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風烈:西周篇》(五十)

(2016-12-19 19:41:47) 下一個

我相信武王考慮過讓祿父“生活在別處”,可是在短時間內無法辦到,因為殷商遺民太多,這說明了帝辛並非正史所宣揚的那樣眾叛親離,否則他兒子孤家寡人一個隨便怎麽處理都可以。《周本紀》裏不經意的一句話“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證實了“紂子”深孚眾望,願意跟著他生活在此處。

另一個反證是微子。微子是大周的頭號大功臣,如果殷商臣民真的像盼解放似的等著姬發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麽應該“封商紂兄啟殷之餘民”才對。姬發之所以不立微子,不是他不願意,而是沒用,殷人根本瞧不起“漢奸”微子,所以他隻能順應民意立了祿父。

武王也意識到把祿父封在朝歌的危險係數很大,朝歌隨時都可能“跳閘”,於是武王給祿父上了三道保險絲。他把朝歌周圍分為邶、鄘、衛三個小國,讓自己的三個弟弟緊密“團結”在祿父周圍。

八弟姬處(霍叔)封於邶國,即現在湯陰東南方向三十華裏左右的邶城,邶城離朝歌實在太近了,以至於乾隆年間的《湯陰縣誌》幹脆說:“武王滅殷,分封諸侯,封紂子武庚於此”。朝歌以南為鄘國,即現在的河南新鄉市,由五弟姬度(蔡叔)統領;朝歌以東為衛國,在今天的浚縣境內,為三弟姬鮮(管叔)的封地。當時這個衛國和後來的衛國是兩碼事,《史記》裏把管叔的封地幹脆叫管國而不稱衛國。這個說法本身沒問題,姬鮮因為封國是“管”才被叫做管叔,但“管國”也曾叫“衛國”,至於管叔為什麽把自己的封國改名叫衛國我就不知道了,也許他覺得自己守衛在“存亡國”第一線,是大周的屏障,“衛國”:保家衛國。正因曾經的衛國,姬鮮的六弟後來才把自己的封國康改稱為衛,以追憶逝去的似水年華。沒有管叔的衛國,就不會有後來的衛國,衛康叔的稱謂也將變成康叔,少了個“衛”字。

祿父所在的朝歌城被邶、鄘、衛圍得水泄不通,天下人都知道霍叔、蔡叔和管叔是監視祿父的,所以他們被稱作“三監”。別忘了西麵還有姬發的大本營周原,祿父的封地東南西北360度被鎖死,死得沒有死角。祿父名義被封,實則被禁。

祿父的慘相讓“三仁”之一的箕子看不下去。臨去朝鮮前,他對武王 “以存亡國宜告。”,然後“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周本紀》。所謂“存亡國”便是亡國之君族裔的封國。箕子是個厚道人,他沒忘記自己是商人,不願講殷的壞話,反倒話裏有話勸說武王應當如何讓“存亡國”存在下去。他具體怎麽說的不清楚,但他所言讓武王感到羞愧難當(“武王亦醜”),那時存亡國還在,祿父也活著,那麽是什麽讓武王羞愧呢?因為朝歌成了餃子餡,餃子餡除了被吃還有別的選擇嗎?

除了分封祿父外,武王還采取了一係列“和諧”措施: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王公貴族;修整音樂家商容故居,並且安設某種標誌,以表彰他在周軍進城時表現出來的“俊傑”之姿;命令閎夭給王子比幹的墳墓封土修葺;命令南宮括把鹿台的錢財拿出來散發,打開钜橋的糧倉,賑濟饑餓的殷民,如此等等。至於姬發花了大力氣在火坑餘燼裏撿來的珠寶可沒有作為錢財散出去,而是都被他帶走了,除了珠寶外,還有更大的寶貝:象征天下的九鼎也是他的囊中之物。這不是筆者的猜測,《周本紀》明言:“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展”是遷移的意思,至於“保玉”是“寶玉”的誤寫。

武王這些表麵文章做的挺漂亮而且很高效,也很實惠。做好這一切後,他在軍中搞了個祭祀活動,立馬行色匆匆地拔營回到陝西,《周本紀》隻用了五個字“乃罷兵西歸”。

回到大本營的武王,總算舒了口氣,他放鬆的方式是打獵。武王那時已是天下共主,所以他打獵不叫打獵,而叫“巡狩”。因為他不是在某個地方狩獵,而是跑到周圍的屬國都去獵一番,以此炫耀武力。“狩”是形而下的,“巡”才是形而上的,比現在歌星的“巡演”高大上一百倍都不止。

武王巡回狩獵期間,娛樂、政事兩不耽誤,期間他寫了一篇載入《尚書》的《武成》,記錄自己在殷商取得的輝煌勝利。武王這麽做完全可以理解,筆者出了本書都興高采烈,何況他得了天下?不過《武成》顯然沒有得到孟子的認可,孟子認為《武成》隻有幾句話可信(“兩三策而已”)。我不夠聰明,搞不清楚孟子這是對武王的尊敬還是太不尊敬。孟子其實對周文王、武王父子都五體投地地尊敬,隻是亞聖覺得武王不該透露“血流漂杵”的真相,不過沒關係,中國的聖人們一向善於雙重標準。

《武成》是否真的是姬發親力親為所做,不太重要,至多證明姬發的文采不錯而已。文采和治國其實沒啥關係,昭明太子、宋徽宗、李後主的文采都好得不要不要的,可他們的下場也是誰都不要不要的。《武成》應該是“周辦”鼓搗出來的,獲得武王首肯,就像《毛澤東文集》裏的諸多文章其實都是秘書班子寫的一樣。武王當時真的沒有時間寫文章“投稿”大牌“雜誌”《尚書》,《尚書》確實“雜”,不僅通訊作者年紀相差千年以上,而且很“穿越”,戰國時才有的“知識產權”——五行之術居然被大禹提前一千年用上了。

武王巡視到哪個諸侯國,就在哪裏舉行封國儀式,相當別具一格。

以前的帝王分封時,把諸侯都召集到社壇來,然後玩五色土遊戲。 五色是青、赤、白、黑、黃,對應東、南、西、北、中。 諸侯的封地在哪個方向,就會得到相應顏色的土,不管什麽顏色的土上麵都要覆蓋一層黃土,黃土是正中,代表天子,黃色後來成了皇家的標配顏色即因此故,成語“列(或裂)土封疆”就是這麽來的。

姬發不搞“裂土分疆”,他親自上門送溫暖。把殷商祭祀祖先的青銅器賜給諸侯們,並作文《分殷之器物》(或《分器》)做記錄。這篇殷商青銅遺物 派送備忘錄也入選了《尚書》,看來《尚書》對文章的要求不高,關鍵是作者的身份要高,個個都是帝王至尊或者起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比如皋陶、伊尹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夏維東201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蟾說' 的評論 : 謝關注:-)
蟾說 回複 悄悄話 雪夜讀西風烈烈,期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