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合掌

(2015-10-24 18:44:15) 下一個

關於合掌

什麽是合掌?
合掌,又稱合十(十:指)。它原是指“佛教的一種敬禮方式”。(《新華字典》286頁,2001年修訂版,商務印書館)《辭海》(上冊)對它作了詳細的闡 釋:“合十,亦稱合掌。佛教徒普通禮節。左右合掌,十指並攏,置於胸前,表示敬意。”(1999年9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910頁)後來,人們將這一佛 教用語,引入詩詞。
那麽合掌在詩詞中又是什麽意思呢?宋人蔡寬夫在《詩話》中說“上下多出一意”謂之合掌。王力在所著《詩詞格律》(45頁,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中 說:“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做合掌。”《唐詩鑒賞辭典·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中說:“合掌,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 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上述這些定義,都明確告訴我們:所謂合掌,就是對仗一聯中對應詞語在詞義上沒有什麽變化,像左右手合在一起,造成內容重複,這是應當避免的。然而,從宋代 起,特別是到了明清,合掌的含義,從一聯擴大到兩聯,從一聯的詞義擴大到兩聯詞性、結構和節奏句型等,清規戒律越來越多,“中兩聯對仗上的要求更趨嚴格, 甚至中兩聯每句後三字都要兩兩結構不相同(但每聯結構卻要一致)。”(《古代漢語知識辭典·詩詞典律》324頁,2007年6月第1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這裏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究竟有哪些東西被認為是合掌。筆者綜合梳理有關資料,其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同義詞或近義詞相對
例一、唐王藉《若耶溪》: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詩中兩句都以聲襯“靜”,“噪”對“鳴”、“逾靜”對“更幽”,是同義詞或近義詞相對。
例二、明王世懋在《藝圃擷餘》中說:“(唐人)郎士元詩起句雲:‘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合掌可笑。”為什麽可笑?因為“不可聽”與“豈堪聞”句意相近。
例三、明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宋人)耿湋《贈山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而閑。’此寫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語拙,‘朝’、‘晝’二字合掌”。“朝”與“晝”都是實詞,詞義相同。
例四、《紅樓夢》第76回“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三十五韻”中,黛玉出句“犯鬥邀牛女”(進入北鬥星座邀請織女),湘雲對道“乘槎訪帝孫”(乘著仙筏去拜 訪天帝的孫女)。黛玉聽後說:“對句不好,合掌。”為什麽說合掌呢?因為牛女就是織女,而“織女,天帝孫也。”(《漢書·天文誌》)牛女與帝孫是一個意 思,所以黛玉說“合掌”。
例五、今人徐先生在賀湖北詩詞學會成立的七律中,其頷聯曰:
繼往開來鳴玉振,
承前啟後響金聲。
對仗句中的“繼往開來”與“承前啟後”近義。
以上諸例句意犯複,符合合掌的定義,應視為犯了合掌的毛病。
但如果是同義或近義的虛詞相對,算不算合掌呢?如杜甫的《客至》頷聯: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緣”與“為”是同義詞,王力先生在評論這一聯時認為:“因為它們是虛詞(介詞),不是實詞,所以不算缺點。再說,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了。”(王力著《詩詞格律》第45頁)
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杜甫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頷聯:“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中的“如”和“似”也不應視為合掌。
左成文先生解釋這兩句的意思是:“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 (《唐詩鑒賞辭典》第599頁)顯然,“如”和“似”在這裏是當作動詞來使用的,意思是“像”,雖然它們是實詞,但“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 緊。”筆者認為王力先生的這一重要論述,不僅解除了對這一千古名句合掌的誤解,也為學寫詩詞的今人解除了思想束縛。
又如著名詩人林從龍在《紀念秦觀編管橫州八九○周年》詩中也將“似”與“如”相對仗:“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牽微雨細如絲。“
二、四言一法
四言一法,是明代後七子之一王世禎的胞弟王世懋提出來的。他認為中間兩聯的後三字,若兩兩結構一致,句型節奏一樣就是四言一法,就是合掌。他以唐代岑參的七律《奉和相公發昌益》中兩聯為例:
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征蓋,川柳千條拂雲旌。
王世懋在《藝圃擷餘》中評論此詩說:“岑嘉州(參)‘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言一法……今用之能無受人揶揄?”揶揄,嘲笑的意 思。為什麽要嘲笑呢?他認為那四個短語(後三字)的結構都是主—謂—賓,句型節奏都是前一言,後二言,犯了所謂四言一法的毛病。這裏筆者要特別說明的是岑 詩“今本中二聯後三字結構不同(如上述)……,看來,今本此詩蓋明清代文人所改。”(向熹主編《古代漢語知識辭典》323-324頁,四川辭書出版 社,2007年6月第1版)。
如果我們按王世懋的四言一法去審視古今詩作,將會使許多古今名人名詩帶上合掌的毛病,如:
例一、杜甫的《旅夜書懷》中間兩聯: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此詩中間兩聯後三字雖然結構不同(頷聯後三字為主謂結構,頸聯後三字為偏正結構。“文章著”是因文章而著名的意思,“文章”是原因狀語,“老病休”是因老 病而罷官的意思,“老病”也是原因狀語。)但是,這兩聯後三字的節奏型式沒有變化,都是前兩言,後一言。為“2-1”句式。
例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間兩聯: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是描摹西湖勝景的名作,但若按四言一法衡量,詩中的“爭暖樹”、“啄春泥”、“迷人眼”、“沒馬蹄”全是動賓結構,而且句型節奏沒有變化,都是前一言、後二言,為“1-2”句式。
例三、毛澤東的《登廬山》中間兩聯: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詩中的“看世界”、“灑江天”、“浮黃鶴”、“起白煙”全是動賓結構,句型節奏也都是前一言,後二言,為“1-2”句式。
例四、林從龍的《離會》(1982.3)中間兩聯:
曲江懷勝事,雁塔賦新篇。
涇渭同疏鑿,幽微任探研。
此詩中的中兩聯後三字雖然結構不同,但也都是“1-2”節奏,句型沒有變化,而且在四句開頭都是名詞性詞組。
例五、星漢的《伊梨拜林則徐塑像,步鄧世廣吟兄韻》中間兩聯是:
臣罪但知酬百姓,皇恩隻許住三年。
北京塵起遮紅日,西域鷹飛搏碧天。
詩中的“酬百姓”、“遮紅日”、“搏碧天”都是動賓結構,“住三年”是動補結構。但此四個短語的節奏句型都是“1-2”沒有變化。
三、中兩聯的整個句子組成與句型相同
例一、南宋徐璣《春日遊張提舉園池》中兩聯: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長日多飛絮,遊人愛綠陰。
詩中的“山城”與“古渡”,“曲渚”與“修林”都是名詞性詞組,是偏正結構。另外,中兩聯四句都是主—謂—賓結構,句子的組成情況一樣,句型節奏也都是“2-1-2”,兩聯沒有變化。
例二、唐人高適七律《送杜少府貶峽中王少甫貶長沙》中兩聯: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上評論此詩時說,中間兩聯“連用四地名,究非律詩所宜。”四地名指巫峽、衡陽、青楓江、白帝城。意思是此詩犯了同類連疊的毛病,把四地名用在每句詩的開頭,詞性相同,沒有變化。
例三、由此,我們聯想到了毛澤東《長征》詩中間兩聯: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詩中,兩聯的開頭也連用了四個地名:“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詞性相同。若按沈德潛的說法,豈不屬於合掌?
四、門類重複
如:李商隱詩《馬嵬》的中間兩聯: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清代紀昀在《瀛奎律髓刊誤》中說:“此二聯連用虎、雞、馬、牛犯複。”為什麽說犯複?是因為頷聯的“虎”“雞”是走獸門類,頸聯的“馬”“牛”也是走獸門類,虎與雞相對,馬與牛相對。
綜上所述,所謂合掌包含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是上下句同義或近義,二是四言一法,三是兩聯的句子組成和句型節奏類同,四是門類重複。筆者認為,除了第一點可 取外,其餘三點都是苛求。如果每首律詩都要用所謂四言一法等尺度去創作、去評價,那就必然會造成對一些優秀詩作閱讀、鑒賞上的尷尬和寫作上的困難。
第一,包括杜甫、毛澤東在內的許多古今名人的千古絕唱,都要被打入合掌的行列。
第二,把詩詞創作引入“纖巧”的歧途。王力先生說:“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詩詞格律》第45頁)。 “總的來說,近體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太拘泥了,就會束縛思想內容的表達,宋詩在對仗上比唐詩纖巧,風格也往往卑下一些。”(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第4冊)第1538頁,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35次印刷)。事實確如王力先生所言,從宋開始到明清幾代,關於對仗的要求越來越限定嚴 格,形式的講究到了苛刻的程度,而詩的風格反而卑下,藝術水平反不如前。筆者認為,寫詩要講格律規範,要講形式,但過於教條刻板到形式主義就不好了,一首 好詩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並不是形式。這對當代寫詩、論詩的人們實在是個應當吸取的嚴重教訓。
第三,如果將四言一法或兩聯詞語結構相同、句型節奏相同等等視為合掌,那會給學詩者設下重重障礙,使人望詩生畏,既不敢學詩,也不敢寫詩,哪還談得上什麽 詩詞的普及?因此,筆者認為不要把王世懋、謝榛、沈德潛等人的個別詩話當作寫詩、評詩的清規戒律。隻要一聯對仗句中,上下句意義不重複、不相近,並避免同 義詞相對,就是避免了合掌,這也是詩界所公認的。
縱觀格律詩的發展史,自唐至今的名家,他們並不斤斤計較於個別詞語的嚴格對仗和所謂的四言一法,因為詩歌的對仗,貴在巧妙工穩,自由地表達文思,抒發感情。以自然能工為佳,若字字拘泥,就會板滯晦澀,就會束縛思想內容的表達。

【4】如何避免合掌

【1】【合掌對】分為哪三種
合掌對,可分為反對、串對、正對等多種類型,“反對”的意思一正一反,“串對”是一句話分成兩半說,上下聯的意思一般不會重複。“正對”則不然。“正對”要求上下聯互相補充,稍不注意,語意就重複了。因此,完全可以這麽說,“正對”是合掌最容易出現的場合。

【2】如何避免合掌

【一】盡量少用正對。正對最容易出現合掌。正對要求上下聯互相補充,稍不注意。語意就重複了。
【二】避免同義詞使用,如,青絲,白發。實踐證明。同義詞似工實拙。
【三】注意頷聯頸聯,各有側重,前者寫景,後者重抒。兩聯側重點明確以後,對於避免合掌大有意義。
【四】盡量拉開出句和對句的時空,種類等的距離。如,對句著眼於空間。出句則著眼於時間。對句和出句,一靜一動,一山一川,一明一暗,一天一地,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一文一武,一植物一動物等。
【五】是在一句中盡可能選用不相類事物,以動詞撮合,使不類為類。
【六】想象力培養,正麵避不開,則采取迂回戰術,同時儲備更多詞匯待用。

【5】一首律詩分四聯,每一聯都要有所變化。尤其每句詩的最後三字中的倒數第三字。上聯【出句與對句】中用【動詞】。下聯【出句對句中】用名詞或形容詞,若果。通篇全用動詞或名詞。犯【語法結構相同弊病】
也屬於【合掌結構雷同】

下麵是一些律詩須知的基本知識與資料。
【1】什麽是【字對】。比如。上聯是【花】字。下聯對【夢柳笛】就不允許。因為他們同屬於【草本類】
同樣道理,上聯是淩波、下聯對洛浦,也不允許,因為偏旁結構相同,都有三點水。
【2】對賬分【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麵對】
【3】合掌對分【正對】【反對】【串對】
隻要掌握【工對】【鄰對】【寬對】合掌對裏的【正對】就可。【正對】容易出現合掌與雷同現象,【反對】能避免【合掌】現象。
【工對】:近體詩中用得很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如名詞中天文、地理、時令、器物、服飾等同一意義範 疇的詞.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對仗相當工整.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 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鄰對】:近體詩對仗中的一種.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叫“鄰對”.所謂詞義門類相近,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 位對數量等的關係.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如白居易《感春》中的兩句:“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同 類,這可以算是鄰對.

【什麽是寬對】
稍為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
又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複從戎”,李白的“渡遠荊門 外,來從楚國遊”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頷聯的對仗本來就不像頸聯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是這種情況。舉毛澤東贈柳亞子先生的詩為證: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