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秋

留不住歲月,就記錄下歲月裏的日子
給自己,也給願與我分享的人
(歡迎來訪,轉載請告知)
個人資料
天涼好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柏林:菩提樹下大道

(2025-06-22 18:27:57) 下一個

來柏林的第二天天氣晴朗,加上一大早在火車上接到酒店烏克蘭小姑娘的電話說我們坐飛機延誤的行李找到了,感覺陽光格外的明媚。

我們從柏林中央火車站出發,開始了對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探索。

很喜歡柏林的中央火車站(Berlin Hauptbahnhof),它位於城市中心,連接了多條國內外的火車線路,不僅是交通的中心,也是柏林的一大地標。這座火車站的設計非常獨特,充滿了現代感與功能性,廣闊的玻璃外立麵讓光線充分透入,站內空間明亮通透,給人一種寬敞、開闊的感覺。

火車站分為多個層次,底層主要是地下軌道和地鐵站,而上麵的幾層則是長途列車的站台,此外,還有眾多的購物商店、餐廳和咖啡館。火車站管理有序,一點不顯得雜亂擁擠,不敢相信它每年的客流量有1000萬,每天有30萬人經過這裏,包括來自比鄰國家如波蘭,奧地利,捷克等地的遊客。

跨過斯普雷河上的小橋,首先看到的是這座現代的瑪麗-伊麗莎白-呂德斯大樓(Marie-Elisabeth-Lüders-Haus)它是德國聯邦議會的一部分,主要用作議會的圖書館,檔案館和會議室。進去參觀需要提前從網上預定。斯普雷河從樓之間穿過,人們可以在這裏騎車,散步,非常愜意。

LG很喜歡這裏,說哪天再來一次,圍著大樓的水邊多轉轉。可惜後來沒有找到時間再來。

著名的曆史建築德國聯邦議會大廈(Reichstag)與之毗鄰。議會大廈的曆史波瀾壯闊——它建於19世紀末,是德意誌帝國時期的國會大廈。這座大廈不僅外觀宏偉,它所承載的曆史也異常沉重。

1933年2月27日晚,國會大廈突發大火,一名荷蘭無政府主義者被當場逮捕。當時剛剛上任的希特勒正好利用這次機會指控共產黨策劃暴動,次日簽署緊急總統令,剝奪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大批左翼人士被逮捕。這場火災成為納粹打壓異見、掌握絕對權力的轉折點,也標誌著德國從民主走向獨裁的開始。

從網上找到了兩張資料照片,體會這段沉重的曆史。

二戰期間它曾遭到嚴重破壞,冷戰時期又位於東西柏林的邊緣地帶,幾乎被遺忘。直到德國統一後,它才被重新修複,並加建了如今著名的玻璃穹頂。這個穹頂象征著“人民可以看見政治”,站在上麵可以俯瞰整個柏林,也代表政治應當向人民開放、透明。

我們去的那一天遊客非常多,排了長長的隊,路邊還停著好幾輛旅遊車。我們沒有進去參觀,隻在外圍拍了幾張照片。

大廈頂部的玻璃穹頂非常眼熟,讓我想到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

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由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於1989年揭幕,成為盧浮宮的主要入口之一。它的玻璃設計在當時法國公眾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後來還是被廣泛接受並被認為是現代建築的經典之作。

德國議會大廈的玻璃穹頂由英國也是享譽世界的建築師Norman Foster於1999年設計完成,跟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理念同出一轍,象是它的小兄弟。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記錄了當時貝聿銘接到設計邀請和太太去巴黎考察盧浮宮現場,以及他的創意產生的過程。不過老實講對這種把現代玻璃結構加入厚重的曆史建築的理念我到現在還是沒有完全想通。

這裏有一個小插曲:我當時看這個玻璃穹頂跟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很象,隨即從ChatGPT上查它的設計師,ChatGPT告訴我說是貝聿銘設計的。我當時稍驚了一下,不過一點都沒有懷疑。發了博文後有博主新竹院留言指正,回去質問ChatGPT,它趕快承認了錯誤。必須要感謝的是ChatGPT在這次德國遊的過程中對我們幫助非常大,起到了導遊的作用。可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它會偶然犯一些錯誤,象這次一樣。不過它的學習能力和糾錯能力驚人的快, 一次錯誤之後應該是不會再犯第二次,這點我們人類是做不到的。

從這裏我們很快就走到了曾是東西柏林分裂象征的布蘭登堡門,而如今它已經成為德國統一的標誌。

站在布蘭登堡門的前麵,透過寬闊的門洞,能夠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在這扇門前充滿期許與恐懼地期待著未來。

美國駐德國大使館緊貼著布蘭登堡門坐落在它的右手邊。美國對德國的統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選擇這個地點應該不是偶然。

裏根總統1987年6月12日發表的那場著名的演講以及那句曆史性的名言:“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正是發生在布蘭登堡門前。當時柏林牆依然矗立,是冷戰的象征之一。這場演講傳遞的信息非常明確:自由、開放,以及對專製的挑戰。雖然德國直到1990年才正式統一,但裏根的這番話被認為是對共產政權一次有力的公開挑戰,也為後來東歐劇變和柏林牆的倒塌奠定了輿論和心理上的基礎。

布蘭登堡門感覺和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很象,隨即又上網補了補課。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建於1806年,完工於1836年,是為紀念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的勝利而建造的。它的設計靈感來自羅馬的凱旋門,象征著法國的軍事勝利和國家的榮耀。

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建於1788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建造,它的設計風格受到古希臘神廟的啟發,有六根科林斯式柱子和一個雕塑的戰車。它的建造主要是為了象征和平與勝利,和凱旋門還不太一樣。

與凱旋門前浪漫典雅的香榭麗舍大道(The Champs-Élysées)相比,布蘭登堡門前的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更顯平實親民,少了一分華麗,多了一份沉穩,象德國人的性格。

菩提樹讓我尤感親切,因為我家門前就有一棵。剛搬過來的時候第一次見到這種樹,不知道它的名字,向辦公室的一位白人同事請教。她看了一眼我的照片,馬上認出來說這是“Linden Tree"。這次來到德國終於找到了Linden Tree的故鄉。

它其實並不是我們傳統所說的菩提樹,它叫椴樹,俗名洋槐,在春天開花時,花朵有一種甜美的香氣,和我們中國的槐樹花很象。剛知道它的花還可以用來泡茶(椴花茶),有鎮靜安神、助眠的效果。

有趣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樹。德國的椴樹姿態修長,枝幹筆直向上生長,頗有幾分法國梧桐的風韻;而加拿大的椴樹則枝葉繁茂,樹冠如華蓋般圓潤飽滿,更像我們心中寧靜寬厚的菩提樹。

我們在菩提樹下大道的一家星巴克坐下來,喝著咖啡,看著窗外的景色,感受著這座城市特有的脈搏。街道上行人匆匆,有遊客在拍照,有本地人在閑逛,菩提樹的綠色與陽光的金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

曆經風霜與動蕩,這座城市終在菩提的慈光下重獲寧靜。

Gott segne Berli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問暖冬夏日愉快!"旅行不僅能看到風景也能結識人,從而能更深地了解這個世界" -同意,這也正是我旅遊的興趣所在。
暖冬cool夏 回複 悄悄話 德國人做事一板一眼的。補讀了好秋的遊記,內容翔實,旅行不僅能看到風景也能結識人,從而能更深地了解這個世界!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沫' 的評論 : 謝謝水沫。柏林牆的倒塌確實改變了世界。
水沫 回複 悄悄話 好秋的遊記內容翔實,有風景,有曆史,柏林牆的倒塌改變了世界~~~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戈爾巴喬夫確實對兩德的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亮媽看過他本人的演講挺有意義的。我隻從那時的電視上看到過他,印象倒是挺深的。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秋的好遊記。我這次去德國沒有往柏林那邊走,但也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柏林牆。戈爾巴喬夫對兩德的統一是有貢獻的。我在他來我當時讀書的學校做講演時見過他。希望世界和平。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鹿蔥姐見過舊日的柏林也是人生非常難得的體驗。統一後的柏林真的是完全不一樣了,為它驚人的恢複速度而讚歎!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曆經風霜與動蕩,這座城市終在菩提的慈光下重獲寧靜”真好!想當年我們遊柏林那是兩個國家兩個世界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謝謝水星補充!我們這次沒有提前預定又懶得排長隊,就沒有進去細逛。博物館島也是隻在外麵走馬觀花。等將來如果再有機會去也許會多計劃點時間仔細看看。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記得菲兒也曾經分享過裏根總統在布蘭登堡門的演講。這次親臨其境確實感受很深。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好秋寫得好。我們10年前參觀了國會,爬上了穹頂。內有兩條旋轉坡道上下,和梵蒂岡那個著名旋轉樓梯相似,互不相連,走著很舒服。菩提樹大街有5個博物館集中在一起,可以看個夠。還有那個小金人塔,爬上去也可以俯視大街。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布蘭登堡,著名的演講,讚好秋親臨,分享曆史的遊記。圖文並茂!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謝謝沈香。旅遊和記錄的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有時也會犯錯誤。邊寫邊學也是寫博的收獲,如你最近關於寫博的初衷一篇所說。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非常感謝您的及時指正,是我之前搜索的錯誤,希望不要誤導太多的讀者,會盡快修改。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跟著好秋遊德國,也長曆史知識。菩提樹大道樸實無華,漂亮。謝謝好秋好遊記分享。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天涼好秋 寫道【著名的曆史建築德國聯邦議會大廈(Reichstag)與之毗鄰。大廈頂部的玻璃穹頂非常眼熟,讓我想到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隨即從網上查了一下,果真它們同出自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明之手。】
根據 www.berlin-tickets.com 網站,Reichstag 玻璃穹頂的設計師不是貝聿明,而是英國人 Norman Foster。
The renovation of the Reichstag after reun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he British architect Sir Norman Foster, who designed the iconic glass dom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