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慧

曆史不是封閉的城堡,沉積的墓地,不是隻有一個燃燈者,幾個仆役,在黑暗中出沒的盜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場,悲劇喜劇滑稽劇同時上演。我們觀看,聆聽,從中辨認一切:從台前到幕後,從臉譜到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從孫中山到吳敦義,是什麽讓國民黨血流不止行將就木?

(2017-05-21 17:53:33) 下一個

從孫中山到吳敦義,是什麽讓國民黨血流不止行將就木?

 2017-05-22 滬部尚書 曆史啟慧

 

 

 

世上本沒有那麽多節,過的人多了,便成了節日。

 

隻是2017年5月20日,對國民黨來說,有點特殊。

 

在被商家和單身男女打造出來的狂歡日傍晚,海峽對岸飛鴿傳書,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在內鬥與誹謗謠言脫胎而出的新一任國民黨領袖會帶領大家走向何方?

大選之後,無論是否會分裂,國民黨在台灣失去人心,被邊緣化的趨勢已經無可避免,將不再是那個豪氣乾雲的政黨。

 

這是否是天邊的最後一抹晚霞,即便不是,說書人傳唱出來的也會是國民黨宿命的夕陽之歌。

 

2017年,草長鶯飛的春天,同盟會成立已經112年,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已經105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已經67年。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多麽熟悉的劇情,國民黨還是那個喜歡內鬥和山頭的政黨,讀書人一聲長歎!

 

 

曆史的輪盤撥回到1948年,那一場改變所有中國人命運的決戰。

 

12月24日,擁兵50萬的“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在武漢通電,提出“國共雙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和蔣介石“下野”等要求。

緊接著李宗仁與甘乃光等又提出五項和議主張。接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省相繼通電主和,並要蔣介石下野

 

那時國民黨已經在大陸陷入全麵危機之中,值此黨國存亡之際,唯有精誠團結,共度難關。

鬼頭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尚且如此,平日如何爭鬥,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國民黨的失敗,究其原因無外乎內鬥,它從創立之初就與生俱來,成為甩不掉的阿喀琉斯之踵。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1

耗子扛槍窩裏橫

 

當人們習慣在金戈鐵馬的遐想中,縱橫捭闔著民國風雲,在三五杯酒盞後,談論著時代豪傑時,曆史的真相,往往還是在小小的細節裏看得更清楚。

 

1905年同盟會成立之初,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三個革命團體組成,都有部分會員入盟,然而此時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的原興中會員,包括孫中山在內,也隻有三人,其他重要骨幹基本上清一色都是黃興的“小弟”。孫中山也知道黃興沒有“問鼎”之心,更沒有搶班奪權的計劃,但是這種局麵讓他這個同盟會的“晁天王”,難免有些尷尬。

 

1907年,成立了一年多的同盟會大小頭目,到東京開神仙會,商討起義的“國旗”。孫中山建議采用興中會第一次起義時用過的青天白日旗;黃興則認為青天白日旗太接近於日本國旗,應當采用井字旗,含有平均地權之意。

 

爭執當中,孫中山突然發飆辱罵黃興,以致於黃興惱羞成怒,發誓要脫離同盟會。

“國旗”問題,表麵隻是枝節問題,實際上則涉及到“孰為正統”的派係之爭,是“器與名”的問題。

 

接受西方教育的帶頭大哥孫中山尚且如此,還如何讓下麵的小弟去守護一個革命政黨?

 

接下來,同盟會的內訌的“紙牌屋”接連上演,其精彩程度比兩宋之交更甚。

 

章太炎兩次帶頭要把孫中山從同盟會大哥的椅子上拉下來,被黃興喝止。

 

宋教仁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革命黨內部另起爐灶,待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再改組國民黨,架空孫中山。

 

再到後來,宋教仁詭異的遇刺身亡。

 
 

一群試圖改變國家命運的熱血青年,卻始終走不出幾千年來山頭主義的怪圈,國民黨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是帶著不治之症來到這個世界。

 

 

鬥轉星移,敗退台灣多年後,宮鬥劇仍在上演。

 

有人曾經如此總結台灣兩大政黨:“國民黨不男人,民進黨無男人”!

 

國民黨“不男人”的原因在於國民黨一再的分裂,山中無老虎,都想稱霸王,各派係各山頭間矛盾重重,為自己的利益都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小九九。

 

侵犯了“老子的利益”,就要扯你後腿,哪怕背後洪水滔天。

1987年7月,台灣當局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給予反對黨合法地位。就在民進黨崛起、從外部動搖國民黨一黨獨大局麵的同時,蔣經國的去世又讓國民黨內部失去了控製派係鬥爭的領導力量,很快就發生了首次黨爭——“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爭,8年的內鬥以李登輝大獲全勝劃上句話。

 

1998年,李登輝為了遏製聲望日高的宋楚瑜,指定由連戰參加下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最終導致宋楚瑜脫黨拂袖而去。

 

2000年的台灣大選,與其說是民進黨獲勝,還不如說是分裂的國民黨把陳水扁抬上了總統寶座。

 

總以為馬英九上台會汲取教訓,卻還是一再削弱連戰、排擠宋楚瑜、打壓王金平,重用沒有實際治理經驗的大學校長、學者理政,貪圖容易駕馭之便。

 

一艘快沉的破船,船底又被內鬼鑿出了幾個窟窿。

 

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凋。結果穿褲子的男人怕背黑鍋不出來,穿裙子的女人洪秀柱隻好站到了船頭。

唯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即便如此,麵對2020年大選,麵對國民黨黨產被蔡英文沒收的滅頂之災,弟兄們也沒有抱團的打算。

 

以至於洪秀柱表示,國民黨搞到今天已經無權可爭,再打就一團亂。

 

團隊都快被民進黨滿門抄斬了,最大的敵人居然還是自己。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2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1947年5月,帶領國民黨整編74師鏖戰山東戰場的張靈甫給蔣介石的信中寫到:“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著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以為得誌。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

 

預感很快得到應驗,在張靈甫被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圍困於孟良崮時,其他兩路的非蔣介石嫡係的整編第25師和桂係第7軍出工不出力,僅僅做個姿態而已。

 

張靈甫隻好向外圍的蔣介石嫡係部隊求援。遠水解不了近渴,整74師的覆沒就成了定局

友軍有難,先求自保,軍閥最大的老底就是軍隊。

 

這一切,還是起緣於孫中山時代。

 

 
 

依靠江湖幫派,地方實力派軍閥建立的中華民國,雖然幾經整編平叛,成立了由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但內部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在接下來的北伐戰爭中,國民政府又收編了各路軍閥,大魚小蝦都在一個鍋裏。

 

大大小小的派係既互相利用,又互相猜忌。一支名義上屬於國家的軍隊各自為政,有如諸侯割據。

 

作為中央政府的老蔣要整合,地方實力派們要對抗,沒了軍隊等同於沒了權力和烏紗帽

 

1935年12月,紅軍第一方麵軍長征結束,有一段名言也誕生了: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殊不知,蔣介石對長征也有一番類似的評價。

 

1935年7月,蔣介石在成都對薛嶽說:“國軍長途追繳,從中樞到邊陲,行軍所至,中央威德遠播,誠為我國曆史空前壯舉。

 

追繳是一個目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中央勢力深入西南,剿滅西南軍閥,拔除龍雲、劉湘、王家烈、陳濟棠、李宗仁等不聽話的“肉中刺”。

 

西南的諸侯們也不傻,看出了蔣委員長的意圖,紛紛采取對策,防蔣勝於防共。

 

廣東軍閥陳濟棠,首先與紅軍達成停戰協議,隻要紅軍不進入廣東,他就一路放行。

 

廣西的“小諸葛”白崇禧,製定了九字圍剿策略:“不攔頭,不斬腰,隻擊尾”,對紅軍禮送出境。

 

四川的劉湘製定了拒敵於川外的政策,你不來我的地盤,我也不主動出擊。

 

軍閥們都明白,名義上是剿匪,實際上也是來收拾我們,留著紅軍,大家才有生存的空間。

 

老蔣在算計著軍閥們,軍閥們也反過來算計著老蔣。

 

 
 

這就是國民黨,人人握著算盤。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沒有誰的眼界能超過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軍隊的風氣,不過是政治風氣的縮影,即便是敗退台灣,頑疾也無法醫治。

國民黨主席選舉定於5月20日投票,洪秀柱陣營5月15日再次瞄準主要競爭對手吳敦義重拳出擊,到台北地檢署舉發“突擊發展黨員”問題妨害投票。

 

洪秀柱陣營還指控吳敦義在接受網絡媒體專訪時說到:如果要“統”,回到對岸去住就可以實現,“何必拖累二千三百萬同胞?”吳敦義隻好親自出麵辟謠,稱采訪錄音為他人合成,他絕對沒有說過那樣的話。

 

國民黨還是那個熟悉的國民黨,即使它脫下了中山服,穿起了西裝。

 

吳敦義上台,又能怎樣?

 

3

平衡不易,整風更難

 

不團結的背後,更深層次原因是什麽?

 

孫中山雖然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口號,提出了“五權分立”的國策,可是對於一個革命黨如何轉變為執政黨,腦中確是一片空白。

 

無論是早期的興中會、同盟會,還是改組成的國民黨,都沒有綱領,沒有組織,沒有章程,沒有選舉,沒有定期會議。

 

1923年,蘇聯駐廣州代表鮑羅廷告訴孫中山,作為有組織的力量,國民黨並不存在。

 

孫中山大為震動。沒有組織,就沒法有效管理,自由自主之下,再一致的理想也勢必各行其是。

 

於是孫中山決定依靠鮑羅廷,用蘇俄建黨經驗改組國民黨。可惜後來鮑羅廷因“中山艦事件”被斯大林撤換,離開了中國。

鮑羅廷走後的國民黨,又回到了無序狀態。北伐戰爭之後,蔣介石的中央政府與地方軍閥開始了混戰,直到日本人打到家門口。

 

即便如此,抗日戰爭中的國民政府也是多個軍閥貌合神離的拚湊。

 

擁兵自重的路子,從春秋戰國,到唐末藩鎮割據,再到李鴻章袁世凱,久唱不衰。

 

武昌起義爆發,攝政王載灃試圖調動北洋六鎮新軍,發現根本就沒人理他。

 

人家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練的是袁家兵,口號就是“吃袁大帥飯,為袁大帥打仗”

 

民國從建立後,這個習慣也一直被傳承。

 

就連抗日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川軍,也是隻知道有大帥,不知道有中央。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試圖對國民黨“整風”,可惜還沒動手,就被李宗仁等轟下台了。

 

事實上,蔣介石的整黨願望隻有戰敗後蝸居台灣的時候才得以實現,他在那時候的講話裏數度談到了“整風”。

 

然而蔣經國去世,國民黨的徒子徒孫們又拿起了從前的武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他們在腹背受敵,民進黨步步逼近的情況下,一直鬥到了吳敦義當選主席。其中又因為選舉現實與維持政治勢力的需要,上上下下因循苟且、獨善其身。

 

然而此時,無論是馬英九、洪秀柱、朱立倫,誰當選也改變不了江河日下的格局。520的主席選舉,徹底暴露了國民黨的外強中幹。

 

 
 

看著自己的屍身即將沉沒在萬古長河中,卻沒有如唐三藏那樣脫離凡胎、投身彼岸。這個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曆史進程的政黨,如今隻留下“時不我予”的感歎。

 

那一抹鄉愁,早就消失在曆史深處,無論如何振臂呐喊,不過是曇花一現。

(全文完)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如需開白留言或聯係後台。圖片及部分文字來源於網絡,略有刪節,隻為分享價值。如有侵權或不實請私信刪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