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開心

盡興無遺憾,幸福事業家
個人資料
尤其開心US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憤怒,同情,關懷(如涉隱私純屬巧合)

(2022-05-28 09:25:01) 下一個

 想幸福要和幸福的人在一起,想要什麽樣的人生就要和什麽樣的人在一起。簡單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人生的起點其實無法選擇,所謂的公平,隻是對於“選擇”兩個字的假釋,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公平,是擁有話語權的一方不留痕跡釋放權利,才會產生的選擇性的文明高度。但,在很多情況下用人類的智慧確實難以分辨,所以我們敬拜上帝,敬畏自然,永遠不放棄尋求解脫方案,也許那就是所謂的真理。

案例1. 

德州槍擊案,18歲的青年用槍支打傷祖母,之後駕車離開,到一處小學“可怕地,難以理解地”開槍射殺。這拆卸下來肯定有很多細節問題推倒,但作為父母第一次時間想到的是,為什麽會打傷祖母,這孩子的爸爸媽媽呢?不用推理也知道,這孩子家庭出了問題。

18歲的男孩兒心智還不成熟,與社會的積怨能有多深?即便整起案件充滿各種巧合與細節,越來越多的信息暴露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場意外,但從槍手個人的角度,如果多一些關懷,這些是完全不該發生的行為。一個缺愛的孩子,原本應該同情,但想想那些完全無法反抗的反鎖在教室的孩子和老師,當時的恐懼與無助,除了憤怒還是力憤怒。

我不曉得有多少人看到這則新聞能夠很快略過,但我兩天來完全無法釋懷。我每天與10歲的孩子打交道,知道他們機智,勇敢,具備獨立和法抗能力,也具備團隊工作彼此互助能力。我們團隊裏18歲的孩子和10歲的孩子一起玩耍時,18歲的孩子就是讓小孩子們心甘情願追隨的導師,那種人類小孩子對大孩子的追隨與聽話是天生的。

事情發生在美墨邊境,西裔為主的小學校,我在疫情前剛好到邊境墨西哥那一側做過義工。那裏8~10歲的孩子也許沒有美國這樣豐富的物質,沒有很好的醫療,但同樣有潔淨的雙眼,天真可愛的遊戲,歡樂的生活。那裏也有很多父母同樣想要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送孩子去教會與外界連接。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社區,社會大環境的共同陪伴與守護。槍手可恨,他錯了社會法治會教育他,但這次陪葬的是小學整個班級的師生,這教育代價也太大。就算有幸存者,在屠殺中幸存的孩子,未來心裏會有怎樣的變化誰能預測呢?

往大了說是社會大環境出問題,是控槍的問題,警察的問題,借機談論的都是控槍的問題。但,最最根源的問題難道不是這孩子的家庭教育出問題?後來新聞爆出,果然,這孩子是在缺愛的環境長大。

案例2:

我都不曉得這算不算案例。某小學一個低年級的孩子一直糾纏高年級的孩子,甚至想控製高年級的孩子。高年級的孩子起初隻是覺得喜歡自己,想和自己做朋友。但這低年級的孩子對高年級的同學和所有要好的同學宣布自己是她最好的朋友,下課就跨年級來找,凡事都要幹涉,十足占有。小學生通常按年齡組玩兒,但這低年齡組的孩子越界過度糾纏,讓高年級的小孩無法拒絕,也無力拒絕,無法與自己同齡人盡情玩耍,非常苦惱。和家長交流後,適當控製,但在都不轉學的情況下基本沒有辦法擺脫困境。

因為孩子小,不能說小孩子霸淩大孩子,善良的思路是小孩子喜歡大孩子,羨慕大孩子的生活,所以要一直粘著。但大膽地向大孩子的朋友宣布自己才是她最好的朋友,這種情形非常罕見。

後來一步步剖析下去,果然,孩子缺愛。父母配合出問題,導致孩子心理標準無法適從。母親還要求孩子一起欺騙爸爸,並在欺騙成功時給予讚賞。

案例3:

同樣的低幼年級發生的事。小A和小D的父母是同學,上小學後倆孩子在一個班,小D很聰明伶俐,是班長。小A家庭非常幸福,小A邀請小D到家裏玩兒,感受到來自父母和家庭的和諧與關愛,尤其非常喜歡小A的各種小文具和小東西。倆人上學後,小D開始問小A借東西,小A借了幾次不想借就拒絕。拒絕的次數多了,小D用班長的權利讓其他同學一起不理小A,後來逐漸演變成誰理小A也會被大家排斥。

在遭受全班同學排斥後的小A變得悶悶不樂不開心。自己看到關於心理疾病的書籍,詢問父母自己是否心理不健康,引起父母注意。一起去找班主任和校長。班主任找兩個孩子談話了事。家長見問題得不到緩解,找校長。校長找來班主任核實,批評班主任,答應下學期調班。顯然短期內仍然無法緩解小孩子的困境。最終孩子家長決定給孩子轉學。

追蹤下去,小D父母處於離異邊緣,誰都不管不顧孩子,處於無關愛的狀態。想要好看的文具這類小小要求無法滿足,變相朝周邊人伸手遭到拒絕,開始啟動幼小的智慧實施報複。

案例4. 下麵是成年組的案例

男孩子的發泄方式通常是暴力,幼小的孩子是校園氣壓與霸淩,但成年人的很多問題得不到發泄就會演變成內傷,變相爆發。

疫情過去兩年,我身邊爆出無數婦科病,乳腺癌和子宮癌尤其多發。去年一位女生準備要孩子發現子宮癌四期去世,家屬停職日夜陪護,所在教會照看禱告,未能挽留住生命。還一位不肯體檢和就醫,後來被身邊人發現強製就醫,後確診乳腺癌晚期,就醫及時僥幸生還。一個子宮癌,一個乳腺癌,隱私的疾病下家屬和身邊人沒有發現的義務,但陪護救治是免不了的。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同情醫患,但了解原委和目睹觸目驚心的現場之後,我看到的是陪護者的創傷麵積巨大,更加需要關懷。

幼小的孩子未能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是父母家庭,社區,社會的責任,但健康的成年人有自我糾錯能力,完善自己的能力,都會好好愛護自己。除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還要對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責任。有病就醫,無病預防,健康身體,享受生活。

因為沒有好好愛護自己,身邊的人需要放棄自己的日常生活,來日夜監護,做未知的無法預料的,遙遙無期的一切付出,甚至要放棄工作和事業,活下來是陪護,死去了就是陪葬。這根本就是折磨。文明社會,對醫患會有各種照顧與保護,但這些陪伴者,對於陪伴者,很可能醫患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給予陪伴者變相的欺壓與霸淩,甚至可能是帶著玫瑰色微笑的冷暴力與精神霸淩。

誰都知道醫患是弱勢群體,麵對弱勢群體大家第一反應是同情,我也一樣。做為普通人當我了解觸目驚心的原委後,陪伴著流淚,但再也無法同情醫患,而隻能去同情陪護者。不能說陪護者無辜,但顯然陪護者未來要做出更多犧牲,犧牲很多精力,財力,還有很多無法預知的付出。

(昨天剛又知道一位乳房切除,短期內需要回崗工作。這裏提醒女生們,無論出於什麽,好好愛自己先。30歲以上懷孕從自身健康考慮要先預設留下孩子。人生很長,現在養兒不為防老。生孩子是權利,育兒是甜蜜的“負擔”。乳腺與子宮是40歲以上女性體檢時的年檢項目,如果不是惡性和遺傳性疾病,在正常生育的情況下發生概率要低很多。即便意外發生,定期年檢,沒能預防,早期發現大部分可以得到醫治。)

也許憤怒是發泄的渠道,但同情絕不是可口的解藥,關懷也不能治愈受傷的心靈。

我們能做什麽?從出生到死亡,都先要學會好好愛自己。愛,不是教你自私;壞,也不是教你去害人。要學會愛自己,就是愛家人;珍惜自己,就是珍惜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如果那個年輕的槍手,好好愛自己,覺得自己可愛,覺得未來充滿希望,就算腎上腺素激升,有發泄渠道,哪裏會想起去持槍傷害祖母自己的家人,射殺無辜的小孩;如果那些幼小的孩子知道怎樣好好愛自己,及時得到家人和身邊人的讚美與關愛,他們哪裏會需要欺壓和霸淩顯示自己的存在與強勢;如果那些給身邊人帶來巨大傷痛和麻煩的醫患好好愛自己,又哪裏會在愛與陪伴的遮掩,甚至謊言下,給健康的人群帶來巨大的折磨?

每個人都要好好記得,愛自己,就是愛家人。

我不認為單親是孩子心裏不健康的理由,單親的家庭也可以培養健康的孩子,隻是要付出更多,更加細致,得到應用的社會資源要更多。家庭關係分為夫妻關係,父母雙方與子女關係,子女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是成年人之間的問題,父母子女是成年人和未成年時期開始建立的關係。為人父母,都要和子女長期建立良好關係,教會孩子什麽是愛,怎樣愛自己,通過什麽樣的途徑釋放情緒與表達(比如嬰兒餓了困了會哭)。之後才是學習生存技能與知識,創造更好的生活。要教會子女活著,從愛自己開始!

想讓自己被公平對待,唯一的選項就是好好愛自己。讓自己生活在確定的愛與被愛的環境裏,而不是被動地給予憤怒,同情或者被關懷的邊緣和境地。

5/28/202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凡_聖路易' 的評論 : 是呢~美國有基本的物質保障,也有基本的對人尊重的保障,互聯網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身邊環境的影響。即便再惡劣,都很難想象在現代文明社會發生屠殺無辜小學生這樣的事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是呢,難以想象,無法釋懷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年輕凶手多半可以從家庭環境上找到原因,隻可憐那些無辜的孩子們!
林凡_聖路易 回複 悄悄話 關愛,比物質的東西更重要!讚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vinghere' 的評論 : 愛和被愛都是奢侈品。可愛,對於有些人與生俱來,做可愛的人對於有些人比做富豪還艱難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山高水闊' 的評論 : 物質的享用很有限,當物質滿足日常需求之後,再豐富的物質也彌補不了心靈的空虛。任何人的物質追求再無止境都有上限,但內心的充實和滿足在另一個維度帶給人更強壯的安定感
livinghere 回複 悄悄話 講的非常有道路。愛,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山高水闊 回複 悄悄話 講得很有道理. 教育和關愛,比物質的東西更重要.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麵對癌症患者,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同情醫患,但了解原委和目睹觸目驚心的現場之後,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感受的應該是患者麵對疼痛與疾病頑強的求生欲,多勵誌!但有時感受到的恰恰是疾病掩護下患者的自私,看到的反而是陪護者的創傷麵積巨大,更加需要關懷。這些癌症患者已成為顯性社會問題,因此有各種渠道和社會資源得以照看。陪護者的問題是隱性社會問題,更需要心理建設與關懷。

平移到槍擊案,造事者要麽可恨要麽可憐,憤恨的情緒總會過去。遭受最大不幸的是無辜的受害者和家屬,但不止如此,還有因意外而活著承受一切不幸後果的健康人群。健康社會,因係統的完善而具備自愈能力和糾錯能力,這時而是漫長的過程,也可能是進化,但無論如何不可能是無動於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