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心腸

我思故我在,我書故我行
正文

憂愁和思慮

(2018-10-23 12:30:52) 下一個

憂慮一詞實際上包括憂愁和思考兩個方麵。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先有思考,思考產生出憂愁來。

我記得有句古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常常被誤解,我以前就將這句話理解成為“人無近憂必有遠憂”了。

從近至遠看,我們都活在憂患意識裏麵,究竟好不好呢?我不想對護持憂患意識的態度妄加評論,隻是想分享個人的看法。

在我看來,憂患意識不僅給人增加包袱般的沉重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有誤導人的眼界,使人處事時采取被動態度的作用。明確說,我是不讚成整天愁眉苦臉的。

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快樂,他可能用兩種心態去獲得。一種是努力逃離痛苦和煩惱,另一種是被快樂吸引,朝向快樂的方向去追求。前者可能導致人不斷看到痛苦和煩惱——因為人需要經常提醒自己,害怕一不小心自己就與痛苦為伍了。後者呢,人心裏對快樂的目標是樂觀的,他的注意力在目標上,好像他不被困在什麽地方一樣。

也許有人問,樂觀好是好,但樂觀能解決眼前的憂慮嗎?

回到眼前,回到當下,用樂觀的心態去麵對,就是坦然接受眼前的憂愁。接受的意思分兩層,首先是把與眼前困難相關的,該做的能做的事情想好並且都去做好。第二層接受,是如何看待想做而無法務實行動起來的部分,這部分就是遠憂或遠思了。

遠思和遠憂都是未來的,不確定的。如果人在當下被這些困住,那意味著人可能被自己的不自信卡住,或者被自己某種害怕的慣性局限住了。這些困住人的憂患意識,無非要求人多給它們一些關注——它們想要人對它們存在於當下的自我裏麵有所知覺和了解。如果人在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以後,與它們溫柔相對,既不刻意反對壓抑,也不特別鄙視它們,憂患意識終會在受到重視和了解之後,而悄然淡去的。

如此對待無法在當下輕易放下的憂愁,就是人自視時,第二層意義下能夠實現的自知與自愛。這種實踐,也算是一種自我學習。

2018.10.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