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心腸

我思故我在,我書故我行
正文

說說愛的給與

(2018-12-15 11:00:18) 下一個

自我感覺,生活已經把我磨練成為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一般來說,對於抽象名詞的內容,我大多認為它們是“費力不討好”的所在。因而對相關的那些眼前的或是耳邊的絮叨,我可能瞟上兩眼或者嘻哈著作答,一眨眼就將它們的色彩拋在了腦後。

唯獨對愛的給與能力,我向來十分看重。這是因為我認為它是人際關係的實質,也代表著個人難以被衡量的軟實力。

什麽是最好的“愛的給與”呢?

在我眼裏,它不追求執意不舍不離的陪伴,雖然實現的過程可能常常表現得如此,但它並不是給與的出發點或目的。愛的最好給與是給與受者最好的自由成長的空間。換句話說,給他們定義自我的無限自由。

對待自己親愛的人們,我非常看重這一種支持。雖然我也會有自己的判斷,並且樂於與他們分享我主觀的看法,但我始終讓他們知道,選擇和決定權從來都是他們自己的。

我想起幾年前侄子和我們一起暫住時的情景。來的時候,他處於相當迷惘的狀態。他那時研究生剛畢業,找工作不順利,何去何從他自己非常模糊,而家裏的長輩們卻各有其說,那些說法既給他提供了前途的多種可能的方向,也形成了給他的無形壓力。所幸他父母相當開明,他們給夠他做鴕鳥的時間,讓他去做義工,用那一年的時間慢慢沉澱自我,並從迷途中找到他自己希望的未來的發展方向。侄子後來果然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他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向去繼續深造,再次畢業前他就找到了理想的職業之路。

看一個人如果隻看他迷惘時的低沉,很容易低看了一個人。而漫長的人生之路,每個人內心的“我是誰”這樣問題的答案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常常麵臨著不斷的挑戰,需要不時被修改甚至被更新。在那樣的時候,“愛的給與”就能表現出特別的扶持力量。

我也看到,那種他人迷惘時刻想替人做主的執意可能是可行的,但問題出在替人做主時候人需要以己度人去量體裁衣,而人我之分的差異就可能導致以先入之見未必能夠替人做出有長遠意義的最合適他人的選擇。

如此說來,“愛的給與”最好還是,不管“己所欲”還是“己所不欲”都不去強施於人。最好是把每一次定義“我是誰”的機會,都留給我們關愛的人去自定義。

2018.12.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