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過四十。 腦子不靈了, 邊走邊記吧。
正文

聽書筆記(3) trying not to try 無為

(2021-05-01 02:44:34) 下一個

繼續得到專欄,萬維鋼的精英日課第一季的聽書筆記。挑些較大觸動我的文字來加強記憶。

2. Trying not to t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 written by Edward Slingerland

拋開門戶之見,睜眼看世界,跨界使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關成果,這種現代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的第一流的方法研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才可能被發掘為一流文化。

無為是一個個人狀態,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別自然,讓人感覺他毫不費力。做事達到無為的水平,反而需要艱苦的練習。 無為跟熟練不一樣,不生硬不刻意,還要有靈氣,這才是無為。

人的思維大致分為兩個係統, 一個快速的,自動的,不需要主觀努力就能運行的係統1,就是熱認知。熱認知大體是無意識的,比如日常的動作,並不需要先想好動作要領就能自動完成。

冷認知,是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費力的係統2,需要隨時做判斷,費時費力,但它的好處是麵對新的信息能夠隨時調整,給不同任務設定新的優先級。

人腦中有兩個區域負責認知控製。第一個區域是,前扣帶皮層,ACC,功能相當於一個煙霧警報器,一直開著監控局麵。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就會給第2個區域,側前頁皮層, Lateral PFC報警。這個側前頁皮層相當於救火隊,會給大腦中各個部分下命令處理這個情況,是大腦中的決策係統。  

刻意就是ACC和 Lateral PFC同時打開,任務主要由慢速的冷認知係統完成,整個動作是有意識的。

熟練就是ACC和 Lateral PFC同時關閉,任務主要由快速的熱認知係統完成,整個動作是無意識的。

無為就是ACC增強, Lateral PFC關閉,是意識和潛意識,冷認知和熱認知的完美結合。意識放開了身體,讓身體自發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同時,意識又保持高度敏銳。

好的忘我體驗就不是心流,而是無為,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這就是天和道。無為就是做事符合道, 天就會給你一個回報,就是德。 一個人如果有德,周圍的人就會自動被他吸引,願意親近他。德是一種力量加持。古人修道,不是為了反省去做個好人,而是為了獲得 德 的法力。現代人可以用一套價值觀係統去代替天道。

幸福就是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self. 

沒有價值觀係統的支持,使用意誌力刻意去做一件事,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無為的悖論,越是追求無為,就越無法達到無為。中國先賢其實都在追求無為,他們的分歧在於怎樣達到無為。 

孔子反複強調,我這都是學來的。通過不斷學習,慢慢這些技能就會凝結在熱認知係統,變成肌肉記憶,就可以自動運行了。 孔子七十歲的時候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荀子曾經解釋過,禮的本質是怎麽把有限的資源,有序地分給眾人。這套武功的大漏洞就是每培養出來一個君子,就可能同時培養了十個偽君子。所謂鄉願,泛指外表看完全符合孔子的道,但是內心是個偽君子的人。孔子的做法就是一直練到不需要動用冷認知。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學派的武功有兩個。一個是用機智的文字來說明孔子那一天套區分好壞的理論不靠譜,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另一個辦法是創立一些具體的行動指南,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 runner's high,就是通過大運動量的體能消耗, 暫時關閉冷認知,達到一個無意識主導的預約狀態。 也可以通過飲酒,吸毒和性行為達到。老子的做法就是用個手段,采用避世的方法關閉冷認知。不過, 如果隱居的時候相當更大的官,打太極的時候,想贏更強的對手,這真是無為嗎?孔子和老子的辦法遇到了同樣的矛盾,動機。stop trying

孟子 ,惹人喜愛。每個人心中都有好的熱認知的種子,略加培養就可以了。孟子認為移情作用是天生的,人對尊嚴的需求也是天生的。 現在科學家知道移情作用來自人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人腦中一生下來就已經有了道德模塊。孔子以理性規範感性, 而孟子是從感性出發,培養感性。try, but no too hard

莊子的做法是根本不做預設,跟著趕緊走,熱認知把我們引向哪裏,我們就去哪裏。莊子的做法,就是忘記。這種功夫分三步,第一步,正常狀態,能聽到外界聲音,考慮外界對自己的評價, 第二步,不聽外界聲音。 隻關注自己的內心冷認知對對錯的判斷。 第三步, 忘記自己,不聽冷認知的判斷, 讓熱認知接手。forget about trying/not trying

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性格喜好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一個不同,中國文化不愛在理論上較真,但是特別崇尚實踐。 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無為不靠一個個生僻奇怪的概念,天花亂墜的說辭,無為沒有一個定式,畢竟每個人的體驗是有差異的。 當你在某方麵達到你需要的狀態,即使不是無為,也是無為了,不要因為所謂的一些概念限製了自己人生的可能,那樣才更無為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