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 張 楓
1950年9月末,朝鮮半島戰事逆轉,以美軍 為首的“聯合國軍”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越過 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犯。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朝鮮, 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 第一槍。 第一次戰役後,未受到重大打擊的“聯合國 軍”繼續分兩路北犯,其中西線為美第八集團軍, 東線為美第十集團軍。誌願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 略,隱蔽接敵,對敵軍構成包圍態勢,並於 11 月 25 日發動反擊,第二次戰役開始了。在這次具有 決定性的戰役中,東線的長津湖及其附近地區爆 發了一場慘烈的戰鬥,參戰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勝, 這便是聞名世界的“長津湖戰役”。 嚴格地講,長津湖戰役有“第一次”與“第二次” 之分。“第一次長津湖戰役”又 稱“黃草嶺戰役”,是指在第一 次戰役期間,誌願軍42軍與美 陸戰一師以及南朝鮮首都師、三 師等在位於長津湖以南的黃草嶺 地區發生的戰鬥,42 軍給予敵方 一定打擊後主動撤退。之後,“聯 合國軍”中計,草率北進,一頭 紮進了剛入朝不久的誌願軍 9 兵 團的包圍圈中,在我軍的打擊下 突圍南逃,並從興南港撤到海上, 徹底退出了朝鮮東北部,這便是 “第二次長津湖戰役”。因為戰 役的規模及影響更大,第二次長 津湖戰役更為人們所深知。 對於這次戰役,中方聲稱重創美陸戰一師等部,並且殲滅了美七師三十一團 級戰鬥群,即“北極熊團”,還繳獲了該團團旗, 此為朝鮮戰場唯一一次成建製殲滅美軍團級部隊。 而美軍則聲稱部隊主力成功突出包圍圈,保存了 大多數重裝備,並且在突圍過程中消滅了大量中 國軍隊,因“長津湖戰役”而被授勳的軍人達 11 人之多,為美軍曆次戰役之最。 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對長津湖戰役的分析議論, 主要是9兵團傷亡較多,尤其是非戰鬥傷亡過大, 沒有殲滅美陸戰一師的主力,以及到底是殲滅還 是擊潰“北極熊”團的爭議。本文將對以上問題 進行再度審視。
長津湖戰役前的形勢
內德·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美 第十集團軍以陸戰一師、第七步兵 師為基幹,在仁川登陸中奪得頭功。 登陸成功後,以沃爾頓·沃克中將 為指揮官的第八集團軍接替第十集 團軍向平壤進攻,而第十集團軍由 釜山和仁川登艦,準備在朝鮮東部 的元山港再次上演登陸好戲,以與 第八集團軍南北夾擊平壤。 美軍的這一安排被一些人稱為 分兵戰略,導致其後來被誌願軍各 個擊破。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 是朝鮮半島北部東西距離較大,美 軍以一路向北挺進不利於攻占朝鮮 全境,而且僅有仁川一個港口也不 利於保障美軍的後勤補給,因此這一戰略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隻是計劃跟不上變 化,朝鮮人民軍放棄平壤一線迅速北撤,第八集 團軍輕易攻克平壤,南朝鮮第一軍也從陸路攻占 了元山港,而此時第十集團軍剛乘船到達元山港 外。第十集團軍登陸後,將陸戰一師、第七步兵師、 南朝鮮第一軍從西向東排開,向北推進。 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長津湖附近地區的地理 特點:長津湖地處朝鮮東北部的蓋馬高原,地質 為玄武岩台地,平均海拔 1200 米,被稱為“朝鮮 的屋脊”,當地年平均氣溫 1—2℃,月平均最低 -15℃。看到“朝鮮的屋脊”一詞語,讀者可能會 聯想到“世界屋脊”,兩者確實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中國軍隊在兩個屋脊上進行的戰鬥也有一定的 相似性。這種高原山地地形,決定了軍事雙方的 行軍路線會被限製在山穀之中,而且數量龐大的 軍隊為避免擁擠在一條山穀中,就必須分兵而進, 這便導致很容易受到攻擊。可以說,長津湖地區 是進行伏擊戰的理想地帶。而長津湖戰役和十幾 年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一樣,同為中國軍隊成功 的伏擊戰。還有一點需要注意,蓋馬高原年平均 氣溫很低,而長津湖戰役又發生在11月底12月 初的嚴冬時分,導致了雙方人員,尤其是誌願軍 的大量凍死凍傷。 美陸戰一師和第七師一部通過黃草嶺,進入 長津湖地區後,為了進一步北犯,調整了部署, 主要組成3個集團。其中:柳譚裏有陸戰一師的 兩個團和一個炮兵團;下碣隅裏有陸戰一師師部 及直屬、後勤、坦克部隊;新興裏有第三十一團級戰鬥群,即所謂“北極熊團”。柳譚裏在長津 湖的西北方向,新興裏在長津湖的東邊,下碣隅 裏在長津湖的南邊,三地構成一個倒三角,陸戰 一師的另一個團分布在這個三角附近的要點上, 保障師部及後勤線的安全。美軍的部署成犄角之 勢,似乎並無太大漏洞,可考慮到在他們附近埋 伏著兩個軍 10 萬人的誌願軍部隊,那麽他們的分 兵三處確實將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而且,陸戰 一師的主力集結在柳譚裏,掩護其右翼的“北極 熊團”在新興裏,兩者被長津湖分隔開,一旦遇 到攻擊難以互相支援,這便為“北極熊團”的覆 滅埋下了伏筆。 美第十集團軍對麵的誌願軍第9兵團,由第 20軍、26軍、27軍組成,是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的主力之一,司令員為宋時輪,副司令員陶勇。9 兵團本為攻台主力,駐紮在東南沿海。隨著朝鮮 形勢的發展,該兵團於1950年10月北調山東, 本來計劃要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但是以美軍為首 的“聯合國軍”迅速突破三八線,與誌願軍一線 部隊交火,形勢要求9兵團馬上入朝。緊張的行 軍後,至11月中下旬,20軍、27軍已基本入朝 完畢,並按預定部署向長津湖地區開進。這兩個 軍嚴格執行隱蔽要求,曉宿夜行,躲過美軍飛機 的嚴密偵察,悄然進入戰區,準備給美第十集團 軍一個“驚喜”。 9兵團的進攻部署是:以20軍(4個師)從 長津湖西南發動進攻,切斷柳譚裏與下碣隅裏的 聯係,並從西南方向攻擊柳譚裏和下碣隅裏;以 27 軍 79 師從北麵攻擊柳譚裏,80 師及 81 師一個 團攻擊新興裏;其餘部隊擔任預備隊和對其餘敵 軍的警戒;26 軍還在向前線運動中。雙方一線的 兵力對比是:柳譚裏、下碣隅裏,中方5個師對 美方4個團;新興裏,中方4個團對美方1個團。 兵力對比約為 4:1。 但是,9兵團也麵臨著許多困難。因為入朝 過於倉促,加上美空軍的嚴密封鎖,後勤補給嚴 重不足,缺衣少食,尤其緊缺防寒服裝,因凍餓 而導致戰鬥力下降和大量人員損失。11 月 14 日,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朝鮮北部,當地溫度 14 日夜降 至零下 20—30℃,這更加劇了 9 兵團的戰役部署 難度,被迫將進攻時間推後兩天,至11月27日 才發起進攻。
柳譚裏及下碣隅裏附近的激戰
11月27日黃昏,長津湖地區爆發大規模戰鬥。 誌願軍 20 軍迅速切斷美軍柳譚裏與下碣隅裏之間 的聯係,並圍攻兩地;27軍79師也從北麵攻擊 柳譚裏;27 軍 80 師與 81 師的一個團圍攻新興裏。 11月27日至12月1日,雙方形成了僵持局麵, 夜晚誌願軍進攻,白天美軍反攻,誌願軍無法殲 滅美軍,美軍也一時無法改變被包圍的局麵。 下碣隅裏的位置十分重要,一旦被誌願軍攻 占,柳譚裏及新興裏的美軍將被徹底切斷退路。 所以,美軍除固守柳譚裏、下碣隅裏外,還從古 土裏向北出擊,企圖打通與下碣隅裏的聯係。29 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道格拉斯·德萊斯代爾中 校指揮的美英混編部隊,包括1000餘人、17輛 坦克和140多輛汽車,在炮火支援下,由古土裏 向北挺進,途中又有 12 輛坦克加入。29 日白天, 這支部隊在誌願軍 60 師阻擊下,雖有進展,但進 度很慢。到了夜間,60師從道路兩側發起攻擊,“德 萊斯代爾特遣隊”被截為兩段,一部在坦克掩護 下逃回古土裏,麥克勞林中校率130餘人被圍後 投降,另有100餘人零散被俘。最終到達下碣隅 裏的部隊隻有 300 餘人和 17 輛坦克。不過,這支 部隊,尤其是坦克部隊的到達,對於下碣隅裏的 防禦起到了很大作用。 12 月 1 日,美第十集團軍開始突圍南撤,柳 譚裏、新興裏的美軍向下碣隅裏撤退。三十一團 級戰鬥群在突圍中被消滅,而陸戰五團、七團經 死鷹嶺撤向下碣隅裏。當時防守死鷹嶺的誌願軍 59 師 177 團,傷亡慘重,彈藥缺乏,嚴寒的天氣 也使幸存的士兵失去戰鬥力,盡管如此仍打退了 美軍 8 次進攻,直到陣地上剩餘的 60 多名士兵都 凍在冰雪中,動彈不得,美陸戰隊才得以從死鷹 嶺下的公路上通過,進入下碣隅裏。
陸戰一師及美七師一部在下碣隅裏會合後, 力量更加集中,遂在飛機、坦克掩護下,於 12 月 6日向南突圍,此時誌願軍前線部隊經數日激戰 及嚴寒侵襲已傷亡嚴重,而且後勤補給無法跟上, 士兵們隻能在戰場收集彈藥、食品以及防寒服裝, 戰鬥力已近枯竭,無力阻擋陸戰一師整師規模的 突圍。長津湖戰役期間,美陸戰一師非戰鬥減員 達 7000 多人,其中多數為凍死凍傷,而裝備補給 和醫護條件更差的誌願軍因寒冷所受到的損失則 更加嚴重,其中,守衛黃草嶺1081高地的60師 180團2連在戰鬥打響、衝鋒號吹響時,沒有一 個人呐喊衝殺,已經全部凍死在陣地上。在此情 況下,美陸戰一師等部憑借現代化的機動能力在 空中掩護下突出長津湖地區,與接應的美第三步 兵師會合,一路南撤至興南港,期間,誌願軍27軍、 26 軍展開追擊,但沒能追上擁有全麵裝備優勢的 美軍,至此,長津湖戰役結束。12 月中下旬,退 至興南的美軍在海空火力掩護下從海路撤走,12 月24日,誌願軍收複元山、興南等港及附近地區。 客觀地評價,美陸戰一師的戰鬥力是很強的, 其被誌願軍分割包圍在柳譚裏、下碣隅裏、古土裏 等數個據點,卻無一被攻破,在撤退過程中也比較 有序,整個部隊保持著組織呼應,傷員大都得到後 送,並保存了大量重武器。美軍擁有現代化的裝備 和空中優勢,但戰爭的決定因素畢竟是人,幾乎同 樣條件下,三十一團級戰鬥群突圍失敗,陸戰一師 卻能突圍成功,其決定原因是陸戰隊的官兵具有較高的組織力和戰鬥素養,善於打逆境仗。
“北極熊團”的覆滅
新興裏地區的美軍分為兩部分:新興裏,有 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其中包括一個自行防 空炮連),指揮官有步兵營長威廉·萊利中校和 炮兵營長雷·恩布利中校;新興裏西北約5公裏 的內峙洞,有一個步兵營和一個重迫擊炮連,由 營長唐·費斯中校指揮;另有一個坦克連在向新 興裏開進途中;艾倫·麥克萊恩上校是這個團級 戰鬥群的最高指揮官,當時在新興裏以南的後浦。 11 月 27 日子夜,誌願軍 27 軍 80 師與 81 師 的一個團(242團)向“北極熊團”發起進攻。 戰鬥打響後,誌願軍迅速切斷新興裏、內峙洞與 後浦的聯係,238團4連還趁勢攻入新興裏,搗 毀了美軍一個營部,襲擊一個炮兵連,消滅了大 批美軍,但敵機炮連火力強大,難以攻克,加上 天亮後美軍發動反擊,4連又撤出了新興裏。與 此同時,內峙洞的美軍也遭到誌願軍的猛烈攻擊。 28 日天亮後,美軍組織兵力反攻附近被誌願 軍控製的製高點,但進展不大,留在後浦的坦克 連北進增援也被擊退。大約此時,麥克萊恩上校 率前進指揮所到達內峙洞。28 日夜晚,誌願軍繼 續進攻,在美軍自行高射炮的火力阻擊下,傷亡 巨大,沒有取得明顯進展。29 日淩晨,內峙洞的 美軍支撐不住,撤往新興裏,麥克萊恩在轉移中 誤認誌願軍為美軍,前去聯絡,身中4彈後被俘, 不久傷重身亡,而此時另兩個營長都已負傷,費斯便接替指揮三十一團級戰鬥群。 經29日休整加強兵力後,誌願軍於30日夜 再次發動猛攻。此時,新興裏的美軍彈藥行將耗盡, 空投補給也效果不佳,而誌願軍則趁機加強了攻 勢,迫使美軍於 12 月 1 日突圍。突圍中,美軍不 斷受到誌願軍的打擊,狼狽南逃,費斯中校也被 手榴彈炸死,部隊完全失去控製,除留在後浦的 少量配屬部隊外,三十一團級戰鬥群有組織的部 隊不複存在。 對於美軍三十一團級戰鬥群是否算作被全 殲,有一定的爭議。首先,美方就不承認其被殲 滅,其理由是該戰鬥群的團部和一些配屬部隊還 存在,另有一些人員分散逃回,損失的人員隻占 該戰鬥群總人數的過半數。而我方認為,三十一 團級戰鬥群的兩任指揮官先後被擊斃,建製被打 散,重裝備全部損失,絕大部分人員被消滅,而 且三十一團的團旗也被繳獲,完全可以稱其為殲 滅戰。 客觀地說,一個不剩的殲滅戰在世界上是基 本不存在的。新興裏的美軍在誌願軍圍攻之下, 被迫突圍,但沒有成建製的單位突圍成功,裝備 也損失殆盡,雖有零散人員逃出,但這個團的主 體已不存在,宣布其被殲滅應該是合適的。 美方對三十一團級戰鬥群評價甚高,認為其 獨力阻擋了誌願軍5個團的進攻,成功掩護了陸 戰一師的右翼,為陸戰一師的成功突圍作出巨大 貢獻,這似乎有為鼓舞士氣而自吹自擂的嫌疑。 其實,該團級戰鬥群在戰鬥中的表現並不值得稱 讚。首先,其在新興裏的部隊麻痹大意,在27 日夜首戰中,被誌願軍突入陣地,損失慘重,僅 憑借機炮的火力優勢才站穩腳跟;其次,團營指 揮官能力一般,團長稀裏糊塗地陣亡,兩個營長 負傷後,乘直升機逃走,嚴重影響士氣;而且, 該團戰鬥意誌不強,突圍中隻能依靠空軍轟炸開 路,與陸戰一師突圍的表現相去甚遠,而且在突 圍中組織渙散,一些人員擅自脫隊,致使部隊解 體。該團之所以能支撐4天,主要依靠了其配屬 的自行高炮以及空軍的對地支援。當然在客觀上,
美軍拍攝的戰鬥場麵三十一團級戰鬥群以自己的覆滅為代價,掩護了 陸戰一師,其犧牲並非毫無價值。
關於長津湖戰役的爭議
長津湖戰役被稱為中美“雙方都不願多提及 的戰役”,參戰雙方雖然都聲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 卻都不那麽理直氣壯。 首先,西方媒體形容美第十集團軍給予誌願 軍重大傷亡並成功從興南撤走是“在戰敗中取得 道德上的勝利”。此一奇怪的說法,應該是西方 式的“春秋筆法”,非要將戰敗撤退和“勝利” 這個字眼聯係起來,好比說“我逃跑得很有紳士 風度,所以,其實是我贏了”,至於其為什麽要 逃跑則隻字不提。當然這作為宣傳戰手段的一種, 也無可厚非。 其次,中方在評價長津湖戰役時,也主要提 及殲滅“北極熊團”和宣傳楊根思等誌願軍指戰 員的壯烈事跡,對於在一次取勝的戰役中所付出 的巨大代價雖不諱言,可隻是強調裝備劣勢和天 氣因素,而沒有特別分析深層次的原因。 此外,在國內也有一些不同聲音,比如有人 指責9兵團入朝參戰過於倉促,遭到了許多不應 有損失,得不償失,所以該戰役是失敗的。還有 人認為長津湖戰役根本沒有必要進行,一旦西線 美軍被擊敗,長津湖地區的美軍自然會撤走,因 此9兵團所付出的代價毫無意義。更有甚者通過 列舉此次戰役敵我損失對比,試圖證明不僅長津 湖戰役,即使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都是不該發生的, 雲雲。 一個社會擁有多元的觀點是這個社會健康的 標誌,但不容否認,多種觀點中仍有對錯之分, 那麽,哪種觀點兒更實事求是呢,長津湖戰役給 我們留下的經驗教訓又是什麽呢? 略懂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兵貴 神速。《孫子兵法》中也說:“故兵聞拙速,未 睹巧之久也。”強調要速戰速決,反對為了準備 得盡善盡美而行動遲緩。這個道理很簡單:你做 準備,對方也在做準備,而戰機稍縱即逝,等你
準備好了,寶貴的戰機已失,準備便成了無用功, 戰略目的也無法實現。 放到朝鮮戰爭中來看,1950年9月末,美軍 在仁川登陸,形勢逆轉,而此時解放軍正準備解 放台灣等島嶼,麵對快速變化的形勢,中央從決 定出兵到調整部署是非常緊迫的。但是,形勢不 等人,朝鮮人民軍主力被消滅後,“聯合國軍” 迅速越過三八線,就像美軍官所說,中國軍隊已 經失去了介入朝鮮戰爭的最佳時機,也就是在仁 川登陸後、平壤失陷前這個時期出兵。為了在朝 鮮全境被占領之前阻擋並擊敗“聯合國軍”,誌 願軍迅速調集了部隊比較集中的9兵團入朝,與 之前入朝的 13 兵團等部隊一起對敵作戰,也就是 說要抓住逆轉朝鮮戰爭的最後一個機會。此時, 美軍剛進入朝鮮北部不久,各部隊處於進軍狀態, 其指揮官對於誌願軍可能發起的攻擊也抱有麻痹 思想,這對於擅長運動戰而裝備簡陋的誌願軍來 說就是難得的戰機。試想,一旦美軍在朝鮮北部 站穩腳跟,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再加上巨大 海空優勢,誌願軍就會連一點兒將其趕出朝鮮的 可能性也沒有了。所以,誌願軍迅速入朝,抓住 以後再也不會有的戰機,及時發動第二次戰役, 不僅給予敵人重創,而且徹底扭轉了朝鮮戰爭的 局勢,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卻使我國東北的安 全形勢得到根本保障,數十年來一直保持和平穩 定。考慮到這點,我們所付出的犧牲是完全值得的, 誌願軍入朝作戰的決定是正確而及時的。 具體到長津湖戰役是否有必要,也要綜合分析。就算西線美軍被擊退,但長津湖地區地形險要, 一旦美軍在此構築工事,依托元山、興南等港口, 很可能將這裏變為第二個釜山,而誌願軍以當時 的裝備條件是不可能攻破美軍嚴密設防地域的。 如此一來,這一地區的美軍就會對平壤一帶構成 嚴重威脅,使入朝誌願軍處於東、南兩麵作戰的 不利地位,大量兵力也會被牽製在東線地區。那 種認為西線美軍被擊敗、東線美軍自會撤退的想 法過於輕敵,而且一廂情願,據此來質疑長津湖 戰役必要性是非常幼稚的。 還有一個引起國人極端重視的爭議,那就是 誌願軍在長津湖戰役以及朝鮮戰爭中的損失。民 間及網絡上有各種傳言,把誌願軍的損失數字抬 高到駭人聽聞的程度。事實上,除了國家之外, 沒有任何組織和個人能夠給出有真憑實據的數字, 而國家出於種種條件限製和考慮,要麽對數字保 密,要麽給出的數字中含有一些玄機,比如美國 關於在朝鮮戰爭中死亡者的數字就曾多次變臉, 從 33,629 人變為 54,260 人,又變為 36,570 人; 中方對抗美援朝戰爭傷亡人數的統計不夠統一, 直到1992年民政部才公布了171,669人的陣亡數 字,後修正為183,108人。如此種種,給關心這 個問題的人們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毫無疑問,朝鮮戰爭中,中方傷亡要大於美方。 但是,一些常識總被高談闊論者遺忘,比如,戰 爭的勝負不是由傷亡數字或比例決定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協約國以傷亡2200萬比1600萬,戰勝同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以陣 亡士兵 1600 萬比 800 萬,戰勝法西斯陣營;美國 南北戰爭,北方以傷亡64萬比39萬,戰勝南方。 這些耳熟能詳的戰例說明了一個道理,傷亡比例 與戰爭勝負沒有必然聯係,以傷亡比例來否定戰 爭中的一方隻是一種孩子氣的說法。 而且從軍事上講,單將中美兩軍傷亡做對比, 也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因為朝鮮戰爭是一場國際 戰爭,中美之外,還有南北朝鮮上百萬軍隊和其 他國家的十幾萬軍隊參與其中,他們也付出了慘 重的代價。總結這場戰爭卻不考慮這些國家軍隊 的傷亡,隻會讓沒有偏見的人感到不能理解。 具體到長津湖戰役,美方公布第十軍損失數 為陣亡 1029 人,傷 4582 人,失蹤 4894 人,非戰 鬥減員7338人,總計17,843人,占第十軍總數的 五分之一。誌願軍 9 兵團的損失數目,傷亡失蹤為 21,300人,非戰鬥減員28,954人,總計約50,254人, 占 9 兵團總數的三分之一,可以說,雙方都付出了 很大的代價。雙方人員損失比約為 1:3,各自的戰 鬥與非戰鬥減員比都接近 1:1,如此高的非戰鬥減 員比例在朝鮮戰場上是少見的。稍有不同的是美軍 戰鬥減員略高於非戰鬥減員,而誌願軍正相反,這 反映了雙方後勤保障與醫療條件上的差距。 總體評價長津湖戰役的勝負,應該從戰略戰 術兩個角度分析。戰略上,誌願軍將“聯合國軍” 永久趕出興南地區,解放大片土地,將戰線南推 到朝鮮半島的蜂腰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戰略局 麵,為朝鮮停戰的達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 說中方取得戰役勝利疑問不大。戰術上,美第十 集團軍在誌願軍十餘萬人圍攻之下,大部安全撤 出了長津湖地區,其部隊組織能力強,能做到退 而不亂;裝備機械化,機動力與後勤保障能力強大; 海陸空配合密切,火力占壓倒性優勢。而誌願軍 除了人數和士氣外,其他各方麵全麵處於劣勢, 僅憑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超強的忍耐力與敵血戰, 為戰役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客觀地講,中方是在長津湖戰役中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