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順流耶逆流矣
“土地改革不是列寧主義匪幫的專利,更不是赤色政權的專利。
土地改革,是落後農業國向工業國快速轉變的必由之路,是不以傳統道德觀為轉移的。
大土地所有者集團,無所謂善惡,其本身,對於工業化轉變,是具有原罪的,是必須執行死刑的,是不可饒恕的。
無論對傳統田園生活與鄉紳美德多麽留戀、多麽讚美、多麽仰慕,也不能做為保留大土地所有者集團的理由。
土地所有權的強製有償轉讓,乃至部分無償轉移,是在缺少殖民地經濟的條件下,大工業文明碾壓小農經濟的必然政治覺層。
它不應承擔道德評判。”
——鄭道儒,原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原中華民國外交部顧問,1974年《自由世界的“強製”掠奪》
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1949年為1:2,1978年變為3:1,現在為5:1。在稅收比例上,農業直接稅占比1950年為39%,1979年變為5.5%,現在幾乎為0%。
在就業人口上,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城市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12.0%(2486萬人);1980年24.8%(10525萬人),較1952年增長323.4%;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229.6%達到34687萬人。
以三次產業劃分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7.4%(1531萬人);1980年18.2%(7707萬人),較1952年增長403.3%;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183.4%達到21842.10萬人(這已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人口)。
罵毛的理由,說毛做得不對的地方,絕大多數毛在當時已經考慮過了,隻是在領袖的位置上需要權衡利弊,被舍掉了。更重要的是毛參照的是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而罵毛的都是看的在幾十年後環境。就和你打牌一樣的,總有人說當時應該如何如何出牌就能贏了,純屬事後諸葛。 毛澤東時代,特指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這一段的中國曆史時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曆史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國人民的領袖是毛澤東,所以,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把這一時期稱之為毛澤東時代。 毛澤東時代以前的中國,是一個落後、貧困,受人欺淩、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毛澤東時代是在一窮二白的起跑線線上起步的。毛澤東時代既有輝煌成功的喜悅和振奮,也有偏差失誤的痛心和遺憾。毛澤東時代的成就引導後人更上一層樓,而毛澤東時代的教訓也警示後人避免再走彎路。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史以一個小小的工業生產基地為發端,這個工業生產基地甚至比比利時的還要小一些,當時,中國工業的人均產量不及比利時的工業產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質資源最貧乏的基礎上,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和極少外援的情況下,中國在1/4世紀的時間內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工業大國。 在毛澤東當政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如果從1952年算起則增長了12倍),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國重工業特別匱乏)。從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複到了戰前最高水平)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為止,盡管“大躍進”造成了工業生產的混亂,工業產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長。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的百分比最大,當時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還不止。其後一些年裏增長的速度盡管不穩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盡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在這個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值得一提。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了 6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噸增長到了5100萬噸,電力從70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2560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10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萬噸上升到了869.3萬噸。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鐵路機車和現代海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1970年把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
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另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1952 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 1977年中國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糧食生產卻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糧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狀況變成了大部分人識字。在農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學教育,在城市幾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鄉皆開創了成人教育和在職教育規劃。基本的社會保護措施得到了貫徹,如禁止童工,還有農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後者中最著名的是對最窮困者們的食品、物、住房、醫療以及喪葬費用的“五保”。國營企業的城市工人們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國家撥款的福利待遇。毛澤東時代結束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能夠聲稱,它擁有一個雖剛起步但相當全麵的醫療保健體係,這使得它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獨一無二。醫療保健以及營養和衛生的改善,共同造成了中國人壽命的極大增長,從1949年以前的平均35歲到了70年代中期的65歲。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共完成了一百多萬公裏的公路,兩萬多公裏的鐵路(改革開放二十二年所建鐵路僅一萬多公裏),其中絕大部分是穿越於群山峻嶺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廣西、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曆史。
在水利建設方麵,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興建了五萬多座水庫。
在文教衛生方麵,在“文革”結束時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的投入最高曾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建立了近千所大專院校、數千所的各類中專及完善的基礎教育體係。學齡兒童基本上不存在上不起學的問題,在各縣城和公社建立了衛生院,並培養了遍布鄉村的赤腳醫生隊伍。城市居民實現免費醫療,農民看病也收費低廉,發燒感冒類打針吃藥費用一般在一元人民幣以下。消滅了血吸蟲、性病、消滅了麻風、天花、鼠疫、霍亂等惡性傳染病。
編輯本段國際地位的巨大變化
近代曆史上,舊中國是個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而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卻成了可以和當時超級大國平起平坐的大國,構成了現代國際關係中的大三角格局。
關於鋼鐵的幾個數據
1、1921年,中國產鋼7.7萬噸,為北洋時期最高年產量;同年,印度18.6萬噸,日本產鋼86.5萬噸是中國的11.2倍。
2、1934年,中國產鋼5萬噸,為國府主政時期最高年產量;同年,印度81萬噸,日本產鋼384.4萬噸是中國的76.9倍。
3、1943年,日據東北產鋼84萬噸,加上關內和國府控製下的幾個小型鋼廠等,全國名義鋼產量達到解放前曆史最高92.3萬噸;同年,印度136.4萬噸,日本本土產鋼782萬噸。
4、1949年,中國產鋼15.8萬噸,不及歐洲小國比利時,人均不到300克,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也滿足不了;同年,印度137萬噸,“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產鋼311.1萬噸是中國的20倍。
5、1980年,30年後,中國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萬噸);增長235倍,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曆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但是人均用鋼量仍僅38公斤;同年,印度951萬噸,日本產鋼11140萬噸是中國的3倍。
6、2011年,再30年後,中國產鋼68528萬噸,超過世界鋼產量前10名其它國家的總和,人均509公斤;同年,印度7220萬噸,日本產鋼10760萬噸約中國的1/7。
7、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800~2400萬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複合礦石多、礦體複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正常情況。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製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至少須投資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
僅此一項就占前30年GDP總和(以當年匯率折算為2.80萬億美元)2.9%。以政府財政收入占GDP平均比例30%估算,也就是說占到了前30年財政總收入近10%。(這從側麵也證明了當年的GDP因統計、計算方式、“冬修”“民辦”等無償低償勞動和各種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現象)
8、1980年,僅以抗旱排澇所用的農用抽水機為例,全國已擁有258.3萬台農用排灌電動機289.9萬台農用排灌柴油機,合計520多萬台(國家數據http://data.stats.gov.cn/index)。如果全部進口,給個良心價大中小各型均價100美元,至少需5億多美元。
5億多美元!我用這筆錢的1%來建廠自己造不更好?這東西到70年代連社隊企業都在生產,既解決剩餘勞力問題,又工農業全麵發展。
不過這也有個前提,就是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原材料哪來?技術工人哪來?運輸物流怎麽辦?別的不說,520多萬台抽水機,至少需矽鋼等各種合金材料共50多萬噸,這已是超過民國“黃金十年”產鋼量10年總和或1949年產鋼量的3倍!如果依靠進口以粗鋼350美元/噸均價計價也是約2億美元。
9、1949年中國鋼產量自美國的1/448、日本的1/20開始,1980年增長到美國、日本的1/3,再到1997年以10894萬噸超過美國(9846)和日本(10455)居世界第一,直至2013年,全球粗鋼產量16.49億噸,中國占比49.8%,中國鋼鐵產量用64年從不到世界的1/1000增長到占世界的一半。人均用鋼量超過500kg,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人均300kg的用鋼水平和供鋼水平。
但是在粗鋼蓄積總量這個世界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指標上,完成工業化的美國粗鋼蓄積總量71億噸(人均24噸),日本38億噸,前蘇聯56億噸,2010年中國粗鋼蓄積量57.5億噸,人均僅美國的1/6,如果中美國兩國維持2012年產量不變要60年中國才能和美國持平。
10、美國鋼產量最高紀錄12611萬噸(1979年),英國鋼產量最高紀錄2832萬噸(1970年),法國鋼產量最高紀錄2702萬噸(1974年),德國鋼產量最高紀錄5940萬噸(1974年)(西德5323+東德617),蘇聯鋼產量最高紀錄16307萬噸(1988年),日本鋼產量最高紀錄12020萬噸(2007年),韓國鋼產量最高紀錄5140萬噸(2007年)。美英法蘇德人均峰值都在500~800公斤,隻有日韓人均峰值超過1噸,主要原因是日韓大量出口汽車和船舶,間接出口鋼材。
中國的峰值鋼產量既不會象英法那樣少也不會象日韓那樣多,應該和美國差不多700~800公斤左右,預計10年內鋼產量達到11億噸的峰值。
時間的緊迫性!
我在第一個章節就論證了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全國糧食平均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而人均口糧200公斤就是饑荒的邊緣。
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3畝,1973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畝。
也就是說,中國工業化的時間極為緊迫,所能籌集到的資金極為有限。
而基礎卻僅有15.8萬噸鋼、4萬噸硫酸……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200分之一。所以要造化肥就隻能“肥皂火柴限量供應”,要造煉鋼爐、鐵路、尿素合成塔就隻能限製“低技術高利潤的自行車”等生產……在重工業基礎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發展輕工業,甚至隻能壓製輕工業,盡量讓重工業的產品(如鋼、化工原料等)專用於重工業的自我壯大。
所以,不是“趕英超美的攀比”,而是危機的緊迫使然,不是“不想”輕重工業並重,而是沒錢“不能”輕重工業並重,不是不發展食品業、造紙業,而是要壓製消費籌集工業化資金。
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什麽主義優越性也不頂用。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84年怎麽就上了240公斤?現在達到了35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不優先發展工業體係照樣能吃飽”肯定不可能!
最後,“不發展紡織業”倒不是為“壓製消費籌集工業化資金”,而是沒有化纖工業,也就發展不了紡織業。
“四三方案”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接納中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72年1月22日,根據毛澤東指示,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聯名上報了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提出利用中國自己的油氣資源,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實現年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織布40億尺的設想。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正式訪華,打破了中美兩國間20多年的堅冰。隨後尼克鬆簽署行政命令,解除了“巴統”中國工作小組出台的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設備及其技術出口到中國,禁止歐美公司與中國做生意等等對中國的貿易禁令。
1972年8月6日,國家計委提出了《關於進口一米七連續式紮板機問題的報告》,設備價值約為4億美元,同年11月7日,國家計劃委員會再次提出《關於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建議進口價值6億美元的22套化工設備。毛澤東批示要求計劃委員會采取一個一體化的更大規模的進口方案。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提交了《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利用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時候,在今後3-5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包括13套大型化肥設備,4套大型化纖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等大型項目,這一方案在執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項目,進口總額達到51.4億美元。
因這一方案原本計劃使用43億美元外匯,通稱“四三方案”。
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三方案”中化肥項目13個,設計產能合成氨390萬噸、尿素620萬噸,至1982年全部投產後占當年化肥總產量1/4(折純)。最為關鍵的是獲得了先進的合成氨工藝,在自行解決反應塔的特種鋼等問題後很快仿製、擴散,大大提高了我國N肥生產的效率、效益和品質。1984年全國生產化肥1739.8萬噸(折純),是1949年的2900倍,糧食總產突破4億噸。
“四三方案”中化纖項目4個,此前因為糧棉爭地和缺少化肥單產較低,我國棉花年產量一直徘徊在200多萬噸的水平,根本無法解決穿衣問題。在“四大化纖”1982年全部投產後,中國從1984年起,即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
一點題外話,傳說毛澤東與尼克鬆會麵時說:“你們要搞人員往來這些事,搞點小生意,我們就死不肯。十幾年,說是不解決大問題,小問題就不幹,包括我在內。後來發現還是你們對。”
某些人就以此外交辭令證明毛是主動閉關鎖國而非被封鎖,殊不知合成氨和化纖工藝可用於軍事,在此前一直都是西方嚴禁對華輸出的設備和技術,在會麵時提及這個問題實質就是“將軍”,潛台詞是要求對方主動讓步。
注:合成氨工藝是大規模炸藥生產的基礎,而在二戰期間“象蛛絲一樣細,象鋼絲一樣強”尼龍的生產同鋼鐵、造船工業一樣被全部納入軍用。
1、我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的“大勢”是正確的,並不是說在其中就沒有錯誤,如大躍進等過左過激政策。
但在現有的工業國家中,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代價最小的。多看看英、日、韓的經濟史可以明白很多東西。
2、1960年台灣省人口1079萬(同年大陸人口6億),不計優惠貸款和國府運台黃金,不計其原本就好於大陸的基礎,僅美國從50~70年代對台援助總額中無償贈與就超過42億美元。以人口比例計算等於大陸得到2400億美元,這個金額相當於1950年蘇聯GDP的40%或美國GDP的17%,或大陸GDP的10倍。
3、“四三方案”中化纖項目4個,此前因為糧棉爭地和缺少化肥單產較低,我國棉花年產量一直徘徊在200多萬噸的水平,根本無法解決穿衣問題。在“四大化纖”1982年全部投產後,年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在這個基礎上,1984年才解決了穿衣問題,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
耕地隻有這麽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麽簡單的道理也不懂?
4、“既然獨立自主成果那麽大,為啥還要引進技術?”你的意思是中國要以80%文盲的基礎,閉關鎖國,獨立開發出美歐10多個發達國家在200年工業化進程中的所有科技成果才對?
5、“畝產提高是技術進步和雜交水稻的功勞,並不是因為重工業。”農技推廣、農田水利確實也是畝產提高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沒有化肥農藥,“無論有多好的水利、良種、良法,木桶效應就決定了農業不會有高產。”麻煩你認真看看我的第一章節。
2008年前後因“測土配方”,我對化肥的作用搞了些分析比較試驗,即“3414”方案(氮磷鉀3因素、4水平、14個處理)。在水稻品種(崗725)及栽培措施完全相同,僅有是否施肥之別時,不施肥畝產247.1公斤,合理施肥畝產588.0公斤。在玉米上差異更大,同樣是資玉二號,不施肥畝產139.5公斤,合理施肥畝產501.2公斤。
6、至於“世界範圍的綠色革命”
事實上,在70年代印度靠美國貸款和美國化肥、農藥進行“綠色革命”之前,中國早已在勒緊褲帶大建化肥、農藥工廠,先後推廣矮稈、中稈、雜交良種,進行“靠自己的綠色革命”。
結果就是現在:中國年產7500萬噸化肥(折純,占世界總產超40%)、350萬噸農藥(原藥,占世界總產超40%)1250萬噸的良種,400多萬噸農膜,以此為基礎實現平均畝產350公斤;
而印度,如果沒有每年1000多萬噸的進口化肥,100公斤的平均畝產也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