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2017-03-28 07:19:54) 下一個

凡間一塵:文中偈子有所不同,查了下,似應以:“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為準,故改標題如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3b70d70100ysp3.html

[經論] 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

佛悟道後說法四十九年,智者大師將佛所說的這些教法依順序分為五個時期,分別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每一時期的長短不一樣,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說般若,法華涅槃共七年。

1、華嚴時:華嚴的梵語Avatamsaka。佛初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就在定中轉無上的根本法輪,用二十一天的時間為大菩薩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佛為大菩薩所說的大法,就像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隻照高山,小根性的人無緣聽聞也不能接受。
 
2、阿含時:「阿含」是梵語Agama的音譯,又譯作阿笈摩,意思是「聖言」、「聖教」。佛觀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於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十二年中,說小乘的《阿含經》,講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的教理,度化聲聞、緣覺的二乘人,這時候太陽可以照到比較低的山了。

3、方等時:方等的梵語為Vaipulya。「方」是方便、方正、廣大;「等」是平等、等持。佛說法不是真有實法可以給人,而是應病予藥,為療治眾生的煩惱、執著而方便說的。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令眾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習氣毛病,去妄證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這是佛繼阿含時之後,在八年當中引小乘人入大乘法,為大乘初機菩薩講《維摩詰經》等的大乘教法,所以大乘經典又統稱為方等經。這時猶如太陽照到高原了。

4、般若時:般若是梵文Prajna之音譯,又譯作缽若、缽羅若,是「慧」的意思。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其中之一。因為真如自性是無形無相、不能以任何語言文句表達的,所以佛說般若教法的時候,常用兩種權巧、一種實法來說明。兩種權巧為:一是隨眾生的根基而說義理;二是用眾生容易理解的東西來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佛性、佛的智慧等,而善巧方便地說教。一種實法就是說真實的法、一乘﹙佛乘﹚的法,直指我們的佛性、真如實相、究竟的空義,是始終不變異的。華嚴時屬於實法;阿含時、方等時屬於權法;法華涅槃時屬於實法;般若時是權實並用,所以般若時有承先啟後的作法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隨,成佛的指南,佛在五時說法中都沒有離開般若的教法,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後。此時猶如太陽高升,普照平原大地。

5、法華涅槃時:法華為妙法蓮華的簡稱,梵語為Saddharma Pundarika;涅槃的梵語為Nirvana,是寂滅、究竟解脫的意思。佛在最後七年中,說《妙法蓮華經》、《涅槃經》、《佛遺教經》等法,純講實法,不講權法,不問在會的人根性如何、是否能夠接受,隻講唯一的佛乘,講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為佛快要入滅了,沒有時間了,隻有說真如的實法,佛法才能圓滿。此時就像日落西山一樣,太陽的最後光輝還照於最高的山頂。本經在五時中的言教中,應屬於法華涅槃時。此時佛所說的皆為諸法實相的道理,融會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歸於唯一佛乘,因此本經即是圓教也是通教。因為是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所以是圓教;又說真如法界究竟無生的空義,雖然是以菩薩為正機,但也通於三乘所學之法,所以也屬於通教。
 
-----------------------------------
 
五時說法---世尊49年講經教學的階段、順序

本師世尊30歲成佛,成佛後講經教學49年,辦班300 餘會,常隨學生是1255人。49年的講經教學是分階段的:

0、菩提樹下,示現成佛,入定二七日,在定中為法身大士以上境界的菩薩講授《華嚴經》,講的完全是42級法身菩薩的境界,是明心見性後的修行、境界。

1、出定後,看此世眾生根基很淺,須從小乘教起。於是講阿含經,是小乘經,用時12年。相當於世間的小學。內容是人天五戒十善。

2、有了小乘的基礎,繼續提升講方等,相當於中學,用時8年。是向大乘的過度。以定為主。

3、有個前麵20年的戒、定基礎,智慧基本上開了。第三個階段講般若智慧,側重於慧。相當於世間的大學。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用時22 年,智慧是世尊教學的核心、重點。

4、第四個階段就講《法華經》,用時八年,相當於研究所,講的是諸佛境界,明心見性後的境界、修行,與《華嚴經》無二。

5、最後講《涅磐經》,是世尊最後的遺囑。告戒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經典為師。

小乘時,學生的智慧沒開,講神通無益。智慧開了,神通是我們的本能,自然現前,智慧主導,不會出問題。

所以,我們眼前學佛,也應該遵循世尊教學的順序,不可越級,方可成就。

觀貼有感,請善知識指正

阿彌陀佛
 
-------------------
 
不好意思!
樓主師兄把天台的五時,
分得不太正確。
正確如下:
1、華嚴時
2、阿含時
3、方等時
4、般若時
5、法華涅槃時
孤山智圓大師有偈誦: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最後的法華涅槃時
是同一個時期
不能分割開來
此時說的是
眾生皆有佛性(含一闡提)
皆成佛道
後學淺見
阿彌陀佛
 
------------------
 
依照法相唯識的判教方法,應該是: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方等時,法華涅槃時,所依據的經典是《解深密經》三轉法輪判定。
因為般若係列經典,以為回小向大之聲聞人講總相智和別相智和少許之道種智,如斯空經之後,尚有諸唯識方廣等顯說如來藏等義的經典,以甚深道種智為主。如斯判教,方契合世尊次第說法。
 
----------------------
 
法相宗所立:為慈恩大師窺基的說法,指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第三時中道教。又稱有、空、中三時教。此等思想淵源於《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
    第一時有教,謂佛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隻趣向二乘,故為說四諦法,令小根者登聖位。代表性經典即《阿含經》。
    第二時空教,謂佛在靈鷲山等地,為由二乘轉向大乘者,說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執見,回小向大。彼時所說者,即《般若》等經
    第三時中道教,佛在華藏界等,為五乘人談三性三無性,詳示空有之真相,顯中道實義,除有空偏執,令入究竟了義之教。彼時所說者,即《解深密》、《華嚴》等經。
此三時中,前二時屬有上有容教,第二時雖屬大乘教,但其說隱秘,故二者皆是方便未了義;第三時屬無上無容教,教法顯了,故為真實了義。

    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所述,並非所有根機皆須曆經此三時。根機屬漸悟不定性者,始經三時次第,頓根者直入中道,無三時之別。《唯識了義燈》卷一(本)謂此三時有二義,一約前後(年月),二約義類。前者係約漸悟不定性根機之調熟言,即由淺入深最後會入中道,因此在三時的時間上,有所謂初、昔、今之先後。此因佛說法豎被上中下三品之故。後者則就所說教深淺不同言。故以義類相從,則有所謂有、空、中三時的次第。例如《華嚴經》雖是最初成道所說,以屬中道教,故攝於第三時;《遺教經》雖是涅盤時所說,因屬有教,故攝於初時。此因佛之說教橫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關於這三時判教,古人有以‘年月’與‘義理’而定論。但是三時之判,到底依於說法年月的前後呢?還是依於所說義理的淺深呢?或者說,唯依年月的前後;或者說,唯依義理的淺深;或者說,是年月義理並依的。依我觀察起來,若僅局於年月或義理的任何一方麵,俱未盡理,故以雙取折衷之態度,最為允妥。怎樣呢?因年月的次第和義理的淺深,是相依相成的。大概佛陀設教,是依於義理的淺深;然而一施於對象之機,則自然發生時之前後了。就是︰所謂法體恒有,在凡夫的情慮易解,而其理淺近,故說在最初;所謂諸法皆空,是須真能淨離妄想戲論的迷境,進入於平等無差別的理性,較之於初時,已漸趣深遠了,故說在其次;所謂中道,是諸法本有之理,而適得中正者,以其義最深遠而難悟證,故說亦在最後。若然,則教理的淺深次第,是由於機的證悟時間上之前後;機之解悟的前後,是由於教法上所蘊蓄之義理淺深了。由是觀之,義理的淺深與年月的前後,是相待而並行,以之經緯成三時之教相。故慧沼《義燈》中說雲︰‘此(三時教)有二義︰(一)約前後;(二)約義理。’因為若唯依據於年月來判,則三時判教,不免未能判盡一代佛教之過誤,且又有違於唯識宗師教文之疏失;若唯依據於義理立論,則忘卻機類悟入之次第,而又反於經文祖釋之大旨。故知並取年月之前後和義理之淺深之說為最善。
  既然三時教中唯以第三時為中道教真實了義之說,則現在這部《唯識論》正是發揮唯識中道之旨者,故在佛教教理中,可知是處在最高的地位,而為真實了義之說,不是方便隱密之教矣。

附:劉峰〈三時判教〉
  三時判教是佛教中觀、瑜伽兩個學派,對佛法經教分別大小深淺評判的用語。判教就是各宗對整個佛教總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對釋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張和判釋而各各不同。三時判教,由於印度傳來的中觀、唯識兩家見解主張不同,所以其內容也各不相同
    瑜伽唯識宗的三時教,把釋迦一代教分作三個時期,即
    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無,說諸法緣生實有;
    第二是佛說諸部《般若》,明諸法緣生即是性空;
    第三時是說《解深密經》等,明三性三無性,空有具陳,為中道教。
    此三時判教,即是深淺次第,初時說諸法是有故淺,且偏於有;第二時說諸法性空,談理較深,又偏於空,即各執一邊,皆是不了義教,隻有第三時,雙彰空有,不落二邊,才是中道究竟了義之教。這就是瑜伽唯識宗的三時判教。
  印度中觀派同樣以三時判教,但主張不同,中觀宗的三時判教謂釋迦牟尼初時在鹿野苑,為小乘根執說四諦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時為中根人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第三時為上根人說甚深般若,無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究竟了義。此三時教也是深淺次第,謂初時為破外道自性等計,故說法從眾緣生名之為有;第二為破小乘諸法實有,故說依他緣生之法名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猶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後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為最上乘。
  此二宗雖各判三時教,但中國流行卻是唯識宗的三時判教,因為玄奘去印度留學,回國後大量翻譯弘傳瑜伽學派,唯識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於世。中觀學派的三時判教,在唐代雖也傳入中國,但因沒有學派的繼承弘傳,所以後來就少聞於世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