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四十

(2016-04-11 19:46:09) 下一個

在殷商人的眼裏,帝辛是個什麽樣的帝王?他是個“殘義損善”的昏君、暴君嗎?《詩經·商頌·玄鳥》:“武王靡不勝。”及《商頌·長發》:“武王載旆,有虔秉鉞。”這位手持利斧、戰無不勝的“武王”,據郭沫若在《殷契粹編》裏考證,“武王”指的是受德,即帝辛,他在生前極受百姓愛戴,死後被尊為“武王”。

我沒有看過這本書,不清楚郭老是如何論證的,僅從《玄鳥》和《長發》兩詩來看,我認為“武王”應該是指成湯。我不敢相信《詩經》裏會有歌頌帝辛的詩歌,就算曾經有過也一定被孔夫子刪了;更不敢相信周公、召公這兄弟倆當年下鄉采風,能把歌頌帝辛的歌給采進去,那屬於嚴重的意識形態錯誤,後果是“周辦”所有的宣傳稿都得重寫。周公旦學問很大、本事很大,膽子應該沒這麽大。

其實受德的諡號既然是“辛”,沒理由商人還給他另一個諡號“武王”,從未有任何一個帝王有兩個諡號的,“紂”不算,那是周人強加的。成湯的諡號語焉不詳,“成湯”這兩個字很可能是誤寫,商人尊他為“武王”倒也在情理之中(他自己也覺得自個兒挺威武,曾禦口直斷“吾尚武”),就像周人尊姬發為武王一樣。

郭沫若的考證應該是基於帝辛的文治武功,相比他的祖先成湯、太戊(或大戊)或武丁,他更有資格被稱為“武王”。根據殷墟甲骨文及古文獻,帝辛先後征服了東九夷、徐夷及淮夷 。無論是夏朝或是殷商的強盛時代,東夷和淮夷都未曾同時臣服過,更不要說加上沿海的徐夷了。少康的兒子帝杼曾以他父親發明的革甲繼承父親的遺誌,一舉征服東九夷;寒浞曾打怕了淮夷,並迫使東夷中的三夷風、黃、於來賓;太戊是殷商史上唯一征服過東九夷的朝代,連打仗次數最多、被尊為“殷之大仁”的高宗武丁都沒做到,雖然他在對付南蠻、鬼方卓有成效。這幾個猛人沒做到的偉業帝辛做到了!

帝杼當年出其不意地用新發明革甲治住了東夷,但過不了多久,東夷人也學會了革甲,雙方配備相同,誰能革誰的命就變成了擲骰子遊戲,所以夏朝和東夷此後便一直處於拉鋸狀態,誰都隻能贏一時,不能贏一世。

帝辛也玩了把出其不意。當他的象軍出現在東夷麵前,騎馬的和不騎馬的東夷人全傻眼了,馬更傻眼,它們何曾麵對過如此怪物:體積龐大、鼻子比人的胳膊還粗!象背上還有個小房間一樣的座駕,裏麵的射手視野開闊、居高臨下地射箭或刺殺,而要想射中他們比中六合彩還難。馬背上的東夷神射手一下子全都傻掉了,他們不知道自己引以為傲的技能還有什麽意義,他們和他們的坐騎全都成了靶子,如果他們不想成為靶子,唯一的辦法就是有多遠跑多遠,馬畢竟有一個大象沒有得本領,跑得快,尤其是在逃跑的時候。大象不會逃跑,它們的長鼻子象旌旗上的犛牛尾巴,代表進攻與勝利。《呂氏春秋·古樂》裏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難纏、彪悍的東夷被帝辛的象軍虐得潰不成軍。

整治了東夷,帝辛的軍隊南下收拾淮夷和徐夷,如此一來整個東南盡在殷商掌控之中。當時帝辛的正規軍大約三萬人左右,相比武丁時軍力已經翻倍了。現在出土的許多商代平民的墓地中都有兵器,這說明這些平民完全可能是儲備軍事力量,相當於民兵吧。

帝辛的戰略意圖很明顯,首先穩定東南,所以才沒有餘力顧及西北戰線,他指望姬昌父子做他的西北全權代理。事實上,帝辛無論武力和外交都非常成功,如果沒有噩夢一般的牧野之戰,可以想象帝辛接下來要幹什麽:整治東南一樣處理西北。事實上,帝辛已經著手這麽幹了,在經營東南戰線的同時,他已經委派《封神榜》裏的飛毛腿飛廉出使北方,一旦與北方結盟,歧周就成了三明治中間的那塊肉。如果這個宏圖霸業成功了,中國曆史上壓根就不會有長達八百年的周朝。

帝辛比他的曆代先王都要能幹,跟夏朝的那個帥哥履癸相比,受德高的不是一點半點。帝辛的缺點也正是他太能幹了,東南戰線連戰連捷,各類戰利品以及奇珍異寶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殷邑和陪都朝歌,除此以外,還有俘虜,大批的俘虜,人數遠遠超過商軍的人數。我前麵提到了帝辛的俘虜政策,此處不再贅述。帝辛的能幹成了一把雙刃劍,他在殺死敵人的同時,也會傷著自己,很符合辯證法。帝辛處理俘虜的方式一定讓他的先人武丁很惱火,武丁處理俘虜的方式好像給希特勒學去了,直接把人當柴火給燒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