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49)
2020 (58)
2021 (46)
2022 (40)
2023 (44)
回國前一位西方同事好奇地問我,你回中國的城市有多大?有多少人口?
我回答說是座海邊小城。市區人口有一百多萬吧。
這位同事驚得半天合不住嘴,One million!? 一百萬人口還是小城市!
我笑了,如果光看人口,中國就沒有小城市!
四年前回國故鄉的變化就已經很驚人。記得我隨拍的幾張街景,到處高樓聳立,回來有加拿大朋友看了就直誇非常urban。這次回去一座座大樓簡直就是雨後春筍,一叢叢的,數都數不清。以前熟悉的街道都已經認不出來,原來工作過的公司也早已遷移到開發區,曾經的辦公樓和廠房都已被履為平地,圍起來正在修建巨型萬達購物廣場,據說計劃明年初完工。
不由讚歎勤勞的中國人民建設速度之快,幾年時間把一座小城完全翻建成國際標準!
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和高速路上穿梭,五月的陽光照耀著到處一排排綠油油的樹林,和姹紫嫣紅怒放的鮮花。樹和花的種類繁多,很多叫不上名字。常常還會看到喜鵲飛來飛去,落在枝頭路邊。還兩次在不同的公園小池塘裏看到了在美國佛州才見過的白鷺,很是驚喜。
記得父母第一次出國來看我們,曾經感慨中國什麽時候能綠化得象國外一樣。看來隻要政府願意撒錢,綠化隻不過是一夜之間的事。
汽車道上周一到周七永遠都是水泄不通。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如今已鮮少有人騎自行車。時不時會竄出幾輛電動車,據說是如今交通事故的最大隱患。和四年前比,感覺私家車和出租車的車型和款式都明顯提高。上次回來經曆過的驚心動魄的搶路,逆行等現象都不複存在。據見到的幾位司機介紹這都是政府強行管製的結果。各個路口都裝了攝像頭,稍有違章,就會接到罰單。一年接到幾張罰單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不禮讓行人罰款最重。大家都被罰怕了,於是開車都格外小心。
不過行人橫穿馬路的現象還是很常見。看到很多有明顯交通隱患的地方紅綠燈都沒有裝。兒子健身,給他辦理了附近健身房的會員卡,離家走路10幾分鍾,大哥擔心他不習慣國內的交通,為了保證我們在國內的這兩周不出意外,每天準點過來陪他走到健身房,鍛煉完畢,再走過去陪他走回來。
我們兩個都認為對19歲的小夥子來說,這樣的嗬護實在沒有必要,但還是非常感激大哥的熱情和耐心。兒子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和大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我們也明顯看到他的中文在這麽短的時間裏突飛猛進,可以越來越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兒子說從大爺那學到了兩件事情:第一是看到人行道上的井蓋千萬不要踩,聽大爺說大娘兩年前曾經有一次不小心踩上一個鬆動的井蓋,一條腿陷進去,還是在大爺的幫助下才拔出來。回家後疼痛了很長時間才恢複。這個故事顯然對兒子觸動很大,每每和我一起走路,看到井蓋就大聲衝我喊,“媽媽不要踩!”“你怎麽又踩了!!”
另一件事兒子說大爺沒有直接對他講,是他這些天通過觀察大爺過馬路得出的經驗,就是要一條lane, 一條lane地過。先環顧左右,覺得安全,迅速跨過一條車道,站在線上等著,再左右看,安全後跨過第二條線。一條大馬路經過這樣幾個階段才能安全跨過去。
看他那樣認真的樣子講給我聽,我不停讚許地點著頭,為兒子不禁知道學習觀察,還關心媽媽的安全,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提醒媽媽而感動。19歲到底是不一樣了!
回國住在老公公家。婆婆走後,三室一廳的房子平時顯得格外冷清,一下子添了我們這三大口子,非常擔心85歲的老人家不太適應,可不住在家裏老人家肯定也是不願意的。於是每天小心翼翼,緊跟著老人家的作息時間表,清晨5點起床, 晚上9點半就上床睡覺,連在我們這邊向來黑白顛倒的兒子都不用提醒,嚴格尊重爺爺的習慣。
老人家軍人出身,自理能力非常強,把家裏收拾得規規矩矩,幹幹淨淨。隻是一輩子養成的省吃儉用的習慣,我們怎麽勸都不管用。
老人家有一部手機,一個筆記本電腦,一個iPad,都是LG和大哥這些年給他置辦的,用得很流利。每天看看新聞,關注一下老戰友,老同事的朋友圈,用手機App督促自己走5000步,回來練習毛筆書法,打掃衛生,做飯,日常生活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條。
哥嫂住附近,每天過來看看,陪老人家聊聊天。我們都很讚成他們和老人家分開住,婆婆臨走時也是這樣囑咐的,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是對的。兩代人生活習慣不同,有些小事,比如消費習慣,作息習慣,看在眼裏,雖然嘴裏不說,心裏別扭,雙方都會很受約束,長期下來肯定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婆婆走後的這幾年,LG變得對家越來越依戀,說他每年都要回來陪陪父親,哪怕是一周時間。
LG常常和父親兩人並肩坐在客廳的兩把老藤椅上,很多時候是不說話,隻靜靜地坐著。可以想象他一個人回來,每天屋子裏隻有爺倆,肯定安靜得不得了。
我問他,你不悶嗎? 感覺你每天這個樣子坐著,也成老人家了!他說回來看望老人不就是陪伴嗎? 還能陪老人多少天?
我們每天一大早吃完早飯,趁老人家精神好,會陪他到市內的一個公園走走。
這裏的公園象是老人的天堂,裏麵的各種健身場所和器材非常齊全,維護得也很好。生活好了,退休金年年在漲,見到的老人們個個都精神飽滿,笑容滿麵的樣子,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各種文體活動,有練劍的,踢毽子的,用大毛筆蘸水在水泥地上練書法的,幾個人圍坐一圈下棋的,廣場舞,扇子舞,交誼舞,喜歡跳什麽就跳什麽,一組組,一對對的,好紅火的樣子。
看這些翩翩起舞的大媽,大叔們是不是很美? 祝福他們!
隻是不理解,明明是有氧運動,為什麽那麽多人戴口罩。
五十萬到五百萬是中等城市。
五萬到五十萬是小城市。
五萬以下是鎮鄉村。
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範圍,大約生活者五萬人。或者說一個五萬人的聚居區,可以完成基本的社會分工,可以基本滿足自給自足的經濟循環。五千人或更少的聚居區,必然是經濟形式單一,無法基本自給自足的殘缺社會。而五十萬人口的社區不僅分工合作更加完善,也更具市場競爭,物質生活的自給性更強,文化娛樂等方麵也可以形成足夠的市場和特色。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僅日常生活,就是間接的工作學習等等的聯係,與同城但不同五十萬人口大區的聯係,在現代社會,往往也不如和其他不同城的相關產業親友的聯係更緊密。聚居五百萬人以上的都市,完全沒有存在的實際意義,隻是曆史的延續而已。換句話說,如果不考慮成本,把大都市分散成幾個中等城市,完全不傷害任何分工合作,反而會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所以五十萬到五百萬的城市是現代城市的標配。大都市是近代初級工業化都市的殘留。就像鎮鄉村是農業化社會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