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那種去小菜場也要先照一照鏡子的人,她不是為了好看給別人看,她就是要讓自己看得舒服的人。
菲兒真貼心,她提醒我應該加張我媽媽年輕時的照片,這張我貼了100次了我也不嫌多。
這張本是黑白的,我嫌我媽太素,給她化妝了。這是兒時幹的。豁邊了。還好沒挨罵,我媽就說我,膽子真大。
她個子不高,自稱"矮冬瓜",人稱“小巧玲瓏”,但五官登樣。小時候,我和她走在街上,碰到同學總有人誇:“哎呀,你媽媽真好看!”說這話的人語氣裏往往有種驚歎,也許我長得不像我媽那樣美,也許美這事,本該是高挑姑娘的專屬。可我媽不信這些“條條框框”,她堅信:美,是一種態度。她從不慌亂出門,哪怕隻是去菜場,也要照照鏡子,弄得山清水秀,她說,不是給別人看,是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有的女人結婚生子就剪成短發,我媽,不。她還留著長長的辮子。所以,我愛長發,有媽留下的基因。
我媽年輕時留著一條大辮子,長到腰上,結婚生子後也沒舍得剪。她說:“女人剪頭發是要下決心的,我從來不輕易下決心。”每逢過年,她必定去弄頭發,一年不做頭發,年都不過得踏實。老上海人說“過年頂頂要緊的事是去做頭發",逢年過節,她總是頂著老師傅精心打理的"奶油包頭"回來,愛美,她是活教材。
媽媽的行頭比我多,每次她給我發照片或視頻,她穿的衣服總是不重樣。
我小時候不理解她為啥那麽愛照鏡子。她一天要和鏡子見好幾次麵。每天早上,我媽總是急匆匆地買好菜,燒好飯,吃好早飯,動作快得像打仗。但出門上班前,她總會在那大鏡子前麵立一歇,挼挼頭發、查查麵孔、理理衣領,慢慢吞吞,然後還要前看看、側看看、轉過身再後看看,仔仔細細,才拎起她的黑包, 關門後一轉身又回來再照一照才匆匆忙忙放放心心去上班。我在旁邊看著急煞了,心裏想:姆媽哎,儂已經介好看了,還要照?再照下去,上班就要遲到了啦,年終獎又要扣特了,評先進也嘸沒戲了"。出門要照,回來再照,有次人家搬家門口放著個大櫥,她也要借光掃一眼。
她最常講的“教育案例”是她單位一個同事,人不壞,就是邋遢。有次褲子上沾了飯米碎她還渾然不覺,一天下來,別人都不好意思當沒看見,隻有我媽這個老實人實在看不下去,給她提了個醒:“你今天吃了蛋炒飯吧?”那人一愣:“你怎麽知道?”我媽歎氣:“褲子上寫著呢。”我那時還小,一聽,覺得不照鏡子簡直是道德問題
她說這話時眉毛都沒動一下,我聽了差點笑暈。等我長大後,曆史竟然如此相似,同款的飯米碎,隻是阿姨換成了我的大老板,隻是他的官太大,中層幹部都不敢提醒他,我這個小巴辣子更是裝著沒看到,然後我們的最大頭一整天就這樣帶著飯米碎在財務銷售各部門為做真帳還是假帳滿場飛。
我家的大衣櫥的的一半是穿衣鏡,衣櫥原本是我爸買來掛衣服的,結果,從來沒照過他,天天被我媽霸占著。她的眼睛就像裝了自動搜索係統,路上隻要有玻璃、瓷磚、不鏽鋼,她都能精準發現反光麵,我爸的電瓶車後視鏡更不放過。
“女人出門不照鏡子,跟打仗不帶槍一樣。”她說這話時氣定神閑,一點不覺得自己誇張。
但我媽的鏡子不隻是用來“打擊不美之罪”,它更像是她生活的儀式感。她不是虛榮,她是講究。她照鏡子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要確認自己“有個樣子”。她說:“女人年紀大了更要照,照一照,別讓自己混成了邋遢老太太,這張臉,別人不看,我自己得看。”
以前,除了衣櫥一半麵,梳妝台一麵,洗手間一麵,現在老了連夜烏箱旁邊也放著一麵小鏡子,她自己說得妙:“人老了不照鏡子,就容易信了別人的話——你老了,你看不動了,你不行了。照一照,艾瑪,原來我還行嘛。”
小時候我常被她拉著照鏡子。她摸著我的不太聰明的大腦袋說:“小姑娘,要精神一點,立挺刮。”那時候我不懂,覺得照鏡子隻是“臭美”。可如今,我自己也開始習慣了出門前對著鏡子多看一眼。不是想證明什麽,隻是想告訴自己,你是你,不管你長得高與矮,胖與瘦,處在什麽年紀,你都可以美,隻要你不放棄自己,心裏有光,你就會照亮你自己,你就自然會性感。
我媽的“美學”,不是浮誇的。她是講究的,哪怕改革開放前壓抑美的年代,她也有辦法“打扮得體”。我記得我媽有一件銀灰色的緞子棉襖,但她一出門她外頭還要罩一件舊外套。一到屋裏脫了外套,那件棉襖便光彩照人,像是藏著的花火綻放出來,她說就要自己看著舒服,看著開心。
她愛幹淨,家裏不整理清爽,,她整個人就像浮在半空裏坐不下去。“屋裏廂亂七八糟難過伐。”她常這麽說。她不僅收拾,還要收拾得“美”:花瓶插花要對稱,連鞋櫃上的拖鞋也要排得跟站隊一樣。
媽媽愛花,,人家去小菜場的目的是買菜,她經常忘了買菜去買花,人家小胖子的媽媽經常左手一個雞右手一個鴨,我媽回來經常左手拿著一盆花,右手也拿一盆花,菜全忘了。我問她:“媽媽,你不是說去買魚的嗎?我是貓,我兩天不吃心發慌。”她笑嘻嘻地說:“咯兩盆花老靈額,等歇再去買魚去"。等歇再去隻好買別人剩下的小貓魚了。
我媽愛花,但她不是什麽“花癡”,她是講究人,連花都得講規矩,講式,講體麵。
她養的花不是鋪天蓋地的那種,也沒什麽高貴難養的,她養的花草,大多是家常款但別小看這些花,她一盆盆都養得“有神氣”。
“花和人一樣,沒精神就別往外麵放。”她說。哪盆長歪了,哪葉子蔫了,她都看得出。每次澆水,她都笑容滿麵地和花聊天像是在鼓勵小朋友又像是教訓表現不佳的員工,:“好好較長,儂快要開花伐?我看儂再不開,儂就不能占C位了。”花是懂人心的。
她最得意的,是那盆富貴竹,養在玻璃花瓶裏,水麵總有幾塊白色鵝卵石墊底,根根豎直,像站崗放哨的士兵。有次我隨手把它搬了個方向,她回來第一眼就發現:“儂動過她?”媽媽真是老奸巨滑,我問道:“儂哪能曉得啊?”她一指說:“原來咯個高的在右邊,現在跑左邊了。”那語氣就像老師發現了學生改了她的黑板字。
媽媽對花,對花的“家當”有一點極為挑剔,那就是花和花瓶都不能用塑料的,塑料的東西看上去再美再好看,也是假的,拿出來不上台麵。養花的瓷盆要素淨,太花的盆會跟花打架,水不能用自來水直接澆,要接頭晚的涼水,晾一夜才行,喝冰水會傷根。
她講究得連花草都被她講出規矩來,像老上海女人對待自己嫁妝一樣,不為浮華,隻為合眼。
後來我變成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且是去老遠老遠的地方。我媽也要申請國外簽證買好機票來看查查我的家,我的花。一下飛機一進門媽媽熟門熟路先照了照大門的鏡子,為迎接媽媽的到來,我特地去買了一幅大鏡子放在大門邊,然後她走進去,第一句話不是“房子蠻大的",而是“你那盆虎皮蘭怎麽無精打采,像沒吃早飯。”她把花換了方向,澆了點水,站在那兒盯了一會兒,然後說:“儂講儂,一個小姑娘,家裏花草也要養得精神點。”她接著講"花是門麵。你屋裏有花氣,人家一進門就知道你活得講究。”
我開博的第一篇就是寫我的媽媽,我的頭像的發型是武康大樓紫羅蘭理發店盤的,我媽以前一直給我做盤頭,不收費的。
我媽是這樣一個人,連對花草都認真得像在教人做事。她不光養花,也是在養日子。她用花養眼,也用眼養心。她的花草,她的講究,其實是她對生活深深的執念,活得要有樣子,哪怕日子清淡,也不能寡淡。
65
小時候我常聽我媽說:“做女人,要得體,不是得空。”我那時不懂,以為她說的是空不空閑 ,後來才知道,她說的是“得體”才是根本,“得空”是借口。她總能把“美”說得那麽有理有據,讓人無法反駁。
那會兒生活並不富裕,但她從不在“體麵”上將就。她買花,不是炫耀,是自我安撫。那些花擺在我們家的老飯桌上,和味精、醬油、炒菜鍋一起活著,像是生活裏偷偷溜進來的一點仙氣。我媽教我一件事:女人要美,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而是讓自己活得有一點盼頭,一點意思。
小時候我不懂,總以為她是在“臭美”。但如今,我也在出門前會前後照左右照照照鏡子才出門,我也在換季時收拾好後園的花草,也在洗碗後把桌子抹幹淨,順手還去采支花放在花瓶裏,我開始懂了:她教我的“美”,不是化妝品的美,是骨子裏願意為生活負責的體麵。
受她影響,我也變得“以貌取物”。擺桌子、掛畫、選一把椅子,第一反應就是:“好不好看?”為這事我老公沒少揶揄我:“你啊,咯裏咯嗒,什麽都要好看。”我笑他沒風情。是啊,我媽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哪怕日子緊巴巴,也要過得像樣,像花
我慢慢明白,愛美,從來不是奢侈虛榮,是生活裏的一點倔強,一點講究,一點對“不能將就”的執著,就像我媽說的那句老話:“不管到了啥年記,儂做人都要有個樣子。”
是的,美,不是一種先天而來的一種資本,而是一種態度。美,還是一種選擇,一種在生活的細碎縫隙裏,選擇不放棄自己的方式。就算是去買菜,也得照照鏡子買得有風度,看得有樣子。
我愛種花,但種得不太好,三年多了,還沒長進,閨蜜實話實說,不咋地,我怎麽覺得好看呢,原來懶俐頭兒子,自己的,看啥都好看,主要是留個記念,留個心情,也留下當時的我,雖然肥頭大耳。
六月底後院一角落,我是個不太會養花的人,但愛花,學養花,但學得慢。
讚文采飛揚,俠肝義膽的葉子,直接挑破某些人虛偽的麵紗!
當我看到文城裏許多博主大方地展現自己的風采,無論歲月幾何,我都由衷地佩服他們的勇氣和自信,他們給人間增添了鮮活的色彩,值得鼓勵和稱讚!
然而,一些人,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動機,自己不敢/羞於出鏡,卻暗戳戳地譏諷別人的年齡,容貌,體態。要我說:“您長得那麽閉月羞花的,亮出來給大夥瞧瞧唄!何必扔出一張手描“自幻像”魚目混珠呢?”
關於雙標和“魔法點擊量”的問題,我當時就在這個博文下麵留言,有幸被她刪除了:)
My points are still relevant so I repost the comment here. 謝謝葉子博主提供一方寶地!
xyz66 發表評論於 2025-07-01 12:01:58
博主以下這番話好像有些自相矛盾哦:
“說到最高級別的推薦,擁有者肯定是有受到尊重和擁戴的感覺的,這種感覺,充滿了愛與溫暖。但是,如果每一次為了獲得這種感覺,在發有自己圖片的那篇文,用最熱的標題,提供最吸引人的內容,對許多人大加大加讚譽,如此努力獲得自己最嗨的感覺,我覺得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寫博的初心,而且好辛苦哦。“
自相矛盾的是:博主好像雲淡風輕地“各掃門前雪“,不問名利,不屑於用抓眼球的標題來吸引流量。可是,前兩天文城裏才爆出關於閨蜜伉儷的山水風光人物攝影熱文,無論從文字到圖片都是一流,思想深邃,天人合一,一時間褒獎無數,成為文城一道亮麗的風景。您不也上趕地端上“我的閨蜜都比我美“的作品嗎?
可惜啊,內容“趕不上趟“,in my opinion, 在思想深度和廣度上,在認知水平上,較難引起海外華人熱烈的反響。從博文下麵的評論區就可以看出來。
奇怪的是,這點擊率就跟“著了魔似的“,蹭蹭地火箭般上升到“今日熱點“榜上第一,這番“操縱“也是厲害了!令無數博主歎為觀止,自歎弗如啊!
這也太不符合常識了,為什麽呢?建議文學城小編幫忙解惑;)
是搭上了什麽“魔法掃帚“快車了嗎?
這位博主在批評別人"拚湊青春",但自己筆下的紅唇媚眼,高聳胸脯比自拍還直接。
這位博主原文""用了美顏,用了濾鏡,用了攝影技術處理過後,的確可以有一點混淆,但是,一眼就能看出那是拚拚湊湊出來的暮色青春,唉,這又何苦呢。
為什麽一定要在同齡人麵前證明自己還比較年輕,腰還比較細,奶子比較大,腿比較長,身材比較好呢,真正讓人看到了一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拚勁。
難道,讓人看出自己真實的年齡就不美了麽?!我看一些女性和家人在一起,隨意在山水間拍的片片美得很哪,一點都看不出拚湊的暮年青春,也沒有那種較勁的感覺。人家就是火紅的那麽燦爛可愛,又有親和力。
歲月不會把幸運單獨留給任何人的,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真實永遠比拚湊裝嫩可愛。"
我想說,從表達觀點角度來看,可以說沒問題。但從她說話的語氣與分寸上,不夠寬容,容易傷人,引起反感。一些女博主包括我喜歡曬自拍的照片,她可以選擇不理解,她可以選擇不那樣活,但不一定要說得這麽“痛下評語”。
對她,我還是有點納悶,她說她不放自己照片。可卻經常畫性感女人的圖,這個最有意思。有一次一網友問她,這畫像是不是畫她自己,她沒肯定也沒否定"反正沒人認識我"。這回答得高明。"不曬自己,但畫性感女性"的確高明。
這位博主曾說過"有人說,女人喜歡發性感照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幻想,我不知道這個說法對不對,但是我不想讓人對我存有任何幻想"。還是高明,從自己嘴裏吐出的卻甩鍋給有人了。
她畫的女人我可以說是我在城裏看到的最妖,最媚,最性感的女人,當然可惜是假的,畫出來的,像是她用畫筆構造的“欲望替身”。
她在問別人為什麽要證明"奶子還比較大"(我本不願重複她那句“奶子還比較大”,因為那句字眼本身就自帶輕蔑的腔調,可偏偏是她自己寫下的)自己卻在這篇文裏畫了個烈火紅唇胸脯高聳的性感女人,這樣的對照,實在太明顯。
但當別的女人發一張穿吊帶裙,或白色裙子時,她卻在字裏行間裏表示不屑,“,“女人發性感照片是不是也是在滿足自己的幻想?”甚至總結出一句令人肅然的箴言:我不想讓人對我存有任何幻想"。
這話,說得好像性感是一種罪。她說自己不想讓人幻想,卻又畫出烈火紅唇、胸脯高聳的女人,這到底是誰在幻想?”說穿了,她不是不性感。她隻是想掌握性感的解釋權。她不願讓別人對“真實的自己”產生幻想,所以不發自拍;但她又想釋放自己的審美與身體想象,於是換了個載體。她畫別人,用“藝術”的殼,表達“身體的事”。
如果別人穿吊帶拍照是“求關注”,她畫性感女子就是“自由表達”?如果別人露肩是“肉欲”,她筆下露背就是“女性美的隱喻”?這邏輯,未免太輕飄,也太雙標。性感不是問題,問題是雙標。她說“我不想讓人對我幻想”,這句話乍聽有種冷峻的自律感。
我想對她說,你既然在表達,就永遠無法控製別人看你、想你、解讀你的方式。真正的自由,也許不是你畫什麽、發什麽,而是你是否能容許別人以另一種方式,不畫畫、不寫文,隻是發一張吊帶裙照片,表達同樣的美、同樣的身體認同。
真正的善良,不在於你是否拒絕被幻想,而是你是否能不羞辱別人的方式。不是隻有你畫的性感才是“高級的”,別人的自拍,也許恰恰是真實的,自信的和解放的,也不要管人家多大年記,每個年紀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感。
你最近寫了一篇文關於防止騙子行騙的,提醒他人是好事,但你的博文有時點擊有巨大異動。雖然沒用美顏,沒帶濾鏡,沒用攝影技術處理,也許也不是你主動所為,當然,不止是你,還有若幹,這個異常與網友有關,因為有時好的文章會被埋沒
這位博主在批評別人"拚湊青春",但自己筆下的紅唇媚眼,高聳胸脯比自拍還直接,雙標。
讚賞博主愛美的生活態度。
那片奇文通篇高呼“騙子!騙子!”看得我頭皮發麻,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哪裏有人戴副眼鏡就能被打成洋鬼子,哪裏誰穿得漂亮就是“不守本分”。隻不過這回,不是打洋人,是打濾鏡,是打美顏,是打女人。技術進步了,審美升級了,但某些人的心態,依舊停留在“女人年紀大了就該老實在角落裏疊衣服”的時代。
有人在文中一整段對年長女性用詞刻薄得令人發指:什麽“拚湊的暮色青春”“顯得不那麽有水準”——請問您是從哪本《諷刺女性的500種方法》裏背出來的? 一個女人到中年了還想漂亮點,就是罪?還想拍照、發朋友圈,就是在“鬥爭”?用了美顏,就是“裝嫩”?
拜托,現在都2025年了,女性不再是你鄉下祠堂裏擺著祭拜的“貞節牌坊”,人家活得明亮、自在、修圖、自拍、愛穿吊帶裙又怎樣?她們是騙你了,還是打你了?哦,沒有,隻是沒按你內心設定的“上年紀就要隱退、閉嘴、穿寬衣服”的標準活著罷了。
你的頭像我太喜歡了,穿衣風格就是我喜歡的那種鬆弛又有質感的感覺。要是我年輕個十歲,說不定就照著拍一張了,太有範兒了!
但如果說到“愛打扮”、“講究穿著打扮”、“懂得為自己精致生活”的那種平均水平,上海女人確實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我也是哪怕隻是去趟菜場,也會照照鏡子,不為別的,就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態度。現在在加拿大,我就有點隨便,帽子太陽眼鏡一戴,逛超市。
我特別喜歡網友悉采心在你的一篇展示閨蜜絕美照的博文裏的留言:"都知道有一句對美人的網絡神評,叫做“美到沒朋友”。然而反過來琢磨琢磨,那就是美到沒朋友之後還不離不棄的那位朋友,會不會更有魅力?剛好今天我在這組大片中,就看到了發帖者沈香把這種shining 時刻讓給閨蜜的虛已美"。
我與我媽與妹妹比,我真是個懶婆娘,有時講究得要命,有時就馬馬虎虎,又要找理由了,我很忙。:)
謝謝沈香,謝謝沈香的誇獎,我們一起保持健康,打扮自己,開心生活。
像我這次把我媽照鏡子的習慣寫得那麽誇張,要是我回國時我妹妹一告狀,我怕是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還是要謝謝你喜歡這篇文。我自己也特別喜歡寫這種輕鬆點的文字,寫起來心情真的特別愉快。
我們母親她們那代好像比我們講究、有樣子。我們一代雖然也繼承了一些,但總感覺打了點折扣。特別是在海外的,有些人幹脆把那些老規矩全忘了。我自己就是。
我寫我媽的那些事情,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隻有“照鏡子”那部分有點誇張了。要是讓我媽看到,恐怕她要請我“吃生活”了,對大人嘸規嘸距。其實照鏡子那段100%寫的是我自己,我是不放過一切機會來照的,吃飯時,調更,鍋蓋都可以拿來照一照,不過寫自家人嘛,稍微誇張點也無妨,反正是帶著愛寫的,我媽應該不會生氣。
那兩個“飯米碎”事件是真實發生的,笑點也真實。我媽正是因為跟我們講了這個故事,我才真正明白了照鏡子的重要性。
我也很欣賞菲兒說的那句話。說來也妙,我總覺得,越是長得美的人,越不吝嗇誇獎別人。菲兒身上就有這股大氣、溫柔,讓人喜歡。
看到葉子給媽媽舊照片塗顏色,我也想到了兒時也給老照片塗顏色,不是給媽媽,是給我哥哥,有一天跟哥哥“吵架”,吵不贏,就把他的照片亂塗…:)
葉子遺傳了媽媽愛美的基因,也是一個愛美、懂得美、懂得欣賞美的精致女人,長發葉子的視頻很漂亮,花園裏的花花照顧得好,葉子做的蛋糕也美。
葉子文筆了得,裏麵的上海方言很接地氣,我也非常喜歡美菲兒這句評語:“ 葉子媽媽,真是永遠美麗的典範。一個女人,若能優雅地老去,是一種難得的能力,也是一種深厚的修養。欣賞那些不僅懂得自我美麗,更懂得欣賞、讚美他人的女性——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芒。”
謝謝葉子為我們送上唯美的大帖。祝葉子永遠健康美麗。
我媽媽雖然很小就失去了親媽,但她的生活習慣真是好得沒話說。可惜我沒能完全繼承。我妹妹倒是繼承得多,無論是外貌、性格,還是生活講究、待人處事,都像我媽。她有次竟然嘲笑我“糙女”,我回想了半天,覺得羞愧極了。說到底,我也算繼承了一些,隻是到了加拿大,慢慢有些習慣沒有保持,唉,不好,得反省。雖然理由是太忙,但不能老靠這個當擋箭牌。
66,聽你說你媽媽也梳著大辮子,抱著個假小子,在那燦爛如雲的桃林中,你描述的畫麵真是叫人心都化了。這樣的文筆與情感,不寫寫博客實在太可惜了。
上回我和你說過,我回國前原本想完成點東西,看來是來不及了。這篇其實是計劃之外的,因為看到城裏有些嘰裏咕嚕,烏裏麻裏的內容,實在忍不住了。
再次謝謝你的體諒和鼓勵。接下來可能會整理一些關於“特務窟”、“進賢路”或“乍浦路”的內容,太多資料與視頻,我會慢慢來。以後我會寫我的母親一輩的人對我的生活影響。
剛有空看了視頻,葉子真是一個愛花,懂生活,有品味的美女!
"女人出門不照鏡子,跟打仗不帶槍一樣。""人就像浮在半空裏坐不下去""挼挼頭發、查查麵孔、理理衣領,慢慢吞吞,然後還要前看看、側看看、轉過身再後看看,仔仔細細,才拎起她的黑包, 關門後一轉身又回來再照一照。"葉子的神來之筆,把可愛的媽媽描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我可沒那本事,隻有乖乖聽講的份。哈哈哈。
葉子媽媽那張黑白照拍得真好!五官清秀,聰明伶俐,老了依然衣著端莊,慈祥安寧,真是愛美的人生,更是美麗的人生。喜歡菲兒的那句留評,"欣賞那些不僅懂得自我美麗,更懂得欣賞、讚美他人的女性——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芒。"再讚葉子的美文!
人說“相由心生“,葉子母親對美的追求即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也像“藏著的花火綻放出來“,熠熠閃光。她用自律和愛心對自己對家人的言傳身教,在葉子身上發揚光大。我以為,也許媽媽的“身體記憶“通過強大的遺傳力量變成葉子的“細胞記憶“,將葉子雕塑成如今才貌雙全的lady :)
葉子提到母親喜歡梳著漂亮的大辮子,不由得想起家裏一張黑白老照片:我母親也梳著一雙濃密的大辮子,抱著嬰兒期像個假小子的我,在燦爛如雲的桃林中,歲月靜好,溫柔歡喜。。。母親對桃花林的情有獨鍾,好像也悄悄遺傳給我,一看到大片開花的樹林,簡直就是忘乎所以,歡喜雀躍。。。
也好喜歡葉子脆生生的“小巴剌子開講了“,金句連連:
“上班就要遲到了啦,年終獎又要扣特了,評先進也嘸沒戲了"。
“(母親)她的眼睛就像裝了自動搜索係統,路上隻要有玻璃、瓷磚、不鏽鋼,她都能精準發現反光麵,我爸的電瓶車後視鏡更不放過。“
“女人出門不照鏡子,跟打仗不帶槍一樣。”她說這話時氣定神閑,一點不覺得自己誇張。但我媽的鏡子不隻是用來“打擊不美之罪”,它更像是她生活的儀式感。她不是虛榮,她是講究。她照鏡子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要確認自己“有個樣子”。她說:“女人年紀大了更要照,照一照,別讓自己混成了邋遢老太太,這張臉,別人不看,我自己得看。”
“女人要美,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而是讓自己活得有一點盼頭,一點意思。”
點讚的同時,咱們好好學習啦!:) 期待你的下篇關於母親在上海的“樸素但講究的細生活“大作。不著急,慢慢來:)
菲兒好,謝謝你的提醒,我放了我媽年輕的照片,雖然那張已貼了100次了。我小時候記得媽媽有很多照片,大多是奶油包頭。後來,不知她放哪,
"葉子媽媽,真是永遠美麗的典範。一個女人,若能優雅地老去,是一種難得的能力,也是一種深厚的修養。欣賞那些不僅懂得自我美麗,更懂得欣賞、讚美他人的女性——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芒。"
菲兒說得太好,人各有活法,你活你的,她活她的,為何有人要對別人的穿著打扮,生活娛樂方式說三道四呢,別人又沒請你來,請你看,走開就是了,假正經,馬列主義老太太,雖然也許她隻有五十幾歲,甚至"四十幾歲"。以後我有空,我要多寫寫我們母親這一輩雖然樸素但還是講究的細生活。
“我媽教我一件事:女人要美,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而是讓自己活得有一點盼頭,一點意思。”
“我慢慢明白,愛美,從來不是奢侈虛榮,是生活裏的一點倔強,一點講究,一點對“不能將就”的執著,就像我媽說的那句老話:“不管到了啥年記,儂做人都要有個樣子。”
“是的,美,不是一種先天而來的一種資本,而是一種態度。美,還是一種選擇,一種在生活的細碎縫隙裏,選擇不放棄自己的方式。就算是去買菜,也得照照鏡子買得有風度,看得有樣子。”
葉子媽媽,真是永遠美麗的典範。一個女人,若能優雅地老去,是一種難得的能力,也是一種深厚的修養。欣賞那些不僅懂得自我美麗,更懂得欣賞、讚美他人的女性——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