行軍事恫嚇的能力。

 

核武器大幅度降低了戰爭作為政策工具或威脅手段的效用。國家間經濟相互依存程度的增長,使得因為政治目而使用經濟訛詐不再那麽有效。因此,要在歐亞棋局中成功地使用地緣戰略力量,現在主要的做法是隨機應變、施展外交手段、建立盟友關係、有選擇地吸收新成員加入聯盟,並十分巧妙地部署自己的政治資本。

 

地球上有二百來個大小不等、種族各異、信仰不同、利益衝突的國家,亟需世界警察來維持秩序。不妨試想,薩達姆先吞並科威特,再陸續把沙特、阿曼、阿聯酋、也門、敘利亞,甚至土耳其和伊朗置於其掌中以後,建立起擁有石油武器的巴比倫帝國,世界會成什麽樣子。再試想,俄羅斯重新控製中亞,萬一影響中國今後的石油供應,挑起中國西部穆斯林的分裂,鼓勵了印度在南亞稱霸的野心,中國將如何是好?

冷戰後的世界霸權似乎更像春秋時代的霸權。在全世界建立有利於美國的國際秩序,是美國國家利益的必然夙求。高喊『反霸』不如冷靜地分析一下,這樣的國際秩序是否符合中國的眼前和長遠利益,然後決定相應的對策。

鑒於美國對現有版圖之外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領土要求,美國的曆史中也從未有過像在奧斯威辛或南京發生過的大屠殺,讓美國出任世界警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說霸權是一種罪惡,美國的霸權就是現實世界的必要罪惡。

曆史上沒有一個象樣的民族或國家是由於外部力量的打擊而滅亡的。強勢民族的衰亡都能在其內部找出帶有根本性的原因。

世界上一切有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的民族都應清醒地認識到,美國的霸權絕不是美國人刻意謀得的,而是歐亞大陸上各個民族把自己的事情辦砸了,拱手送給美國的。


由於百年衰落,央央中華本已逐漸淡漠的霸權意識,自1949年中國大部統一後逐漸抬頭。拿數十萬中國人的生命助金日成、胡誌明統一;花數十億人民幣幫霍查獨裁;處理與鐵托、卡斯特羅、戴高樂、蘇加諾等的關係等,無一不用中華民族的利益來謀取霸權,直把中國帶到了崩潰邊緣。

 

4. 為什麽美國要介入地區事務

 

美國的對外政策還必須繼續關注地緣政治問題,而且必須在歐亞大陸運用它的影響,以建立一種以美國為政治仲裁者的穩定的大陸均勢。(英國是在維持歐洲均勢)

 

5. 關於中國、亞洲和中美關係

 

就中國而言,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應該是一個天然盟友,因為美國對亞洲大陸不抱圖謀,而且美國在曆史上曾反對日本和俄國對孱弱的中國的蠶食,也沒有像英國那樣羞辱過中國。中國人把日本視為最近一個世紀的主要敵人。長期以來中國人就不信任俄國,在中文裏,俄國即『餓鄉』。現在印度也成為潛在對手。

 

對美國來說,中國這個地區大國在被吸收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框架之後,可以成為一種保障歐亞大陸穩定的、十分重要的地緣戰略資產。在這個意義上,其重要性不亞於歐洲,其影響力超過日本。

 

中國不可能認真考慮同俄羅斯結成長期、全麵的聯盟來對付美國,因為那會導致美日聯盟的深化和擴大。中國希望美日聯盟慢慢地淡化。同俄羅斯結盟還會使中國與極其重要的現代技術和資金來源隔絕。

 

中國國內的自由化不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因為隻有一個朝民主化方向前進和繁榮的中國才有可能吸引台灣接受和平統一。任何試圖以強製手段實現統一的作法都將不僅使美中關係受到損害,而且必然會削弱中國吸引外資和維持發展的能力。中國尋求區域性首要位置和全球性地位的抱負也將因此不能實現。

 

最大的潛在危險是中國與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大聯盟。結成這種聯盟『反霸』聯盟的原因不是意識形態,而是相互補充的不滿。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想要結成的任何反美聯盟都不大可能長期存在,但美國仍應重視在處理美中關係時不要把北京往這個方向推。作為最強大的和最有活力的成員,中國將成為這種聯盟的領袖。這種聯盟隻會圍繞著一個不滿、失望和有敵意的中國出現。俄羅斯和伊朗都沒有財力成為這種聯盟有吸引力的核心。

 

海外華人控製了90%的印尼經濟,75%泰國經濟,50%-60%的馬來西亞經濟,以及新加坡的全部經濟。

 

把中國拉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之中並賦予它所渴望的地位,能收到鈍化中國民族雄心的尖利鋒芒的效果。朝此方向可采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吸收中國參加世界主要國家——七國集團的每年一度的首腦會議,特別是既然俄羅斯已被邀請參加,就更應讓中國參加。

 

 

6. 清朝、蒙古、歐洲與英國,全球化的帝國

 

羅馬主要是通過優越的軍事組織和文化吸引力進行統治的。清帝國主要依靠效率高的官僚機構來統治一個建立在共同的種族、同一性基礎上的帝國,並且通過一種高度發展的文化優越感加強其統治。蒙古帝國把進行征服的先進軍事戰術與實行同化的偏好結合起來作為統治的基礎。英國人(以及西班牙人、荷蘭人和法國人)取得卓越地位,是因為他們以貿易開路,隨後國旗跟上。他們的統治同樣也因占優勢的軍事組織和文化上的過分自信而得到了加強。但是,這些帝國中沒有一個是真正全球性的。甚至英國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英國並未控製歐洲,而隻是使歐洲的力量達到均勢。一個穩定的歐洲對英國在國際上的卓越地位是非常關鍵的,而歐洲的自我毀滅必然標誌著英國首要地位的結束。

 

7.關於俄羅斯

 

沒有5200萬人口、重要資源及黑海出海口的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而是個亞洲帝國,並且更有可能被卷入與覺醒了的中亞人的衝突而付出沉重代價。

 

烏克蘭的獨立,動搖了俄國是泛斯拉夫國家天授旗手這一說法的根本。失去烏克蘭的同時,人口薄弱的俄羅斯在整個南翼(再加上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總共有3億多人口)與伊斯蘭國家的潛在摩擦中,存在巨大劣勢。

 

俄國經濟政策對生態問題完全漠然視之,環境和人民身心健康深受其害。據俄國官方的統計數字,至90年代中,僅約40%的新生兒是健康的;約五分之一的俄國小學一年級學生有不同形式的智力低下問題。男子平均壽命下降至57.3歲。

 

前蘇聯的閱兵式

 

俄國許多民主派也擔心北約擴大將意味著俄國被排斥在歐洲之外,政治上遭放逐,被認為沒有資格參與歐洲文明的機製化框架。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加上政治上的擔憂,使俄國感到北約擴大似乎是西方蓄謀已久的孤立俄國政策的頂峰,使俄國在世界上孤立無援,十分易受其多種敵人的攻擊。此外,俄國民主派既不知道中歐人對莫斯科半個多世紀的統治怨恨有多深,也不了解他們對加入一個更大的歐洲-大西洋體係的期望有多高。

 

伊朗和中國都不準備把戰略賭注下在既不穩定又虛弱的俄國身上。

 

聲稱支持一個民主的、同歐洲緊密相連的俄羅斯並不難。但俄羅斯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被承認是一個民主國家並得到尊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圈子(基本由原蘇聯官員組成)仍懷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強烈願望,要在歐亞大陸發揮特殊的作用,讓前蘇聯各國重新歸順莫斯科

 

正如兩名俄羅斯地緣政治學家所說的:美國和北約國家一方麵盡可能不傷害俄羅斯的自尊,但同時卻在堅決和持續不斷地破壞使俄羅斯至少在理論上有希望得到世界政治中第二大國地位的地緣政治基礎

 

俄羅斯的政治精英們應更加明確地認識到:俄羅斯的優先目標是自身的現代化,而不是徒勞地謀求重獲它過去的全球性大國地位。鑒於俄羅斯遼闊的麵積和多樣性,一種在自由市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權力分散的政治製度,可能更有利於發揮俄羅斯人民和俄羅斯豐富自然資源的潛力。

 

美國的緊迫任務是減小這個正在分崩離析卻仍擁有強大核武庫的國家陷入政治混亂或重新成為敵對的專製政權的可能性。然而美國的長期任務則依然是:如何促進俄國的民主改革和經濟複興;同時避免重新出現一個歐亞帝國,阻礙美國實現建立一個能把俄國穩定安全地聯在一起的更大的歐洲-大西洋體係這一地緣戰略目標。

 

8. 關於日本

 

作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之一,日本有潛力發揮一流的政治影響。但日本無意使用這種資本,它不謀求成為地區的主導,而更願意在美國的保護下行事。同英國在歐洲一樣,日本寧願不參與亞洲大陸的政治。之所以如此,至少部分原因是眾多其他亞洲人仍然厭惡日本謀求在地區發揮顯要的政治作用。

 

日本迷失方向,或者走上重新武裝的道路,或者單獨同中國搞妥協,都會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壽終正寢,並將排除美、日、中在地區內穩定的三角安排出現的可能性。這也將排除在整個歐亞大陸建立由美國安排的政治均勢的可能性。

 

由於美國過分地依賴日本,美國在亞太地區將會更加孤立,結果是美國對日本的依賴將進一步深化,但同時美日之間的矛盾以及美國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擔心也會加深。這將使中國有可能在美日之間縱橫捭闔,如同中國早些時候在美蘇之間所作的那樣。在北京看來,這樣的時候將會到來。到那時美國將意識到,要繼續做亞太地區有影響力的大國,美國別無選擇,隻能轉向它在亞洲大陸的天然夥伴中國。

日本存在著與中國在文化和感情上的強烈認同感,以及作為亞洲人的共同潛意識。有些日本人還可能感到,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出現,具有提高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的權宜效果,因為美國在本地區至高無上的地位削弱了。在另一方麵,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中國是傳統的對手、昔日的敵人和對地區穩定的潛在威脅。這使日本同美國的安全聯係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重要。

廢除或者逐步削弱美日安保條約將立即使日本在地區或全球動蕩造成的混亂中處於極易受傷害的地位。那時,日本唯一的出路將是,或者接受中國在本地區的主導地位,或者訴諸大規模的重新武裝計劃。後一選擇不但要花很多錢而且十分危險。

 

不明智地擴大美國同日本的軍事合作則可能破壞這種廣泛的地緣戰略協作。日本的主要作用不應是美國在遠東的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也不應是美國主要的亞洲軍事夥伴或潛在的亞洲地區性大國。錯誤地引導日本謀求發揮這些作用中的任何一種,都將使美國脫離亞洲大陸,損害同中國達成某種戰略共識的前景,並因此削弱美國在整個歐亞大陸加強穩定的地緣政治多元化的能力。

 

日本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9. 關於印度

 

印度正處在把自己確立為一個大國的過程之中,並把自己視為一個潛在的重要全球性角色。印度還認為自己是中國的競爭對手。雖然這種看法恐怕過高估計了自身的長遠能力,但印度無疑是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是那個地區的霸主。

 

印度目前的圖謀同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利益沒有重要衝突。因此,作為地緣戰略棋手,印度不會,至少不會在與俄羅斯或中國同樣的程度上成為產生地緣政治問題的根源。

 

印度的潛在作用應當受到重視。印度在地緣政治上受到中國-巴基斯坦聯盟的遏製,而軟弱的俄羅斯又不能為其提供過去蘇聯曾提供過的那種政治支持。但是,印度民主製的存在是重要的,因為它比大量的學術爭論更有力地駁斥了人權和民主純粹是西方的地方性現象這樣一種觀念。因此,印度的失敗將是對民主製度發展前景的打擊,也意味著將在亞洲舞台上除掉一個能加強力量平衡的大國。

 

10. 關於韓國

 

韓國也是個遠東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它同美國的密切聯係使美國能夠不在日本本土過多駐軍而保護日本,從而使日本不會成為一個獨立和重要的軍事大國。韓國地位的任何重大變化——不管起因是統一,還是轉而落入擴大中的中國勢力範圍,或兩者兼而有之——都必然極大地改變美國在遠東的作用,並因此也改變日本的作用。

 

朝美韓中

 

11. 關於朝鮮

 

一個統一的朝鮮可能選擇不要美國提供長期軍事保護,這確實可能是中國用其決定性影響幫助半島實現統一的要價。總之,美國如何處理同中國的關係必將直接影響美-日-韓三角安全關係的穩定。

 

隻要朝鮮半島繼續分裂下去,而且在不穩定的北方和日益富裕的南方之間繼續存在著爆發新的戰爭的可能性,美軍就必須繼續留駐在朝鮮半島。美國單方麵撤軍不僅可能引發新的戰爭,而且很可能標誌著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存在的結束。在美國拋棄了韓國之後,很難設想日本人會繼續依靠部署在日本領土上的美軍。最可能的後果將是,日本將迅速地重新武裝,並因此導致整個地區的廣泛動蕩。

 

不過朝鮮的重新統一也可能會造成地緣政治上的嚴重困境。如果美軍將繼續留駐在統一後的朝鮮,就不可避免地會被中國人看作是針對中國的。事實上,中國人是否會默認這種情況下的朝鮮統一是個大疑問。如果統一分階段進行的話,包括所謂的軟著陸,中國會從政治上進行阻撓並支持朝鮮那些仍然反對統一的人。如果朝鮮是在北方『強行著陸』的情況下通過暴力統一的,那麽,甚至不能排除中國進行軍事幹涉的可能性。在中國人看來,隻有在統一不同時成為美國力量(由日本在背後作為跳板)的直接延伸這種情況下,朝鮮的統一才是可以接受的。

 

12. 關於歐洲、德國和法國

 

對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破壞記憶猶新,對經濟複興的渴望以及前蘇聯威脅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曾經是形成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勢頭的三個主要動力。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這三個動力已經消失,經濟複興已基本實現。如果說還有什麽問題,那麽歐洲麵臨的問題越來越是:負擔過於沉重的社會福利製度正耗盡經濟活力,而特殊利益集團對改革的強烈抵製正使歐洲政治注意力內向。前蘇聯的威脅是消失了,而一些歐洲人希望擺脫美國影響而獨立的願望卻並未轉化成促進歐洲大陸一體化的強大動力。

 

華盛頓已清楚地表明它更願意看到德國,而不是法國,成為歐洲的領導。

 

法國陷入雙重政策困境:一是如何在不斷削減美國在歐洲的存在的同時,保持美國對歐洲的安全承諾——法國仍然承認這一承諾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如何在阻止德國領導歐洲的同時,使法德夥伴關係成為推動歐洲一體化政治經濟相結合的發動機。

德國明白法國實力確實有限。法國在經濟上遠比德國弱,而它的軍事力量也並不夠(正如1991年海灣戰爭所表明的那樣)。法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平息發生在其非洲衛星國內部的軍事政變,但卻既無力保護歐洲,也無力向遠離歐洲的地方投送大量軍事力量。

然而,德國的統一也急劇地改變了歐洲政治的實際形勢。這無論對俄羅斯還是法國都是地緣政治上的失敗。統一的德國不僅不再是法國的政治小夥伴,而且自然而然地成了西歐無可爭議的首要大國,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全球性大國。

 

另外,法國和德國都有足夠的力量和自信在更大的地區範圍發揮影響。法國不僅謀求在統一歐洲中起主要的政治作用,還把自己視為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的地中海—北非國家群體的核心。德國越來越意識到它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地區的經濟火車頭和新的歐洲聯盟(歐盟)領導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它認為自己對於新解放的中歐有特別的責任,這種想法同過去那種由德國領導的中歐的概念有一些近似之處。另外,德國和法國都認為它們有權代表歐洲的利益同俄羅斯打交道。德國甚至認為,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它仍可作出同俄羅斯發展某種特殊的雙邊協調的重要選擇,起碼在理論上是如此。

 

德國把它對歐洲的熱心承諾看成是對自己曆史的淨化以及對其道德和政治信譽的恢複。德國通過歐洲使自身得到救贖,既可重振昔日的雄風,又可在自然而然地不引起歐洲對德國的怨恨與擔心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使命。若德國人尋求自身的民族利益,那就將冒被其他歐洲人所孤立的風險。而若德國人致力於促進歐洲的共同利益,則將得到歐洲的支持和尊重。

對法國來說,歐洲是恢複其昔日偉大輝煌的途徑。

 

未來10年或20年有以下三種現實可能的選擇:或者是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統一的歐洲,盡管猶豫不決和有起有伏,仍然追求歐洲大陸統一的目標;或者是一個僵持的歐洲,其一體化的程度和地理範圍基本上不超越目前狀況,而中歐則繼續處於地緣政治真空;或者是作為僵持狀態的可能後續,出現一個恢複舊時的強權角逐且逐漸走向分裂的歐洲。

 

維係北約對跨大西洋的聯係至關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美歐意見極為一致。沒有北約,歐洲不但可能會脆弱得不堪一擊,而且幾乎立即會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北約確保歐洲的安全並為尋求歐洲統一提供一個穩定的框架。

 

13. 關於中國台灣

 

隻有一種情況才能使台灣真的發生問題,即:中國能成功地不顧美國的反對而大規模使用武力統一這個島嶼,從而更廣泛威脅美國在遠東的政治信譽。

 

1996年同中國國家安全和防務方麵的最高級官員會晤中,認清了如下一些作為這種對話基礎的共同的戰略利益(有時有意地用含糊的提法):①一個和平的東南亞;②在解決近海問題中不使用武力;③和平統一中國;④朝鮮的穩定;⑤中亞的獨立自主;⑥印巴間之均勢;⑦經濟上充滿活力和國際上善良的日本;⑧一個穩定但是不太強大的俄羅斯……充分認識這樣一個事實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從來沒有默認過台灣的無限期分離。

北京仍然必須懂得並信服,美國如果默認使用軍事力量強行統一台灣的嚐試,那麽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將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如果台灣那時候無力保護自己的話,美國決不能在軍事上無所作為。

美國將不得不進行幹預。但那並不是為了一個分離的台灣,而是為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一個分離的台灣本身對美國來說並無任何特殊利益。事實上,美國官方的立場一直是,而且應該繼續是,隻有一個中國。但是,中國統一台灣的方式可能觸犯美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美國必須信守對中國的許諾,避免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任何在國際上提高台灣地位的行動。

如果中國確實繁榮發達起來而且實現了民主化的話,如果中國收複香港之後沒有出現在公民權利方麵的倒退的話,那麽,美國鼓勵海峽兩岸就最後統一的條件進行認真的對話,也將有助於在中國國內製造擴大民主化的壓力,同時將促進美國和大中華之間實現更加廣泛的戰略妥協。

 

如果今後台灣問題發生危機,或者中國國內政治的發展促使中國出現一個咄咄逼人的政府,或者僅僅由於美中關係惡化,都有可能使最終同中國達成大和解的潛在可能性夭折。那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極不穩定的力量,給美日關係帶來極大的製約,或許還將使日本本身在地緣政治上迷失方向而造成破壞性影響。

 

14. 關於伊斯蘭

 

在歐亞大陸中部地緣政治關係不固定的廣闊地區還存在著一個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土耳其-伊朗支軸的潛在脆弱性極大地加劇了這種不穩定。

 

由於存在政治上的分歧,也由於不存在一個真正強大的伊斯蘭國家,來自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挑戰將缺乏地緣政治核心,因此更可能通過擴散暴力行為表現出來。

 

隻要土耳其的國內政治不大幅度轉向伊斯蘭化,美國就應利用自己在歐洲的影響促使土耳其最終加入歐盟,並堅持把土耳其當作一個歐洲國家來對待。

 

一旦現存的那種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地緣政治框架自行崩潰,人口爆炸、貧困導致的移民、急劇的城市化、種族和宗教的敵對、以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造成的破壞性後果就將無法控製。如果沒有美國持續和有針對性的介入,不用多久全球動亂的力量就會主宰世界舞台。

 

伊斯蘭世界

作者:籌碼君,來源:籌碼(ID:Chouma2016)。感謝授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