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過四十。 腦子不靈了, 邊走邊記吧。
正文

聽書筆記(6) Algorithms to live by 指導生活的算法

(2021-05-02 05:23:51) 下一個

繼續得到專欄,萬維鋼的精英日課第一季的聽書筆記。挑些觸動我較大的文字來加強記憶。

4. 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 written by Brian Christian & Tom Griffiths

37%規則, 1958年被數學家解決的隨機選擇優化問題。使用37%規則,是你作為一個理性人在這個不確定世界中所能做到的最好,那你就可以無怨無悔, 沒有那麽多糾結和痛苦了。 

理性的人,應該直到什麽時候停止。 

用成功的概率除以失敗的概率, 就是你搶劫的最優次數。 如果成功和失敗概率都是50%,那這件事就應該隻做一次。 

想要避免價值觀紊亂,我們需要一點數學意識。看似互相矛盾的兩個人生指南,其實可能都有道理,你要做的事要在其中進行取舍。 你不能光講理念, 你得講度, 得用數學方法量化計算。 

我們到底應該在什麽情況下探索新事物, 什麽情況下專注於已有的東西呢?這其實是個數學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探索與收獲的取舍問題, explore/exploit tradeoff. 

數學家的第一個洞見, 是你必須考慮時間因素 如果你還很年輕, 你就應該積極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再過兩個月就退休了, 你還跳什麽槽。對理想的人來說, 要想過好一生, 意味著三件事, 第一,年輕時代大膽探索;第二, 隨著年齡增長, 要慢慢學會利用已有的信息, 專注於收獲。 第三, 慢慢變老的過程中, 我們的生活其實是越來越好。 老人不探索,是因為他們不用探索了, 他們已經完成了探索了。 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喜歡什麽, 你就會樂意被自己喜歡的事物所包圍, 享受自己用一輩子的時間探索出來的成果。 

仔細想來就像是自助餐, 剛開始興奮, 每一種都品嚐一下, 當選擇好自己最喜歡之後多拿一些, 回到座位上慢慢吃,直到離開。 

有些人做過大量功課,掌握了豐富數據和資料,為什麽他們的決策水平,反而不如大佬短短時間內的快速判斷?難道說, 對一個問題思考得多, 反而可能沒好處嗎?這個問題,數學家早就想明白了。 如果模型涉及到決策判斷和預測未來, 那麽精確寫實往往不如粗略寫意。 模型越寫實,最終效果可能越差, 這個就是過度擬合。 

一個好的模型不應該對數據如此敏感。 麵臨重大決策,有時候沒必要考慮太多細節,還不如當場念兩句詩。 

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arry Markowitz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不過他自己的退休金就是一半買股票, 一般買債券。

想要避免過度擬合, 你必須學會抓住重點, 學會忽略掉一部分信息。書中給了三個建議, 限定思考時間, 限定內容長度,必須抓住重點。 

下次再有人不顧重點,在細節問題上糾纏不清,請你跟他說,你過度擬合了。

時間管理大概不是一個物理學問題,是心理學問題。 為了管理心理, 才需要管理時間。 不過,數學家也沒有完美的算法。這說明已知的算法不能指導全部的生活。你有時候沒有萬全之策,隻能去嚐試和冒險。

時間無法被管理,我們隻能管理自己的選擇。 選擇有兩種,我不做什麽,我做什麽。 有時候,我們最大的浪費不是算法錯誤,而是根本就不應該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