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朗印象(二)

(2016-01-16 15:45:07) 下一個

花邊趣事

一天下班回旅店,見一大巴停在旅店門口,一群亞洲遊客正陸續下車。波利亞問我遊客是哪國人,我仔細一看,大多是中年人士,男士很多穿著布滿口袋的馬夾,象穿著半截百納衣,而女士則個個裹著頭巾。我一時還真不敢斷定,湊近豎起耳朵一聽,原來是上海人。晚飯後我到河邊散步,在那兒又見到這群遊客,好家夥,隻見他們個個提著高檔相機,正忙乎著拍照。在橋上,迎麵過來一女士,瘦瘦小小的身材,脖子上竟然掛著兩門“小鋼炮”,我看了真替她的脖子擔心。再望前幾步,又遇一男同胞,手提一門炮,我向他點頭示意,他麵無表情,朝我手上的傻瓜機瞄了一眼,投來一異樣眼神,匆匆擦肩而過。 

瞄啊瞄

第二天早飯,波利亞問我,為什麽每個中國遊客都有高檔相機,並示意我看鄰桌,吃早飯還帶著呢。我聽出話中之音,忙說,確實過顯了些,但很明顯,他們很重視這趟旅行。他又問,他們為什麽把房門大敞四開啊?因為我姐去年剛和我一起在歐洲旅行過,我知道拚房的事情:不同家庭的同性客人合住一個房間,而一個房間一般隻得一把鑰匙。為了進出方便,就幹脆不鎖房門。聽完我的解釋,波利亞眼睛一轉,立即說了句:因該把中國人安排在同一層樓住!

 

波利亞其實說出了一個簡單而常見的處理族群的辦法:分居。這點伊朗人看來是有經驗的。在伊斯法罕不光有清真寺,而且有教堂!基督徒是四百年前從亞美尼亞遷居而來的,原因是阿巴斯國王修皇城需要能工巧匠,而亞美尼亞人以商人和工匠出名。阿巴斯國王把他們請來後就安排他們住河南邊,波斯人住北麵。亞美尼亞人在河南麵,建起了自己的教堂。可以說,伊斯法罕的各種宏偉建築上,同樣記載著亞美尼亞人的汗水。

我向波利亞詢問兩族之間的關係,他說兩族基本是各過各的,一般不通婚。私下交朋友倒不一定在乎對方的種族,因為亞族孩子都會波斯語。

不向我們漢人,人家沒那麽多SB,動不動就稱人家是邪教,還好像發現了真理似的,愚蠢至極。就算人家是邪教又如何,你有本事把人吃了!

Vank 大教堂

教堂的頂呈洋蔥形,其建築風格肯定受到清真寺的影響。

教堂庭院,亞美尼亞基督徒在庭院內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習俗歡慶,不受牆外伊斯蘭習俗的限製。

貼幾張街景:

陽台

咖啡店的招牌:

街口

街口:市內塞車嚴重,伊朗人開車真可用一窩蜂來形容,紅綠燈仿佛是僅做參考用的,單行線如同虛設,不守交通規則的情況比國內要嚴重的多。

收工回城的路上:

英雄像:街上掛的人頭像,不是競選像,而是陣亡將士的遺像,據說一掛就是幾十年。波利亞的評語:虛偽,這些人生前無人關心,死後來這套虛的。

工廠裏私種的葡萄,為偷偷釀酒用的?

烙饢的小店

廁所一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獨上南島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伊朗有著偉大的文明和曆史,隻是長久以來被XX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