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80)
2017 (114)
最近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讀到一篇2016年發電報的文章,覺得很有趣,也很感歎。
(一)
說起電報,我第一想起的就是小時候鄰居家收到的加急電報,印象很深刻。
夜晚,也許是淩晨,摩托車在我口外麵停下,引擎聲震耳欲聾,送報員大喊 “電報!24號,趙XX,電報!”並在門上 “嘭嘭嘭”地拍打,吵醒一弄堂的人。
接著聽見父母說是趙叔叔在外地的父親病危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鄰居趙叔叔早已出發去了火車站。當夜,他從安徽打電話回來告知妻子,父親去世了。
自那時起好幾年,在我的印象裏,電報,特別是夜裏送到的電報,總是和死亡、病危等噩耗聯係在一起。
(二)
中國的電報服務始於1871年,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開辦電報業務,從而拉開中國電信曆史的序幕。
這是標準電碼本,每個漢字都有相對的數字號碼。電報員把常用字背得滾瓜爛熟。
在延安東路1122號電信營業廳,有全市最後一個電報窗口。目前發報數量是每月10多份。發報價格是每個字一毛四分錢,和25年前的價格一樣。
紅色電報單發往國際,綠色電報單發往國內。
一位年輕顧客給母親發去一封祝福電報。
國際電報主要以發往日本的電報為主,因為在日本,正式的慶賀、吊唁等文書還是用電報傳遞的,所以在營業廳,每個月總會有市民或者在上海工作的日本人來發電報。
(三)
在《大西洋月刊》那篇文章裏,年輕的作者突發奇想,要在美國體驗一下打電報的感受。
在2016年,你想打電報,就得先上網。
他先找到一個叫 iTelegram 的網站,花了$18.95,發了一份電報給刊物的編輯。網站告知他,需要3-5 個工作日。(這家網站把舊日的通訊技術重新包裝, 以滿足人們的懷舊需求,或作為婚禮的特殊紀念。)
三個星期過去了,他的電報還沒有到。他申請了退款,但是最後這份電報還是交到了編輯的手裏,不過時間是在四個多星期後了。
他不甘心,又嚐試使用Telegram Stop 服務。這次他付了$29.65,網站承諾:電報在4-8個工作日內一定送達。八天過去了,編輯沒有收到電報。
他去網站查詢,回複說,他們是通過國際標準郵政網絡投遞電報。“美國郵政管理局由於未知的原因,耽誤了投遞。”
原來“電報”是通過郵局投送的!根本就沒有一個真正的電報!他隻是通過網站郵寄了一份貌似電報的信件而已。
假電報
(四)
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原理很簡單:敲擊電鍵,利用電流的通斷,傳遞由短的電脈衝和長的電脈衝組成的電信號碼。
一八四四年,華盛頓的電報實驗線路建成,一份莫爾斯電報發到巴爾的摩,這就是人們普遍認為的美國通訊史上的第一份電報,是聯邦專利局官員的女兒向莫爾斯建議的。
電報的內容是“上帝給我們帶來了什麽?”
西聯公司(Western Union)是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於2006年關閉了所有的電報服務項目。最後發出的十份電報包括生日祝賀、悼念去世的親人、緊急通知等。還有幾份是為了成為最後一個發送電報者而發出的。
今天,也許在別的國家還可以,但這位作者的結論是:在美國,你是絕對沒有發電報的可能了。
*****
Atlantic Monthly 文章鏈接: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6/01/rip-stop-telegrams/425136/
部分照片和信息來自新浪網站
謝婉妮來訪,節日快樂!
連我們的想象都跟不上呢!
是啊,覺得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這個同學很有心,他知道日本講究這個 :)
有點懷舊,鬆鬆!
是不是日本朋友發來的?他們打電報以示慎重。
你想把領導嚇病了,自己篡權做領導啊!
對對,是外地親友要求接站,我家有個親戚早上來電報,火車下午到,不給你考慮餘地的 :)
我急著要來看誰占了那個小板凳 ...... 我給閑閑和曉青各端一杯烏龍茶。
哈,閑閑這個說法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