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黑蘭掠影

(2016-01-30 08:28:37) 下一個

查看伊朗的曆史知道伊朗的政治文化中心是由南向北逐步遷移的,色拉子(Shiraz)是伊斯法罕之前的文化中心,而德黑蘭成為伊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兩百年的曆史。

如果想看古跡,色拉子無疑更適合。但德黑蘭畢竟是首都,國際航班一般都得過德黑蘭機場,所以在工差結束時決定到德黑蘭過一夜,看看市容。

從伊斯法罕到德黑蘭要5個小時車程,出租車費用約100美元。因為時間充裕,出租車司機帶我走了一條舊道,途經一些城鎮,這樣能看的東西多些。新路就是橫傳荒漠,時間短,但單調得多。

一路上和司機閑聊,慢慢覺得這個頭發蓬亂,穿著隨便,皮膚黝黑,嘴裏隻剩幾顆牙的中年人頭腦其實非常清楚。真是印證了人不可貌相這句古話,尤其是在一個文明古國。

去德黑蘭的道路:

臨近下一個城鎮 (城與城之間是荒灘)

修建中的清真寺:

沿途見到的清真寺(每個小鎮都有):

我對司機說沿途看到的清真寺很漂亮。他微微一笑,說清真寺修的太多了!

我馬上意識到他的潛台詞是:花費太高了

路標:

途經庫姆(Qom),他的介紹就一句 “Qom is the city of mullahs”。不禁讓我聯想到德國基督教重鎮圖賓根(Tübingen),那裏有培養牧師最好的大學。

 

剛駛如德黑蘭,司機就指著路邊建築物說,那是霍梅尼紀念堂,狡黠(感覺)的對我一笑,補充道“The king of mullahs”。他既沒有用Ajatollah也沒用Imam,明顯不是很尊重,我不知是不是故意。

我直接問他是巴列維國王時期好,還是霍梅尼時期好?他說當然是國王時期好,那時美元對陀曼是1比7,現在是1比3000。司機的話句句切中要害,我一時無語。對於下層人群,民生話題永遠是第一位的。

說到伊朗的通脹,我這次也很有感受。去年在伊斯法罕我花了100出頭歐元買了一套行頭,伊朗牌子,全毛。回去穿了幾次,愈覺滿意。這次就想再買一套。據我的觀察,伊市高檔服裝基本是意大利品牌,土耳其製,中低檔以中國製為主。伊朗本土品牌少。我這次花了些周折(記不清店位了),終於找到那家店,進去一看,價格漲了近三倍,隻好悻悻而回。

食品,日常生活品等價格的漲幅,當然沒那麽高,否則就沒法維持了。

一個雞肉堡,一聽飲料,9700托曼(3美元),德黑蘭的價格不低吧。

這高通脹,伴隨著Mollah們的貪汙醜聞的增多,當然引起普通民眾的不滿。不論各階層,基本都抱怨伊朗政府水平太差。上層人士(如我們的代理及工廠經理層),多半認為上幾屆政府犯嚴重外交失誤,盲目挑釁西方,終遭製裁,除了通脹,伊朗沒得到任何利益。他們一般支持新政府謹慎的和解政策。但伊朗的走向,決定權還是在神職人員手裏。

德黑蘭的常住人口超過八百萬。整座城建在山坡上,南低北高,延綿幾十公裏,上下落差超過500米,因而城南北的氣候都經常不一樣。

城市建築和其它世界上的大都市一樣,鋼筋水泥森林,擁擠無比的交通,廢氣噪聲不斷,無聊極了。

我隻去城北山上參觀巴列維國王時期修的宮殿群,那還有些意思:

王宮門前位置示意圖

在各建築物中,最主要的王宮有兩座:白宮和綠宮

白宮,看外表就知是現代建的。

餐廳:

臥室:

巴列維一世原是軍人,和土耳其的凱莫爾是同時期人,背景也象似,在奧斯曼帝國解體後,通過政變奪取政權,開啟伊朗的現代史,之後稱王。其子二世受歐洲良好教育,能講流利英語,而法語就差不多和母語一樣好了。宮殿裏的陳設,深受歐洲(尤其法國)的影響。比方說臥室床頭那幔帳的造型,就采用於約瑟芬皇後(拿破侖)的臥室。

 

大廳牆上的壁畫。口味不敢恭維。

巴列維二世後期他真正喜歡的王宮是在一座舊王宮基礎上改建的王宮。該王宮牆體是用青石所建,通體泛著青色,故稱綠宮。

綠宮內部幾個主房間牆壁屋頂全部用小塊玻璃鏡貼粘,花了四年有餘才完工。燈光一照,金碧生輝。

(網照)

 

最後再貼幾張德黑蘭的街景:

大巴紮入口街道:

立正,跟我喊口號:  打倒美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童心未泯100 回複 悄悄話 去古都伊斯法罕看看(前幾篇)古跡。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從博主發的照片看,市容沒有什麽特色,遠處的清真寺也不大吸引人。
周8皮 回複 悄悄話 回一樓:從古巴,到非洲,到東西朝鮮,反米國家哪個不是這樣?
傻大目 回複 悄悄話 有趣,伊朗表麵上好反美,私下裏麵基本上都以和美國沾邊為榮。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