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過四十。 腦子不靈了, 邊走邊記吧。
正文

武誌紅的心理學課摘錄-04-動力(4)攻擊性

(2019-07-27 06:34:02) 下一個

3. 攻擊性

性,讓關係拉近;攻擊,讓關係變遠。生命展開時,必然是有攻擊性的,這是極為普遍性的力量。最好是一個人即是有力量的,同時又能安放好自己憤怒的。

* 有一次心裏已經聚集了很多的憤怒,然後又無從發泄。突然有一天,難受到大哭,忽然想訴說,於是用語音輸入法邊說,邊用手機將表達的文字記錄了下來,因為有文字,所以可以看到自己的邏輯,因為用語音說,而不會像寫文章一樣,放慢思考的速度,那次感覺有了一種釋放的感覺。

//每個人都不好惹//

1. 意識層麵微風吹過,潛意識層麵波浪滔天。我們很多人不敢表達憤怒,就是因為意識層麵的憤怒從邏輯講是非常合理的,但潛意識層麵的憤怒卻是達到了恨不得別人去死的地步。同樣的,很多人不敢表達渴望,也是因為意識層麵的渴望看起來很正常,但潛意識層麵的渴望卻是達到了恨不得獨占全世界的地步。

2. 精神分析師們特別強調攻擊性的普遍性。谘詢中來訪者的各種拖延,遲到乃至早到與討好等等,也許都是在表達他的憤怒,對谘詢師的不滿。

3. 每個人都不好惹,你自己也絕不好惹。那些“老好人”其實一樣有根本性的自戀,一樣容易有憤怒,隻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都覺知不到。但如果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展現自己的報複心。

4.相信太多人有這樣的體驗:在某一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出於種種原因沒有表達出攻擊性與憤怒,結果這件小事你一直記得,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發生了這種小事,你表達了怒氣,然後你發現,不僅你覺得真暢快,對方也沒有惱火,甚至你們的關係可能還更好了。這是攻擊性的一個根本功能。

*在現實生活中一旦覺得對方認為她人品不好,攻擊了她的人格,那她就會和對方中斷乃至徹底結束關係。這個模式導致她一直失去各種關係,而有些關係本來是非常寶貴的,失去太可惜。經過多次討論,她對這個模式看得越來越清楚,也就越來越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再有這種“這個人竟然認為我人品不好”的判斷發生,她或者會告訴自己,也許是自己誤解了,或者會告訴自己,耐心一點,給對方和自己溝通的機會,而繼續的溝通,總是能化解誤解。

*自從我開始表達憤怒情緒,其實我就更溫和了。因為麵對麵的靈活表達,代替了背後的評判,而且我也挺欣賞那些能夠比較有節製得當麵和我對撞憤怒情緒的人們,能夠表達攻擊性,總是一種生命力的舒展吧。

*當我意識到我是可以發怒的,也有能力保護自己時,我覺得自己像是被釋放了。當我告訴別人我不好惹很凶,他們都笑了。我開始嚐試表達不滿,不是吼出來,而是說出來,發現自己馬上得到了尊重,想要做的事情也做到了。真是太開心了。自從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凶的人之後,反倒生氣的時候變少了,能讓我生氣的事情也變少了。這種感覺太棒了。因為可以表達攻擊性,我活得更快樂更舒心了。

*隻有願意跟我好好吵架的人,我才會覺得對方在用心跟我相處。

*我們原來的經曆和所受的教育,一直在告訴我們要克製,不但要壓製自己的不滿,還要壓製自己的情緒。但攻擊性就像下大雨之後產生的降水一樣,總得有個排解的渠道,否則就會成為城市內澇,或是山洪滑坡等自然災害。攻擊性也是這樣,需要找到合適的排解方式和突破口。

*“巴不得對方去死”不是真的要這個人去死,而是希望滅掉對方身上自己不喜歡的部分。

*我一直壓抑自己的憤怒。我懼怕失去關係,我由衷的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會無條件的接納我。需要我討好,犧牲,才能建立一段關係。但是,這種以犧牲換來的關係又回讓我憤怒。時間長了,我犧牲太多,委屈太多,關係自然就崩掉了。我又陷入,想要關係而不能的狀態。更加證實了,沒人會接受我,除非我討好,犧牲,委屈,才能獲得關係的這個怪圈。

*不敢表達憤怒,也不敢表達渴望,看起來非常隨和。但是潛意識已經電閃雷鳴,波濤洶湧了。過度的壓抑會導致一旦失控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會被過度表達,暴怒的讓所有人覺得你不可思議。學會適當表達你情緒其實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作用。這樣不會影響自己的繼續保持善良溫和的形象,又可以保持自己的活力。

//攻擊性的意義//

1. 攻擊性是人類的一個本性,剝離了攻擊性的人,也剝離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擊性的人,則是真實的,因此更有魅力。

2.精神分析有個說法:兒童需要獲得這種感覺-母親或客體可以在他發出攻擊後得以幸存。孩子因為有全能自戀加攻擊性,所以天然認為家裏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擊性導致的結果,從而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或者即便釋放,也是以破壞性的方式呈現。父母需要特別提醒孩子,家裏的這些事情不是他導致的。

3.溫尼克特認為,攻擊性等同於生命力。如果母親在嬰兒攻擊下得以存活,母親既沒有死去,也沒有離開,同時也沒有報複懲罰他,那會讓嬰兒意識到,母親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控製下,是他之外的另一個存在。當母親能接住嬰兒的攻擊,母親就與嬰兒建立了聯係,一元關係裏的攻擊性,就變成了二元關係中的熱情。

4.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不管怎麽懼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他很容易像是虛假的,很難和別人建立起生動真切的關係。

//如何轉化破壞性//

1.自體都在尋找客體。我永遠在尋找你。攻擊性,就是我和你之間的相互尋找。沒有攻擊性,就什麽都沒有;有了攻擊性,也容易出問題,特別是當攻擊性變成破壞性之後。這時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轉化破壞性,說起來很簡單:看見它就可以。

2. 羅吉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你攻擊我,而我帶著愛容納了你的攻擊,還深深理解了你的不安,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見,被我允許,並經由我愛的目光的看見,轉化成了白色生命力。做谘詢,做父母,做夫妻,做好友,都要起到這種“去毒化”的功能。

*權威可以分為兩種:苛刻的權威,當發現你傳遞了黑色能量,就會打壓懲罰你,讓你知道,你不可以攻擊權威,你不可以在這個關係裏表達負麵能量。寬容的權威,當發現你傳遞了黑色能量,會試著去理解,接納這份能力,並想辦法把它轉化。

3.當我們不能甚至不願意做到這些時,誠實反饋就好,可以告訴對方:我的能力有限,我承受不了你的攻擊,但這不是你的錯,是我能力有限。

4.在正常關係中,接納攻擊性,轉化破壞性,是非常值得的。你會看到能做到這些時,我和你,以及關係都會變得更有生命力。並且,也隻有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親密才會發生。

//生本能和死本能//

*一位來訪者的職業發展軌跡:她在工作中很容易感覺到權威對她的壓製;感受到壓製後,她會有暴怒。她有很好的現實檢驗能力,知道不能表達暴怒,於是將暴怒壓了下去;暴怒壓下去後,她就產生了無力感。她不喜歡無力感,於是一直尋找一個能自己說了算的空間,結果不斷換工作,最終成了一位自由職業者。成為自由職業者後,收入減少了很多,但她感覺很好,終於可以自己說了算了,但同時也因收入減少而產生了擔憂。

*如果這份黑色生命力不能向外表達,那就會轉而攻擊自己,於是對自己構成了壓製。所謂的無力感,如果你仔細覺知的話,你會發現,它其實都是黑色能量轉而向內壓製的結果,這也是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1. 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就是生命力量和死亡力量,白色生命力和黑色生命力,白色能量和黑色能量,前者都是指向生長和滋養,後者指向攻擊和破壞。兩者的區別在於,它們是否被看見,是否在關係中被接住了。

2.任何一個動力(想法)一旦升起,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如果它在關係中被接住,就意味這它得以生存;如果它在關係中沒被接住,就意味著它被否定甚至被殺死。這是,這股能量的死亡焦慮就會被喚起,於是產生了破壞欲望:要麽想破壞乃至摧毀客體,要麽想破壞自體。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件很小的爭執,結果導致了一場大衝突。這就是因為,雙方都不想讓自己在這個事件中的意誌死掉。

*當一個人有了一個穩定的自我後,就會基本認同這個穩固的自我,就能放棄各種具體動力的死亡,因為不覺得這個動力就等於“我”。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穩固的自我,那就容易將每一個正在發生的動力視為“我”,於是拚命去維護它,而一旦它要麵臨著死亡,這個人就會覺得自己要死掉。

3. 一份動力的發展水準,是和它主人的心裏發展水準想匹配的。小嬰兒或心理發展水準偏原始的成年人,一旦發出一份動力,最初是抱著“我是神,我的意願一定會得到世界積極回應”的預期的,而沒有實現,就可能立即變成“魔”。

*對還停留在嬰兒心理發展水準的人來講,這世界上像是沒有什麽小事,會感覺好像自己一發出一個動力,就意味著麵臨生死之戰。

4. 當在做轉化破壞性,去毒化的工作時,就是在將死本能轉化為生本能,將死亡恐懼轉化成生命力。

*大人會用“餅幹碎了”來笑話小孩子,覺得小孩子不成熟,但對幼小的孩子而言,“餅幹碎了”真像是真個世界一刹那都碎掉似的,他們自然會產生一些恐懼感。如果這個時候大人們能抱持住他們的恐懼,那就可以轉化他們的恐懼。很多老兩口,吵了一輩子架,臨死前還對彼此氣鼓鼓的,其實是渴望對方能接住自己的焦慮,並能轉化成生命力。

*攻擊性可以被接納,甚至是被喜歡的,而此前在她的生活,特別是家人中,攻擊性隻會引起傷害和報複。

*攻擊性隻引起傷害和報複,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攻擊性是會帶來死亡的力量,自己消化不了,所以一旦別人對自己發出攻擊,有力量時就報複,沒力量時就隻好被傷害。但是,一旦真正明白,原來攻擊性被抱持住,就會變成生命力量,那一個人再麵對攻擊性時,就會非常不同。

5. 攻擊性,就是帶著主體感展開你的生命,要從一生的尺度來看這一點。

*化解攻擊性,容納死亡焦慮時特別重要的是形成時間感。如果你隻能看到當下,那麽死亡焦慮時刻都在發生;但如果你看到整個人生尺度,你就會知道,你是生存的,你的動力是會隨著時間的累積,不斷投入有極大可能實現的。別難過,一切總會過去的,未來會好起來的。

*運動健身時,肌肉纖維會不停斷裂,然後重生修補使之更堅韌。我想生命的韌性也是由不停的接受他人跟自我的攻擊性,然後斷裂,然後重生,然後堅韌。

*對我愛的人說,如果你痛苦,你就攻擊我吧。我會從你的攻擊中,看到你的不安,看到你體內的能量,伸出的觸角,看到你生命的力量,在由此迸發。這樣的話,你將會減輕痛苦。我將看到,你撫慰的心靈,異常的純潔。而我的靈魂,也會在你的純潔裏獲得升華。

*我在很愛一個人的時候,會平靜的看著對方,讓對方的黑色生命力得以流動,白色生命力得以喚醒,難怪我的孩子如此愛我。我一直不明白我為什麽懂得抱持,今天想起往事才明白被拯救過所以懂得。抱持不但滋養對方,也滋養自己,讓對方活出自己也讓我得到很多愛使自我越發有力量,越有力量就越淡定。

*職場中的人,應該都有過這種感覺:我寧願讓領導訓我,也不想被冷落在一旁。

//先試試表達攻擊性//

*也許你麽太少去展現你的攻擊性了,也許你太恐懼了,所以你試著先從理性上徹底明白攻擊性是怎麽回事,該如何安全無害地去表達攻擊性,這個無害也包括不傷害自己,最後才在行動中去表達一些攻擊性。

*現實生活中,由於害怕破壞人際關係,太多人不能當麵當時表達自己的怒火。一般采取延遲或迂回的方式。那麽如何安全合理地表達不滿才能既不傷害對方,也不傷害自己?回答:多使用“我的感受是什麽”這樣的句式,而少說“你傷害了我”。如果你說“我很憤怒”,那就意味著在表達自己感受,而一旦說“你傷害了我”,就意味著指責對方。當然無論再怎麽有技巧,表達攻擊性時,可能難免會給對方帶來傷害,這時候要看這個關係能否承受,甚至化解這份傷害。一旦關係中有一方能很好地做到承受並化解,那麽兩個人會看到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我很憤怒”就是在表達攻擊性。 但如果我打了你,這就是破壞性。

*人們通過電影,遊戲和體育等娛樂節目釋放了很多攻擊性?回答:人們要通過觀看有攻擊性的影視,玩有攻擊性的遊戲,以此來釋放心中的這個“惡魔”。所以,這一切都是治療。單純地壓製負能量的表達,不能帶來正能量。

*父母接不住我的攻擊性怎麽辦? 回答: 不要攻擊接不住的人,至少要少攻擊。現實感很重要,如果表達了攻擊性,隻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給周圍人帶來痛苦,那當然要控製攻擊性。你可以采取別的方式,比如找資深的谘詢師,他們受了大量訓練,更知道如何轉化攻擊性。

*有沒有可能對A憤怒,而把這份憤怒發泄給B,然後對A的憤怒消失了呢?回答:我覺得不可能。這隻是嫁禍行為。通常是不敢對A表達,而轉而表達給了B,自己貌似是宣泄了憤怒,但其實對A的憤怒沒有真正消失,同時又破壞了和B的關係。

*一個人身上沒有了攻擊性,是否就是把自己內心包裹得很嚴實的狀態?不向別人展示攻擊性也不接受別人的攻擊性,就意味著這個人是孤獨的,也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回答: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如果剝離了攻擊性,就意味著他沒了生命力,既伸不出自己的能量,也接不到別人的能量,於是,也就無從建立深度關係。實際上,太孤獨的人,常常是要在自己的內在想象和外在現實之間建立起一堵牢不可破的牆,這一方麵是為了防止外部世界攻擊自己,另一方麵是為了防止自己內心中的那個全能自戀的“魔鬼”攻擊外部世界。

*如果用愛去接受同事的攻擊性,會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好欺負?會更加重同事的攻擊性? 回答: 如果真的是用愛接受同事的攻擊性,那放心,一定會是好結果。但我們常常不是用愛,而是軟弱,膽小和恐懼,不敢將攻擊性擋回去,因為擔心被報複被懲罰。我們太多時候,把軟弱當成了愛,而事實上,愛,是需要力量的。並且,以工作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其主要規則是權力,在社會領域使用珍惜規則,常常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建議參考熊太行的專欄《關係攻略》。

*小孩子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是生命力逐漸強健嗎?該怎麽引導? 回答:能作出一些破壞行為的孩子,比乖孩子心理更健康。如果心理有破壞性,但從來沒有表達,那是因為恐懼,擔心自己太弱小,如果一表達攻擊性,就擔心被滅掉,所以不表達。孩子脾氣變大了,很可能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力量增強了,外界也相對安全了,所以才可以這樣表達。她不表達,就永遠沒有被看見並修正的機會,表達後,雖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性,但這首先是呈現,有了改變的可能。別急著去引導,先試著去共情,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是怎樣的。

*精神分享中有一個術語叫“心智化”,大致的意思是人需要學習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行為,比如去攻擊對方身體。所以,要引導的話,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去學習,如何用語言去捍衛自己,而不是用身體暴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