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僅限站內轉載,站外轉載請私信聯係作者。
歌劇誕生於17世紀的意大利,現代意義上的音樂劇產生於20世紀初。歌劇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音樂與歌唱;音樂劇的表現形式則更為多樣,除了歌劇采用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對白、舞蹈,甚至雜技、馬戲等等。另外音樂劇的演唱方法也不僅僅局限於高音唱法,而是根據劇情設定與導演喜好安排采用通俗唱法或者美聲唱法。
看到這裏,讀者不禁要問:既然音樂劇的形式這麽靈活,那麽為什麽人類首先創造出歌劇這種形式單一的戲劇形式呢?其實答案已經在上麵筆者的陳述裏。下麵讓我們來詳細解釋。
首先讓我們把時間軸設定在17世紀的歐洲。那個時代還沒有發生工業革命,人們生活中不存在任何電子產品,也就是說沒有現代劇場裏最普遍的麥克風、功放、揚聲器等等擴音設備。演員們要想把自己的聲音清晰的傳播到最後一排的觀眾,除了能夠借助特殊設計的劇場,能夠利用回聲原理之外,就隻能采用特殊的發音技巧,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聲。隻有美聲發出的高音才能夠穿透大劇場上百米的距離,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夠聽清楚。當然那個時候也有使用通俗唱法,或者對白的戲劇。但這種戲劇隻能在小劇場演出,因為即使是普通人大聲喊叫的聲音也隻能夠傳播到幾十米開外,超過50米之後就衰減到辨別不清了。所以,從劇院的經濟效益來講,那個時期的戲劇隻能優先采用歌劇的形式。其實不僅僅是歌劇,我們喜聞樂見的話劇也是一樣道理。為什麽舞台上的話劇演員說起話來總是“拿腔拿調,底氣十足”,與我們日常說話不一樣?這也是因為在話劇產生之初並不存在電聲設備,演員必須采用長期訓練出來的特殊發聲技巧來讓劇場中的每一位觀眾都能聽到。
到這裏,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古時期的歌劇中使用美聲唱法我們明白了,但為什麽歌劇演員不能像音樂劇中的主角們一麵唱歌一麵跳舞呀?這個可跟科學技術沒什麽關係的。
沒錯,這個的確無關科技設備,但取決於人類自身的身體素質和體力。正常來說,一位歌劇演員在飆高音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上了“洪荒之力”,已經完全沒有體力再去做舞蹈動作。不信的話可以回想一下春晚節目中的男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是不是從來沒有出現過載歌載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