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最後一個星期,沒有雪,沒有太陽,隻有灰蒙蒙的霧和淅瀝瀝的雨。溫吞的天氣想要出逃,到伊利湖對岸去看一看那邊的風景。
在安大略湖(Lake Ontario)畔住久了,看它就象大海一望無際,而忘了它其實是五大湖中的小幺,旁邊的伊利湖(Lake Erie)都是它的小四哥呢!
地圖上這兩個小四小五哥倆手牽手,肩並肩,公平地把自己從中間劃成兩半,一半歸加拿大,一半歸美國。
伊利湖對岸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五天下來,竟然流連忘返。
喜歡這座和湖同名的Erie小城,人口10萬左右,是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的避暑勝地。以後夏天有機會應該回來看看。
小城有一個伸入伊利湖的長長的半島,占地3200公頃,是一個美麗的州立公園Presque Isle State Park。公園有長長的湖岸線,建有好幾處設施齊全的沙灘,可以想象它們夏日的繁忙。水邊修了長長的水泥步道,隔不遠就有一個停車場,很方便居民過來跑步和走路健身。
喜歡島上這個古老的燈塔,院子裏金枯的長草更增添了它冬日的魅力。當年的小島和陸地沒有公路聯通,而水上的運輸全靠這座燈塔來導航。燈塔前擺了當年看護員的照片和介紹,說這是一項非常孤獨的工作,可以想象。幸好他還有家人相伴。
來之前做了功課,有人提到在島最頂端的Gull Point看到了雪鴞(Snow Owl),誰知這可害慘了我。Gull Point Trail原來是島上最野生,最難走的小道,泥濘不說,還有很多幹枯的野草,種子專門往褲子上粘。其實小道入口的牌子已經專門對此做了提醒,說有invasive的植物,會粘在你的鞋子上,注意清理,不要帶回家。隻是我完全低估了它們invasive的能力。最後坐在沙灘上橫躺的枯樹幹上摘了半天,還是感覺沒有清理太幹淨,實在是佩服這些野草的天然繁衍能力。
最後雪鴞沒有找到,倒是看到幾隻野火雞,算是小小的心理安慰吧(仔細看下麵這張圖的中間部位)。
午餐根據Google Reviews去了這家叫做Lawrence Dinor的小餐館,到了才發現它簡單得象是由一個破舊的房車(Trailer)改造而來,但小店的兩位工作人員和“大廚”都熱情得象家人,裏麵座滿,有的客人和店員熟絡地攀談著,象是本地的回頭客。我要了burger, 湯,和一個甜點pie,都很可口,收費也很合理,看來網上的評價是真實的。
這次主要落腳點是俄亥俄州(Ohio)的Cleveland。放假前和幾位加拿大的同事提起,他們竟然都不熟悉這座城市,好奇我為什麽要選擇這裏度假。
Cleveland在我的旅遊清單上已經排了很長時間,因為鬼使神差先後有三位不同時間認識的朋友都向我推薦過。一直沒有去,隻因它離得近,而每次旅遊總是首選最遠的地方。人有時候就是這麽奇怪。
俄亥俄州三個主要的大城市都是字母C打頭: 首府Columbus位於中間,南邊有Cincinnati,北邊就是Cleveland,這次看了Cleveland算是對俄亥俄州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
Cleveland的湖邊公園建得非常好,一座接一座,每一座都充分利用天然地勢而設計出不同的風格。
看YouTube上的介紹,以往這裏的冬天湖麵結冰,汽車都能開得上去,是冰釣的好時節。這和眼前的煙雨蒙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大自然今年也怪怪的,北京冷到零下二十幾度,原本應該冰冷的這裏卻細雨蒙蒙,宛如江南。
Lakewood park
Edgewater Park
Voinovich Bicentennial Park
Cleveland的藝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非常值得推薦。我們早晨去的早,還差幾分鍾開門,停車場空空的,象一個觀景台,可以看到四圍的風景,這可以說是我迄今見過的最美停車場。等出來的時候停車場已是停得滿滿的。
第一張照片注意右側掛在電線杆上的宣傳廣告,館裏正在隆重展出中國長江流域的藝術作品“China's Southern Paradis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第二張照片注意左前方隱藏在樹林後的小白橋,那裏是一個中國特色的小公園Chinese Cultural Garden,有孔子的雕像,偶爾從網上看到介紹,第二天專門走近看了看,才知道是台北政府捐獻的,台北和Cleveland原來是姊妹城市。
藝術館大堂種了幾大片中國的青竹,這在北美很少見,猜想應該也是和台北這座姊妹城市有關係吧。
在裏麵逛了大半天,感覺展廳布置得很舒服,很有條理,補充了很多西方藝術史的知識,倒沒有了時間和精力去看中國的展覽。
在裏麵看到一位華裔畫家的作品,感覺挺耐人尋味,先記下來,有時間再好好賞析。
Cleveland最著名的,可以說是它的地標建築,應屬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它既是供遊人參觀娛樂的博物館又是學術研究機構,展示和記錄與搖滾樂相關的曆史,搖滾藝術家和他們的創作。名字能夠被錄入搖滾名人堂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經過嚴格的評選。
我對音樂隻是一個最普通的聽眾,對搖滾樂更是一個街頭看熱鬧的,所以來之前對這座Rock and Roll的聖殿懷著敬而遠觀的心情。可不去又感覺來這座城市一趟有點缺憾,於是研究了它的網站,看到星期五是影響了幾代人的英國60年代的Beatles樂隊的最後一場展出,我正好感興趣,就安排了星期五去看,這也是我們旅程的最後一天,有著特別的意義。
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給學生提供翻錄英語磁帶的服務,主要是幫助我們提高英語。其中有Beatles的《Let It Be》歌帶,是我花錢錄的第一盤磁帶,印象很深。那些歌我當時隻是覺得好聽,但沒有太留意去學,倒是在之後的幾十年裏隨著人生的閱曆才一首首慢慢熟悉。
這次關於Beatles的展出主要就是再現了他們1969年1月30日在倫敦市中心蘋果唱片總部的樓頂舉辦的那場著名的有爭議的樓頂即興演唱會(Rooftop Concert)。音樂會同時啟動了五台攝像機,在樓頂,街道以及警察崗樓同步記錄現場發生的一切。
街上熙熙攘攘駐足聽歌的路人,嫌吵的大媽,接到擾民抱怨的民警,還有對麵大樓的管理員,很真實,看著非常有意思。
這是Beatles最後一次的戶外對公眾演出,他們在42分鍾內反複演唱了5首歌曲,直到倫敦警察廳過來人叫他們停下。
在演播廳看完他們當年樓頂演唱會的錄影,又到樓下的Rock Hall的餐廳買了午餐,坐在那裏欣賞現場樂隊翻唱他們樓頂演唱會的曲目。
搖滾的力量還是很震撼的,我這次才真正感受到了搖滾的精神,它一點都不神秘,不卑微也不高高在上,而是對現時代的呐喊。搖滾歌手不隻是長發披肩,打扮怪異的小青年,他們完全可以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沒有搖滾的社會是悲哀的。
回家的路上,我心潮依舊停不下澎湃,又搜索了很多關於Beatles的介紹,聽了一路他們的歌。巧的是我最喜歡的三首Beatles的歌分別由三位主唱創作,以前竟然都沒有想過。其中家喻戶曉,在2012年倫敦奧林匹克開幕式上被作為壓軸曲的《Hey Jude》竟然是歌手Paul McCartney當年寫給John Lennon離婚後和前妻所生的5歲的兒子Julian的。John Lennon由於和後來的日本妻子Yoko Ono發生婚外情而和前妻離婚。Paul很同情無辜的Julian,專門開車過去看望了娘倆,並給Julian寫了這首歌,鼓勵他要積極地麵對悲哀,並尋求機會找到真愛。知道了歌背後的故事,更加喜歡這首歌。
《Hey Jude》- Paul McCartney
《Here comes the sun》- George Harrinson
《Imagine》- John Lennon
Beatles除了以樂隊形式整體入主搖滾名人堂外,他的四位成員也都分別在搖滾領域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貢獻,被先後單獨錄入搖滾名人堂:John Lennon, Paul McCartney, George Harrinson, Ringo Starr。
上麵的三首歌沒有Ringo Starr的。他在Beatles時代是樂隊的鼓手,後來也寫歌,發過幾首著名的單曲,如今八十多歲,據說還活躍在舞台,隻是我對他了解不多,也就不隨便多談了。
值得一提的是搖滾名人堂由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和法國的盧浮宮同出一轍,藍色玻璃的金字塔設計。說老實話,我對這種玻璃金字塔看不出門道,但不論如何,它們都成了永恒的地標。今年還碰巧也去了巴黎,兩處的金字塔都看了,也算是對貝老先生的致敬吧。老先生活到了102歲,2019年大疫情前離世,是華人世界的傳奇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