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來臨,照例要為家人親友置辦禮物,但今天寫的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送禮。
女兒們以前所讀的蒙特索利學校,每年十二月要搞和聖誕有關的慈善活動。小女兒八年級那一年,學校決定向當地的“婦女兒童庇護所”(Women and Children’s Shelter)捐獻禮物。
該庇護所為市政府所立,所收容的都是婦女以及她們的未成年孩子。這些婦女,有的是失業的單身母親,因為沒有收入而無處棲身,有的是因為家暴來這裏尋求保護,也有由於各種原因流浪在外的。庇護所除了給她們一個溫暖的住處,提供一日三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外,還給她們做求職指導、法律谘詢,帶她們去看病求醫,以及保證孩子不中斷上學讀書。
慈善活動都是家長協會組織的,我那時是副會長,事先和庇護所聯係,拿到了一批“希望清單”(wish lists),都是有小孩子的家庭。我們把單子按家庭分別打印出來,貼在各教室的門上,每個班級負責一個家庭。同時家長們已經收到了校長發出的郵件,提醒他們在接送孩子時在單子上填入願意捐獻的禮物。
這是六年級門上貼的,很典型:
南希(媽媽):希望得到禮卡(沃爾瑪、必勝客)。
馬克(13歲):我喜歡打棒球,我想要運動器材商店的禮卡、電影院禮卡。
翰娜(11歲):我喜歡讀書。我需要一套滑雪衫褲(粉色);書店禮卡。
朱麗亞(6歲):熱愛動物。我想要一套玩具小馬、一隻大絨毛貓咪、一套彩筆(24種顏色的)。
我電腦裏還存放著這份Wish List,打印出來:
這個家庭是典型的家暴受害者,丈夫是個生意不順利、生活失意的酒鬼,經常借故毆打妻子和孩子。在發生了兩次嚴重家暴事件以後,妻子就帶著孩子去報警,然後政府出麵,把他們安排到庇護所。妻子有一份半職工作,但收入太低,不能另租房子,而娘家人又都在外地。庇護所也不是久呆的地方,這家人麵臨長期的生活問題,但現在聖誕來臨,首要的是要讓小孩子高高興興過個節。
單子很快填滿,家長們分別去購買禮物和禮卡。一個星期後,這些禮物全部有了著落,家長們還另捐獻了不少書籍、文具和玩具。家長協會把所有的禮物檢查了一遍,歸類、裝禮袋。學生製作了手工聖誕卡。
聖誕前一個星期,我們在高年級學生裏抽了幾個誌願者,由幾個家長開車,把禮物送往庇護所。
“婦女兒童庇護所”坐落在一條安靜的住宅街道上,一幢二層的大住宅樓房,原來是個幼兒園,院裏有兒童遊戲設施,裝著節日彩燈。接待我們的負責人帶我們樓上樓下參觀了一遍。(為尊重所裏婦女兒童的隱私,不得拍照。)一樓是接待廳,放著一棵大聖誕樹,這是我們卸下禮物的地方;還有兩間餐室、廚房和辦公室。樓上是臥室,三間小臥室為有幼小孩子的家庭所設;兩間明亮的帶浴室的大通間,整整齊齊地放著一溜六張雙層床。地下室裝修過,兒童娛樂室有很多玩具;圖書室備有書報雜誌棋牌和兩台電腦;還有乒乓台、電視機和做手工、開會用的大桌子,看上去很像這裏普通家庭的地下娛樂室。
寒假前一天,學校在禮堂舉行全校節日集會,庇護所負責人特地趕來參加,感謝家長和學生的慷慨捐助,讓庇護所的所有孩子們都能和普通孩子一樣,在12月25日那一天打開自己所期待的禮物,過一個快樂的聖誕節。
* * *
在此祝大家節日愉快。穿得暖暖的(三年前的照片):
喝得肚子裏暖暖的(裏麵有咖啡、eggnog、玉桂粉、黃糖。Eggnog 是聖誕節的傳統特殊飲料,熱量實在太高了,不敢多喝):
向家人送一份溫暖的禮物:
屋裏屋外裝飾起來:
搞一些家庭活動,女兒們小時候,和她們一起做的薑餅屋:
有一年11月下旬去英國,聖誕燈飾都裝起來了。這是倫敦的攝政街:
倫敦入住酒店的聖誕樹:
法國首飾專賣店卡迪亞的倫敦分店, 每年都要這樣裝飾:
發明家愛迪生的故居(佛州的冬季別墅):
我們城裏:
聖誕是“給與”的節日(網圖):
~~~ 新年後再見!~~~
* * * * *
還在趕工作,還要打行李,今晚徹夜不睡了。
大家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