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樓紅樓,永遠的夢

(2016-02-21 13:35:19) 下一個

記得剛上初中的時侯,電視電影迷的媽媽帶著我步行半個多小時到有電視的人家去看電視。那時電視機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據說那天難得要放越劇《紅樓夢》。媽媽和我以及另外的幾家人擠在一台十二寸的黑白電視機前,如癡如醉地欣賞著並不清晰的畫麵。

那是我第一次看越劇電影。王文娟扮演的黛玉是那樣的淒美,我聽不懂的唱腔卻是那麽得能體現主人公的境遇。當徐玉蘭扮演的寶玉那麽驚喜地唱出:“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我的心也為之顫動。而最後當黛玉逝去,寶玉憤而離家出走,當時還情竇未開的我也為這堅貞的愛而感動。

接下來我開始追王文娟的劇,跑到電影院裏看《追魚》,開始我當時的業餘愛好:畫美人頭。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耐心去畫那嫋娜多姿的古典美人全身像,隻是偷工減料地源源不斷地描畫各種美人頭,給她們配上各種我認為漂亮的頭飾。我是如此沉醉在這個愛好中,以至於業餘時間已經不夠用了。可惜絕大多數的老師緊盯著學生,讓我上課期間無機可趁。唯有物理老師每次都專心演講他的“自行車子”而沒有注意到我在下麵的小動作。我畫美人頭的功力在物理課上得到了十足的長進。當然,付出的代價是我的物理成績。

上高中學校開運動大會的時候,我坐在觀眾台上葫蘆吞棗地看完了借來的四冊《紅樓夢》。許多章節看不明白,我就找著感興趣的部分跳躍式閱讀。最後合上書,我覺得心中的理想破碎了:原來寶玉並沒有在黛玉逝去的時侯就憤然離家,而是和寶釵結過婚以後才走的。他怎麽能那麽不專一? 我心中充滿了對寶玉的怨恨,替黛玉,也替自己的理想。

之後有一段時間不願接觸《紅樓夢》。也許是因為王文娟的越劇,我選擇到上海去讀大學。大學時期可以說是一段最無拘無束的時光。閑來又拿起了看的一知半解的《紅樓夢》。這次因為有了思想準備,對寶玉的“不專一”便不那麽憤恨了。隨著語文水平的長進,可以看懂一些原來沒有看懂的篇章,可以悠悠地欣賞金陵十二釵。我放棄了去評價寶釵黛玉的姹紫嫣紅(難度太大),轉而格外欣賞不屈不撓的三姑娘探春。我折服於她的堅強。不過,三讀紅樓之後,我對探春的評價又打了些折扣:趙姨娘再壞,也畢竟是她的親娘,不必那麽不善良地擠兌她。

後來,我也說不清楚到底最喜歡哪個人物。作為小小的讀者,我看不懂那些專家們號稱的曆史背景,也弄不明白最後的結局是否曹雪芹的心思所指。我隻是憑著小女人的情懷去體驗那眾多姑娘的情感。那麽多靚麗的姑娘,那麽多優美的場景,那麽多橫溢的才華,那麽多複雜的人情關係,我看得眼花繚亂。

知道專家們也有很多細節搞不清楚以後,我便放棄了自己對《紅樓夢》理解水平的要求。紅樓給許多人提供了研究的課題。紅學家們和曹學家們紛紛拿出他們的研究成果,似乎各有各的道理。我更願意接受劉心武的理論,買來他的四冊《揭秘紅樓夢》細細研讀。後來偶爾又發現大才女張愛玲對紅樓也頗有研究,著有《紅樓夢魘》。單是這個書名就體現了張愛玲一貫的文風。

神秘的《紅樓夢》讓多少人為之感歎。也許,人們永遠也解不開其中之謎。這就是紅樓的魅力所在,一萬個人讀紅樓,就有一萬個人心中的寶黛,現實抑或夢幻,都讓人無法釋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