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美江措

這是朗珠久美江措上師海外的弟子們為了匯集上師日常開示並令其他同修同沾法益而開設的文學城博客。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無我,那麽誰在輪回?無我,那麽誰受業報?——《那先比丘經》片段

(2015-02-10 22:18:30) 下一個

......

彌蘭王又問那先比丘:“人投生善惡道之中,是延續舊有的神識,還是產生一個新的神識呢?”

那先說:“既不是舊有的神識,也不完全脫離舊有的神識。”

......那先問王:“假如一人點燈,其燈火能夠持續到天亮嗎?”

王說:“人點燃燈之後,燈火的油若能保證到天亮時不幹則火至天亮。”

那先說:“燈蕊燃燒一夜,是持續舊有的火光嗎?至半夜之時,至天亮之時,還是原來的火光嗎?”

王說:“不是原來的火光。”

那先說:“然而燈火從一開始到半夜裏,必須再一次地點燃嗎?靠近早晨又再點燃一次燈火嗎?”

王說:“無須半夜再點燃燈火,延續原來一根燈蕊的火,直到天亮。”

那先說:“人的神識輾轉相續,就像燈火一樣。前麵的逝去,後麵的緊跟而來。從神識而獲得生命,直到衰老死亡之後,神識又趨向另一處而獲得生命,輾轉相續,因此說轉胎再生的神識既不是舊有的神識,也不完全脫離舊有的神識。”


......

王又問:“如果沒有一個神識從舊的身體延續到新的身體,那為什麽說新的身體會受過去的業報?”

那先說:“比如有人盜取他人種的樹上的果實瓜類,偷盜的人是有罪,還是無罪?”

王說:“有罪。”

那先說:“當初栽種樹木時,樹上還沒結果實,為何現在偷盜之人應該有罪呢?”

王說:“假若當初不栽種,哪裏有什麽果子呢?因此偷盜的就有罪了。”

那先說:“人生也是這樣。因為今世之身軀作下了善惡之事......其善惡之果隨人而走,如同影子隨同身軀一樣。人死之後僅僅消失身軀,並不因此而失去其所作的善惡業力。這就像點燈在夜裏寫字一樣,火光熄滅了其字仍然存在,燈來的時候又呈現出字來。今世所作善惡之事,持續到後世而變成結果,就像從某人手中原封不動地接過來的,這便是如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降魔 回複 悄悄話 佛教史上的偽造──佛經寫成史的偽造
陳義憲

相信讀過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曆史中,自釋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後大略有四次的結集,這四次的結集,按照佛教史都說前麵的三次結集,都是當場由主講人,把所知道的佛所說經誦出,再由當時參加的人加以質疑提出討論糾正,就結束了。直到第四次的結集時,才筆之於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佛經,這是包括經藏和律藏。

從一般現有的佛書上,所看到的都是這樣說,給人的感受是:這些說法都是真實的,都是正史,因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這麽說;甚至連大法師、小法師也都這麽說,而且也都說得差不多,因此讓許多沒有讀過佛經的人,不得不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以為他們的這種說法就是佛教的正史。當筆者在研究佛書時,竟然發現所有的佛教史都這麽說。他們的說法竟然都是在為佛教偽造曆史!在眾口鑠金的情況下,上上下下的作者都是你說我抄,大小法師這麽抄,居士們也這麽抄,甚至連教授和佛學大師也這麽說,就這樣的,你說我說,竟然就把佛經的史實改變了,讓大家都深信這種說法是真的。為使有心的讀者可以繼續研究,筆者從書架上找到了二十個有關早期佛經結集的記載,臚列於後。(注一)

以下的這段話,是筆者是從聖嚴法師的《印度佛教史》抄下來的,筆者會在此提出,那是因為聖嚴法師在所著的書中強調自己閉關六年,而且曾把《大正新修大藏經》和《卍字大藏》經都看過了,而且他也強調《四阿含經》很重要,是佛學的基礎;所以他當年是一麵看,一麵記的。結果,他竟然把記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的曆史記漏了,卻把一些早期的法師所偽造的正史,抄進了自己的大作中;他這樣一抄,就讓很多沒有閱過佛經的小作家們,也以為聖嚴法師所說的是正史,也就你抄我抄了!不可否認的,聖嚴法師的說法,不是始作俑者,但因為他在佛教界太出名了,也是很會批評基督信仰的法師,因此。筆者就以他的書為例,引出來討論,然後,再把佛經中的正史詳記於後,使一些有心想書寫佛教史的人能小心!以下是筆者從聖嚴法師所著的《印度佛教史》P.66-67.法鼓文化1999,所抄出:

「結集有等誦或會誦之義,即是於眾中推出精於法及律者,循著上座比丘迦葉的發問,而誦出各自曾經聞佛說過的經律,再由大家審定。文句既定,次第編輯,便成為最早定本的聖典。

因於佛初入滅,即有愚癡比丘感到快慰地說:『彼長老──佛常言:應行是,應不行是:應學是,應不學是。我等於今,始脫此苦,任意所為,無複拘礙。』

當迦葉尊者聽到這種論調之後,因而決心立即召開結集佛陀遺教的大會。因此,當迦葉辦完了佛陀的涅槃事誼,許多國王正在爭著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時,他便采取更有意義的行動。

據錫蘭的《大史》第三章所傳,迦葉尊者自佛涅槃地趕至王舍城,由於阿闍世王的外護,即在毗婆羅山側的七葉窟前,建築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為佛滅後第一次的雨安居處,在此安居期間,自第二個月開始,一連七個月(北傳謂三個月)從事結集的工作,首由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阿難誦出法藏,此即稱為『五百集法毗尼』,或稱『王舍城結集』又名第一結集。」

不可否認的,聖嚴法師在寫此文時,也曾引說:「據錫蘭的《大史》第三章所傳」,顯出他的寫出是有根有據,但問題是他自詡曾詳細的讀過兩套大藏經,而這兩套《大藏經》卻都明記著另一故事,也是同一時候所發生的事,而且也都是在講述第一次的結集,但參加的人數卻不一樣,而且更戲劇化,有可能因為阿難在這一次的事件中駁斥了釋迦牟尼的話,使得後代的法師們,不得不放棄這段史實;也有可能後代的法師為要容讓一些虛假的佛經,使佛經看起來更浩瀚,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所以法師就改造曆史。

聖嚴法師曾表明他是讀過兩套佛經的人,而且一麵看,一麵記寫,像這麽重要的事件,一是出於佛經明記,一是出於鍚蘭的《大史》第三章所傳,在麵對兩種不同的記錄,他竟舍棄佛經,而取鍚蘭《大史》第三章所傳,就讓人感到不解,顯出聖嚴法師對佛經的信任度不夠。一個擁有法師頭銜,有責任對佛法擁護的人,竟然會丟棄佛經的記載,而取旁說代替,就讓人感到錯愕了!筆者很不解,為何聖嚴法師明知在佛經中有第一次結集的記載,卻要丟棄它,反而去相信這些旁說(曆史上的傳說)。筆者很想知道聖嚴法師對此的解釋,並想知道為什麽法師可以丟棄佛經?若可以,則佛法僧還是三寶嗎?

為使讀者明白佛經中的結集,筆者把它引出於下,相信讀者可以從佛經的記載中看到很戲劇化的演出,可以看到大迦葉對阿難的責難,更可以看到阿難不隻反駁了大迦葉的責難,也指出了釋迦牟尼做錯了事,他指出,如果他請釋迦牟尼多留一大劫,這樣彌勒又怎能下生而成佛?從阿難的反駁,顯出阿難的超越,從佛理的認知,他不隻超越了大迦葉,也超越了釋迦牟尼。或許就因為這緣故,使後代的法師舍棄這段信史;也有可能早期的法師們故意舍棄這記錄,使佛書上所說的四次結集可以代替第一次的結集,使一些後期的「佛學五種人說」(注二),可以堂堂正正的被納入佛經中。

以下是佛經中的最初結集,從這段佛經中可以明顯的看到,真正的佛經隻有四阿含,而且在初期就筆之於書。顯出後代的說法都是偽作!

「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共議。阿難隨佛最久,於佛最親,佛所教化,施為弘摸。阿難貫心無微不照。可受阿難法律,委典載之竹帛。比丘僧議:『阿難白衣,恐有貪心,隱藏妙語,不肯盡宣。』比丘僧曰:『當詭取之,設一高處諸聖上會,以比丘僧,以慈詰問三上下。因問經要,可得誠實。』鳩夷國王,立佛宗廟,精房禪室,凡有三千,諸比丘處其中。誦經坐禪,王譴大臣名摩南,將兵三千,宿衛佛廟。大迦葉和阿那律,共報比丘僧:『佛經結律,名四阿含,阿難從佛,獨為親密,佛以眾生淫佚無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遠正,作一阿含;不孝二親,遠賢不宗受佛恩,不惟上報,作一阿含』。沙門眾曰:『唯阿難知夫四阿含,當由阿難出。』大迦葉曰:『阿難白衣,恐有貪意,不盡出經。』眾比丘曰:『可以前事結責阿難,當上阿難著於高床,諸賢者眾目下問經。』

僉曰:『善哉!誠合大宜直事沙門。』即會聖眾,逐阿難出,聖眾皆坐,複命阿難令疾進。進為聖眾稽首作禮。得應真者,皆坐如舊。未得者皆起,直事沙門,令之升坐中央高座。阿難辭曰:『非吾座也。』聖眾僉曰:『以佛經故尊爾於彼,從受佛之上法。』阿難乃坐。賢眾問之------大迦葉賢聖眾選羅漢四十人,從阿難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寫經未竟。佛宗廟中,自然生出四名樹,一樹字迦栴,一樹宇迦比延,一樹字阿貨,一樹字尼拘類。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寫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樹,四阿含佛之道樹也。』因相約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淨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優婆塞戒有五,優婆夷戒有十。寫經竟,諸比丘僧各行經戒,轉相教化千歲。」(注三)

像以下的說法雖類似,但卻更精彩。阿難二下三上高座。也明說為何會分別寫四阿含之原因。以下是佛經的說法:

「至九十日,大迦葉、阿那律、眾比丘,會共議,佛十二部經,有四阿含,獨阿難侍佛久,佛之所說,阿難誌諷當從書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貪心。欲持舊事詰責阿難,與設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誠實。皆言大善!眾會座定,直事比丘,逐阿難出,須臾又請。阿難入禮眾僧。未得道者。皆為之起。直事比丘,處著中央高座。於是讓言,此非阿難座。眾比丘言:『用佛經故,汝處高座,欲有所問。』阿難就座。眾僧問:汝有大過,寧自知不?昔者佛言:閻浮提樂,汝不對?直事比丘阿難下。即下對言:『佛為不得自在,當須我言耶。』眾僧默然。直事比丘又令阿難上,眾複問曰:

『佛為汝說:得四禪足者,可止一劫有餘,汝何以嘿?』阿難下言:『佛說彌勒,當下作佛,始入法者,應從彼成。設自留者如彌勒何?』又嘿煞。阿難心怖,眾比丘言:『賢者當如法意具說佛經。』對曰:『唯然!』如是三上。阿難最後上言:『聞如是:一時。』座中未得道者,皆垂泣言:『佛適說經。今何以疾?』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僧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淫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癡作,四為不孝作,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用寫四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注四)

從以上的兩個記錄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佛經應隻有《四阿含經》而已。也就是現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及第二冊。筆者很好奇的想知道,佛教單單在台灣就有超過一萬名的法師;在大陸應有更多法師;若再加上香港,也應有很多。這些法師都自命是佛法的維護者,也是佛法的傳揚者。為什麽在麵對佛教這麽重大的事件,他們竟然個個都變成了不敢開口講實話的人?

筆者在本文所記,隻是把自己在佛經所看到的事實提出來,就教於佛教的大小法師們,期待你們能告訴大眾真相,讓大家知道你們為何要丟棄這段明寫在佛經中的信史。若連這種事都可做,那還有什麽事不能偽造呢?

注一: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佛學入門手冊》p.138-.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論》p.26-大千.北縣汐止巿,2003.
平川彰著,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p.77-,商周.台北巿.藍吉富副教授及惠敏法師推薦。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叢書之五《教史》p.46光,高雄大樹鄉.2003.
塚本啟群著,劉欣如譯,《佛教史入門》p.59,大展,台北巿.1998.6.
屈大成,《佛學概論》p.20.文津,台北巿.2002.
蔣維喬,《佛學綱要》p.53.天華,台北巿.1998.
簡豐文整理,《佛學入門》p173-,竹林印經處.高雄巿,2003.
業露華,《佛教百科曆史卷》p33,雲龍,台北巿.2005.
於淩波,《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p.36,美國德州佛教會贈.菩提樹雜誌,1985.11.5.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佛學入門》p.177-,台北巿,2006.5.
周紹賢,《佛學概論》p.11-,台灣商務,台北巿.1984.5.
黃夏年,《佛教三百題》p.533.建安,台北巿.2003.1.再版.
沙門明暘,《佛法概要》P.296-,1992,4,台三版.
肅肅、黎明,《佛教的典故趣談》P.45-.桂冠,台北巿,1999.
杜鬆柏,《佛學思想綜述》P.41.新文豐,台北巿.2002.
餘金成,《佛學入門手冊》p364,五洲,台北巿.1996.
高觀廬,《佛學辭典》p.1456.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巿.2005.10.
陳義孝居士,《佛學常見詞彚》p.264.高雄淨宗學會印贈.2002.10.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下冊,P.2267,佛學出版社.台北巿.1920.

注二:大正廿五P.55。

注三:《大正大藏經》第一冊P.175.上中下《佛般泥洹經》卷下。

注四:《大正大《大般涅槃經藏經》第一冊P190下-191上》卷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