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零的紅葉

收藏百科知識;健康養生;名人明星;優秀文章;遊記圖片;
正文

1.5秒成就上海音樂廳

(2016-03-03 12:12:29) 下一個

 上海音樂廳的前世,曾經在上海灘、甚至遠東地區風光無限,它的名字叫“南京大戲院”,位於舊時的愛多亞路(如今的延安東路)上,被人們稱為“亞洲的洛克賽”,洛克賽是當年紐約設備一流、相當有名的一家影院。

 當年怎麽會有這個戲院的呢?

    20世紀20年代末,電影行業成為一種朝陽產業,上海的一些社會名流瞄準了這一行。一些留洋回來的華人商定,要建造一座具備國際水準的電影院,一是為了體現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繁榮、繁華,二是為了打破外商把持電影放映行業的局麵。

 當時的愛多亞路、麥包祿路(今龍門路)口,是潮州會館的一塊土地。1929年,怡怡公司經理何挺然,租下這塊土地建戲院,邀請中國第一代留洋美國的華人建築設計師範文照、趙深設計。1930年,這座國人期待已久的“南京大戲院”,在八仙橋愛多亞路523號建成。

 開張前數日,南京大戲院還在《申報》刊登預告,文字是這麽寫的:“應社會之潮流,文化之進步。為國家之光榮,民眾之娛樂。同人等本不折之毅力,在本埠愛多亞路自建南京大戲院,建築業已工竣,行於日內貢獻於社會,謹先聞達。”同時還告示,開張日將放映全部歌舞對白、有聲巨片《百老匯》(The Broadway Melody)——這幾乎就是和美國同步放映的熱片啊!

 建成之時,它的建築水平和設備一流,壓倒了雄踞滬上多年的卡爾登戲院(就是黃河路上的長江劇場,早就拆沒了)和奧迪安戲院(位於四川路),而此時“大光明”還沒有建。戲院的開張,也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紐約時報》還就此撰文,稱其為亞洲的“洛克賽”。

    《百老匯》盛況空前的首映,也為大戲院帶來了美國米高梅公司和福克斯公司的新片專映權。然而,何挺然的話卻改變了南戲的命運:“昔者影片俱來自西國,片中並無華文說明,匪受有相當之西文訓練者,必不能會其誌趣,觀眾既乏興趣之可索,戲院營業,更何有發達之足言。”於是,第一部國產片《銀河雙星》登陸南戲,創造了上映數月客滿的曆史紀錄。

    那麽,為什麽廣告一定要強調放的是“全部有聲電影”呢?在南京大戲院施工那年,第一部“百分之百”的有聲影片,《紐約之光》剛剛在美國完成,故在建造南京大戲院時,也考慮到了建聲效果。

    然而,富有戲劇性的是,不知修建時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本該不超過0.8秒的電影放映混響時間,結果卻做成了音樂廳恰到好處的1.5秒——這這陰差陽錯的1.5秒,加上南戲的窄靴型廳堂設計,果真為南戲日後變身為“上海音樂廳”打下了伏筆。

 此外,還有一些外國著名的音樂家到南京大戲院演出,南京大戲院也為舞台劇和地方戲,提供演出場地。抗戰勝利後,這裏演出過《孟薑女》大型樂劇,尤其是梅蘭芳先生於1946年4、5月間,在這裏連演了13天,曾經轟動一時。

    新中國成立後,推行公私合營,南京大戲院在1950年籌備改組,由大眾電影院股份有限公司租賃管理,改名為北京電影院,這也是上海影院行業第一家公私合營的企業。

    1950年11月18日,北京電影院開幕,上映了鎮壓匪特的大片,《人民的巨掌》。平日裏,北京電影院依然獨樹一幟地上映福克斯、米高梅等電影公司的好萊塢電影,也為解放後的上海人民,送去了別樣的精神食糧。

  1959年,正值建國10周年,多台音樂舞蹈節目在上海各劇場展演,籌備“上海之春”音樂節的工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此時的上海,竟沒有一座專門演出音樂會的場所。在著名音樂家丁善德、賀綠汀、黃貽鈞、譚抒真等極力推薦下,北京電影院進入了有關部門的視線。

   “1.5秒的混響時間,打著燈籠也難找!”當時,為了測試上海音樂廳混響時間,還有個小故事:考慮到人體對聲波的吸收,有關部門特地從部隊調來1000件軍大衣。夜深無人時,將大衣一件件地蒙在座位上,模擬全場坐滿上千名觀眾的情景。經過測試,北京電影院符合各項條件,在全市30多家影劇場中名列第一,最適合演奏交響樂。

    於是,一次重大的設備整修,使得北京電影院,一下子成了麵目一新的上海音樂廳。但原本歐洲古典風格的裝飾浮雕原作,被“殘忍”地鏟去,改為我國歌舞人物和少先隊員向英雄模範獻花的形象浮雕,讓後人再也無法欣賞,上海音樂廳原來的模樣。

    1980年代,從“文化革大命”中走出來的上海音樂廳,重新恢複了往昔的輝煌。交響樂一經上演,立刻成為最受歡迎的節目。為了求購門票,淩晨4點就已有人守候在售票窗口前,還有甚者是通宵達旦地站隊——最誇張的是,當年的點票員,練就了一手速點功夫,以至於在全市的點票大賽中,成了獲獎專業戶。

 那個時候開始的星期廣播音樂會,更是讓半導體收音機都熱銷了。由於電台以直播形式幫音樂家介紹曲目,音樂家們竟然一度爭著搶著要上星期廣播音樂會,而張培等一批節目主持人,也是從這些音樂會上,開始逐步被觀眾接受並喜歡的。

   但是,1995年開始的延安路高架建設,給音樂廳帶來了新的煩惱。2002年,為配合城市改造,上海市中心綜合改造規劃決定,對上海音樂廳進行保護性遷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繕,使之遠離車水馬龍,走進綠蔭叢中。8月31日,上海音樂廳舉行了平移重建前的,最後一場告別音樂會。

  2004年夏末,移位後的上海音樂廳,售出了換了新顏後的第一張門票,而著名的“星期廣播音樂會”也隨之複出。改建後,音樂廳的空場中頻混響時間經測試,由平移前的1.5秒提高為1.83秒,噪音指標從42分貝降低到29分貝。觀眾廳內各個部位的聲音效果豐滿均勻,逼真度高,層次感強,富有張力,令人滿足。

   如今,音樂廳要改名字了,因為有了讚助,改了個姓,開始叫“森海塞爾上海音樂廳”,不過,我們相信,上海人還是會習慣的叫它“上海音樂廳”。我們隻是突然想感慨一下,不知道現在“上海”兩個字值多少錢,為什麽眼見著上海美術館直接把“上海”甩了,音樂廳這次也把“上海”的姓氏給冠名了,哦,現在應該還剩下“上海體育館”了吧,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荔枝100 回複 悄悄話 森海塞爾是做音響器具的吧,還有點搭界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