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百年前的世界——最後的愛斯基摩人(5)

(2018-03-26 19:54:44) 下一個

背景:資本主義工商社會誕生不過幾百年的時間,物權與個人權利的分離,現代商品社會中“買”、“賣”、“利益”、“利潤”等等概念和詞匯是隨著資本主義而誕生的。在人類發展的曆史上,人與物的關係雖然支配了各種各樣的交換過程。但是直到人與物的關係完全分離之後,市場與商品交換才成為人類經濟秩序的主體。換句話來說,今天已經深入到我們骨子裏的商品的概念,買賣交易的合理性,是人類社會直到近代才建立完善的,我們的古人們對此有著大相徑庭的風俗。而最方便於我們近距離接觸這種風俗的,就是百年前的處於社會形態相對落後的愛斯基摩人。

除了婚姻,“交換”在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北美的探險家們多次提到了在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群體內的特殊的物品交易活動 ---禮物交換。並且他們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了由於不了解當地土著的特殊習俗,而產生一次次的誤會與尷尬。探險家們因為把土著人的行動行為理解為熱情好客,最終沒有給於土著人預期的回報,從而導致不愉快或者報複行為。如果按照淺層次來理解,愛斯基摩人的慷慨好客最終都是要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的。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某些隨禮習俗很相似。比如婚禮上的隨份子習俗。我在朋友婚禮上給的禮金,最終在自己結婚的時候能夠收回來。這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禮尚往來。好多探險家因為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去經曆整個愛斯基摩人禮尚往來的過程,對這種禮物交換的行為不了解,於是便產生很多誤解。

對於愛斯基摩人文化內部的“禮尚往來”的傳統,愛斯基摩人之間非常清楚什麽時候應該給予,什麽時候應該報答,什麽樣行動方式才是恰當的和價值對應的。愛斯基摩人都知道,任何一個個體都不可能和不應當永遠的作為一個接受他人幫助接濟的人。正常的社會價值觀決定他或早或晚需要對他人給予回報。這一點確定了愛斯基摩人社會的價值體係。愛斯基摩人的社會與現在的商品社會的經濟製度截然不同。他們之間不存在商品以及商品交易。物品之間的互通有無恰恰是通過上述的交換過程或者說“禮尚往來”過程來實現。對於這個過程,學者們給起了個名字,叫“禮物交換”。

馬塞爾·莫斯的《禮物》一書中詳細描述了“禮物交換”是人類古代社會中很重要的一項經濟活動。這種經濟活動的含義也遠遠不是上文中提到的中國式“禮尚往來”那麽膚淺。

當人類社會進入私有製階段後,所有權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開始形成。最初的時候,人類個體對所有權都是通過武力來爭奪和保障的,這就是所謂的弱肉強食。舉個例子,小學裏麵高年級的孩子會憑借身高體格來霸占低年級孩子的零花錢,低年級孩子要想保住零花錢就得與大孩子動武,這就是通過武力爭奪和保障。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條件下,武力維持所有權的成本過於高昂,進而演化出一套降低交易費用的產權製度。在近代保護產權的司法製度形成之前,宗教在維護所有權中所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也可以說,所有權的宗教權威論。

莫斯舉出一個例子:禮物之靈。所有的物品上帶有一種神聖的靈力(hau),這代表著上麵凝聚著所有者的靈魂,這是禮物交換製度的關鍵要素之一。比如,一個人製作了一個石斧,這個石斧的上麵自然就蘊含著所有者的靈力。這個特有的屬於這個人的靈力能夠證明這個石斧合法地屬於他自己。如果他將“屬於”自己的石斧流轉出去,那個石斧上屬於這個人的靈力也會一並到達接受石斧的人的手中。但是在原始的宗教中,一個人保留別人的靈力是會帶來厄運的。所以說,接受石斧的人一定要有“回贈”,並且“回贈”物品的價值要大於石斧的價值。這樣一來,原本依附於石斧上的靈力就會通過“回贈”的禮品返回到原本的主人手裏。並且禮物交換中還蘊含這樣一種邏輯:對於交換的每一方來說,“我”所想得到的都是對“我”而言更好的東西,而送出的都是對“我”而言差一些的東西。而這就似乎是在欺詐對方的靈魂,直接就要受到神的懲罰。所以說,“回贈”的禮品的價值一定要高於收到的物品。在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業已確認的宗教信仰成為了交易的媒介和權威力量。物品上凝聚著所有者的靈力,對於古人而言,這就意味著所有權。而正是由於物品上攜帶著比任何世俗力量都更為強大的超自然力量,也就保證了物品的送出必然會帶來物品的返還:任何違反所有權的宗教法則的人,都會招致神靈的懲罰。

在上述這種社會道德觀的邏輯下,如果一個人不付出代價(“禮物”),不斷的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收入囊中 ;不通過自身的勞動,“屬於”自己的財富卻不斷增加——這些類似現代商業社會中“低買高賣”、“囤積居奇”等等正常的商業手法卻恰恰違反原始社會樸素思維觀和道德觀。即便是能夠有所萌芽,也很快會被傳統習俗和宗教力量所裁判。所以說,現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在傳統社會中的萌芽,倘若沒有特定的曆史機遇和其它強有力的意識力量的輔助,是注定無法自然合理地發生、發展乃至演變成現代這個樣子的。同時,這個傳統觀念也明晰了為什麽中世紀的猶太人那麽遭到厭惡的原因,因為他們恰恰是人類最初的商品經濟的實踐者之一。

言歸正傳,由於持傳統的“禮物交換”觀念的愛斯基摩人與來自商品社會的探險家們對彼此文化習俗的不了解,造成了探險家們誤會了土著人贈送的“禮物”就是單純意義上的禮品,是不求回報的。類似的例子還發生在前些年的西藏旅遊者身上。最初剛剛開放西藏旅行的時期,去過的人回來都異口同聲說:“盡管條件艱苦,但藏族人都非常熱情好客!”但後來就陸陸續續聽到了這樣的故事,說是“聽很多去過的朋友說在藏族的地方他們會搶劫財物,連小孩都會用木棍戳進車輪把你車卡停在哄搶東西,還有就是用石頭仍人。真的是這樣嗎?大家的印象裏藏民不是很好客的嗎?為什麽會這樣,藏民真的會這樣嗎?”

有些人籠統的解釋“世界上隻有好人和壞人。不管是什麽地方,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如此。”其實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在我看來,藏民態度的轉變與上述提到的愛斯基摩人與探險家的經曆一樣,是古老文化與現代商品經濟撞擊的結果。旅行者把藏民的慷慨當成其民族的風氣,藏民付出卻沒有回報,心裏感到不被尊重,一心要報複(替他們的神懲罰)回來。不過在近些年,尤其是拉薩的藏民,由於廣泛接觸內地的商品經濟,這類現象已經少了好多了。

 

 

作者保留版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滄浪一羽 回複 悄悄話 博主分析愛斯基摩人的文章寫得詳實可信,並從學術角度認為“藏民態度的轉變與上述提到的愛斯基摩人與探險家的經曆一樣,是古老文化與現代商品經濟撞擊的結果。旅行者把藏民的慷慨當成其民族的風氣,藏民付出卻沒有回報,心裏感到不被尊重,一心要報複(替他們的神懲罰)回來。”,使我們對各民族(國家)的理解更能接近實際。如果當政者能擁有這樣的信息渠道、並能坐下來認真地聽,相信民族矛盾就不會被激化?
andrew_li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kittencats' 的評論 : 有道理
kittencats 回複 悄悄話 隻能說那些探險者是真正沒腦子,任何人類社會都沒有毫無條件的付出。西方人去人家裏做客,也要帶點花啦酒啦甜點啦之類的,一般不會空手上門。交換分近期和遠期兩種,說明那些人既沒給立竿見影的回報,也沒有主動開大額空頭支票,人家看不到希望當然翻臉了。現代社會的人頂多是絕交,人家不願吃這個虧,自然翻臉。其實按當年的情況,玻璃珠子都能換來大量毛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