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五代係列五:後唐之亡之十三:後唐招討使張敬達遇害與幽州主帥趙德鈞潰敗

(2019-11-21 14:15:44) 下一個

清泰三年即公元936年十一月十二(丁酉),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植下在太原即位成為晉高祖。

閏十一月初一(丙辰)是冬至,群臣到行宮向後唐末帝李從珂稱賀。末帝說:“晉安寨內的將士,這時一定很思念家國。”因而流淚了很久。次日,他將岢嵐軍改為勝州。

同時,河東道南麵行營招討使趙延壽派人獻給末帝契丹主即遼太宗耶律德光所賜的詔書及甲馬和弓劍,謊稱說他父親(養父)諸道行營都統趙德鈞派使者帶信給遼太宗,為後唐遊說結好,勸說遼太宗帶兵歸國。其實趙德鈞另外寫了封密信,並用大量金銀布帛賄賂遼太宗,說:“假如能立我為帝,我馬上就率領現有兵馬南下平定洛陽,然後與契丹結為兄弟之國,並允許石氏永久鎮守河東。”遼太宗覺得自己深入敵境,後唐軍主力所在的晉安寨又還沒攻下,趙德鈞兵力尚強,而魏州主帥範延光又在他的東麵,擔心山北諸州會攔住自己的歸路,便想答應趙德鈞的請求。

晉高祖得知這事後大為驚懼,急忙派代理知樞密使事桑維翰去見遼太宗,遊說他道:“大國舉義兵以救孤危,一戰而唐兵分崩離析,退守一座柵寨,目前食盡力窮。趙北平父子不忠不信,害怕大國的強盛,而且平時就心懷異誌。如今他們按兵不動,觀看事情的變化,並非以死徇國的賢人。這樣的小人何足畏懼,大國而要相信他們的荒誕言辭,貪圖他們的些小利益,放棄即將成就的大功!況且,如果晉得天下,將竭盡中國的財力奉戴大國,豈僅趙氏的小利能夠相比!”遼太宗說:“你見過捕鼠的人嗎?沒有防備,老鼠或許還會咬傷你的手指,何況大敵!”桑維翰說:“如今大國已扼住他的喉嚨,他那裏還會咬人!”遼太宗說:“我並非想毀棄先前的盟約,隻是根據兵家的權謀,不得不這樣罷了。”桑維翰說:“皇帝靠信義救人危急,四海之人全都看著皇帝。現在怎能三心二意,使大義不得終了!臣私下為皇帝覺得不值。”桑維翰跪在遼太宗的帳前,從清早直到日暮,哭著硬爭。遼太宗最終聽從了他,然後指著帳前的石頭跟趙德鈞的使者說:“我已經許諾了石郎。這石頭可以爛掉,但我的主意不會更改。”

閏十一月初六(辛酉),末帝任命右龍武統軍李從昶為左龍武統軍,前邠州節度使楊思權為右龍武統軍。

吏部侍郎龍敏跟前鄭州防禦使李懿說:“使君是國家的近親。如今社稷的危亡就在眼前,使君豈能不感到憂慮?”李懿說幽州節度使趙德鈞的大軍必能破敵,龍敏說:“我是燕人,很清楚趙德鈞的為人。他既膽怯又沒有謀略,隻是守城還算可以。更何況如今他心懷奸謀,哪裏能靠得住!我有個狂妄的計策,隻是擔心朝廷不肯采用罷了。如今扈從禦駕的禁兵尚有萬餘人,馬也近五千匹。如果挑選一千精騎,讓我和郎萬金率領,自介休山路,在夜裏冒險穿過胡虜騎軍進入晉安寨。隻要能救出一半士兵,事情就成了。張敬達等人深陷重圍,不知朝廷的音訊。如果他們知道大軍近在團柏穀,那麽即使麵對鐵障,他們也能衝陷,何況胡虜騎兵!”李懿將這話轉告末帝,末帝說:“龍敏的誌向極為壯烈,可惜現在已經晚了。”

早先,丹州義軍作亂,驅逐了刺史康承詢。康承詢逃往鄜州。閏十一月初七(壬戌),末帝將康承詢免職,發配到鄧州(《舊五代史》說法略有不同,說康承詢奉詔率領義軍奔赴延州,結果延州義軍發生動亂,康承詢才逃到鄜州)。

後唐討伐河東的大軍在晉安寨被契丹和晉軍包圍了數月,騎軍大將高行周和符彥卿多次率領騎兵出戰,但因眾寡不敵,都沒有成功。寨內糧草都沒了,隻好刮木屑和找馬糞裏的草喂馬,馬匹互相啖食,把尾巴和馬鬣都吃光了;馬餓死了將士則分掉吃了,而援兵始終不來。主帥招討使張敬達生性剛烈,當時人們稱他為“張生鐵”。副使楊光遠跟他說:“再拖下去,我們的人馬就全沒了。不如奮命血戰,即使十個隻剩下三四,也比坐在這裏等死強。”張敬達說:“趙德鈞的援兵很快就到,還是再等待吧。”

後來楊光遠和馬軍都指揮使安審琦都勸張敬達投降契丹,張敬達說:“我深受明宗和今上的厚恩,作為元帥而戰敗,這罪就已經夠大了,更何況投降敵人!如今援兵早晚就會過來,暫且等等吧。如果實在力盡勢窮,那麽諸軍可以砍下我的腦袋,帶出投降,為自己求得多福,那時也不算太晚。”楊光遠用眼睛示意安審琦,想趁機殺了張敬達,但安審琦不忍心。高行周知道楊光遠想謀害張敬達,所以時常帶著壯士騎馬尾隨保護他。張敬達不知道他為何這麽做,跟人說:“高行周總是跟在我的背後,到底什麽意思?”高行周因此不敢繼續尾隨。

諸將每天早上都集中在招討使本營。閏十一月初九(甲子),高行周和符彥卿還沒到時,楊光遠趁其無備,砍下張敬達的腦袋,然後率領諸將上表向契丹投降。

張敬達字誌通,是代州人,小字生鐵。他父親張審曆來勇敢,在晉王李克用手下任列校,曆任廳直軍使,於同光初年死在軍中。張敬達少年時就以騎射著名,晉王李存勖得知後,召他繼承父親的官職。因參與平定河南消滅後梁有功,成為後唐莊宗的李存勖加他為檢校工部尚書。明宗即位後,張敬達曆任捧聖指揮使和檢校尚書左仆射。長興中年,他改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又經超授出任檢校司徒,兼領欽州刺史。長興三年(932),明宗加他為檢校太保兼應州節度使。長興四年,他移鎮雲州。當時契丹人大批自黑榆林遷徙過來,聲言要借用漢人有水草的地盤。張敬達總是集聚兵馬在塞下,遏製要衝。契丹人最終不敢南下放牧,邊塞民眾非常依賴他。清泰中年,他自彭門(徐州)移鎮平陽,末帝加他為檢校太傅。他跟從石敬瑭出任北麵兵馬副總管,並帶兵進駐雁門。沒多久,石敬瑭反叛,末帝下詔任命張敬達為北麵行營都招討使,讓他率領部下兵圍太原,並任命定州節度使楊光遠為副使。很快張敬達統兵三萬,在晉安鄉紮營。末帝自六月起就不斷詔令催促他攻取晉陽,張敬達設置長城連柵,用雲梯飛炮攻城。工匠們運用巧思,極盡土木的技能。當時每有所修建時,總是遇到暴風大雨,平地水深數尺,所以城柵經常損壞,最終長圍無法合攏。九月,契丹大軍蜂擁而來,張敬達大敗,很快就被他們圍困在晉安寨。張敬達後來的事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末帝得知他的死訊,痛哭了很久。晉高祖即位後,將張敬達的所有田宅都賜給他的妻兒。當時輿論都覺得張敬達曾事奉數帝,頻立軍功;當成為藩臣後,也沒聽說他濫用職權;繼而出鎮塞下,又能安撫部下;在晉陽城下,臨難堅持,不求苟免,真算是近代的忠臣。後晉有了天下後,不能追贈他的官爵,獎賞他的事跡,並非激勵忠誠的做法。

楊光遠他們投降後,遼太宗平時就聽說這些將領的名聲,因此慰勞了他們,還賜給契丹人的裘帽,並開玩笑說:“你們也算是大惡漢,不用鹽酪調味就吃了近萬匹戰馬!”楊光遠等人非常慚愧。遼太宗嘉獎張敬達的忠誠,命令收葬他並加以祭奠,並跟部下及後晉諸將說:“你們作為人臣,應當仿效張敬達。”當時晉安寨中還有戰馬近五千匹,鎧仗五萬件,遼太宗都將它們帶回契丹,然後將後唐將士全都交給晉高祖,跟他們說:“你們得努力侍奉自己的君主。”

同時,後唐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因悲憤痛惜而死。康思立是晉陽人,少年時就善於騎射,是晉王李克用手下爪牙,曾任河東親騎軍使。晉王李存勖嗣位後,他跟從晉王解除上黨之圍,又參與打敗梁軍的柏鄉戰役。在平定燕兵以及在黃河邊上和後梁對壘時,他都立有戰功,經累遷成為檢校戶部尚書和右突騎指揮使。李存勖即位成為後唐莊宗後,改任他為軍帥,賜他忠勇拱衛功臣的名號,還加他為檢校尚書右仆射。天成元年(926),明宗授他為應州刺史,很快他又移鎮嵐州,出任北麵諸蕃部族都監。天成三年,他改任宿州團練使。天成四年,他領昭武軍節度和利巴集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明宗改賜他為耀忠保節功臣。長興初年(930),朝廷舉兵討伐東川的董璋,下詔任命他為監西麵行營軍馬都指揮使。長興二年,他移鎮陝州。潞王李從珂起兵進到靈寶時,康思立打算固守陝城,等待閔帝的主將康義誠。先前,捧聖五百騎兵衛戍陝城,這時成為潞王的前鋒。他們到了城下,向城上守軍喊話說:“禁軍十萬已奉戴新帝,你們這一小撮人還管什麽用!隻能白白連累一城人肝腦塗地罷了!”於是捧聖士卒爭先恐後地出迎,康思立不能禁止,也隻好出迎潞王。清泰初年,末帝李從珂改授他為邢台節度使,他經累遷官至檢校太傅,封會稽郡開國侯。長興二年,他入朝任右神武統軍。長興三年,他出任北麵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這時他死在軍中,終年六十三歲。

康思立本出自陰山的部落,生性純樸忠厚,善於安撫將士,明宗曆來很器重他,所以剛即位時就將應州的一大片地盤授給他。後來他曆任三郡三鎮,都得到百姓的讚譽。末帝因他年高,征他內居環衛。當末帝臨幸懷州時,因出討石敬瑭的北師失利,便命令康思立統駕部下騎軍奔赴團柏穀增添軍勢。很快楊光遠就率領大軍投降了太原。康思立因為激憤痛惜,病發而死。晉高祖即位後,追思他的宿舊,為他取消一天朝會,追贈他為太子少師。這是後話。

晉高祖因晉安寨已降,便派使者去告諭諸州。代州刺史張朗殺了來使。端明殿學士呂琦帶著末帝詔書去犒勞北軍。他抵達忻州時,剛好後晉使者到了那裏。呂琦也把他殺了,然後跟刺史丁審琦說:“胡虜經過城下時連頭都不回,他們的意思顯而易見。回來時忻州肯定無法守住。不如及早帶領軍民自五台投奔鎮州。”將要出行時,丁審琦又後悔了,於是關閉牙城,不肯聽從呂琦的建議。州兵想要攻打他,呂琦說:“家國已經淪落到這般境地,何必還要互相屠殺!”於是率領州兵趕到鎮州。丁審琦接著投降了契丹。

遼太宗跟晉高祖說:“桑維翰盡忠於你,應當讓他出任宰相。”閏十一月十一(丙寅),晉高祖任命翰林學士承旨、知河東軍府、戶部侍郎、知製誥趙瑩為門下侍郎和監修國史;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事、禮部侍郎、知製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和集賢殿大學士;兩人一並同平章事。晉高祖還賜給他倆推忠興運致理功臣的名號。桑維翰仍然代理樞密使事務。晉高祖還任命楊光遠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親信大將劉知遠為保義節度使兼侍衛馬步軍都虞候。

晉高祖準備和遼太宗一道帶兵南下,但想留下一個兒子守衛河東,為此谘詢遼太宗的意見。遼太宗讓晉高祖把他兒子們都請出來,親自挑選。晉高祖兄長石敬儒很早就去世了,晉高祖將他兒子石重貴養為兒子。他的相貌很像晉高祖,但短小了些。遼太宗指著他說:“就這大眼睛的好了。”晉高祖於是任命石重貴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東節度使。遼太宗任命部將高謨翰為前鋒,帶著後唐降卒一道進軍。

閏十一月十二(丁卯),聯軍來到團柏,與後唐兵交戰。東北麵招討使趙德鈞和趙延壽父子首先逃遁,大將符彥饒、張彥琦、劉延朗、劉在明等人相繼逃跑。後唐兵被契丹騎兵蹂躪,又沒了主帥,所以全線潰散;投戈棄甲,自相騰踐,擠在岩穀中,在大亂中互相踩死的士兵數以萬計。

閏十一月十四(己巳),劉延朗和劉在明逃回懷州,末帝這才得知石敬瑭已經即位,楊光遠也已投降。群臣建議說:“天雄軍府依然完好,契丹人必定擔心山東,所以不敢南下。禦駕應當臨幸魏州。”末帝因為給事中李崧平時和魏博節度使範延光關係密切,便召李崧前來商量。樞密直學士薛文遇不知道隻召李崧,也跟了過來。末帝勃然大怒,變了臉色。李崧跟著薛文遇的腳跟也到了,薛文遇隻好悻悻離去。末帝說:“我見了此人就氣得渾身發抖,適才幾乎要抽出佩刀殺了他。”李崧說:“薛文遇不過一個小人。他膚淺的謀略(薛文遇當時極力反對李崧和呂琦與契丹和親的謀略,最終導致契丹和石敬瑭聯手)誤了國家。殺了他隻會讓他更加醜陋。”李崧於是勸末帝往南回京,末帝也聽從了,於是下詔移幸河陽。

洛陽得知北軍失敗,人心大為震動,居民四處逃竄,紛紛躲進山穀。門衛請求朝廷加以禁止,皇子河南尹雍王李重美說:“國家多難,我不能為百姓做主,又禁止他們自己求生,隻能徒然增添惡名罷了。不如聽其自便,事情平息後他們自然就會回來。”於是讓民眾隨便進出,眾心這才略微安寧。

閏十一月十七(壬申),末帝來到河陽,命令諸將分別守衛南和衛北二城。宰相張延朗請求末帝臨幸滑州,說這樣也許能和魏博聲勢相接,但末帝猶豫不決。

趙德鈞和趙延壽往南逃到潞州,後唐敗兵開始慢慢跟了上來。趙德鈞部將時賽率領盧龍的輕騎東還漁陽。晉高祖先前派昭義(澤潞)節度使高行周先回去安排食宿。高行周到了城下,見到趙德鈞父子在城上,便跟他們說:“我和大王是同鄉,豈敢不給大王提出忠告!城中沒有一鬥穀粟可守,還不如盡快出迎禦駕。”

閏十一月十九(甲戌),晉高祖和遼太宗抵達潞州,趙德鈞父子到高河迎候拜謁。遼太宗安慰曉諭了他們,趙德鈞父子拜在晉高祖的馬首,問候道:“陛下別來無恙?”晉高祖沒有答理,也不跟他們說話。遼太宗跟趙德鈞說:“你在幽州建立的銀鞍契丹直都在哪裏?”趙德鈞指著他們給他看。遼太宗命令部下將這些人全都送到西郊殺了,共有三千人。遼太宗接著將趙德鈞和趙延壽上了枷鎖,送歸契丹國。

趙德鈞見了述律太後舒嚕氏時,將自己帶在身邊的珍寶奇貨連同籍沒來的田宅都獻給她。太後問道:“你近來為何前往太原?”趙德鈞答道:“奉唐主的詔命。”太後指著天空說:“你不是向我兒子請求,要成為天子嗎?為何要胡說!”又指著自己的心窩說:“此處你欺騙不得。”又說:“我兒子臨行前,我告誡他說:趙大王如果帶兵北向渝關,你必須馬上撤回,太原救不得。你想當天子,何不先擊退我兒子,再慢慢想辦法也不晚。你作為人臣,不但辜負了君主,也不能擊敗敵軍,又想趁亂牟利。你如此所作所為,還有何麵目重新求生?”趙德鈞低著頭答不上來。太後又問:“器玩都在這裏,田宅又在何處?”趙德鈞說:“都在幽州。”太後說:“幽州如今屬誰?”趙德鈞答道:“屬於太後。”太後說:“那麽怎能算什麽進獻?”趙德鈞更加慚愧。此後他鬱鬱不樂,吃得很少,一年多後即天福二年(937)夏季就死了。

趙德鈞本名趙行實,是幽州人,少年時靠騎射本領事奉滄州連帥劉守文。劉守文被他弟弟劉守光害死後,他改為事奉劉守光,出任幽州軍校。當晉王李存勖討伐幽州時,趙德鈞知道劉守光必敗,便逃歸晉王,晉王善待於他,賜他姓名為李紹斌。他曆任郡守,並跟從晉王平定後梁。李存勖即位成為後唐莊宗後,升遷他為滄州節度使。同光三年,他移鎮幽州。明宗即位後,他改回本姓,並改名為德鈞。他養子趙延壽娶了明宗女兒興平公主,所以趙德鈞尤其得到明宗的倚重。天成中年,定州的王都反叛,契丹派特哩袞率領精騎五千前來救援王都。契丹人到了唐河時,被招討使王晏球打敗。又遇到雨水相繼,路上非常泥濘,契丹敗兵北逃,人馬饑疲。趙德鈞派兵在要道伏擊,將契丹兵馬全都俘獲了,並將生擒的特哩袞以下幾十名首領獻到京師。翌年,王都被平定,明宗因此加他、趙德鈞為兼侍中,並很快又加他為東北麵招討使。

趙德鈞奏請征發河北數鎮的民工,去挖掘自王馬口至遊口的運河,開通水運共二百裏。他又在閻溝修築堡壘,派兵衛戍,並取名為良鄉縣,以防備胡虜的搶掠。他還在幽州東麵修築三河城,北接薊州,形成要害的關隘,轄區百姓因此能相對安全地在區內砍柴放牧。趙德鈞鎮守幽州共十多年,很有政績,因此經累遷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北平王。趙德鈞在邊塞多年,也派人給契丹進獻時果,和他們互通友好。趙德鈞後來的事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趙德鈞手下的東北麵行營判官後唐翰林學士張礪跟隨趙延壽也到了契丹。遼太宗啟用他為翰林學士。

要想知道後唐末帝的命運如何,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