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轉:禪宗祖師的禪理禪法 你都知道嗎?

(2018-04-16 15:16:30) 下一個

http://rufodao.qq.com/a/20170920/024632.htm

文:白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菩提達摩大師到廣州然後再到金陵,因與梁武帝麵談不契,遂北上到嵩山少林寺駐錫傳法,並創立了中國禪宗。達摩大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傳法與二祖慧可後,離開了少林寺。而後圓寂並葬於洛水之濱的熊耳山西麓定林寺(現在的空相寺)。此後,二祖慧可傳法與三祖僧璨,三祖僧璨傳法與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傳法與五祖弘忍,五祖弘忍傳法與六祖慧能。這就是中國禪宗的六位祖師,他們都遵循禪宗的十六字宗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同時,六位祖師在禪學和禪法方麵又各有自己的特點。

初祖菩提達摩的禪理、禪法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傳為西天二十八祖,南印度僧人,梁普通元年到達廣州,次年到金陵與梁武帝論佛法,談到真功德是“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由於梁武帝所求的是世間的福報,而達摩的回答是出世間的解脫,所以對談不契。隨後達摩渡江北上,到洛陽,至嵩山達摩洞麵壁九年。他在中國以《楞伽經》為宗旨首傳禪法。傳說他著有《達摩論》、《二入四行論》、《無心論》、《證心論》、《悟性論》、《安心法門》、《修心要論》等著作。

達摩的禪法和禪理主要是“藉教悟宗”,“二入四行”。史載達摩稱:“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菩提達摩傳》、《續高僧傳》卷16)“二入”即“理入”和“行入”。關於“理入”,達摩說:“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關於“行入”,有“四行”:“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達摩著名的傳法偈語: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的禪學和禪法

慧可,虎牢人(今河南滎陽),少為儒生,通老莊易學,後出家,出家後法名神光。年約40歲時,遇菩提達摩,即禮以為師,從學六年,達摩為其易名慧可。禪學史跡籍上傳有慧可“立雪斷臂求法”的故事。達摩以4卷《楞伽經》授與他,並鼓勵他以此修行,就可自得度世。慧可後到東魏鄴都,大弘禪法,後南下隱居舒州皖公山、司空山,在此傳法給僧璨。後又返回鄴都修禪傳法。

慧可有文章和著作,敦煌卷子中有《四行論》,道宣的《慧可傳》記有他的言論摘要。據《續高僧傳》卷16記載,慧可承襲達摩重悟輕教的傳統,是一位“專附玄理”、不拘文字的自由解經的倡導者,他的禪學思想的根本主旨是“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的禪法。(《法衝傳》,《續高僧傳》卷25)現存慧可《答向居士來書》的一首偈,基本表達了他的禪學思想,偈雲:“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為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值萬法即皆如。……觀身與佛步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大正藏》卷50,552頁中)《五燈會元》卷一“二祖慧可大祖禪師”條記載慧可論佛法雲:“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慧可傳法與僧璨。說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的禪理禪法

僧璨(?— 606年),隋代僧,籍貫不詳,或謂徐州人。初以居士身份參謁二祖慧可,得法受衣缽,年已四十餘。後隱於安徽司空山,再後隱於皖公山。隋開皇十二年(592年),道信來投,年僅14歲,從學9年,傳衣缽與道信後坐化。唐玄宗賜諡“鑒智禪師”、“圓寂”之塔。後世尊為禪宗三祖,又稱三祖僧璨,撰有《信心銘》傳世。《景德傳燈錄》卷3、《佛祖統紀》卷30、《五燈會元》卷1等佛教史著作都有關於僧璨的記載。

《信心銘》的思想核心繼承了《楞伽經》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思想,同時又結合著“不二法門”而作了很大的發揮,突出了達摩禪的無自無他思想。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信心銘》的思想在於確立清淨本心、自然自足、無念無礙、任性逍遙的自然修行生活。《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18所載唐代獨孤及作的《賜諡碑》中,記載僧璨的禪法有這樣一些文字:“不以文字”、“寂照妙用”、“心離名字,身等空界,法同夢幻,無得無證”。

僧璨傳法和衣缽與四祖道信。其傳法偈語: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的禪理和禪法

道信(580 — 651年),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到皖公山山穀寺禮三祖僧璨,皈依僧璨九載。僧璨圓寂後,南下江西吉州、江州一帶傳法,唐高祖時北上,至黃梅破頭山(後改為雙峰山),聚徒墾荒耕種,一時“學徒四集,名聲大振”。弘法30餘年,聚徒500多人。道信與後來的弟子弘忍使禪僧的生活方式和修持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史稱他們的法門是“東山法門”。唐代宗諡其“大醫禪師”,建慈雲之塔。

道信的禪法,在《續高僧傳》中載曰:“惟存攝念,長坐不臥,係念在前”。可以看出其禪法是靜坐、觀心、攝心,因定發慧一路。道信的修行法門,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這是道信念佛和守心的法門,也可以說是“東山法門”心性理論和修行實踐的綱要。道信講的“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觀察分明,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也”,是講坐禪觀心的方法,其核心是坐禪看心,心性寂滅,清虛恬靜,內外空淨。

道信傳法和衣缽與五祖弘忍。傳法偈語: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師的禪理和禪法

弘忍(601 — 674年),《楞伽師資記》說他俗姓周,七歲侍從四祖道信學佛,唐高宗永徽三年(651年)接四祖衣缽,到黃梅東山開始農禪合一的佛家生活。《楞伽師資記》還說他“蕭然靜坐,不出文記,扣說玄理,默授於人”、“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四儀皆是道場,三業鹹為佛事”。弘忍的著作有《最上乘論》一卷,主張“守本真心”。他說,“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對於所守之心也作了說明:“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念十方諸佛”、“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可以看出,弘忍的禪法是繼承達摩以來的觀心、守心的禪法。弘忍的嗣法弟子,在《楞伽師資記》中記載有10人,在《景德傳燈錄》中記載有13人。後傳法及袈裟與慧能,圓寂後葬於東山。

傳法偈語: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的禪理和禪法

六祖慧能所代表的南禪,在初唐形成到盛唐,是最中國化的佛教,也是中國後來最興盛的禪宗,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賜諡大鑒禪師碑》中所說,“凡言禪皆本曹溪”。以神秀大師為代表的北禪宗在盛唐以後漸趨衰落,而以慧能為代表的南禪宗卻蓬勃發展,以至後來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分燈禪,即“五家七宗”,成了中國禪宗的主流。

慧能(638 — 713年),本姓盧,原籍範陽(今北京涿縣),因父“左降遷流嶺南”而作了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百姓,早年喪父家境貧寒,賣柴為生。一天聞人誦《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句,有所悟。遂問此經何處得來,誦經人答:“從黃梅弘忍禪師處得來。”慧能遂跋山涉水到黃梅東山投奔弘忍門下,深得五祖器重,傳法袈裟與慧能。後慧能南下,到廣東四會隱居15年,唐高宗年間(676年)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次年春到韶州寶林寺(今南華寺)開山傳法37年,嗣法弟子有43人,他的言行被弟子法海匯編成《壇經》一書,此書有很多版本。在中國佛教著述中,被稱為“經”的隻有慧能的《壇經》一種。唐睿宗年間(713年),慧能圓寂,真身保存至今,供奉在廣東南華寺。慧能法偈有三種——

《壇經》(敦煌本)記錄兩首:

其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其二: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壇經》(惠昕本)記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六祖傳法偈語: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慧能的禪法和理論集中在《壇經》一書中,《壇經》博大精深,內容無限豐富。慧能的禪法理論主要有心性論(包括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心即是佛等思想)、頓悟論、三無論(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佛法世間論,以及“外禪內定”、“定慧一體”、“對法思維”等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