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49)
2020 (58)
2021 (46)
2022 (40)
2023 (44)
初遊倫敦,竟然一點都沒有陌生感!無論是坐車,逛博物館,還是集市,碰到的人都很友好。問個路,都會很認真地聽你講,為你解答,而且不羅嗦,不過分,讓你感到很舒服。幾天的時間我已愛上這座城市。
其實最早對倫敦一直有偏見,也許是受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的老英國影視劇的影響,“福爾摩斯”, “霧都孤兒”,老英國人瘦削,嚴肅,刻板,不喜歡。致使後來上學學英語,都躲著BBC的英文廣播不想沾上古舊的英音,而是去聽美國之音。但喜歡BBC的同學也是有的,中學和大學同學裏都有,都是家裏很重視孩子英語教育的那種。
出國二十年後才把倫敦列上旅遊日程,還是因為兒子上高中的時候提到倫敦是他最想去的城市。於是訂了他高中畢業全家一起遊倫敦的行程,可惜趕上世紀疫情計劃泡湯。退回的機票和酒店倒是令我產生了得不到的遺憾,對這座城市有了向往和期盼。
疫情中換了兩個部門工作,巧的是每個部門和我工作最緊密的同事都有嚴重的倫敦情結,一位是在倫敦長大的印度人,一位是老英國人和土著人的混血,剛認識就跟我大談特談倫敦,並且每年的假期都花在倫敦,一呆就不想回來。這使我不免對這座老城產生了好奇。
四年疫情既漫長又飛快,回國探親是逃不掉的思念和責任。由於俄烏戰爭以及加拿大與中國緊張的外交關係,曾經每日一班多倫多直飛國內的航班一直沒有恢複,看身邊的同胞朋友們發揮著各自的聰明才智設計出不同的回國路線去探望久盼的親人,有繞道日本,韓國回去的,有從埃及轉機的,還有從阿聯酋回去的,聽他們講覺得好玩又心酸。不開通航班其實最受影響的還是在國內有父母親人的我們這些中國人。
我看著地球儀也突然有了主意,覺得把倫敦作為中轉站回國既順路又可以順便遊久違的倫敦!
遺憾的是兒子長大了,跟朋友相處比跟父母同遊對人家更有吸引力。幾個同學的一聲招呼去多米尼加讓人家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和我們回國,並順路遊他兒時最向往的城市倫敦的機會。我說多米尼加有什麽好玩的,你不是從小就想去倫敦嗎?人家說倫敦依然想去,但可以等到日後和朋友們一起去。
我不怪他,想想當年自己離家遠行也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每代人需要每代人自己同齡的夥伴。跨代的相伴是浮於形式的有隔閡的。
我們從多倫多到倫敦乘坐的是Air Transat的飛機,三月份訂的機票,往返$750,覺得還挺劃算的。飛機是Airbus, 空間比波音的飛機要寬敞些。唯一的小不方便是飛到倫敦Gatwick機場,Heathrow機場離市中心近一些。我們回國是從Heathrow機場,所以下了飛機要坐一個小時National Express大巴(Coach)從Gatwick轉到Heathrow機場。這要怪我功課做的不足,第一次去倫敦,還以為從多倫多過來的飛機都是飛Gatwick。買了機票跟英國通同事聊天,才知道人家每次都是飛Heathrow。算個小lesson吧,機場大巴不便宜,換成加元兩個人要$102,所以我們返程的時候幹脆要了出租車,花了$131,比大巴也貴不了多少。寫出來給準備去倫敦的朋友提個醒。不過我絲毫不後悔, LG也說,第一次去一個地方,什麽都是一種經曆和體驗。
從國內飛回來時間點比較晚,由於對倫敦不熟悉,我們選了離Heathrow機場很近的Courtyard by Marriott London Heathrow Airport住下,後來幾天都一直住在那裏沒有換地方。
酒店的早餐很豐盛,房間衛生也做得很好很及時,服務人員也都很友善。不足的地方是洗浴間玻璃門設計得有點蠢。好在清潔工每天的服務可以彌補。還有就是住房的旅客印度人非常多,第一天登記就趕上一個印度航班的整個機組都在我們前麵,坐電梯往裏擠,沒有惡意,隻是一種習慣。後來一天又趕上來了一個印度旅遊團,一大早餐廳這個熱鬧,取buffet也是毫不禮讓,使勁擠著一搶而空。
好在服務人員效率非常高,飯菜補充得很快,餐桌也清理得很及時,而且從始至終臉上掛著笑容,非常耐心。
這裏要誇一誇倫敦的服務。在倫敦的一周無論到哪裏,感覺服務人員都非常盡職盡責,態度好,效率也高,沒有羅嗦廢話。很少見到工作人員閑聊天的,這在加拿大似乎比較普遍。
後來一天又來了一個中國旅遊團,在大堂裏高聲哇哇哇講話,在酒店門口跳著高拍照,也不比人家印度旅遊團強多少。
進城每天要倒兩三次車,不過正好體驗了一把倫敦方便快捷的公交。記得前多倫多公交TTC的總經理Andy Byford就是專門從倫敦聘請過來的,當時看媒體報道,很多人都對倫敦的公交讚不絕口,這次身臨其境,確實心服口服!
來之前還做過一些功課,舉棋不定到底要不要買它的公交卡Oyster Card,這次的切身體會證明完全不用,隻要一個手機在手,用Apple Pay或Google Pay可以暢行無阻。
這讓我不由和中國的微信支付作比較。微信也是手機在手到哪裏都可以花費,隻是你必須要有中國的手機號和銀行賬戶。這次回國也體驗了兩次坐公交車,雖然票價非常便宜,一元或兩元人民幣就能跑上一大圈,但上車掃碼需要公交卡,我們沒有,隻能每次準備好小額現金,很不方便。我就想我們幸好有親戚在那裏,而且中文是母語,如果是真正的語言不通的外國遊客,難以想象會如何的不方便!
這次回國外國人真的是幾乎看不到。在地鐵上看到了三個俄羅斯人,提著中國的購物袋,算是很稀罕的了。
在飛機上倒是碰到一個獨自去北京旅遊的印度老人,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司機,當過兵打過仗,國籍是法國,長期定居倫敦。他說去北京的原因是因為最近中國開放了免簽,他好奇要試一試。巧的是回來的飛機上又碰到他!問他在北京的經曆,他第一句話就是“我竟然沒想到Google不能用!”不過這老爺子見過的世麵多,從酒店拿了張地圖讓人給他比劃著指路,用現金支付各種費用,也湊合了過來。真是佩服他!
如果非要挑毛病,倫敦的雨水比較多。看很多上班族都習慣性地背個雨傘。倫敦的印度人非常多,每天一大早出門在公車上總能看到很多印度的中小學生,他們愛搭幫結隊,穿著學校製服,打扮得幹淨整潔。偶爾看到一個白人小胖男孩,校服穿得邋裏邋遢,皮鞋被他踩得歪歪的,看一群印度生上車,他躲在角落裏,一副孤獨無助的樣子,倒成了minority了。從這個現象看,印度人當選英國首相一點都不奇怪!
時代在改變,誰不努力都會被淘汰,不管你是哪個種族!這是一個必須要習慣的現實。
美國的印度人應該多是技術移民,英國的應該是來自老殖民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