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成觀法師關於悟的開示

(2017-02-22 07:29:31) 下一個

和“在路上”師兄探討交流“觀想念佛”之要點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6605-1-1.html
(出處: 佛教網)


313樓

成觀法師接著開示說:“大家都已知道禪宗是講‘悟’或‘開悟’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所謂‘悟’作一個比較明晰而通徹的剖析;因為所謂‘悟’這個詞與境界,對一般人而言,可說是相當生疏而且模糊的;若不能明晰地正解其義,很容易流於誤會,更容易被誤導,乃至受人誑惑。並且,佛法的修學,不論任何宗派,都一定是從‘知、解、行、證’一步一步,次第往上修。因此,為佛弟子若欲於所修所學不走錯路,即應對所修學的法門或課題,有相當程度的‘知’、‘解’,而且必須是‘正知’、‘正解’,才不會錯解、誤解、乃至曲解所學的法門;然而能如是修學者,則必須具有大福德因緣,能從真善識,接受正法,如法修行,才有可能。否則,如許多當代人士,懶得外出求師求法,隻在家中‘上網學佛’──看經、參與各種討論或論壇,眾說紛紜,不知所從。這反而成為現代人的共業所帶來的學佛之一大障難。  為了令大家普遍對‘悟’有個概括而正確的了解,而不致於習禪過程中自誤誤他,(自以為自己悟了,其實未悟;相信某人說他悟了,其實他並未悟,因而為其誑惑、誤導,乃至造成種種榨取  首先,要知‘悟’有四種層次,並非隻有一種:1.小悟;2.中悟;3.大悟;4.大徹大悟(即是所謂‘開悟’)。先講小悟。小悟是指對佛法中的一個詞(名相)或一個概念(Concept),有一個通盤而徹底的了解(知解);不但能知解其義,而且能作得到,這才叫作‘悟了’。例如以‘布施’而言,布施在英文中有許多同義字,如Bestowal,Donation,Giving away,Relinquishment等。Bestowal是名詞,它的動詞是Bestow。Bestow涵蓋的範圍較廣,包括對上、中、下三等人的施與。對上的施與,中文稱為‘供養’,對平輩或在下的人之施與,稱為‘施’或‘施舍’,所以經上常說‘上供諸佛,下施眾生’,即表此義。  其次 Donation 這個字意義此較普遍,通常是指慈善方麵,濟貧助窮,而對教堂,也可說是作 donation,因此 Donation 可以說是用在比較平等的立場,乃至比較是對下,且含有憐恤的心情在內;這與‘供養’三寶時具有深重‘信敬’的 Bestowal,大為不同。  至於 Relinquishment,雖然同樣也是把東西給別人,但 Relinquishment 主要注重的意義是‘舍’,是行者自心對於鍾愛的東西,能舍棄對它的貪愛,因而能施與他人。因此這種‘舍’可以說是純粹的‘舍’,毫無眷戀也不求任何回報;這種‘舍’可說是最難、最究竟的。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所謂布施、或供養、或舍,必須是你自喜歡、喜愛、有用的東西,而且最好是新的東西;而不是你所不喜歡,或已不用、或沒用的東西,放著不處理則占地方,‘丟了又可惜’,若擺 garage sale(車庫攤),也賣不了多少錢,又很花時間,於是便拿去供養佛堂或師父,如是一舉兩得;然而那是‘回收’(Recycle),不叫供養;那是把佛堂或道場當作回收場或 Dumpster(大垃圾箱),不是有真正誠心或敬意的供養。順便提一下,你若真正要供養三寶修功德,最好是買新的,不要買了一包東西,自己吃了一半,才拿去供養師父或供佛。  因為布施是‘眾善之本’,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好事,都是因為利他之心(altruistic),為了令他人歡喜、得安樂,所作出來的‘利他之行’;即所謂的‘樂善好施’之行;乃至於佛菩薩、祖師大德布施法及法的智慧給眾生,也是基於利他之心而來;因此,若沒有布施這件事,則這世間便沒有好人,也不會有好事;因人人都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乃至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他人。因此,須知:這布施一法,即包含了行者的悲湣心(慈悲心),即所謂悲天憫人之心,或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而學佛法,必須具有慈悲心,所謂佛法以‘慈悲為本’:若人沒有慈悲心,再怎麽修行,學再多的佛法,也還是個自私自利的人。雖然‘自私自利’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理所當然,十分平常;但修行佛法的人,若有自私自利的心態,而沒有利他之心,即是無慈悲;若無慈悲心,則所學便都沒有根基,都是空幻的,有如空中樓閣,因為此人自私、自我中心,再怎麽修也仍是大凡夫一個,不可能真正了知、修行、乃至證悟什麽佛法或佛智。再說,佛法的道理,不隻是要正確深入地去‘知解’,而且還要去‘作’的:若能知而不能行,那個佛法對他而言,隻是文字言說,是‘沒有用’的(useless)──若佛法的道理隻是用來知解、談論,便成佛所說的‘言說戲論’,口頭說說罷了,或者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各人表現一下自己知識的廣博,甚或可寫一些文章、或出書,上市上架,名利雙收,取得學位等等。但這些,據實而言,都是世俗人把佛法作為求名求利的手段而已,對於真正佛法的修行,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我們講‘小悟’,是舉布施為例,讓大家了解:若人對‘布施’的各種層麵的道理都能理解,而且事上也作得到,這個人便能稱為對‘布施’有所悟;悟了的人,便能進入那個他所悟的境界,因他所悟的境界,便成為他的能力範圍之內的東西,他身心的一部份,而不隻是僅能說說,教訓別人而已。簡言之,悟了之人,能說能作,解行合一,無有虛妄;因此,‘悟’是可以檢驗的:若隻能說而不能行,那隻是凡夫知解;若能說又能行,才是賢聖悟了的境界。而且布施是比較普遍而根本的德行,故解了布施之‘理’,且能行布施之‘事’,解行相應,理事圓融,便可稱為對於布施悟了。然而因它的範圍通常不是很大,故姑且稱之為‘小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