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元,二元,和三元關係
關係對於人的重要性,不僅是生理和安全意義上的,也有靈魂層麵和哲學層麵的。人必須被自己的內在心靈,投射到外在關係中。通過這個投射,一個人才能看到他的心靈,並在關係中修煉自己。
從關係的基本形態看,可以把關係分為三種:一元關係,二元關係和三元關係。這三種形態,分別對應著一個人內在心理發展水平的不同階段。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1.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如果缺乏感情回應,人就等於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應,就是光。
*在完全黑暗,不能動彈的房間裏,人的內在心靈會陷入徹底的幻想狀態,沒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動,特別是沒有人,於是你內心的一切都找不到可以投射,嫁禍和歸罪的對象,然後黑暗本身會成為一個空無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那些窮凶極惡的人,內心充滿了最惡劣的人性,於是在小屋中會有各種可怕的幻想,甚至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關於妖魔鬼怪的各種幻覺。而又因為他們身體不能動彈,所以麵對各種可怕幻覺時,是全然無助的,所以這是最可怕的懲罰。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對於靈長類動物而言,愛的存在有觸摸,運動和玩耍三個變量。
* 小時候,媽媽每天要去很遠的地方上班,早出晚歸。我都是爸爸抱著的,因為爸爸是作家。所以,我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的,對媽媽很有敵意的。
2.任何一個人都需要關係。因為在關係中,才能展開,認識並淬煉自己的心。也隻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那些能安住在小黑屋或完美房間的非凡靈魂,必然是已經在關係中得到過充分的淬煉。
3. 那些擁有豐盛飽滿的人際關係的人,他們容易呈現鮮活的生命力,有熱情,感染力;而人際關係匱乏幹癟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匱乏幹癟,哪怕他們是天才。
4. 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個人處於損耗關係中,創造力會受損; 如果缺乏人際關係的滋養,即是這個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創造力在閃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5. 嬰兒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覺得自己和世紀完全合而為一。這種心靈的原始狀態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嬰兒需要在和母親等撫養者的互動中,逐漸發展出一個清晰的,堅韌的,複雜的心靈。任何關係都是如此:情感互動甚於飲食照料。
* 那麽,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利用以獲利的人際關係,是否好於孑然一身,形單影隻,自我封閉,不與外界發生關係? 回答:是的。
//從一元關係到三元關係//
1. 一元關係,是指一個人隻看到自己的意誌,隻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在關係中隻能他說了算。對應到早年的心靈發展階段,是六個月前的共生期,嬰兒覺得自己和媽媽,甚至和整個世界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是一體的。嬰兒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個感覺:外部世界是壞的,而我還是好的。
*一元關係的境界,在成年人中並不少見。例如戀愛中的女人會容易想,我不說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麽,否則就是不愛我。這是戀愛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戀人合二為一。既然合二為一,自然不用溝通就知道彼此想什麽。
* 一元關係的核心規則是“剝削”,處於一元關係中的嬰兒即覺得自己什麽都沒有,又認為既然世界一體,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剝削”“掠奪”別人(媽媽的乳汁)。習慣被剝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關係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親角色上,這就是“聖母情節”(自體虛弱的表現,很容易給別人好處,以此顯示自己是強大的)。
2. 二元關係, 是指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誌,能共情到對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對方的意誌。二元關係的階段是6-36個月,孩子開始和媽媽分離,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麵。此階段實現兩個裏程碑: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同時形成自己的個性。這兩者都具備後,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 孩子學會說話後,孩子會特別急於表達“不”,這是孩子在劃清界限,以捍衛自己的對立性。在良好的照料下,在三歲左右,孩子將三年來一直給予他良好照料的媽媽,內化到自己心中,成為了一個穩定的內在客體,我將它稱為“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能更好發展他的個性化,承受與媽媽的分離。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有的人能享受孤獨,是因為心中住著一個愛的人,他心裏不虛。
* “二元關係”的核心規則是“控製”,孩子和母親在爭奪,我的事誰說了算。
* “一元關係”和“二元關係”都強調忠誠,不同的是,一元關係主要強調對方對自己忠誠,而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二元關係中,兩個人都會忠於彼此,但同時又感覺到,這種忠誠好像犧牲了很多東西。
* 無論在一元關係的“共生剝削”,還是在二元關係的“控製忠誠”中,父親都是一個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會覺得父親是一個敵人。 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幹脆說:父親,是所有敵人的原型。
3. 三元關係, 是指一個人能意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在複雜的關係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個人的感受和意誌,並尊重這個複雜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和合作。三元關係的階段是三到六歲。孩子充分意識到,除了“我”,“你(媽媽)”,還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覺得這個家庭有三個中心,孩子會充分意識到關係的複雜性以及他內在心靈的複雜性。
* 父親拉著孩子的小手,邁向外部世界,這個經典畫麵有的深遠的意義。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關係,就必須和父親修好關係。
* 這個階段發展得好,孩子會充分意識到關係的複雜性,以及他內在心靈的複雜性,誰都是有好有壞的,有愛又恨,二元關係的那種彼此連在一起的忠誠感也消失了,會發現誰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個人多愛自己,這份愛都不再是獨享,而是要分享了。三元關係,是一切複雜關係的源頭。
//關係層次進化的關鍵//
1. 別人有獨立意誌,同時還是好的,善意的,這是一個人不斷得以在關係中進化的根本原因。關係中的“好”越多,一個人就越是能整合。
2. 但你覺得,世界上隻有你是“好”的,這就是一元關係。當“壞”的,敵意的體驗太多時,嬰兒會使用一個極端的分裂來保護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是壞的。 當“好”的,善意的體驗夠多,嬰兒就感知到,世界是滿意的,自己也是好的。
* 活在一元世界的人:願望實現,自戀被滿足,就開心;願望受挫,自戀被打擊,就難過。也即是說,他隻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對別人他隻能頭腦上想著對別人好,但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無法和別人共情。 而且,他對別人好都建立在這是“我的人”的基礎上,必須在對方聽從他的意誌的前提下。
3. 當你覺得,你和另外一個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二元關係。一元世界極其孤獨可怕。進入二元關係的重要條件是知道別人也是有獨立意誌的。
* 人們總說,諍友難得,就是因為諍友向你展現了獨立意誌,同時他又是真心對你好,這就讓你明白世界上有其他中心存在。
* 不過,實際上,二元關係也存在這嚴重的分裂,無論媽媽照顧得多好,小孩子仍然會有受傷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就會出現一個矛盾:媽媽有兩個,一個是好媽媽,一個是壞媽媽。孩子也有兩個,一個是好孩子,一個是壞孩子。
* 二元關係中,去看彼此的“壞”,都是極具挑戰性的,要特別特別結實的關係才能做到。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所以,需要去構建一個三元關係,去化解關係力的張力。
4. 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和與你競爭的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三元關係。二元關係張力太大,難以容納其中的“壞”,所以需要找一個第三者去投射這個“壞”,在一個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 孩子為了和媽媽維持更好的關係,會把媽媽看成是比她本人更好的存在,自己也對媽媽好,而把“壞媽媽”,和“壞孩子”的關係投射到第三者身上,比如父親。
5. 當在三元世界中不斷去消化,處理“壞”,一個人的心靈就越來越得以淬煉,然後可以歸於二元關係,最終歸於一元世界。
* 這時父親要秉持的原則,應該是先向孩子傳遞善意,向孩子證明自己是好的,然後再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獨立意誌的。當父親和孩子關係中“好”足夠多了,孩子對父親的觀感就變了,孩子就能整合,看到父親有好有壞,自己也是有好有壞。
* 當孩子能看到,自己,母親和父親,都是有好有壞,但基本是善意的,同時又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誌,這就意味著,孩子真正進入到了三元關係的世界裏。
*怎麽看待挑撥離間?大概就是我和A的關係很好,我有占有A的想法,同時又把我和A關係中不好的原因歸於B,從而離間A和B的關係。喜歡挑撥離間的人,自己的心理發展停留在一元關係和二元關係之間。自己不信任另外一個關係會恒久地愛她,而且自己沒有能力去處理三元關係,所以她覺得兩個人的關係很脆弱,故要通過一些手段都維持。 換個角度去看,挑撥離間者是完成三元關係的橋梁。所以才會有每一個給你折磨的人都是來渡你的說法。
* 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世界很單純,就是你儂我儂,打情罵俏。一分開回家睡覺前,或者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幻想出最壞的情況,愛把新聞裏的苦命人遭遇安在自己身上。可能一部分原因就是一二三元關係發展出了問題吧。
//三角化:關係中的權力遊戲//
* “挑撥離間”可能是試圖將二元關係不能處理的“壞”,投射到三元關係中,然後用複雜的三元關係來消化這個壞。我把“壞”的利劍刺向你,你還不能躲閃,那你必須具備高超的本領,才能接住這把劍。然後,你麵臨的問題就是,是該把這把利劍還給我呢,還是你用高超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後再還給我一個好東西呢?
*如果我把對你的好和愛直接傳遞給你,你可能會被融化,而這也意味著,你的自我要消失,可你沒做好自我消失而後兩人合一的準備怎麽辦啊?
1. 所以人們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這樣一來,問題就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直來直去表達了,可以迂回繞彎了,可以分散力量,就可以將二元關係不能處理的“壞”和“好”,投射到三元關係中去消化,二元關係的張力就會變得好處理了很多。各種挑撥離間,或者複雜的三元關係爭鬥,也是因此而生,它是因為人的心靈不夠強大所致。
2. 衝突時,得有這樣的原則。一,強者讓著弱者,因為強者有更多的資源和心力去處理心裏關係中的“壞”。二, 作為第三者,要起調停的作用,去化解另兩個人之間的衝突,也就是減輕他們關係中的“壞”,而不是火上澆油。所謂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關係裏的“壞”。
3. 把二元關係裏的問題,放到三元關係中去處理,並且逼迫第三者去評理或站隊,這種現象稱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見的一個遊戲是“卡普曼戲劇三角”,也就是心理遊戲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個角色。卡普曼說,所有人際關係的互動中都藏著這個戲劇三角,大家也都會在這三個角色中不停互換位置。
4. 卡普曼認為,從這個戲劇三角中跳出來的方法是:具備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因為三角化遊戲其實隻是在借助三元關係,來消化二元關係乃至一元關係處理不了的壞。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以及和你們相關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從三角化遊戲中脫離了出來。
5. 所以說,一個人先愛上一個異性,再和這個異性生養好一個孩子,這個從一元關係到二元關係,再到三元關係的人生遊戲,是極為根本的關係模式。
*我的父母有矛盾的時候,總是強行把我拉入他們關係中。我感覺到自己被操控,被利用。具體要怎麽做到呢?尤其是感覺自己無能為力,隻能躲開的時候?回答:你可以不去理他們,讓他們從三角化遊戲中回到二元關係,或者誰和你聯係,你就說第三方好話。當他的三角化努力失敗後,可能會停止這個遊戲的。
* 我的體驗過程是,我在生娃前,一直是處於隻有自我的一元世界中,一直是被愛,被關懷的人。直到有了孩子,我對孩子全身心付出和對孩子全盤的認可,讓我體會到我的世界開始二元化。然後,此時家庭中的更多角色因為孩子的出生而進入到我的世界後,平衡被打亂,衝突不斷。這就是其他關係對我所建立的二元世界關係的挑戰,我自然是不接受的。隨著孩子的長大,我開始意識到家庭中的任何角色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歡迎其他的角色進入,並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將這些角色營造成好的角色。此時,我心中的三元關係意識才剛剛開始建立。並以此放開自己,開始接受身邊的各種人,各種好與壞,我的狀態也好了很多。我忽然理解了《巨嬰國》一書中的要義了,當初的我也就是巨嬰一枚。
//人沒有簡單活著的福分//
我們很多會想活得簡單,單純一些,但你沒辦法一輩子都保持著單純,你勢必會發現,那些極力想單純的人,都可能會遭遇各種傷害,而最終進入到複雜。真正的關鍵是在這份複雜中,你能否回歸單純。如果不能,那麽可以說複雜沒有淬煉你,而是吞沒了你。
*能享受孤獨的人,是因為心中住著一個愛的人,這個人可以是自己嗎?回答:心理學的答案是,不行。
* 冷戰是不是最消耗感情的?如果有類似習慣,應該怎麽破解?回答:冷戰,或極端的冷漠,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就是死亡,就是墳墓。極端的冷漠,類似於絕望。而從渴望到絕望,其實藏著複雜的情感,讓它們真正活出來,就可以破除冷漠。答案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大膽地去愛去恨,但這首先需要覺知。
* 如何讓自己處於三元關係中? 回答:現實是,你必然會進入三元關係中,比如情侶會生孩子。就算沒孩子,各自都有親朋好友,甚至還有各自的秘密。太憧憬二元關係的人,需要意識到二元關係很容易產生吞沒感,這種感覺產生後,一個人就想從二元關係中逃走,去尋找一個第三方,來構建複雜的三元關係。這是人性的必經之路,所以純粹的愛情夢,總是會幻滅,痛苦總會產生,人總是要走向複雜,再回歸單純。我們需要對這個曆程有一定的預期。
*孩子在3-6歲會發展出三元關係,而同時這個期間也是佛洛依德所說的俄狄浦斯期。處於這個年齡的女寶寶是會把父親看作敵人還是親密的對象?這是取決於父親的表現嗎?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首先取決於孩子是否建立了二元關係,如果孩子建立好了二元關係,也就是她真切體驗到自己是好的,媽媽也是好的,然後她才能允許自己適當背叛媽媽,去靠近爸爸,並且是和媽媽競爭。如果女孩和媽媽的二元關係沒有建立好,甚至還處於共生的一元關係中,那麽就會把父親視為敵人。當然也有少數情況,是媽媽實在太差了,而爸爸相對好很多,於是女孩就會撲向爸爸的懷抱,但這種情況下女孩在爸爸身上,尋找的主要是母愛。
* 當我們在二元關係理感受到的更多是“壞”的時候,會把自己封閉在一元裏?或者去破壞所有的二元關係,甚至是三元關係?或者作為自己的父母來療愈自己?關係的療愈是不是還需要有第二個真實的人? 回答:如果一個人沒法獲得好的二元關係,那麽必然會一直處於一元關係的世界中,也就是她的世界隻能有個一個中心,或者是以她為中心“剝削”別人,或者是他被“別人”剝削。如果自己一直處於一元關係中,那是沒辦法療愈自己的。能自己做自己父母而善待自己的,其實都是在其他真實的人那裏得到了部分愛。
* 夫妻關係可以是二元關係,可是如果夫妻關係緊張,需要引入三元關係,那麽,這個三元如果是孩子,可能會達到平衡,如果是第三者,怎麽看待這個他呢? 回答:三元關係也分好和壞。如果是孩子,那更可能是更好的,更具建設性的三元關係。如果是第三者,那麽這個關係中就有太劇烈的“壞”,也可能對更核心的二元關係,乃至一元關係,構成巨大破壞。
*為什麽周圍人的關係已經糾纏不清,但是每個人依然感到孤獨,因為我們都躲藏在一元關係中不敢出來,自以為外麵的世界充滿惡意,隻有自己一個人是好的。我們隻是表麵上處在多元關係中,本質上卻是封閉在一元關係裏,所以即使我們混入熱鬧的關係裏,卻仍然感到致命的孤獨。走出一元關係,進入多元關係,需要發自內心的去感受,去覺知,而不是流於形式,浮於表麵。
* 萬物皆虛:當你意識到,你所認為的“自己”,其實是別人眼中的你,這是不是太虛幻了。萬物皆實:一個人的內在心靈必須借助於外在關係,也就是別人的看見,才能發展,所以自我與關係,又是那麽真實。
魯米的詩句:
每一秒鍾, 他都會對著鏡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鍾,他能從鏡子中看出裏麵有什麽,
那他將會爆炸。
他想象,他的所有知識,乃至他自己,
都將消失。
他將會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