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看微信朋友圈很多地方都已春暖花開,多倫多真正的雪季似乎才剛剛到來,周四一個晚上就下了25公分的雪。
這個周末夾在情人節和家庭日之間是個長周末,說啥也得慶祝一下。我想起了疫情中去過的德國小鎮和那裏味道鮮美的豬肘,說服了LG一起去。
小鎮的名字叫Woolwich,位於多倫多以西一個多小時車程的Waterloo地區東北部,包括10個社區,其中Elmira,St. Jacob和Heidelberg都很有名。
周六一大早LG先出去把車從車庫裏倒騰出來,我隨後把自己包裹嚴實邁出家門。打開Google地圖剛輸了地址,立刻傳出溫柔的女聲警報“今天有winter storm,可能會影響到你們的出行!”
LG側頭看看我,“怎麽樣,還去嗎?”
“隻要你敢開車,我就敢去!”我斬釘截鐵。
市區路兩邊的雪堆積得象一座座小山,我都不知道環衛工人是如何把雪堆上去的。
一出市區風景就不一樣了,美得象一幅幅水墨畫。可惜雪又開始下,能見度不高,用手機隔著窗戶拍不出眼睛看到的效果。
吃德國豬肘之前需要先消耗一下熱量,我們來到了疫情中曾經走過的Health Valley Trail。原以為下著雪,可能就我們兩個人這麽瘋狂,誰知驚喜地發現已經有十幾輛車停在了那裏。
和我們同時到的有另外兩家人:一對小兩口一人牽著一條哈士奇(Husky); 另一對夫婦一下車就熟練地穿起snowshoes,從他們矯健的身影根本沒想到他們是長者,麵對麵打招呼才看到他們一頭的銀發。
四年前看到的橋上的"LAZY"塗鴉還在,如今又添了新的。我還挺喜歡這些塗鴉的,它們給黑白畫麵增添了色彩。
河裏的水清澈得讓人心醉。
雪地上的幹花象藝術品!
走著走著看到前方有煙,想起在trail入口處碰到了一個小夥子剛從林子裏走出來,我問他林子裏好不好走,他說雪比較深,但是walkable,囑咐我們如果見到冒煙,不要害怕去報火警,因為是在燃燒枯枝。現在才意識到那位小夥子應該是這裏的護林員(park ranger)。
砍下的樹幹被整整齊齊地鋸成段,用防雨布蓋著;枝杈堆起來正在燒,看不到火苗隻有煙。選了下大雪的天氣燒樹枝也許是考慮環境汙染要小一些吧。
加拿大的公園看起來都非常原始天然,很少人工雕琢的成分,但背後其實有很多護林員辛苦的修剪和維護。
回來的路上走了一小段伸入樹林的偏道,誰知由於人走的少,雪坑坑窪窪,我一不小心崴了一下,胳膊一下子插到了旁邊軟軟的雪底,險些摔倒。LG在前麵正好記下了我狼狽的一刻。
走回停車場,在那裏原木搭成的亭子裏小坐了一會。發現鐵桌的中央有好心的人為鳥兒準備了食物。雖然知道他們這樣做違背了動物的天性,是不鼓勵的,但大雪封山的天氣,還是能體會到喂食者的善良。
走完路開始享受室內的溫暖,去了小鎮著名的Farmer's Market和它旁邊的The Mennonite Story小博物館。
這個小鎮是德國古門諾派教徒(Mennonites)聚居的地方。古門諾派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教派,起源於中歐的德語區和荷蘭語區。由於他們一些比較另類的教規在16世紀遭到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的主流教派的迫害,於是從歐洲逃亡到世界各個地方。
他們至今都還堅持使用非常原始的交通工具馬車,拒絕使用汽車。有人到城裏購物或看醫生,會集體租車一同前行。他們還拒絕享受政府的免費醫療OHIP, 就醫和住院的費用會回來找他們的教堂報銷。教堂是他們最高的宗教權力機構,教父由大家推薦然後抽簽決定,不拿工資,但卻是最受尊重的職務。他們拒絕使用互聯網,婦女隻允許穿裙子,不允許穿長褲,男子不能留長發,小孩不允許上公立學校。
上次來小博物館由於疫情沒有開放,這次專門補課,進去參觀,還看了資料片,聽了講解員的介紹。
講解員叫John Peters, 是一位誌願者,他說自己剛剛過了90歲的生日。哇,不敢相信剛才從停車場走過來時還看到他在門口鏟雪!
John說他的姓Peters是典型的荷蘭姓,他隨著家人輾轉蘇聯,來到加拿大,在Saskatchewan和BC省都住過,是一位modern Mennonite。退休前他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曾經專門花時間走訪過很多Mennonites的家庭,對他們的生活和習俗進行過研究,還出過書。
聽他講Mennonites擇偶的過程,和我們熟悉的劉三姐所在的廣西壯族的習俗很象。姑娘小夥聚集在一起對歌,互相產生好感後牽手開始拍拖。拍拖一年後經雙方父母的認可成婚。成婚後男耕女織,婦女被教育要服從丈夫,恪守婦道,不能離婚。
資料片最後的幾句話給我印象深刻,說他們的生活方式看似保守過時,可誰又能說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沒有詬病,比他們更好呢!
博物館的展廳和禮品店展示了門諾派的傳統服裝,家庭用品和手工藝品。特別喜歡這組手工布娃娃,如果家裏有女兒,我一定會買一個回去!
博物館提供免費的熱蘋果酒(apple cider), 我們一人取了一杯,跟櫃台的女接待員聊了一會。接待員四十歲的模樣,胖胖的,自稱也是modern Mennonite。她很熱情地拿出一個小本本給我們看她和先生以及婆婆的合影。她的婆婆就是一位古門諾派教徒,94歲了,穿著一身傳統的長裙。她的先生和她都是現代的打扮。
覺得不太適合索要她的原版照片,我回來用AI仿製了一張。她先生實際的穿著比下麵這張要隨便。
想到剛才見到的90歲還健康矍鑠堅持工作的John,我說你們門諾派的人好長壽啊!她說是的,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較現代人要健康,吃自己種植的有機食物,生活規律,家庭觀念也很強,可能都對健康有益。
不過她想了想說雖然門諾派的生活方式她不反對,很多方麵覺得還挺好,但不能滿足她的人生追求,她渴望一個更大的世界,所以她選擇了上公立學校,走不同的道路。
我說那你婆婆不反對嗎?
她說還好,雖然婆婆內心裏希望他們遵守傳統的門諾教派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追求。
我們說要到對麵的農貿市場看一看,問她裏麵的小商販是不是門諾教徒。她連搖頭,說門諾教徒反對和外族人接觸,是不會暴露在這些地方的。你們要是感興趣,可以開車在小鎮周圍轉轉,會看到他們聚居的地方。
我說我們前幾次來看到過傳統的門諾派家庭還有他們的馬車。
謝了她和John,我們走出溫暖的小博物館,對麵就是農貿市場。
農貿市場隻有周四和周六開放,今天如此的天氣顧客的數量也是超乎了我們的想象。市場裏鮮花,蔬菜,肉蛋奶,生活小用品樣樣齊全,還有很多美食攤位,甚至包括亞洲的食物。我們要不是這次計劃好了去吃德國豬肘,對裏麵幾種奇異的美食還真是挺感興趣。
久違的德國豬肘店The Olde Heidelberg Restaurant Tavern & Motel離農貿市場隻8分鍾的車程,是座百年老店,原本是個汽車旅館,誰想餐館生意卻越做越紅火,蓋過了旅館的生意。
到了那裏我們又是一驚,LG一路說今天來吃飯的也許就我們兩個人,誰想到停車場已經沒有了車位。看到很多非常酷的雪地摩托車。我們等了一會兒有幾位開雪地摩托車的大叔走了才終於把車停下來。
終於吃到德國豬肘了!依然是記憶中的火候軟爛,濃香入味,配上農家小菜和德國啤酒,真是不虛此行!
小店的生意太紅火了,幾乎滿員。我們旁邊的桌子上擺了四頂大摩托車頭盔,跳過去看到四位小夥子吃談正歡。聽他們口音稍有點怪,後來結賬時聽到他們跟服務生小姑娘說來自Florida!
我懷疑自己聽錯了,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加拿大的雪鳥們(snow birds)往Florida那邊飛,還從沒想過那邊的人會來冰天雪地的加拿大!跟LG討論,他說可能是最近加幣貶值,美國人利用這個方便過來享受北國風光吧!我還是對Florida人會開雪地摩托車有些懷疑,不過會玩的年青人也備不住!
返家的路雪下得更大,曠野的景色也越發美麗壯觀。
我們不顧大雪,又專門繞道去看了附近的一座網紅廊橋West Montrose Covered Bridge。白雪映襯的紅色廊橋顯得格外美麗。從Wikipedia上了解到它建於1880-1881年間,有個浪漫的名字叫“Kissing Bridge"。倒是正應了情人節的主題!
周日的雪據說又要下25厘米,出遠門是更困難的事。我坐在小屋裏喝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欣賞著窗外飄飄灑灑的雪花,敲著博文。
這片片的雪花,憎恨它們的人也許會咒罵它們是惡魔,而欣賞它們的人會稱讚它們是天使。
在我心中,它們是一個個長著翅膀穿著潔白紗裙快樂的會跳舞的小天使!
德國人對豬也是情有獨鍾的。 在德國的西北跟法國的東北交界的地方,有一個生產白葡萄酒的小鎮,那裏的豬肘是德國的塊頭加上法國的美味醬汁,味道好極了。 一吃就吃了兩個,把德法混血的姑娘跑堂給嚇壞了,什麽“來頭”
這還不是最高紀錄,曾經一次吃了人家高級廚子做的紅燒豬肘9隻,當然塊頭沒有德國的豬肘這麽大。 反正怪嚇人的。
我也想要那個娃娃,哈哈哈。好秋翔實的大篇,這個情人節過得豐富,雪中帶Husky夫妻的片片很美。AI的片片也做得好。德國豬肘還吃過呢,下次也要試試,我吃裏麵的蹄筋,讓LD吃皮喝啤酒,嗬嗬。:)
謝謝好秋分香,分享!有德國豬肘的方子嗎?我想自己做,被你饞S了!
lzr 發表評論於 2025-02-16 18:01:30
平時經常看到的都是炸皮的版本,以前不知道還有這種軟皮的版本,直到某次在飯店吃到了,還以為自己吃到了假的豬肘,現在看來這種軟皮版本似乎也是正宗的,不過這厚厚的一層軟皮真的有點吃不消。
那個德國豬肘好大呀!就酒吃過癮!讚好文,新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