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七)

(2021-11-13 16:32:28) 下一個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十七)

 

法念處   Dhammanupassana

法念處分別而說指五蘊中除身、受、識外的想、行蘊;不分別說是指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涅槃也是屬於法念處。所以一切法的了解,有為法、無為法的了解,都是包括在法念處的修行裡。有法念處,才能使四念處的修行成為解脫的法門,若法念處的修行成就,則解脫成就。

法念處的內容分為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七覺支、四聖諦五組。前三組是「四識住」catu-vinnana-tthitiyo)的觀察,亦即觀察「識」住於色、受、想、行四個對象上的執取現象,後二組是與聖道相應菩提分的增長。因此,法念處的內容,正好反應修行者從染汙至清淨的過程,亦即經由對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等涉及塵染麵的觀察,從中領會無常、苦乃至無我、無我所,進而開展七覺支、四聖諦,成就解脫的過程1。

一、五蓋(Panca-nivarana)

複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亦即依五蓋觀察諸法。

蓋是煩惱的別名,因為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我們看不清身心的實相。貪、瞋、昏沉睡眠、掉舉追悔、疑是深入止觀首要麵臨的五個障礙。佛說:「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2」此五法能使心智黑暗無光,令人無法照見實相,開展智慧,乃至不能轉趣涅槃。五蓋障礙禪那生起,有五蓋是不可能發展禪定與有力量的觀,降伏五蓋才能發展有力量的觀,才會有安止的經驗。對於修習止禪的修行者而言,鎮伏五蓋,令五蓋暫時不起作用,才能證得禪那。五禪支能對治五蓋,成就世間第一禪定。定禪支對治貪欲蓋;喜禪支對治瞋恚蓋;尋禪支對治昏沉蓋;樂禪支對治掉舉;伺禪支對治疑蓋。然而對於觀行者而言,隨觀五蓋的重心,是如實的觀察,生起時了知其生起,壞滅時了知其壞滅,滅盡後了知其於未來不再生起,對整個從生至滅的過程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一)貪欲蓋(kamacchanda-nivarana)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時,了知:我內心無貪欲。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

修行者必須了解自己心的情況,若不能察覺內心的貪欲,又怎麽能觀照它呢?貪欲如何生起?因為有可意的所緣與有不如理的作意。當六根見、聞、覺、知可意的所緣時,認為所緣是美麗的、可喜的、不會改變的、我想擁有等不如理作意,貪欲心生起。修行者對於自身是否生起貪欲應了了分明,當未生之貪欲生起時應了了分明,已生起的貪欲趨於壞滅時應了了分明,乃至已捨斷的貪欲從今以後不再生起,也應了了分明。煩惱的捨斷有「暫時斷除」與「徹底的斷除」兩層麵,正念等善法取代了煩惱,禪定的力量鎮伏了煩惱,世間智慧力隨分斷煩惱都屬於「暫時斷除」,當正念等善法的力量不強時,煩惱可能再出現。至聖道時,每一聖道斷除應斷之煩惱,證得聖果智,此時是「徹底的斷除」,徹底的斷除的煩惱於未來不再生起。

此處有一問題需稍作解釋,即:法念處中對於「貪欲蓋」、「瞋恨蓋」的觀察與心念處的「有貪心」、「有瞋心」的觀察相同嗎?

不論心念處或法念處,都是對心裡現象作觀察,了知它們生滅的情況,但在修習法念處時,較強調自相與共相的觀察。自相可從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四方麵觀察,共相即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察。透過自相與共相的觀察會對身心情況更加清楚,觀智也能漸趨成熟。

如何對治貪欲?練習如理作意,離開不如理的作意,注釋書說明六種對治、滅除貪欲的方法。

(一)要取不淨相,指內心記住十種不淨3 、可厭目標之任何一個,便可滅除貪欲。

(二)要修不淨觀:有識不淨觀,觀身體的三十二部分,以及無識不淨觀,觀屍體。如摩訶提舍長老(MahAtissa)在拖缽的路上遇到一個漂亮的女人對他笑,他看到女人的牙齒,對牙齒生起不淨觀的如理作意,因而透過禪那滅除貪欲。

(三)要修根律儀,有根律儀就能控製貪欲,這是用彼分斷的道理。所以要去掉貪欲,身律儀、口律儀、意律儀都是很重要的。如難陀比丘以根律儀而獲得解脫。

(四)飲食知量,吃飯的時候知道「量」,適量即可,不要吃太多。

(五)親近結交善知識,重要是要與有修行的人在一起,不要歡喜與沒有修行的人一起。尤其是初學者,若與多貪欲的人一起,容易受影響,生起貪欲。應與少欲知足、有修行的善知識一起。

(六)適當的言談,講適合的話,與解脫道相應的話。如果散心雜話,容易生起貪欲。應當常說與去除貪欲有關,有助於解脫,能導向離欲、寂靜與涅槃的語言。

在運用六種能滅除貪欲的方法時,心中就沒有貪欲。修習止觀修行安般念、不淨觀達到安止定時,該定力就能暫時滅除貪欲。以觀禪來說,應該如理作意觀照顏色、聲音等目標為無常、苦、無我、不淨,如此會生起觀智而滅除貪欲,有時也要觀照觀智本身為無常、苦、無我。觀智生起於意門心路過程中,第一個心是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隨後逐一生起七個速行心,應該觀照每一心識刹那中的所有名法。不斷努力修習,觀智成熟時,取涅槃為目標的四道智與四果智就次第生起。當證得阿羅漢道時,貪欲就被滅除,永遠不會再生起。

(二)瞋恨蓋(byapada-nivarana)

內心有瞋恨時,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時,了知:我內心無瞋恨。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瞋恨,於未來不再生起。

佛陀說:對可恨相的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的瞋恨增長強大之因。藉著對慈心解脫的如理作意,可以滅除內心的瞋恨。佛陀說:透過慈悲能達到心解脫。對慈悲數數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不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的瞋恨滅除之因。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瞋恨:

(一)學習慈心觀,如理作意,散播慈悲可以滅除瞋恨。

(二)培育慈心禪那,培育入安止的慈心禪那,以禪定的智慧之光,散發慈悲。須菩提尊者是慈心禪第一的比丘,他有個習慣,在拖缽時站在每家門前進入慈心禪,出定後才接受供養。

(三)思惟一切眾生是自己業的主人,瞋恨會使我們遭受苦報。思維:「我生氣有什麽用?於他無損,於己卻有害,就像赤手握著火紅的鐵條想打擊別人般」「我的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禮物,退回給我自己享用一樣」「我們都是由於自己所造業才投生這裡,未來還要繼續流轉生死?」時常如此思惟一切眾生是自己業的主人,依照我們的業,變成我們未來的存在,如此就能滅除瞋恨。

(四)要多擇法,多揀擇法,多思惟法,多了解什麽是善法,什麽是不善法。

第五與善知識在一起,不要與容易發脾氣的人在一起。

(六)如理作意,說適當的話。如果精進修行證得第三果,便能根除瞋恨。

(三)昏沉睡眠蓋(thina-middha-nivarana)內心有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無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無昏沉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了知已生之昏沉睡眠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昏沉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

昏沉睡眠如何生起?時常不如理作意無聊、倦怠、身體無力、用餐後的昏沉與心的軟弱是產生昏沉與睡眠之因,也是導致現有的昏沉與睡眠增長與增強之因。透過如理作意致力界、精勤界、勇猛界4等法,就能滅除昏沉與睡眠。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昏沉與睡眠:

(一)要飲食知量,不要吃太多,吃飽後容易昏沉;吃太少體力不好。所以修行者要學習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節製飲食。

(二)光明想,光明想是對治昏沉最有效果的方法,觀月亮、太陽、燈光;另外白遍或光明遍的所緣也很適合。

(三)改變姿勢,若坐時昏沉,可以動一下或起身走動。

(四)來回經行,提起精神,收攝諸根。

(五)親近善知識, 不要與容易昏沉的人一起。

(六)有助於滅除昏沉與睡眠的適當言論。昏沉與定有關,不容易離開,隻有在證悟阿羅漢道才會被根除。因阿羅漢不斷地在定中,昏沉不會生起。

(四)掉悔蓋(uddhacca-kukkucca-nivarana)

內心有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無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無掉舉追悔。了知未生之掉舉追悔生起,了知已生之掉舉追悔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掉舉追悔,於未來不再生起。

時常對內心的擾動不如理作意,導致掉舉與追悔生起;透過如理作意心的輕安或定就能滅除掉舉與追悔。

有六種方法可幫助滅除掉舉與追悔:

(一)要多聞、知法,知法意思是透澈的瞭解聖典涵義,體會無我、空,如此掉舉追悔就不容易現起。

(二)要多向有修行的人、有智慧的人請教,如何處理在不同境界中生起的掉悔。

(三)多學、多修戒律。

(四)是對初業的人說的,與年長有德的人相處,以長養自製、成熟的性格,比較不會生起掉悔。其他的和上麵所說的一樣,要與有智慧的人、善知識一起,例如與懂戒律的法師一起,掉舉追悔就不容易生起,也不要講不合理的話。追悔在證得阿那含時被根除;掉舉很難完全捨離,隻有阿羅漢不斷地在定中,才能完全離開掉舉。

(五)疑蓋(vicikicchA-nivarana)內心有疑惑時,了知:我內心有疑惑;內心無疑惑時,了知:我內心無疑惑。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疑惑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疑指宗教上的疑,就佛教而言是對佛、法、僧三寶,對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緣起、業報有懷疑。

有六種方法可幫助滅除懷疑:

(一)要多聞、多學法,多學,無我、空的法,對佛法有深入的了解與體會,就不會起疑惑。

(二)常向有智慧、有修行的人請教,通過明白聖典的意義,就能遠離懷疑。

(三)多學、多修戒律。

(四)決心勝解,對佛法僧有堅定的信心,與深入的了解,心就不會有疑惑。

其他的與上述相同,親近善知識,與有修行的人在一起,時時如理作意,說適當的言談。為了根除疑,除了運用上麵六個方法外,要精進修行止禪,培育夠強的定力,然後以該定力為基礎,修行觀禪。以觀智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當清楚的照見過去因導致現在果,現在因導致未來果時,會了解業力如何產生果報,雖緣生緣滅,而因果確是不爽。接著繼續觀照內外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有時也反觀觀內外行法的觀智為無常、苦、無我。當觀智成熟時,取涅槃為目標的須陀洹道就會生起,此聖道根除懷疑。那時徹底了知涅槃是真實存在的,佛陀的證悟是真實的,證悟涅槃的聖僧團是存在的,緣起、業果法則是不虛的,八聖道分的確是導向涅槃的道路,對佛、法、僧,完全根除對三世的惑疑。

懷疑:

(一)要多聞、多學法,多學,無我、空的法,對佛法有深入的了解與體會,就不會起疑惑。

(二)常向有智慧、有修行的人請教,通過明白聖典的意義,就能遠離懷疑。

(三)多學、多修戒律。

(四)決心勝解,對佛法僧有堅定的信心,與深入的了解,心就不會有疑惑。

其他的與上述相同,親近善知識,與有修行的人在一起,時時如理作意,說適當的言談。為了根除疑,除了運用上麵六個方法外,要精進修行止禪,培育夠強的定力,然後以該定力為基礎,修行觀禪。以觀智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當清楚的照見過去因導致現在果,現在因導致未來果時,會了解業力如何產生果報,雖緣生緣滅,而因果確是不爽。接著繼續觀照內外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有時也反觀觀內外行法的觀智為無常、苦、無我。當觀智成熟時,取涅槃為目標的須陀洹道就會生起,此聖道根除懷疑。那時徹底了知涅槃是真實存在的,佛陀的證悟是真實的,證悟涅槃的聖僧團是存在的,緣起、業果法則是不虛的,八聖道分的確是導向涅槃的道路,對佛、法、僧,完全根除對三世的惑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