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頓悟大乘正理決 摩訶衍(神秀禪師弟子降魔藏禪師弟子,西藏辯法記錄)

(2024-01-01 06:45:39) 下一個

頓悟大乘正理決

摩訶衍 撰

注:此經出自敦煌,由國外整理出版

 

(此他人序言):

法性遍言說,智所不及,其習禪者令看心,若心念起時,不觀不思有無等;不思者亦不思。若心想起時不覺,隨順修行,即輪回生死;若覺,不順妄想作業,即念念解脫,離一切。諸佛於勝義中,離修不修。若論世間法,假三業清淨,不住,不著,則是行六波羅蜜。又外持聲聞戒,內持菩薩戒,此兩種戒則能除三毒習氣。所修行者,空言說無益事;須修行依無取舍。雖說三惡道,天、人、外道、二乘禪,令其知解,不遣依行。一切三界眾生,自家業現,猶如幻化陽焰,心之所變。若通達真如理性,即是坐禪;若未通達者,即須轉經,合掌禮拜修善。凡修功德,不過教示大乘法門令會。猶如一燈然百千燈事,法施以利群生。

師一生已來,所修習者:依《大般若》、《楞伽》、《思益》、《密嚴》、《金剛》、《維摩》、《大佛頂》、《華嚴》、《涅槃》、《寶積》、普起三昧等經,信受奉行。此論禪師皆依經文,非是禪門本宗。若論本宗者,離一切言說相,離自心分別相,即是真諦。皆默傳默授,言語道斷。若苦論是非得失,卻成有諍三味。如一味之水,各見不同,小大智能,實難等用。故特望隨所樂者修行,自當杜絕法我。

摩訶衍禪師,宗說俱通,言辭精妙,的的歸宗,如走盤珠,似摩尼寶,非深達禪源,妙契佛心者,不能也,令人不勝景仰!大士弘法,隨因緣時節,隨眾生根機,非分別思議所能也。與戒師之辯論,吾人何敢妄生勝負分別情見,或據之抑禪宗而揚自宗,心生輕慢,或視之為踏有談空、隨情肆意、謗毀戒行之一般狂禪,謬謂“豁達頑空”,豈真知大師?謂其“非實悟禪德之言”,又豈真知禪宗?

 

 

頓悟大乘正理決序

前河西觀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禦史王錫 撰

 

自釋迦化滅,年代逾遠,經編貝葉,部帙雖多,其或真言,意兼秘密,理既深邃,非易涯津。是乃諸部並興,邪執紛糾,爰有小乘淺智,大義全乖,肆螢火之微光,與太陽而爭耀。厥茲番國,俗扇邪風,佛教無傳,禪宗莫測。

粵我聖讚普,夙植善本,頓悟真筌,湣萬性以長迷,演三乘之奧旨。固知真違言說,則乖實非乖,性離有無,信法而非法。蓋隨世諦,廣被根機,不舍聲聞,曲存文字,頒傳境內,備遣精修。交觸鄰邦,大延龍象。於五天竺國,請婆羅門僧等卅人;於大唐國,請漢僧大禪師摩訶衍等三人,同會淨城,互說真宗。我大師秘授禪門,明標法印。皇後沒盧氏,一自虔誠,劃(豁)然開悟,剃除紺發,披掛緇衣。朗戒珠於情田,洞禪宗於定水,雖蓮花不染,猶未足為喻也。善能為方便,化誘生靈,常為讚普姨母悉囊南氏,及諸大臣夫人卅餘人,說大乘法,皆一時出家矣,亦何異波闍波提為比丘尼之唱首爾。又有僧統大德寶真,俗本姓鶂,禪律不昧於情田,經論備談於口海,護持佛法,倍更精修,或支解色身,曾非嬈動,並禪習然也。又有僧蘇毗王嗣子須伽提,節操精修,戒珠明朗,身披百衲,心契三空,謂我大師曰:“恨大師來晚,不得早聞此法耳。”

首自申年,我大師忽奉明詔曰,婆羅門僧等奏言,漢僧所教授,頓悟禪宗,並非金口所說,請既停廢。我禪師乃猶然而(口+笑)曰:“異哉,此土眾生,豈無大乘種性,而感魔軍嬈動耶?謂我所教法,不契佛理,而自取磨滅耶?”悲湣含靈,泫然流淚,遂於佛前,恭虔稽首而言曰:“若此土眾生,與大乘有緣,複所開禪法不謬,請與小乘論議,商確是非,則法鼓振而動乾坤,法螺吹而倒山嶽。若言不稱理,則願密跡金剛,碎貧道為微塵,聖主之前也。”

於是奏曰:“伏請聖上,於婆羅門僧,責其問目,對相詰難,校勘經義,須有指歸,少似差違,便請停廢。”帝曰:“俞。”婆羅門僧等,以月係年,搜索經義,屢奏問目,務掇瑕玼,我大師乃心湛真筌,隨問便答,若清風之卷霧,豁睹遙天,喻實鏡以臨軒,明分眾像。婆羅門等隨言理屈,約義詞窮,分已摧鋒,猶思拒轍,遂複眩惑大臣,謀結朋黨。有吐番僧乞奢彌屍、毗磨羅等二人,知身聚沫,深契禪技、為法捐軀,何曾顧己,或頭燃熾火,或身解霜刀,曰:“吾不忍見朋黨相結,毀謗禪法。”遂而死矣。又有吐蕃僧卅餘人,皆深悟真理,同詞而奏曰:“若禪法不行,吾等請盡脫袈裟,委命溝壑。”婆羅門等乃瞪目卷舌,破膽驚魂,顧影修牆,懷慚戰股。既小乘轍亂,豈複能軍,看大義旗揚,猶然賈勇。

至戌年正月十五日,大宣詔命曰:“摩訶衍所開禪義,究暢經文,一無差錯,從今已後,任道俗依法修習。”小子非才,大師徐謂錫曰:公文墨者,其所問答,頗為題目,兼製敘焉,因目為《頓悟大乘正理決》。

 

 

頓悟大乘正理決

摩訶衍 撰

 

問曰:今看心除習氣,出何經文?

謹答:準《佛頂經》雲:“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據《金剛經》及諸大乘經皆雲:“離一切妄想習氣,則名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習氣。

問:所言大乘經者,何名大乘義?

答:《楞伽經》曰:“緣有妄想,則見有大乘;若無妄想,則離大小乘,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大乘。”

第一問:或有人言,佛者無量多劫已來,無量功德,智聚圓備,然始成佛。獨離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隻離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說六波羅密,十二部經,隻合說令滅妄想,既若不如是說,於理相違。

答:一切眾生,無量劫已來,常不離得三毒煩惱,無始心想,習氣妄想,所以流浪生死,不得解脫。準《諸法無行經》上卷雲:“若一切法中,除卻其心緣,相不可得故,是人名為已得度者。”又《金剛三昧經》雲:“佛言,一念心動,五蔭俱生。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既無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經》第二雲:“一切煩惱,究竟滅盡,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攝一切佛法。”又《楞伽經》第二雲:“但離心妄想,則諸佛如來法身,不思智慧,自然顯現。又法身既頓現,示報身及以化身。”又《諸法無行經》:“佛告文殊師利:‘若有人問,汝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如來,汝雲何答?’文殊師利言:‘如佛坐於道場,頗見法有生滅不?’佛言:‘不也。’‘世尊,若法不生不滅,是法可得說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不?’佛言:‘不也。’‘世尊,若法不生不滅,不斷一切不善法,不成就一切善法,是何所見?何所斷?何所證?何所修?何所得?但離心想妄想,既卅七道品自然具足,一切功德亦皆圓備。’”經文廣述,不可盡說,任自檢尋,當見經義據理。

問:所對於理不相違。若有眾生,離得三毒煩惱,無始心想,習氣妄想,便得解脫,亦得成佛,如是功德,不可比量。

又答:十二部經,準《楞伽經》雲:“佛所說經,皆有是義,大慧,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於言中,譬如陽炎,誑惑諸獸,令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亦複如是。隨諸愚夫,自所分別,令生歡喜,非皆顯示聖智,證處真實之法。大慧,應隨順義,莫看言說。”又經雲:“佛言,我某夜成道,某夜入涅槃,於此二中間,不說一字,不已說、今說、當說。不說者,是佛說。”又《涅槃經》雲:“聞佛不說法者,是人具足多聞。”又《金剛經》雲:“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為無上菩提。”又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據此道理,應不相違。

又問:有天人,製於妄想,以製妄想故,生無想天,此等不至佛道,明知,除想不得成佛。

謹答:彼諸天人,有觀有趣,取無想定,因此妄想,而生彼天,若能離觀離無想定,則無妄想,不生彼天。《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若言離妄想,不成佛者,出何經文?

問:準《楞伽經》雲,無三乘者,謂五種性眾生中,不定性者假說。不應如是執也。

又答:所言五種性者,隻緣眾生,有五種妄想不同,所以說有五種名,若離得妄想,一種亦無,何處有五,豈更立餘方便耶?

問:《楞伽經》雲:所言與聲聞授記,化佛化聲聞授記,據此隻是方便。調伏眾生,數個義中,涅槃道,是三乘也。若離於想,大小之乘無可言者,謂無想不觀大小乘,非無大小。譬如聲聞證涅槃後,大小之乘,更無所觀。此聲聞人,豈得言入大乘道不?

謹答:所言化佛與化聲聞授記者,聲聞人為未見法身及以報身,唯見化身,所以化身授記,正合其理。

又問:準《楞伽經》雲:我所說者,分別爾焰識滅,名為涅槃,不言涅槃道,是三乘也。

答:《楞伽經》偈:“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為愚夫少智,樂寂諸聖說。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三趣,住於無境界,何建立三乘?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地,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準斯經義理,所說三乘,皆是方便導引眾生法門。又《思益經》雲:“綱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何為行一切行非行?’梵天言:‘若人千萬億刧行道,於法性理,不增不減,是故名行一切行非行。我念過去阿僧祇刧,逢無量阿僧祇諸佛如來,承事無空過者,並行苦行,十二頭陀,入山學道,持戒精進,所聞智慧,讀誦思惟,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何以故?依止所行故,以是當知,若是菩薩,出過一切諸行,則得授記。’”據此道理,法性理中,大乘之見,並是虛妄想,若離妄想,則無大小之見。又準《楞伽》、《密嚴經》雲,聲聞雖離妄想煩惱,處於習氣泥土,譬如昏醉之人,酒醒然後覺,彼聲聞亦然,貪著寂滅樂三昧樂,為其所醉,乃至長刧不覺,覺後當成佛。聲聞貪著寂滅樂,所以不得入大乘。

又問:所言聲聞住無相,得入大乘否?

答:準《楞伽經》雲,若住無相,不見於大乘,所以不得取無相定。是故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問:離一切相名諸佛,是何經說?

謹答:《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既名諸佛。”又《大般若經》、《楞伽》、《華嚴》等經中亦具廣說。

又再新問:《金剛經》雲:“若了達諸法,觀了然後不觀者,是智慧。若具修一切善已,然後無修,為化眾生。”大智自然成就,言先願力故,為凡夫妄想不生。凡夫本來不達一切,猶未具諸功德,唯滅妄想,不得成佛。以要言之,解一切法是智,修一切善法是福,為成就如是一切故,所以經曆多劫,因諸福智力故,三昧無觀從此方顯。又《首楞嚴三昧經》雲:“初習觀故,得此三昧,譬如學射,初射竹簞,大如牛身,已後漸小,猶如毛發,並亦皆中。”從習於觀,是漸修行,諸佛所說,皆是漸門,不見頓門。

答第二新問:準《楞伽經》雲:“佛告大慧菩薩:‘應莫看文字,隨宜說法,我及諸佛,皆隨眾生煩惱解故,欲種種不同,而為開演,令知諸法,自心所現。’”又《思益經》雲:“說法性理,若人千萬億劫行道,於法性理,不增不減,若了知此理,是名大智慧。”於法性理中,修與不修,皆是妄想。據法性道理,若離妄想,大智本自然成就。若論福智,更無過法性道理。及以法性三昧,所言漸頓,皆為眾生心想妄想見,是故經雲,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想中,漸頓生見,若離一切想妄想,漸頓不可得。若言離妄想,不成佛者,出何經文?所言《首楞嚴經》雲,學射漸漸者,不緣增長心想妄想,隻合令除妄想。

舊問第三,問:言一切想者,其想雲何?

答:想者,心念起動,及取外境,言一切者,下至地獄,上至諸佛已下。《楞伽經》雲:“諸法無自性,皆是妄想心見。”

新問第三,問:上至諸佛,下至地獄之想,切要茲長,成就善法,遠離惡法,因此而行。若不識佛,不知地獄,如說十二因緣中無明,凡夫中不合修行此法。

新問第三,答:一切眾生,緣無始已來妄想分別,取著妄想善惡法,或長善,或長惡,以是因緣,流浪生死,出離不得,所以經雲:凡所有想,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了知此一念功德,經無量劫,修習善法,不如此一念功德。又所言凡夫位中,不合學此法者,一切諸佛菩薩,無量劫所修習善法,成等覺,皆留與後代末法眾生,教令修學,既言凡夫眾生,不合學此法,是諸佛法教留與阿誰?凡夫不合學此法,出何經文?

問:想有何過?

答:想過者,能障眾生本來一切智,及三惡道,久遠輪回,故有此過。《金剛經》說,亦令離一切諸想,則名諸佛。

新問第四,問:或有故令生長之想,或有不令生想,處凡夫地,初修行時,不得除一切想。

答:諸大乘經雲,一切眾生緣有妄想分別,取著生不生妄想,是故流浪生死,若能不取著生不生妄想,便得解脫。凡夫眾生不得除想,出何經文?

舊問:雲何看心?

答:返照心源,看心想若動,有無淨不淨、空不空等,盡皆不思不觀,不思者亦不思。故《淨名經》中說,不觀是菩提。

新問第五,問:據《十地經》中,八地菩薩,唯入不觀,佛令入修行,據此事,凡夫初地猶未得,唯不觀如何可得?

答:準《楞伽經》雲,八地菩薩,離一切觀,及分別習氣,無量劫來,所受善惡業者,如乾達婆城,如幻化等,了知菩薩十地,自心妄想,分別建立。又佛告大慧,於勝義中,無次第,亦無相續。亦《思益經》,及諸大乘經雲,八地菩薩者,超過一切行,得無生法忍,然後得授記,不聞八地菩薩教令修行。經文如何說,隻合細尋諸經所說,凡夫未得初地,不合不觀者,此義合行不行,前問說訖。

舊問:作何方便,除得妄想及以習氣?

答:妄想起不覺,名生死,覺竟不隨妄想,作業不取不住,念念即是解脫。《般若》、《寶積經》雲,不得少法,名無上菩提。

新問第六,問:如前所說,凡夫初學,豈得喻佛,佛是已成就者。

答:凡夫雖不共佛,同諸佛所悟之法,準經文,皆留與後代末法眾生,教令修學,若不如是,法教留與阿誰?

又問:佛言,無有少法可得者,不可執著言說。若無少法可得,無思無觀,利益一切者,可不是得否?

答:此義前者已答了,今更重問來。又再說者,佛從無量劫來,已離得不得心,亦無心無思,猶如明鏡。無心無思,離得不得,但隨眾生,應物現形,水喻寶喻,日月等喻,皆互同等。又據《入如來功德經》雲,非是不得少法,是得一切法。與義相違者,前問所言,凡夫不合學此法,所以為攀大乘經文時,得如是無量無邊功德,何況信受修行。因此言故,答如此事,以無所得故,是名為得,於理實不相違。

舊問:六波羅密等,及諸法門,要不要?

答:如世諦法,六波羅密等,為方便顯勝義故,非是不要。如勝義離言說,六波羅密及諸法門,不可說言要與不要,諸經廣說。

新問第七,問:世間及第一義諦,是一是異?

答:不一不異。雲何不一?妄想未盡已來,見有世諦。雲何不異?離一切妄想習氣時,一異不可分別。

又問:此方便為顯示第一義故,隻為鈍根者,為複利鈍俱要?

答:鈍根不了勝義者要,利根者不論要不要。

又問:六波羅密等,及餘法門,不言說要不要者,何為不可說?

答:為法性理,即不可說。據法性理中,要不要、有無一異,俱不可得。

又問:言經文廣說,如何說為說言要不要,不會?

答:經文廣說者,鈍根說要,利根不論要不要。譬如病人要藥,求渡河人要船,無病之人,不言要不要,渡河了,更不要船。

舊問:六波羅蜜等要時,如何修行?

答:修行六波羅蜜者,為內為外。內外有二種,內為自度,外為利益眾生。所修行方便者,據《般若經》、《楞伽》、《思益經》雲,修六波羅蜜時,於一切法,無思無觀,三業清淨,由如陽炎,於一切不取不住。

新問第八,問:所言三業清淨時,六波羅蜜凡夫未能行,得且修習不觀,中間不修行,待三業清淨,然後修習,為複未能淨得三業強修,如何修行?

答:所言六波羅蜜有四種,一世間波羅蜜,二出世間波羅蜜,三出世間上上波羅蜜,四內六波羅蜜。準《楞伽經》雲,廣說略說時,若得不觀不思時,六波羅蜜自然圓滿。未得不觀不思中間,事須行六波羅蜜,不希望果報。

又問雲:其野馬陽炎,實是不會。

答:野馬喻妄想心,陽炎喻世間一切法。譬如渴野馬,見陽炎是水,實是非水。若如是了達世間法時,即是三業清淨。

舊問:修此法門,早晚得解脫。

答:如《楞伽》及《金剛經》雲,離一切想,則名諸佛。隨其根性利鈍,如是修習,妄想習氣亦歇,即得解脫。

舊問:又行此法義,有何功德?

答:無觀無想之功德,思及觀照,不可測量。佛所有功德,應如是見。且如此之少分,據《般若經》雲:“假令一切眾生,天人(人天)、聲聞、緣覺,盡證無上菩提,不如聞此般若波羅蜜義。”敬信功德,算數所不能及,何以故?人天、聲聞、緣覺,及諸菩薩等、皆從般若波羅蜜出。人天及菩薩等,不能出得般若波羅蜜。

又問: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所謂無想無取,無舍無著,是名般若波羅蜜。又《入如來功德經》雲:“或有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所供養,承事彼佛滅度後、又以七寶莊嚴其塔,高廣例如大千世界,又經無量劫供養之功德,不及聞斯法義,生無疑心而聽,所獲福德,過彼無量百千倍數。”又《金剛經》雲:“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已用布施,及以恒河沙數身命布施,不如聞一四句偈,其福甚多,不可比喻。”諸大乘經中,廣說此義,其福德,除佛無有知者。

新問第九,問:令一切眾生,盡證無上菩提,由不及此福者,此無上菩提,乃成有上,此乃是否?次後說言,無上菩提等,從般若波羅蜜出。無上菩提,不出般若波羅蜜。不出者,說是阿那個菩薩。若說無上菩提,據如今現般若波羅蜜,似如此。隻此如說者,不可是無上菩提。

答:所及言令一切眾生,盡證無上菩提,由不及此福者,前者所言凡夫眾生,不合行此法,所以攀諸大乘經典,及般若波羅蜜。眾生聞此法,生一念淨信者,得如是無量無邊功德,為比量功德故,作如是說。現有經文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今再問有上無上,及阿那個菩薩者,經文現在,請檢即知。

舊問:若離相不思不觀,雲何得一切種智?

答:若妄心不起,離一切妄想者,真性本有,及一切種智,自然顯現。如《華嚴》及《楞伽經》等雲:如日出雲、濁水澄清、鏡得明淨、如銀離礦等。

新問第十,問:此言是實,乃是已成就,具勢力者之法,非是凡夫之法者。

答:此義前者已答了,今更再問。譬如蓮花,出離淤泥,皎潔清淨,離諸塵垢,諸天貴人見之彌敬。阿賴耶識,亦複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為諸佛菩薩、天人所重。凡夫眾生,亦複如是,若得出離,無量劫來,三毒妄想,分別習氣淤泥,還得成就大力之勢。凡夫緣有三毒,妄想蓋覆,所以不出得大勢之力。

舊問:若不觀智,雲何利益眾生?

答:不思不觀,利益眾生者,《入如來功德經》中廣說,由如日月光照一切,如意寶珠具出一切,大地能生一切。

又問:說執境、執識、執中論,此三法中,今依何宗?

答:此義是般若波羅蜜,無思大乘禪門。無思義中,何論有三?一亦不立,《般若經》中廣說。

新問第十一,問:此義是般若波羅蜜者,縱令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可得,論禪不相當。佛由自於般若波羅蜜,分別作六種,共智慧,各自別說。

答:所行六波羅蜜者,為求般若波羅蜜。若智慧波羅蜜具者,餘五波羅蜜,修與不修亦得。又答言,所言禪不相似者,如《寶積經》中說:“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師利雲:‘大士,所言禪行比丘者,何等名為禪行比丘耶?’文殊師利言:‘天子,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又《密嚴經》中:“若有能修行如來微妙定,善知蘊無我,諸見悉除滅。”《思益經》雲:“於諸法無所住,是名禪波羅蜜。”《楞伽經》雲:“不生分別,不起外道涅槃之見,是則名為禪波羅蜜。”及諸大乘經典,皆說如是,據此道理,末法眾生,教令修學,何以得知?諸大乘經雲,為末法眾生,智慧狹劣,所以廣說。若有人聞此法者,即功德不可量,何況信受奉行。

舊問:義既如此,何為諸經廣說?

答:如諸經所說,隻說眾生妄想,若離妄想,更無法可說,所以《楞伽經》雲:“一切諸經,隻說眾生妄想,真如不在言說之中。”

又問:眾生本來有佛性者,何以得知本來有?如外道言有我,有何差別?

答:本來有佛性者,如日出雲,濁水澄清,鏡磨明淨。如九十五種外道者,以要言之,不知三界唯心所變,礦中出銀,熱鐵卻冷,先已說訖。不同外道有,所言有我等者,見有作者,見有時變者,或執有無,觀空住著於邊,以此不同,《楞伽經》廣說。

又問:何名為眾生?

答:眾生者,從具足妄想,及五陰三毒故有。

又問:何名二乘人?

答:二乘人者,見一切有,從因緣生,覺一切因緣,和合所生者,無常苦空,厭於苦故,樂於涅槃,住於空寂,緣有取舍,故名二乘。偈言:“本無而有生,生已而複滅。因緣有非有,不住我教法。待有故成無,待無故成有。無既不可取,有亦不可說。不了我無我,但著於語言。彼溺於二邊,自壞亦壞他。若能了此事,不毀大道師,是名為正觀。若隨言取義、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地獄中。”

臣沙門摩訶衍言:臣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賴大聖臨朝,闡揚正法。雖以三乘所化,令歸不二之門。為迷愚蒼生,頻窮勝諦。臣之所說,無義可思。般若真宗,難信難入。非大智能措意,豈小識造次堪聞?當佛啟教之秋,五百比丘起出,如來尚猶不製,言退亦甚佳。況臣老耄,心風所說,忘前失後。特蒙陛下福力加護,理性助宣,實冀廣及慈悲,絕斯爭論,即諸天悉皆歡喜,僧尼彼我自無。臣據問而演經,非是信口而虛說。頗依貝葉傳,直啟禪門。若尋文究源,還同說藥而求愈疾。是知居土默語,吉祥稱揚,心想應名何有。若須詰難,臣有上足學徒,且聰明利根,複後生可畏。伏望允臣所請,遣緇俗欽承,兼臣本習禪宗,謹錄如左進上。

準《思益經》雲:“網明菩薩問梵天:‘何為一切行非行?’梵天言:‘若人於千萬億劫行道,於法性理,不增不減。’”又《思益》:“梵天白佛:‘菩薩以何行,諸佛授記?’佛言:‘若菩薩不行,一切諸佛則授記。’佛言:‘我念過去逢值無量阿僧祗諸佛如來承事,無空過者,及行六波羅蜜,兼行苦行頭陀,佛總不授記,何以故?依止所行故。以是當知,若菩薩出過一切諸行,佛則授記。我念過去行無量苦行、頭陀及六波羅蜜行一切,行不如一念無作功德。’又問文殊師利:‘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否?’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為法,是名正行。’不退轉菩薩白佛言:‘所說隨法行者,何謂也?’佛告天子:‘隨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隨法行。’”

《楞伽經》中說:“大慧菩薩白佛言:‘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著恚癡等妄想分別垢之所汙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並《密嚴》、《華嚴》、《金剛三昧》、《法華》、《普超三昧》及諸一切大乘經,具載此義。據斯道理,佛性本有,非是修成,但離三毒虛妄,妄想習氣垢衣,則得解脫。如阿賴耶識,出習氣泥。諸佛菩薩,悟皆尊重。《思益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義者,當知,是人得解脫諸見;當知,是人得陀羅尼;當知,是人行於正念觀;當知,是人解達諸法義趣。”準《楞伽》、《思益》等經,禪宗雲:“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法華經》雲:“十方諸佛國,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說。”竊以斯見,三乘乃是引導眾生法門。《大佛頂經》雲:“為迷故說悟,若悟竟,迷悟俱不可得。緣眾生迷妄想故,則言離妄想。若迷得醒悟,自無妄想可離。

臣今所對問目,皆引經文。佛為信者施行,使功德不朽。暫繁聖德,永潤犁庶,謹奉表以聞,無任對揚之至。臣沙門摩訶衍,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謹言,六月十七日。臣沙門摩訶衍表上。

一切法義,雖是無為無思,若鈍根眾生,入此法不得者,佛在世時,此娑婆世界,鈍根罪重,所以立三乘,說種種方便,示令莫毀勝義,莫輕少許善法。

問:萬一或有人言,十二部經中說雲:“三毒煩惱合除,若不用對治,準用無心想,離三毒煩惱不可得。”《寶積經》中說:“了貪病,用不淨觀藥醫治;了嗔病,用慈悲藥醫治;了愚癡病,須因緣和合藥醫治;如是應病與藥,以對治為藥,各依方藥治,則三毒煩惱,始除得根本,”又喻有一囚,被枷鎖縛等;開鎖要鑰匙,脫枷須出釘鍱,解縛須解結,獄中拔出,須索稱上,過大磧須與糧,具足如是,方得解脫。開鎖喻解脫貪著,出釘喻解脫嗔恚,結喻解脫愚癡,獄中稱上喻拔出三惡道,糧食喻度脫輪回大苦煩惱,具足如是等,則得除盡煩惱。若枷鎖不脫,獄中不拔出,不與糧食;若枷鎖等,以衣裳覆之,雖目不下見枷鎖,其人終不得解脫。既知如此,準修無心想,擬除煩惱者,暫時不見,不能除得根本。有如是說,將何對?

答:準《涅槃經》雲:“有藥名阿伽陀,若有眾生服者,治一切病。”藥喻無思、無觀。三毒、煩惱、妄想,皆從思惟分別變化生。所言縛者,一切眾生已來,皆是三毒、煩惱、無想習氣係縛,非是鐵葉繩索,係縛在獄,須得繩索糧食等,此則是第二重邪見、妄想,請除卻!是故總不思惟,一切三毒煩惱妄想習氣,一時總得解脫。

又問:唯用無心想,離三毒煩惱,不可得者。

答:準《楞伽經》雲:“佛言,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後夜遠離增聞外道邪論,通達自心分別境界,遠離分別,亦離妄想心,及生、住、滅,如是了知,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性平等。唯用無心想,離三毒煩惱,不可得者。”見經文說,離煩惱妄想分別,此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唯用無心想,離三毒煩惱,不可得解脫者,出何經文?

又問:看心妄想起覺時,出何經文?

答:《涅槃經》第十八雲:“雲何名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複能覺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摩訶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是故坐禪看心,妄想念起,覺則不取不住,不順煩惱作業,是名念念解脫。

問:諸大乘中說,無二者是實,無二即是智慧,分別即是方便智慧,不可分離。《維摩經》雲,分明具說,此“二”,言一要,一不要,無有如此分別。若有如此分別,即有取舍。有如此說請答者。

答:諸佛如來無量劫已來,離三毒、妄想、煩惱分別,是故悟得無二無分別智。以此無二無分別智,善能分別諸法相,非是愚癡妄想分別。據此道理,智慧方便不相離,若言取舍,於無二法中,有何取舍?

問:或有人言,諸經中說,四禪天名為大果。彼天無心想,雖然還有所觀,還有趣向;得無心想定者,於成就滅心想之人,豈有如此分別?初入無想念之時,初從此分別門,觀察無想念,雖不現如此分別,本從此門入,所以有是分別。此二若個是?有人問,如何對?

答:準《楞伽經》雲:“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地,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據此經文,所問天乘者,皆是自心妄想分別。此問早已兩度答了。據此經文,皆自心妄想,緣有心相妄想分別,生於彼天,是故經言:“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所言若個是者;於佛法中,若有是非,皆是邪見。

問:萬一或有人言,緣初未滅心想時,從此門觀,所以有分別者;則《楞伽》七卷中說:從此門觀察入頓門,亦入分別非想天,現無心想。若言緣有趣向分別者,即是有心想;得不言無心想。若有人問,如何對?

謹答:所言緣初未滅心想時,從此門觀,所以有分別者;則《楞伽經》七卷中說“從此門觀察入頓門”者:答此義,前文已答了,今更再問者:眾生有妄想分別心,即有若幹種問。若離妄想分別心,皆總不可得。又言,亦入分別非想天,現無心想。又言緣有趣向分別者則是有心想;不可得言無心想。若有人問,如何對答者?答:此問同前問天乘有想、無想,有分別、無分別,皆是自心妄想分別,是故《楞伽經》雲:“三界唯心”。若離心想,皆不可得。

又問:萬一或有人言,緣住在修行,所以不授記者;非是緣修行不授記。尚在修行中,似未合到授記時。《首楞嚴三昧經》中說,言“分明授記,不深密授記。”如此三授記,既處高上。所修行欲近成就,修行功用漸少者:喻如耕種,初用功多;成熟用功漸少,從此即有喫用功課。或雲,非是不要修行者,若為對答?

答:《思益經》第二雲:“梵天白佛言:‘菩薩以何行,諸佛授記?’佛言:‘若菩薩不行生法,不行滅,不行不善法,不行世間法,不行出世間法,不行有罪法,不行無罪法,不行有漏法,不行無漏法,不行有為法,不行無為法,不行涅槃法,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不行知法,不行施法,不行舍法,不行戒法,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法,不行精進,不行禪,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若菩薩如是行者,諸佛則授記。’”授記者,有何義?佛言:“離諸法二相,是授記義,不分別生滅,是授記義;離身口意業相,是授記義,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逢值諸佛如來,承事無空過者,總不授記;何以故?為依止所行故。我於後時,遇燃燈佛得授記者,出過一切諸行。”

又問:“文殊師利頗有無所行,名正行不?”

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為法,是名正行。”爾時會中有天子名不退轉,白佛言:“世尊所說隨法行者,為何謂也。”佛告天子:“隨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隨法行。所以者何?若不行諸法,則不分別是正是邪。”準經文勝義如此。若修行得授記者,未取哉!”

又問:萬一或有一言,一切法依自所思令知所觀善事,則為功德;所觀惡事,則為罪咎;二俱不觀,則是假說。若有人言,合觀善事,則為功德者,若為對答?

答:“不著文字,緣功德事入者,喻如合字,一人口莫作一人口思量,須作和合義思量。答言所言觀善惡假說,和合離文字等事者,皆是眾生自心妄想分別。但離自心妄想分別,善惡假說,“和合”“一人口”思量,離文字等俱不可得,即是和合義入功德,亦不可比量。”

問:萬一有人言;其法雖不離罪、福,佛性但住著法濟,亦具無量功德。喻如三十二相皆須遍修,然得成就如是果,各有分折。放如是光,於眾生得如是益,承前修如是善,得如是果慧,從淳熟中現其功德,從積貯然後成就。不得言新積貯中無功德,若有人問,雲何以答者?

謹答:準《思益經》雲:“千萬億劫行道,於法性理不增不減。”又準《金剛三昧經》:“如如之理,具一切法。”若一切眾生三毒,自心妄想、煩惱、習氣、分別,通達如如之理,則具足一切法及諸功德。

又問:或有人言說,佛法深奧,兼神力變化,凡下雖不能修,猶如無前後,一時示現一切色相於大眾前,並以一切語,說一切法,亦凡下所能;但示現佛之廣大,令生愛樂,務在聞此功德。若有人問,雲何答?又問:萬一或有人言,緣緣想後,如上所說;但是聖智若是無想,非是無二。有人問,如何答?又問:萬一或有人言:凡下不遠離心想者,或有經中雲,令思量在前,或言惠先行,或言亦置如是想中,亦有處分令生心想,或處分遠離心想;不可執一,所以用諸方便演說。或有人言,何以對如前三段問?

謹答:皆是自心妄想分別,若能離自心妄想分別,如是三段問皆不可得。準《楞伽》、《思益》經雲:“離一切諸見,名為正見。”

又問:萬一或有人言:發心覺不依想念,則各得念念解脫者,出何經文?覺者,覺何物?願答。

答:所言發心覺,不依想念,則各得念念解脫者,出何經文?其義先以準《涅槃經》具答了;今更重問者,一切眾生無量劫來為三毒自心妄想分別,不覺不知,流浪生死。今一時覺悟,念念妄想起,不順妄想作業,念念解脫,覺者,覺如此事。是故《楞伽經》雲:“菩薩念念入正受,念念離妄想,念念即解脫。”《佛頂》第三雲:“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妙明體,如是乃至五蘊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死、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臣前後說,皆依經文,非是本宗。若論本宗者,離言說相,離自心分別相,若論說勝義,即如此。準《法華經》文:“十方諸佛國,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說。”何為方便?三歸、五戒、十善,一稱南無佛,至一合掌,及以小低頭等,乃至六波羅蜜。諸佛菩薩以此方便,引導眾生,令入勝義,此則是方便。夫勝義者,難會難入,準《善住意天子經》雲:“佛在世時,文殊師利菩薩說勝義法時,五百比丘在眾聽法,聞文殊師利說勝義法時,不信受毀謗。當時地裂,五百比丘墮在阿鼻地獄。”是故一味之水,各見不同;一切眾生,亦複如是,知見各各不同。譬如龍王一雲所覆,一雨所潤,一切樹木及以藥草,隨其根機性而得增長。一切眾生,亦複如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界,眾生隨類各得解。一切眾生根機不同,譬如小泉流入大海。伏望聖主,任隨根機方便,離妄想分別,令入於無二勝義法海,此亦是諸佛方便。

問:卅七道品法要不要?

答:準《諸法無行經》上卷雲:“但離心想、妄想,—切分別思維,則是自然具足三十七道品法。”此問兩度答了,今更再問者,若悟得不思、不觀、如如之理,一切法自然具足,修與不修亦得。如未得不思、不觀、如如之理事,須行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準《金剛三昧經》雲:“如如之理,具足一切法。”若論如如之理,法離修不修。

臣沙門摩訶衍言:當沙州降下之日,奉讚普恩命,遠追令開示禪門。及至邏娑,眾人共問禪法,為未奉進止,罔敢即說。後追到訟割,屢蒙聖主詰訖,卻發遣赴邏娑,教令說禪。複於章蹉,及特便邏娑,數月盤詰。又於勃碧漫尋究其源,非是一度。陛下了知臣之所說禪門宗旨是正,方遣與達摩摩低同開禪教。然始勅命頒下諸處,令百姓官僚盡知。複陛下一覽具明,勝義洞曉。臣之朽昧,縱說人罕依行,自今若有疑徒,伏望天恩與決。且臣前後所說,皆依問準經文對之,亦非臣禪門本宗。臣之所宗,離一切言說相,離自心分別相,即是真諦。皆默傳默授,言語道斷。若苦論是非得失,卻成有諍三味。如一味之水,各見不同,小大智能,實難等用。特望隨所樂者修行,自當杜絕法我,則臣榮幸之甚,允眾之甚。謹奉表陳情以聞,無任戰汗之至。臣摩訶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摩訶衍聞,奏為佛法義,寂禪教理,前後頻蒙賜問,餘有見解,盡以對答:其六波羅蜜等,及諸善要修不修?恩敕屢詰。兼師僧官僚亦論六波羅蜜等諸善,自身不行,弟子及餘人亦不教修行,諸弟子亦學如是。複有人奏聞。但臣所教授弟子,皆依經文指示,臣所行行,及教弟子法門,兼弟子所修行處,各各具見解進上。緣凡夫眾生力微,據修行理,與六波羅蜜亦不相違。其六波羅蜜與諸善,要行不行者,前後所對者,是約勝義,不言行不行。論世間法,乃至三皈依,一合掌發願,大小諸善,上下盡皆為說,悉令修行。衍和上教門徒子弟處。

沙門釋衍曰:法性遍言說,智所不及,其習禪者令看心,若心念起時,不觀不思有無等;不思者亦不思。若心想起時不覺,隨順修行,即輪回生死;若覺,不順妄想作業,即念念解脫,離一切。諸佛於勝義中,離修不修。若論世間法,假三業清淨,不住,不著,則是行六波羅蜜。又外持聲聞戒,內持菩薩戒,此兩種戒則能除三毒習氣。所修行者,空言說無益事;須修行依無取舍。雖說三惡道,天、人、外道、二乘禪,令其知解,不遣依行。一切三界眾生,自家業現,猶如幻化陽焰,心之所變。若通達真如理性,即是坐禪。若未通達者;即須轉經,合掌禮拜修善。凡修功德,不過教示大乘法門令會。猶如一燈然百千燈事,法施以利群生。摩訶衍一生已來,唯習大乘禪,不是法師;若欣聽法相,令於婆羅門法師邊聽。摩訶衍所說,不依疏論,準大乘經文指示。摩訶衍所修習者:依《大般若》、《楞伽》、《思益》、《密嚴》、《金剛》、《維摩》、《大佛頂》、《華嚴》、《涅槃》、《寶積》、普起三昧等經,信受奉行。摩訶衍依止和上法號降魔,小福,張和上,雄仰,大福六和上,同教示大乘禪門。自從聞法已來,經五六十年,亦曾久居山林樹下。出家已來,所得信施財物,亦不曾貯積,隨時盡皆轉施,每日早朝,為施主及一切眾生轉大乘經一卷,隨世間法焚香,皆發願願四方寧靜,萬姓安樂,早得成佛。亦曾於京中已上三處開法,信受弟子約有五千餘人。現今弟子沙彌,未能修禪,已教誦得《楞伽》一部,《維摩》一部,每日長誦。

摩訶衍向此所教弟子,今者各問所見解緣布施事由,若有人乞身頭目,及須諸物等,誓願盡舍,除十八事外,少有人畜直一錢物,當直亦有。除聲聞戒外,更持菩薩戒,及行十二頭陁,兼忍堅固,複信勝義。精進坐禪,仍長習陀羅尼,為利益眾生,出家供養三寶,轉誦修善。

於大乘無觀禪中無別緣事,常習不闕,以智慧,每誦大乘取義,信樂般若波羅蜜者甚多。亦為三寶益得眾生時,不惜身命,其願甚多,為他人說涅槃義時,[走@又]超過言說計度境界。若不隨世間,歸依三寶,漸次修善,空學文字,亦無益事。須學修行,未坐禪時,依戒波羅蜜、四無量心等,及修諸善,承事三寶,一切經中所說,師僧所教,聞者如說修行。但是修諸善,若未能不觀時,所有功德,回施眾生,皆令成佛。

 

來自:https://www.daode.in/rdbook/sutra/dwdczlj.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