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對於AI的預測,你隻會知道人家想告訴你的

(2023-04-17 12:20:47) 下一個

最近ChatGPT的大火,帶來了大眾的再次恐慌。AI工具的爆發性進步,社會上各個行業的人們擔心很快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工作,淪為"無用者"。

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好多“專家”這個時期都在反複強調:人類的每一次產業革命的確會帶來大量失業,但社會會通過自我調節,並且產業革命也會產生很多新的職業機會。

專家們會以我們熟知的“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曆史來舉例:比如,機器代替了體力勞動的工人之後,生產生活中會需要大量的操縱機器的技術工人和維護機器的工程師職業;人類進入信息化之後,消失的數據統計工作崗位隨即被計算機程序員與IT相關行業的工作機會覆蓋。

專家們會講給大家“真實的曆史”,但同時,專家們也永遠不會講給大家“全部的曆史”。 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積極去注意的。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每一次產業升級都是“資本”與“技術”推動的結果。盡管最終會導致所有人類收益,但從曆史的經驗來看,收益最多的往往是那1%掌握資本或者技術的人口。而對於其他工作人口來說:把握新的工作機會確實是一個難上加難的事情。 這涉及到年齡、體力、精力、教育等等因素。而因為產業升級帶來的新的工作機會與工作方式,多半是屬於那些下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充滿精力與活力,並且針對技術變革接受到了係統的相關教育與培訓。但是曆史從來都是“勝利者”來書寫的,被“革命”了的“失敗者”的命運是永遠不會被寫入主流曆史中的。

就拿我們所熟知的《中國革命史》中有關中央蘇區的幾次反圍剿戰爭舉例。

更現實的情況是:

第一次反圍剿:國民政府剛剛打完“中原大戰”,中原稍平,東北、西北、西南軍閥仍然割據。剛剛結束的大戰讓“中央軍”損失慘重,軍費消耗巨大。再加上“銀價暴跌”,中央幾近破產。所以隻指派了雜牌部隊進剿,實際參戰部隊與紅軍人數相差無幾。

第二次反圍剿:國民政府仍然以雜牌部隊為主,但抽調了嫡係精銳參戰,部隊質量大大提升。但在戰爭過程中後院起火,“石友三造反”,直接威脅國度南京的安全。不得已抽調部隊回防,圍剿隨即失敗。

第三次反圍剿:過程中趕上兩廣聯合反蔣,準備進攻南京。又趕上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圍剿再次半途而廢。

第四次反圍剿:國民政府經濟好轉,但趕上日軍加快了侵華腳步,蔣不得不在圍剿過程中不斷調軍北上華北,比如熱河。圍剿無疾而中。

第五次反圍剿:蔣終於騰出手來,調集50萬軍隊圍剿。蘇區失敗。

出於政治目的,教科書中強調了“偉人”為代表的智慧與指揮藝術(天縱英才、神機妙算、料敵如神、能文能武),完全不介紹當時國內客觀的局勢,就是為了給讀者造成“信偉人、站必勝”的印象。而當我們有機會更多了解到那個時期的局勢之後,就會發現在那個偉大的時代,每個人都麵臨著尖銳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是經過縝密的思索,充分調查論斷而產生的;每一個作出重大選擇的人都是“人中龍鳳”,不存在隻有“偉人”是唯一聰明人,其他的都是弱智的情況。

那麽說了這麽多,當我們麵臨著AI的工作能力越來越強的形式,有什麽自保措施嗎?

我認為沒有。

沒法擁抱,隻能躺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