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讀大學的時候,同一寢室裏有七個女孩。食堂很擠,大家都喜歡把飯菜端回宿舍裏吃,邊吃邊聊天。入校沒多久,大家的飲食習慣就很清楚了:一個吃肥肉,六個不吃肥肉。那是八十年代,市場供應已經有很大改善,一般人家已經吃得比較好了,但那時還沒有什麽健康理念,隻是覺得肥肉太膩,吃不進,而且女孩吃肥肉,有點不雅,沒有淑女風度。那個喜吃肥肉的女孩,家裏小孩多,條件差一些,不能挑肥揀瘦,從小習慣了給啥吃啥,倒也可以理解。
我自己從小不吃肥肉,一點點也不吃,堅決不碰。大排的一圈肥肉,吃前要咬掉,室友說像吹口琴。紅燒肉的湯可以很油,搗在米飯裏真好吃啊,但肥肉還是要咬下、吐掉。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向我父母告狀,說我挑食,把肥肉偷偷藏在台板裏。我父母也沒有批評我,他們很理解我不吃肥肉。
因為他們自己也不吃肥肉。
八十年代,豬肉還憑票供應,為了每次都能買到精肉,我母親買通了菜場肉攤的小姑娘。每過一段時間,她就要送那小姑娘一包糖果,或一袋餅幹,或一籃水果。行賄的結果是,每次排隊買肉輪到我母親,小姑娘就挑全精的那部分切下賣給她,而前後的顧客拿到的都是肥瘦搭半的肉塊。
再說動物內髒。我們家那時隻吃肝,雞肝鴨肝,豬肝也吃一點。記得有一次,大概是讀中學的時候,全家到一家飯店吃飯,點了一隻蔥爆豬肝。菜端上來,很香、澤色也很好。我父親吃了一口,眉毛一皺,說,怎麽口感不像豬肝?我母親吃了一塊,說,真的,有點不像豬肝。輪到我,越吃越覺得不像豬肝,同時腦子裏開始發揮想像力,從豬的其它部位一直想像到貓啦狗啦兔子啦。那一盤豬肝,誰也沒再去吃。
從此,跟豬肝說拜拜,再也不碰了。
*****
肥肉和內髒,對健康真的沒有任何好處,這大家都清楚,不用多說了。隻是,我覺得國內很多人對吃肉有個迷思,就是認為要減肥就得少吃肉,有心血管病就不能吃肉。
錯。
應該說“不能吃肥肉,不能吃內髒”。各種肉類,是蛋白質最大最重要的來源,而人的身體不能沒有蛋白質。關鍵是,盡量不要過多攝入肉類、禽類裏麵所含的動物脂肪。
因為動物脂肪在身體裏轉化成膽固醇,就會黏附在你的動脈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把你的動脈塞住,讓你發心髒病、中風。
但是適量的瘦肉是好的。僅拿豬肉來說,不但有大量蛋白質(氨基酸),還有維生素B1,有機鐵(血紅素),等等,都是人體必需的。
除了宗教的關係和憐憫動物的原因而吃素以外,健康飲食並不一定要吃素,隻要不吃肥肉,不吃內髒,不吃雞皮鴨皮,做菜少用豬油雞油,吃肉也可以吃得很健康。
*****
再回到大學寢室。那個唯一吃肥肉的女孩,到了大一的下半學期,就宣布不喜歡吃肥肉了。我到現在還堅信,她不是不喜歡,而是不好意思再在寢室裏吃肥肉了。
哈哈,喜歡你的幽默。
可能因為養牛的成本比養豬更高吧?
紅肉不好,為什麽其銷售價一直比白肉高出好幾倍?
謝謝!你網名中的yarrow, 我園子裏種著 :) 對你有什麽特殊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