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胡說之一: 愛怎麽寫就怎麽寫
(2007-01-11 13:11:53)
下一個
本來想用另一個題目,比如《詩與瞎扯》,《詩與胡鬧》什麽的,可都不如這個一點到位,隻好對不住張愛玲她老人家,借來用用。
當年她寫那篇短文的時候,也是從一首詩開始說起的,如同我現在一樣.那麽,請大家先讀讀這首詩吧。
I Walk In
I See You
I Watch You
I Scan You
I Wait For You
I Tickle You
I Tease You
I Search You
I Breathe You
I Talk
I Smile
I Touch Your Hair
You Are The One
You Are The One
Who Did This To Me
You Are My Own
I Show You
I Feel You
I Ask You
I Don't Ask
I Don't Wait
I Won't Ask You
I Can't Tell You
I Lie
I Am Crying Hard
There Was Blood
No One Told Me
No One Knew
My Mother Knows
I Forget Your Name
I Didn't Think
I Bury My Head
I Bury Your Head
I bury You
My Fever
My Skin
I Cannot Eat
I Cannot Walk
I Am Losing Time
I Am Losing Ground
I Cannot Stand It
I Cry
I Cry Out
I Bite
I Bite Your Lip
I Breathe Your Breath
I Pulse
I Pray
I Pray Aloud
I Smell You On My Skin
I Say The Word
I Say Your Name
I Cover You
I Shelter You
I Run From You
I Sleep Beside You
I Smell You
On My Clothes
I Keep Your Clothes
這首詩是二仙從威尼斯的PEGGY GUGGENHEIM博物館裏抄來的,她說是被刻在院子裏的一張石頭長椅上,每段橫排著。可惜我不能寫成那個樣子,連成一道直溜,無疑缺乏了幾分感覺上的詩意。
詩的作者是JENNY HOLZER,一個很有特點,靈氣逼人的藝術家,她在繪畫,雕塑,詩歌等方麵都有建樹,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談。二仙給我看這首詩的時候,我對她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是誰寫了這些句子。
最簡單的句子。我把它打印下來,貼在牆上,時時看上兩眼。
我被這樣的簡單觸動了。每一句幾乎都能泛起一次心的漣漪,於我而言,好詩就是這樣的東西。
不是感動,我所說的不是情緒上的高低起伏,老實說,文學中的“感動”對我的意義從來都不大。是觸動,也沒有上升到靈魂的高度,它隻是忽然讓我明白一些東西,忽然覺得眼前一亮,心中有一種明澈的感覺。
以前我談論過寫什麽,怎麽寫的問題,前幾天又和風穀聊過關於遊記的寫法。說真的,如果有人問我什麽東西該如何寫的時候,我脫口而出的話經常是“你愛怎麽寫就怎麽寫!”
我想這是從前學校教育給我留下的後遺症,那時總有人告訴我什麽該怎麽寫,哪個詞該怎麽用才恰當,文章要有中心思想,要夾敘夾議,有主線有副線,有開頭有結尾......等等,等等。該死的,我早就聽膩了!
現在沒有人這樣嘮叨我了,然而還是有不少人喜歡做語文老師,告訴別人如何寫才是正確的。我想最好的語文老師不是那些給你一個範文,然後說什麽“看,這樣的才是好文章!”一個明白作文道理的老師,是能夠啟發你的心智,看出你的與眾不同,告訴你如何找到自己所走之路的人。
倘若天下的文章猶如萬花筒,那麽文章的寫法也是成千上萬。從前我有一個同事,他的筆頭很快,但他的遣詞造句很個別,喜歡把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詞句顛倒著說,甚至動詞,名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也跳來跳去。喜歡的人會覺得他有自己的特點,受不了的人會以為他中學語文基礎不夠。對於大家的議論,他滿不在乎,給說急了就來一句,“我就會這麽寫,誰愛看不看!”
這樣的態度是否正確,我不想做評論,因為弄不好就陷入“謙虛”或“驕傲”的漩渦,我也知道自己腦後是長著反骨的。我想說的還是以前說過的,文章最好不要有一定之規,什麽算好,什麽算不好,因為無論從哪個方向開始,都會出現驚人的好文章。
我跟風穀這樣說:“我當然會說出自己對別人的文章的看法,比如我覺得哪些地方很出彩,哪些不太夠料,但我的意見隻是說說而已,誰覺得該堅持什麽就繼續堅持。我說出自己的方向,不是希望別人跟著我走,而是喜歡看到他從我的觀點中或許得到一點兒啟發,從而有了更大的視野和角度。”
寫東西的人,自有他個人的立場,我可能了解,也很可能不了解。所以,單純地判定別人寫得得法或不得法,是不全麵的。
就拿遊記來說吧,小風和我都討論過很多,怎樣才是好的遊記。
有些人覺得遊記是一種人生的反饋,也就是說,他們把旅行當作邊走邊憶的過程,因此寫出來的東西裏,資料和思考的成分都很豐富,我覺得這種寫法最接近從前常說的夾敘夾議。中國的文學傳統,特別強調“文以載道”,不管寫什麽,都得加入些議論啊,感慨啊,事件評說啊,否則會覺得不夠深刻,不夠豐沛。
誠然,這是一種寫法,或者說,這是一種思考之法。但是,這不是唯一的,也不能說是最好的。
香港作家董橋曾經評論過錢鍾書的作品,說他寫是寫得好,但有一個問題是“MESSAGE”聚集太多,反而削弱了小說或散文的一部分魅力。畢竟,寫純文學的東西,不是在寫學術論文,資料啊,考證啊,論述啊......不是越多越有味道,真的,弄不好就有獺祭之嫌。
尤其是散文,它的特點就是“散漫無疆”,瞬間可以上天入地,它的邏輯應該是看不見的。
獅王傳說寫過一篇巴黎的遊記,主題是繪畫,這是我在文學城裏看到的最好的遊記之一。有資料,但不繁雜,有感覺,但不矯情,有意境,但不刻意,所以讀來回味無窮。
小風最新寫的夏威夷也很不錯,我還沒跟她說呢,那篇文章在我眼前是翠綠盎然的,如漸入佳境的風光片(嘿嘿,這個詞是絕對的褒義),美而清新,如夏威夷的大自然。
不同的人,對遊記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最難看的遊記,是旅行社的資料,不忍卒讀,但極其實用,外出的人不可不備。
象豆子寫的連州遊記,說真的,就光讓我樂翻天了,具體的場景我都沒太記住。可這麽一笑啊,我也很想有朝一日去那裏看看了。
我想,最好的遊記,是那些看了以後,讓你產生強烈的憧憬,也想去走一遭。
怎麽說呢,誰寫的某個地方,便是這個人的投影,用什麽眼光看那個地方,它就會呈現什麽景象。
從某種角度說,所有的文章都是回憶。寫文章,便如眾裏尋他,驀然回首,原來,你曾經在這裏尋尋覓覓。
好像在哪兒見過你啊,麵熟:))
散文,按嚴格意義上講,是形散意不散。以為就沒有邏輯可尋了麽?隻是鬆散些而已。
寫,既是為自己,也為共鳴,又有何可爭辯?喜歡,就看,不喜歡就跳開,對得起自己就好了。
別介意,也是說自己呢!
well said, I like "海島冰輪"
However, that is why I like his articles.
He described the human being very accturately.
The bad thing is that he didn't show us a bright view.
Good said, I like "海島冰輪".
However, that is why I like his article.
He described the human being very acturately.
The bad thing is that he didn't show us a bright view.
相比較, 我更尊敬傅雷先生。 他的褒獎, 就是沒有水分的能說出個所以然的欣賞, 貶也是同理, 很直, 也容易得罪人。 從交流, 從交友的角度, 沒有比這樣的更好的了。 跑題了, 不過你反正不在乎。 嘻嘻。
補充一點, 我所謂討論寫法(有時候也可以稱技巧), 是在首先要有感覺和意境的基礎上的。 自己寫的人都沒有感覺, 感應, 就沒有別的必要了。 即便是“散“文, 形可以盡管散, 但是神不能散, 而這個神是什麽, 寫的人自己心中有數。
然後, 一個人對同一標題的感覺也可是有很多種的, 也許同時有火和冰的存在。 有時候我的困惑之“該如何寫“, 其實也是理清楚自己真實感情的時候。
文章和詩都差不多,有點像哲學--什麽都可以是, 寫的人和讀的人(不一定是同時代的)兩邊同時成全一個作品。 寫的人多多少少是想要聽到知音的, 不是“討好“或單純叫好, 而是理解。 這是最難得的, 可遇不可求了。 遇到這樣的人, 我覺得什麽討論都可以。=)
thanks a loooooooooooot.
但它依然具有強大的衝擊力,我喜歡。
哈哈,獅子你哪裏找到的?我一直以為IRS=胡說八道
有時間有心情的時候,你還是寫寫吧,不寫可惜了:))
董橋的說法,是散文家的立場,你看他喜歡屠格涅夫就能知道他對文章的態度。
錢鍾書的小說和散文我還挺喜歡的,不過不太喜歡他的《宋詩選注》。詩選得好,但評得沒意思。
關於你的問題,我想啊,詩之為詩,理想的狀態是作者和讀者的呼應交融,猶如我們在讀那些流傳千古的好詩時,雖然詩人都不在了,但我們這些讀者對那些詩來說,依然是重要的。
不過,即使沒有讀者,詩也可以獨立存在,雖然很孤獨。我相信這一點。世上有些東西,具備一種獨立存在的素質。
再者,過於在乎讀者,將違背這個獨立性,因此很難出現真正的好東西。
我也喜歡這些來自簡單和真實的震撼,純樸的東西都是感人至深的。
A funny sentence that i found online
對錢鍾書的小說和散文,我覺得不宜太多要求。我沒看過他的“正經”的論著,但對於錢鍾書這樣的學問家而言,寫小說本身就是“不務正業”的遊戲消遣,或像楊絳說的癡氣旺盛的表現。他的小說散文,是有些拉拉雜雜,有的時候枝葉甚多。可是寫的人寫著玩,看的人就看著玩唄。我想對於學術論著,想必卻是錙銖必較的吧,不過我什麽也沒看過。
圍城裏的詩人曹元朗寫了“拚盤姘伴”,董斜川用典詰屈聱牙,也許錢鍾書嘲諷了很多人,也不妨包括他自己。
我最近感覺都沒了,不敢寫了。
很多時候,看景不如聽景的。所謂遊記,更應該是個人心情的雜記吧。隨心而走筆,走到哪是哪了。
這首詩太特別了,沒有一絲矯情,全是大白話,卻表達了所有的情感,仿佛有一股強大的衝擊力,直擊心底。
謝謝小艾的介紹!
What makes a poem?
A reader or poem itself?
不是感動,我所說的不是情緒上的高低起伏,老實說,文學中的“感動”對我的意義從來都不大。是觸動,也沒有上升到靈魂的高度,它隻是忽然讓我明白一些東西,忽然覺得眼前一亮,心中有一種明澈的感覺。"
來自真實和簡單的震撼! 好詩配好評啊艾麗思,能轉嗎?
什麽時候得寫個和。
來朋友這兒就高興,好高興! 有一點, 小艾,沒空別想著去回訪。小艾周末快樂!
你最後的幾句我也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