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玉淵潭八一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364裏路,我從豐台走到張家口

(2017-07-21 12:58:54) 下一個

364裏路,我從豐台走到張家口

2017-07-21 王嵬 大眾攝影

文圖:王嵬

編輯:李馨

前些天收拾出來一本初中時的同學錄,寫滿了同學們的祝福:祝早日當上東風4 1659的司機;祝你以後能成為像詹天佑那樣比較牛的人,努力夢吧,它離你不遠;祝你能坐著火車環遊世界;祝你能當上一名火車司機,開上全世界最最先進的火車……看著這些美好又略帶戲謔的留言,我想告訴11年前給我寫下這些話的“貧蛋”們,我沒考上火車司機,也離詹天佑的接班人差之甚遠,不過,我用12年磨成的《我的京張鐵路》終於麵世了。

被瘋傳的鐵路風光確實挺好看,但總覺得深度不夠

我叫王嵬,1990年生,北京人,從小住在京張鐵路旁——西直門車站附近,自有記憶開始就喜歡火車,小時候總讓大人帶我去西直門站留影。後來從2002 年開始自己拍,但那時還在上學,所以總在離家近的地方拍,自然就選擇了家門口的京張鐵路。那時我總坐著小票車一站一站地拍,拍那些老站房、車庫、橋梁、隧道……

2005 年,我在北京鐵路車迷網上發了個帖子——“京張鐵路知識”,把自己所拍攝的各車站、區間的圖片分享給大家,並把自己知道的京張鐵路的故事分享給大家,當然,那時候了解的比較皮毛,隻不過是簡單介紹而已,但那個帖子引起的關注給了我很大啟發,我開始用攝影的方式來記錄京張鐵路,不僅是京張鐵路沿線的風光片,還有很多和火車、鐵路有關的細節與人。拍攝的過程中,不斷得知一些和京張鐵路有關的遺存被拆毀,比如張家口將近百年的老機車房、京門支線的門頭溝站房,這更督促我加快腳步來記錄這些即將消失的古跡。

前幾年,我拍的一些鐵路風光片在網絡上被瘋傳,漂亮的照片大家肯定都喜歡,我也一樣。而且,那時我的鐵路風光還在《大眾攝影》上刊登過,我也因此成了《大眾攝影》當年的年度十佳攝影師。後來,在我做京張鐵路的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攝影更重要的還是要給社會留下些什麽,畢竟記錄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其實我這套書最初的封麵也想過用一些鐵路風光片,但總是感覺深度不夠,後來反複思考,既然書名是《我的京張鐵路》,不同於科普類的書籍和雜誌,那幹脆就突出“我的”兩字,所以就用了20年前我自己在鐵道口的一張留影與現在的情景重疊的方法來當《我的京張鐵路——開通首段》的封麵,這樣就有了一種穿越感,又通過這種古今對比的方法來體現一種曆史情懷。按照這種思路,《我的京張鐵路——穿越關溝》的封麵是用攝影家孫明經的一張老照片和現實重疊,《我的京張鐵路——奔向口外》則是拿我拍的一張照片和畫相疊,體現的是將田野考察的思路複原。

100年前攝影師拍的《京張路工撮影》,照片清晰度竟比3600 萬像素的單反相機拍出來的還高

大家還記得前幾年薑文拍過的一部影片叫 《讓子彈飛》吧?影片開始有個特搞笑的鏡頭,就是馬車拉著火車跑。這不是胡搞,絕對是真事兒。在唐山有個開灤煤礦,當時為運煤而修建了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因為這裏距離清東陵有點近,朝廷怕蒸汽機車的動靜太大,地下的“列祖列宗”們受不了,於是下令停用蒸汽機車,隻能用牛、馬牽引列車。其實,火車剛到中國的時候,從朝廷到鄉民,都討厭它,因為這個噴雲吐霧的怪物發出的聲響太令人恐怖了。1901 年,躲避八國聯軍的慈禧太後從西安返回北京時,路過保定,袁世凱讓她坐火車回京。慈禧一看這玩意兒不錯,比木頭軲轆的馬車舒服多了。

朝廷開始想自行修建鐵路,但沒什麽信心,連個空氣壓縮機都沒有,怎麽開挖隧道?況且英國、日本、沙俄都盯著這塊“肥肉”,想控製路權好加速對中國的瓜分。最終,朝廷讓留洋歸來的詹天佑先試一試。1905年春,詹天佑開始勘測,其間經曆了朝廷緊縮預算、工期、因修建難度而在青龍橋采用了“之”字線路等各種難題,終於,1909 年,花了693 萬銀兩,總長364 裏許(含京張正線356 裏及豐柳支線7.25 裏)的京張鐵路竣工通車。這件事在當時轟動海內外,它為朝廷與外國人爭奪路權,增加了話語權,也為中國豎立了民族自信心。

在拍攝京張鐵路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見到了詹天佑在一百年多前請攝影師拍攝的《京張路工撮影》,清晰度竟然比如今3600 萬像素的單反相機拍出來的還高,經過仔細辨認後,我發現自己在這十年中拍攝的好多角度都與《京張路工撮影》重合,把同一角度的圖片進行對比,不禁令人唏噓。

新老青龍橋車站

按照詹天佑《京張路工撮影》中的角度,我請青龍橋車站的站長和員工拍了一張當代的照片。

詹天佑像新老對比

在看這些老照片的同時,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照片中的場景還有哪些能夠保留到今天?除了名勝古跡外,被保護起來的遺存少之又少,我本人親見被拆除的老建築就不止十處,譬如西直門水塔、門頭溝老站房等。所以在拍攝過程中,我也會向相關部門提交一些文物保護申請,比如清河車站老站房因為要修建京張高鐵麵臨拆除的命運,我趕緊向文物保護部門提交了圖文申請。終於,在今年6月,我收到了海澱區文委發來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表”,清河老站房終於保住了,將運用技術平移到離現在不遠的位置。

盡管保護文物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就能控製的,但我願意通過影像和翔實的資料,讓大家了解身邊的鐵路文物以及它們曾經的輝煌。但是,百年間畢竟發生了很大變化,老照片上一些場景已經很難辨認出來是何處,所以,我要結合口述史、文獻以及實地田野考察來逐一解開這些謎團。

60多張手繪圖,100多段視頻,200多位受訪者,3000多張照片,40多萬字,大概可以呈現出我想象中的京張鐵路了

接下來,我根據老照片與老地圖、衛星地圖上的地點信息,從京張鐵路起點(豐台柳村)沿鐵路徒步到了張家口車站,每個車站、彎道、直道、公裏標、橋梁、站房、水塔、煤台、車庫、隧道、涵洞等等,隻要是我能想到的,或者是有記載,或從老鐵路職工和沿線居民嘴裏打聽出來的,我都會去一一調查、拍攝、收集資料,因為我發現,就算是民國四年詹天佑自己寫的《京張鐵路工程紀略》,多少還是有瑕疵和筆誤的。

另外,因為之前我與南口機務段的幾位火車司機們有著十餘年的交情,所以向他們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個人認為這些口述史是非常寶貴的,經由這些老師傅介紹,我又認識、采訪了很多和京張鐵路相關的人物,差不多200多人,很多人都采訪過不止一次,每個人都有至少3小時的錄音。這些口述曆史的音頻資料以及我拍攝的視頻也都成為後來書中生動的一筆,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就可以聽到那些八九十歲的老司機師傅聊起當年是如何駕駛機車,如何承包車站等有趣的故事,更可以看到現存的那些老車站,看到高山環繞的老車站裏那些樸實的員工每天的工作與生活。

 

不過,有一些場景由於曆史原因等,很少有人記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沒有尋覓到那些珍貴的老圖片,隻好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及當時的曆史環境或其他照片中邊緣出現的場景進行了手繪,這其中就包括通車初期很難實現的航拍,從小的繪畫功底這時派上了用場,這套書裏,我大概畫了60多張手繪圖。當然,手繪出來的效果圖會與真實的曆史場景有一定差距!

同角度古今對比——南口機車房

根據曆史資料,我手繪的民國時期的西直門車站全景。

根據曆史資料,我手繪的已被拆除的辛莊子車站老站房。

在做《我的京張鐵路》這套書的過程中,我由豐台柳村起點始,終至張家口,每站、每個區間進行了詳細拍攝、老照片對比及介紹,也對現存的通車初期老物件進行了詳細記錄,希望能夠喚起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當然,我是一個喜舊不厭新的人,京張高鐵的開通指日可待,它會將京張兩地的距離更加拉近,不過,老物件與新興事物本身並不矛盾,我希望古樸的京張鐵路與新時代的京張高鐵可以和諧共存,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建幹線鐵路的開始,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它應該成為國家級工業遺存,要將鐵路、老車站、用過的機車等凡是和京張鐵路有關的設施設備,作為整體進行保存。如果能夠發展旅遊,用蒸汽機車牽引定期開行的旅遊列車,那也將是非常好的旅遊資源。

東風4 0221機車,是我平生登上的第一台機車。那是1995年的一個傍晚,它掛著去往南口的933次客車,於西直門東1道,父親抱著我登上了它。那時,我幾乎每天的18點半都會在四道口看它牽引客車飛馳而過,綠色的頭燈使我記憶深刻。21年後,我特意讓父親在相同角度重新給我拍了張照片,我也把21年前的照片帶過來,與我這老初戀重逢。

在四道口看7174次列車通過

|京|張|鐵|路|風|光|圖|

 

 

 

 

 

 

 

EN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