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楞伽經》(一)03

(2016-09-13 06:09:32) 下一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d5188080102vvfq.html

《楞伽經》(一)03

慧律法師主講

    [因為佛說法度眾生隻在契機、契理、應病與藥;]

  就像你今天,諸位,你去看病的時候,你是熱病呢,還是冷病,還是身體各部分的病。應病與藥,

  [各人的病不同,你吃你的藥,我吃我的藥,彼此並無妨礙,隻要病好就行,而這「病好」即是契理,「各人病不同」即是契機;因此契機、契理並行不悖。]

  這個「悖」跟違背的「背」意思是一樣的。契機、契理,諸位,如果契機但是不契理,都是閑言語,對不對?

  [是故佛隨機而有種種善說;]

  這個「善」其實是四個字:是故佛隨機而有種種的善巧比喻而說,為什麽善巧比喻?弘法的人要講經說法,或者是在家居士,你們想要把這個佛法講給人家聽,要善於比喻,而且要比喻得很得體,不要東拉西扯,對不對?兩個不搭軋的比喻,人家也沒辦法開智慧,也不曉得你在比喻,牛頭不對馬尾。所以要契機還要契理,而且要善巧的比喻。諸位!佛在經典裏麵講:善於說法者則善於比喻。唉呀!這一句我看了佛法,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我真的很敬佩!意思就是說:你很會講經說法的,你就很會比喻!

  [大根人則為說大法,小根人則為說小法。]

  諸位!要判斷大根人,注意判斷,大根人有包容心,善根深厚心,你從他的態度跟眼神你就判斷得出來,就是法跟我們相應,唉呀!這個人胸量真的是很大!這個人可以講大法,而且善根成熟,這可以講頓悟法。小根人剛剛接觸佛法,對這個行善方麵,行善,又想要得到一點功德,這個就表示一些小根器的人,我做一點善事,我怕別人不知道,那麽師父就告訴他:唉呀!你了不起啊!讚歎你的布施!我要把你的名字記起來。(他)聽了歡喜,這個是小根器的人。大根器的人,他的布施,「喔!師父你不要講我的名字,我就是要布施!收起來,師父統統不要提到我的名字!我的布施是無相的,佛弟子本來就是要護持正法!」這個,諸位,這個是大根器的人!(師豎大拇指)還不是這樣比的喔,大根器的人,還要用一點手勢,還要拉回來再比出去,就是首屈一指的。這個境界夠。是不是?

  講堂很多人布施,「唉呀!師父,這個應該做的!」我覺得很多的護法,這個理念都很正確,非常的正確!尤其我們的講堂,現在這些法師對師父非常十足的恭敬,非常的恭敬!這個徒弟法入心,法入心,為什麽?心中有佛有法有僧,見到師父,講話就用跪的,不會用站的。

  你去泰國看一看,我們有一次去拜訪泰國,這個泰國的尊師重道到什麽程度呢?我跟一位大和尚在講話,他們的在家居士進來,那個師父坐得很矮很低,所有的徒弟從裏麵走進來,統統一半的身體彎下來,那個頭不敢比師父更高,絕對沒有那個徒弟的頭比師父更高的,沒有的。要跟師父講話統統用跪的,沒有一個說我站起來敢跟師父講話的。我去泰國看到這一幕,哇!感觸很大!不是像台灣:喂!師父,我在這裏(師擬招手呼喊貌)!你在泰國你穩死的,犯了大忌,你知道嗎?所以在台灣,民情風俗也不一樣,在泰國沒有人這樣。進來,你的頭不能比師父更高,但是在台灣不一樣,是不是啊?如果師父坐在蒲團上,那你就在地上爬,不然你怎麽站都比我高,是不是?所以啊,禮貌要看情形、看時空不一樣。我們知道你很恭敬三寶,那表示你會成道,諸位!恭敬三寶到最後,四個字:福德無量。這個人的福不得了,你心有三寶,福德無量,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敬佛、敬法、敬僧,你尊敬自己的靈魂,這個人福德因緣,福報將來不得了。在理上心中有三寶,在事相他也是一樣,不壞事相的三寶。

所以契機契理,同時對大根人則為說大法,小根人則為說小法。

  [而本經則是為上上根熟眾生所說的如來自證境界;]

  這個「自」後麵加一個:內,自內證。為什麽?內就是表示不離這顆心,內證就是除了心,沒有東西可以證,為什麽叫以心印心?所以佛法是心法,是內證的功夫。證到內證的功夫,諸位,這個人就很有理性:「你有權利持不同的意見,我會絕對的包容你的」。

  [佛之自證境界則是無複妄想,]

  就是沒有妄想,

  [萬法一如;]

  諸位!「如」是什麽意思?如就是萬法畢竟空寂,如就是悟第一義諦,萬法都是同一個第一義諦,萬法畢竟不可得,悟無所得,就是萬法一如。諸位!什麽叫萬法?一個顆粒微塵也是如,畢竟空,一棵樹也是畢竟空,求其體性不可得。我相,求其體性不可得;人相,求其體性不可得;動物,求其體性不可得;植物,求其體性不可得;礦物,求其體性不可得。

  諸位!把筆放下來,看這裏,法界,現在講法性本空,好!法性本空分兩種性,有情的性,還有無情的性。無情:植物、礦物,這個稱為法性本空。如果是有情,就講佛性本空,空是存在,不可觸摸,它是無形相的,所以我們講空,但是存在大智慧。站在破相的角度來講,它無相,所以叫做畢竟空寂。諸位!在有情來講叫做佛性,在無情來講叫做法性;在有情的佛性來講,叫做畢竟空寂,在無情的角度來講,叫做法性畢竟空寂。有情畢竟空寂,無情畢竟空寂,有情佛性本空,無情法性本空,法性空、佛性空,本來就不二空,不二空。所以,悟道的人,看一切相,都是心所影現出來的,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樣一眼看出去,一個顆粒微塵,乃至一棟建築物,一隻狗、一隻貓,任何的相當體即空,是站在這個角度。所以法性本空,就包括佛性空,然後法性也空,一切所有的動物、植物、礦物其性本空,是這個意思。

  所以萬法一如,就回歸當下,萬法一如後麵就是回歸當下。那麽萬法不可得,就是沒有能所:沒有能緣的意識心,意識心是幻化的,刹那生刹那滅的執著;也沒有所攀緣的境界,諸位,諸法本空,哪有?諸位,你看一顆石頭,有的愛石成癡,愛那個石頭,成為一個白癡諸位,有那顆石頭嗎?這個石頭用重機械壓、碎掉,變成粉末狀,像麵粉一樣地碎,有那顆石頭的相嗎?沒有。這棵樹你把它水抽幹了,把它曬幹了,再把這棵樹磨成粉末狀,你有沒有看到這棵樹的什麽形狀?是大樹還是小樹?是藍的、是綠的、是黃的?你知道這棵樹的形狀是什麽嗎?不知道。這個就是說,當把它烘幹,磨成粉末狀,跟宇宙的灰塵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叫做萬法一如,這個萬法本空,萬法不可得,可以用在一個顆粒微塵,可以用在一棵樹,可以用在一座山,可以用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在座諸位!你有病,你就會執著,心裏你有病你就會執著。你有病,你就覺得你很狂、你很了不得;你有病,你就告訴頭頭、告訴別人:隻有我修行,別人沒有修行。那是你有病!萬法一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心裏有病的人就會著;心裏有病的人就會狂;心裏有病的人就會傲;心裏有病的人就會貪。佛的心沒有生病,不執著、不分別,不會狂、不會傲,也不貪嗔癡,也不嫉妒,所以佛就是什麽事沒。什麽是佛?什麽都沒有就是佛。什麽是凡夫?什麽都有,什麽都煩惱,就是凡夫。什麽統統空無自性,什麽統統放得下,什麽統統沒有,就是佛。看你什麽時候可以體悟到「萬法一如」。

  [於法性,]

  就是法界性空。

  [法相,]法相還是空。所以在座諸位,於法性,法性空,於法相,法相空。

  [毫不偏頗,]

  歸到最究終極,其實是平等的,那麽這本經是講法性跟法相的發揮都沒有偏,都是平等的發揮。

  [因此性與相在本經所占的分量是一樣多的,這是以內容而言;至於其方法則是藉相了性;]

  注意喔!借相了性是什麽?就是所有的相都叫你回歸當下,所有的相都空無自性,當你在因地的時候、緣起的時候、在果地的時候,任何一個時空,契入無生,一切相不可得,性就顯現出來。諸位!相就是無常,無常本空就是真常,真常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不離當下。相當下就是空,就是真如,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相就是無常,無常當體即空,就是大乘所講的真常性;但是,真常它也是空無自性,隻是性是存在。所以,遍計所執性無自性,緣起自性無自性,圓成實性無自性,諸位!無自性是在破那個相,破那個有,破那個執,所以叫做空無自性。

  法則是借相了性,諸位!「相」的旁邊就寫:相趨至空無自性,趨向於空無自性。所有的相分析起來,到最後都空無自性,沒有實體可得。你講那個人,沒有那個人;你講一棵樹,你分析起來,沒有那一棵樹;你講一座山,分析起來,沒有一座山。

  好了!我們現在就來看,古來高僧大德說:見山是山。諸位!凡夫俗子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時候是什麽?用一層執著的觀念,所知見的觀念,看到這一座山,我們有阿裏山,聖母峰,是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凡夫俗子所看的。這裏有一點,學佛以後,了解緣起性空:見山不是山,見水也不是水——水是氫氧,二個氫一個氧所化成的,混合而成的,二氫一氧所化成的——見山體性本空,見水還是空。功夫再深的,像佛的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不妨還說是水,因為不壞假相,當體即空,所以,佛見山還是山,要不然,難道,凡夫講:世尊!那是一座山。釋迦牟尼佛一定講:是的,那確實是一座山。不過兩個人講山那個心境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你講山是執著那個有其自性的山,佛講前麵一座山叫做阿裏山,佛講悟道的那個山,了悟空無自性的山,我是隨著眾生方便,你講那是一座山,我也跟著你講那是一座山。所以在座諸位!凡夫跟聖人講的名相都一樣,但是,境界完全不一樣。

  因此性與相在本經所占的分量是一樣多的,這是以內容而言;

  [至於其方法則是借相了性,及由相入性;]

  借相了性,由相入性,相相本空,法界如是,法爾如是,法法如是,沒有一相不空。及由相入性,相,回歸當下,當體就是空,就入性。所以說你不能期盼明天才來開悟,期盼明天開悟的人,明天又有明天,明年又有明年,何時了?諸位!真的會修行的:回歸當下,相本身就空,我不需要等到明天,我現在就開悟,相不可得,我的心完全不執著。這一念就是本來的麵目,沒有其他,不用再找,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明天、沒有明年,不需要明天,也不需要明年。期盼明天開悟的人,你這一輩子別想開悟,沒有機會。如果你回歸當下,當下就是空,你就是開悟的聖人,就是這樣子。

  [而其終極目的則在於達到性相一如的境界。若以圖表示之,則如:1.內容:性—相(性相不偏)。]

  中間畫一條線就是性的發揮跟相的發揮,就像我們用英文講的,五十percent,五十percent,fifty、fifty,就是五十、五十,就是性相不偏。在心性上的發揮還有相的發揮,都是fifty、fifty,五十、五十。

  [2.方法:相→性(借相了性,由相入性)。]

  諸位,這適合一般的眾生,借相了性,要不然,你借著種種的這個相,像佛教要借名相,要沒有名相,你怎麽能夠了悟你本來的麵目?對不對?借相了性,由相入性,諸位!這個還是有一個次第跟等級。

  [3.目的:性=相(性相一如,如水與波)。]

  回歸當下,性當下就是相,相當體即空就是性,性=相(性相一如,如水與波)。在座諸位!什麽叫做水與波?

  把筆放下來,現在呢,你去看看這個大海,請問你:大海起了大波浪;我們看大海的時候是平靜的,對不對?大波浪一起來的時候,一層樓高、兩層樓高,甚至大海嘯,十層樓高;假設說。請問,大海水的濕性,跟那麽高的浪的濕性,有沒有一樣啊?一樣的。在座諸位!我們今天六道輪回的可憐的眾生,雖然,我們那麽的執著,那麽苦苦地追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歌仔戲常常這樣演,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就是你對這個男女的愛情很執著的時候,你的識浪不會停止,動蕩不安,我愛你、你愛我,愛得兩個統統去死,就是這個,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就是這樣。那請問你,平靜的大海的水的性質,跟起波浪的性質是不是一樣?一樣的。成佛以後,我們的心性沒有什麽增減,當我們一念妄動,變成識心的時候,識就是浪,大浪一直來,簡單講,你的心一直不平靜,就是境風吹識浪,境界的風一吹起來,無明的識浪一直起來,你的心一直波動,一直波動,一直煩惱,一直執著,想要去死;有的人過得很快樂,很執著,諸位,這些所謂的分別心、意識心,是虛妄對境界的執著,而當體即空,不知道,眾生不知道。所以在座諸位,我們大海的濕性,跟波浪的濕性是一樣的。

  好!我們現在識心分別這麽的強烈、這麽的執著、這麽的無明,無明本空就是本性,執著本空就是本性,分別心本空就是本性,識心分別本來不存在的、幻化的,還是本空,還是我們的本性,所以,究竟處凡夫其實是佛的心性,佛的心性就是凡夫,問題是在有沒有修行。所以,你要讓這個浪慢慢地停止平息,沒有那麽簡單的。比如說,你今天來聽師父講經說法,你會很高興、很法喜,因為這一念,你好像是聖人;回到家以後,兩天,當當......再變凡夫,然後又去佛前懺悔:我聽經聞法,聽了這麽法喜,為什麽我掌控不了這個情緒、又做凡夫?又,我們再來師父這裏再聽經聞法,又看「性相一如,萬法回歸當下」,我又好像體會了,回去以後,為了一點小孩子的教育,跟老公又吵架。所以眾生叫做重複的調整,重複的調整,就像調這個音樂一樣,Do Re Mi Fa So La Si Do,看看調這個音樂調到什麽時候。根器利的,一調音樂就適中;根器差的,要調很久,所以有的人調伏這顆妄心,調了十年、調了二十年、調了三十年,沒有辦法,調不了的。

  有一次,我到一個道場,去跟一個老比丘尼講,我說:老尼師!你煮這個蔬菜,不要用那麽多油啊。她修行三十幾年,每天誦《法華經》,馬上像四川一樣,變臉,修三十幾年,我說:喔,老尼師,煮飯不要用那麽油嘛。這個油,人家有的胃腸受不了。她立刻四川:就變臉,一幌就三十幾年,從她身上看不到「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你就知道,修行不是誦經就可以了,修行也不是打打法器就可以了,修行是真槍實彈的,那種功夫,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那是真的功夫,真槍實彈的東西,對不對?所以,大悟的人,什麽都看得開,什麽都看得破,心不隨境界所轉,你就不會(心有波動)。

  在家居士要修行那很困難,他有小朋友的情執,他有男女愛情的情執,還有朋友的情執,對不對?如果修了十年、二十年,然後,這裏麵有十個人,都是同參道友,這十個人突然遠離,七個人在這邊,這三個人就會覺得很孤獨,我們到底是哪裏做錯了,他不跟我好,一直跟別人好,為什麽不跟我好?到最後,跑到剩下他自己一個人,獨立沒有朋友,九個人不跟他講話,剩下一個,他就想說我快去死掉了,為什麽剩下我一個?我做人這麽失敗嗎?我跑到隔壁十二樓跳下來好了。修行修了十幾年,他受不了那個孤獨,孤獨,知道嗎?人的心態那個得失,很可怕的,修行沒有那麽簡單的!沒那麽簡單!

  有一個男孩子,我叫他好好地念佛,我跟他講:你今天你的出家因緣不在這個地方,不要這樣子,你的臉有一點發黑,我不是瞧不起你的臉色,而是說,一個年輕人這種氣色是不應該的,你應當回去好好地調身體。將來如果你把身體調好,你再來住住看,看看你有沒有出家的因緣,你的因緣目前不在這裏。他跟師父說:好,很好!離開前也頂禮師父。第二天,從十樓跳下來,死掉,他在這裏表現完全正常,也很恭敬師父,第二天,跑去十樓跳下來,當場就死亡。你看,你就知道,我聽了很難過,是不是因為我拒絕他出家,而這樣跳樓?但是我拒絕出家拒絕很多人,都沒聽說跳樓,對不對?大家都收怎麽得了?是不是?隔壁的流浪漢也說,師父你收留我,我沒有飯吃。對不對?在這裏要過濾,我必需顧慮到這二十幾個法師結夏安居的安危、的清淨,你不能一個人壞了整鍋整個僧團,所以來這裏,一定要過濾的。第二天,年輕人才二十幾歲,跑回去跳樓,嗯,也不知道該說什麽,死了,當場就死了。這好幾年前的事情,聽了也很難過,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第8頁,

  [所以然者,一切法總括來講就是性與相二者;]

  簡單講,就是事跟理。

  [於法性及法相若見有衝突,或見一、或見異、或見不一、或見不異,都是墮入經中所謂的四句之過。]

  諸位!諸法本不可說,法性本空,空裏麵沒有一、異、不一、不異的東西,這些語言,一講總是失真;這些語言,對究竟真理來講,都是安插不上。用人類拙劣的語言,實在沒有辦法去形容圓滿的清淨自性,沒辦法。

  [因此,性與相之爭,在此《楞伽經》是沒有的,若有者,即是愚夫妄想,自心妄現。]

  這是什麽意思?愚夫妄想,就是把絕對的真如,化作一種觀念來執著,硬說自己是對的,別人是不對,這就落入能所的妄想,或者落入一,或者落入異,或者落入不一,或者落入不異。這個都是把絕對的真如,把證量的境界,用妄想來執著。

  自心妄現,什麽叫做自心妄現?而這妄想來自於你內在裏麵那一顆妄現的心,沒有,不從外來。六祖講:諍與道相違。是什麽意思?就是你內心裏麵有妄現,愚夫就會有種種妄想,有種種妄想,他就會有語言的爭論。哪裏說,開悟悟道的人,見到真如的人,會有東西可以爭論呢?諸法本來就空。所以,如果你開悟了,你記得,一定要絕對的包容,原諒那一些、寬恕那一些要跟你爭論的無知的眾生,因為他心中有妄想、有妄現,有種種語言執著的角度,而你沒有。所以,在座諸位!凡夫要跟聖人、大悟見性的人吵架,是吵不起來的,他(聖人)不會跟你吵架的,他看你有沒有這個根器,能不能接受教化,要接受教化,他就用一點時間來教化你;看這個人的根器實在是不行,那麽,合掌令歡喜,改天看看有沒有這個因緣再度度你。諸位!大修行人心中沒有恨的,隻有因緣,他不會去恨眾生的,我跟這個眾生有緣還是沒有緣,他不會去恨眾生的無知。恨眾生的無知,自己也變成無知,是不是?所以,在聖人的心中,是不會跟任何一個妄想心重的凡夫,一直爭論有沒有、好不好,沒有意義的。要去爭論那麽沒有意義的話題,不如叫幾盤披薩來吃,真的!我們101就常常叫披薩來吃的。(師笑)吃了以後,就不會爭吵,因為嘴邊在動。

  [又,關於上表中的第三項「性=相」,有人可能會套個口頭禪說是「性相圓融」,其實到此真如究竟境界第一義諦大空已無所謂圓融不圓融,而是性相一如;]

  這個「如」就是不可得,「如」就是不可思議,在《華嚴經》裏麵講:「如」不可得、不可思、不可議,無可言說。在這個無可言說講什麽圓融呢?對不對?性相一如,這是實證的。

  [以諸法本如,]

  諸位!諸法本如這個「如」字,就是諸法本來就沒有語言,本來就沒有文字,諸法本如就是入於究竟寂滅,沒有種種相對的觀念,沒有的。以諸法本如,究竟義來講,當你悟到緣起無自性,諸法趨向於緣起無自性,就是諸法本自空寂。

  [本來是一個,]

  本來一個,是什麽?就是絕對空、畢竟空、無法不空。

  [如水與波,]

  水的濕性與波的濕性是一樣的,雖然我們是凡夫,波浪一直起來,妄識一直分別,但是有一天他體悟到所有的執著都沒有意義,所有的分別也沒有意義,都沒有意義,這樣過著悲慘的生活,就是分別心、執著心、無明的心。我們現在要把生命變成一種奇跡,我們要把生命變成一種享受跟真正的奇跡,那麽就好好地來學佛,無論你是什麽行業的,都是這樣子,來好好地學佛。

  [說什麽圓不圓、融不融?又,諸法如《楞嚴經》中說的;]

  哎呀!太好了!我們剛好把《楞嚴經》講完,現在引用《楞嚴經》,看起來,耳熟能詳,太好啦!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諸位!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沒有一法不是妙真如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部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不是你要不要圓它、融它——法如是故;]

  諸位!這個「法」的後麵要加一個「爾」字,法爾,好!如果再解釋一下,法界性就是空性,它不需要造作,它本來就空,這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我們不理解法界性,它的性質,法界的本性這性質,法法本來就空,就是佛發現到的道理。六識空、六根空,六塵還是空,一十八界,無一法不空。

  法如是,就是法爾如是,本自不可得,

  [非造作故,]

  不是我讓它空。所以,有的人修學佛法說「我要觀空」,在座諸位!這個就是造作,把心的妄想逼得讓它,逼向空處,不曉得妄想本自空寂,那麽你把那個空性的心,逼得煩惱,逼得讓它空,這個又多了一層,那個空,就變成不空,也是煩惱的一種。所以在座諸位!悟道的人不修觀,悟道的人也不修止,有觀就有能觀所觀,有止就有能止所止,聖諦亦不為,也沒有什麽佛道可修成。到這個時候,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相一如。以諸法本如,本來就是一個,一個就是絕對。接下來,第九頁,

  [B、細目——具體行法]

  [以上所談是楞伽法門的大綱,其細目則是欲使行人頓了四門、頓離四門;]

  諸位!佛為什麽要先建立四門的名相?再叫你離四門?為什麽?因為眾生無量劫來執著習慣了,你沒有一種東西給他討論,你一下子叫他什麽都放下,他不曉得從哪裏放起。

  諸位,如果我們這個大殿不設立佛像,這裏佛像統統沒有,文殊講堂剛成立的時候,來到這兒,我沒有看到一個人在這裏下跪頂禮,一個都沒看過,就隻有一片水泥牆,要拜什麽?就是一堵牆壁而已,叫我拜什麽?所以,在座諸位,所有立的法的相,你看我們的佛像,哇!無比的莊嚴,這尊佛像,從緬甸進口的,再來,這尊佛像是我每天念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你知道嗎?那個緬甸的玉佛一來到這裏的時候,我說你統統不要給我打開,那個臉先給我看看,哇!太好了!這個每天擺起來,看了就舒服,看了就舒服!所以,很多人來到我們文殊講堂,你看,哇!你們這個佛像,玉佛真的是莊嚴!是的。可是,這個是沒辦法的,我也沒有說,叫他怎麽做,我說麵相盡量莊嚴,結果雕刻得實在是滿意,哇!看,每天都好看!從設立這個佛像以來,人家看到這個就拜了,善根就種下去了。在座諸位!眾生一定要由相引入性,對不對?你沒有這個善巧方便的相,誰來拜?是不是?當然是如此。所以相跟性是不離的。

  因此,為什麽要立這個四門、最後才離開這個四門?因為眾生一定要由相來引入這個性。

  [及到如來自覺聖智,趣入第一義諦,性相一如。]

  趣就是趣入,聖就是聖智,聖人的智慧。自覺聖智又稱自覺聖趣。

  [茲分別說之如下:]

  [(A)了四門]

  [上麵所提到的四門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

  [①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眾生以見種種「相」,]

  看到一棵樹,說那是一棵樹;看到那座山,是那就是一座山;看到一隻老虎,那就是老虎;看到一隻貓,說這是小貓,對不對?所有的名相,都給他安排一個怎麽樣?因為,認以為實。

  [而依此種種相起種種「名」,]

  問題這個相執著,「名」仍然執著。在座諸位,相的執著是無以附加的,比如說你看到一個很美的珠寶,或者是一個表,唉呀!你到這個百貨公司看,唉呀!這個表真是好!這個珠寶要能戴在我身上多好!你回去以後,你做夢都會想到那個珠寶,那個相,吸引人,然後,它的名字叫做珠寶,安排這珠寶。諸位,買來了以後,如果有一天這珠寶被小偷竊走了,他的心就會快死掉一樣的。為什麽?一損失就幾百萬,這個珠寶是來自於什麽?什麽南非、什麽血鑽石,他對這個珠寶有如生命一樣的,所以,相一執著,名字就安排,那個是珠寶。

  好!有一個人,去中國大陸,買了一個古董,是泡茶的古董,而這個內行的人,是泡茶內行的人,他知道這個古董是真的,買回來以後呢,怎麽樣?泡茶,泡茶......泡了很久,幾年了,這個茶壺自然出了香味,他老婆對茶沒興趣,有一天看到這個茶壺呢,很黑,就很好心把茶壺的黑全部都洗掉,她的老公看到這一幕,差一點昏倒,要泡幾年才有這樣子的茶垢,他的老婆一個晚上全部把它洗幹淨。她老公也不曉得要講什麽,是要打死她呢?還是要放她一馬?實在氣到發抖!對不對?後來,很不幸,他的那個女兒,沒幾歲,玩一玩,玩一玩......砰,那個茶壺撞破了,小孩的爸爸叫了一聲:啊?!定在那邊,兩個眼睛搞了好大,他的生命快結束了,快要結束了,為什麽?那個茶壺是他的生命,茶壺是他的生命。

  台灣也有人搜集那個石頭,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我告訴你,這個不稀奇,美國有人去搜集什麽?搜集那個搓地板、洗地板的一種機器。還有,美國有一個像發神經一樣,電視報導出來,去搜集那種啤酒瓶,全世界的啤酒瓶,就是鋁箔裝的啤酒瓶,一瓶、一瓶擺著,哇!到他家去,包括客廳、臥室、廚房......好像發瘋一樣的,他就是喜歡全世界的啤酒瓶。包括人家去南非,不是南非,南極,去探險,南極探險,那個探險家喝了以後,啤酒瓶丟在地上,全世界隻有四罐,然後,他也撿回來,當作是寶。世間對這個相上的執著是無以附加的,你沒辦法想像的,台灣有人搜集石頭,所以這個就變成他的生命,要是沒有佛法,就會依靠那種會生滅、會敗壞的東西來過日子。起種種的名,

  [然後更依此種種假名,作種種的「妄想」;]

  諸位!這個妄想就是加上執著,有執著才產生妄想,不執著產生什麽妄想呢?是不是?就是加上一種......這個妄想包括兩種力道:一個是執著,一個是分別。然後呢,進入一種強大的習氣。從小到大包括我們所有的教育,你跟他講:這是茶杯,這是桌子。從小教小朋友,小朋友一定講:這是茶杯。你跟小朋友講:這是桌子。他說:爸爸,你錯了!這不是桌子,是杯子!他馬上就講你錯了。你跟他講:杯子空無自性,桌子空無自性。杯子是人定的,桌子也是人定的。那麽就會產生種種的名相的妄想。在座諸位!名相不能產生妄想,而是那份強大的認同度,堅固的執著才產生妄想。所以不是相的問題,是內在沒辦法透視那個相的不實在性、空無自性,他不能體會,所以死執的那個相誤認為真的。

  所以,在座諸位!那麽這樣你就知道啦,我們就是......「這輩子嫁給你,我很幸運!我的下輩子還要再嫁給你。」你看,那個妄想還延續到下輩子呢!是不是?所以,在座諸位!我們今天夫妻來結合在一起,有建立這個家庭,你如果妄想說有永遠的這個幸福家庭,這個是不可能的,有一天不是老公先死,就是老婆先死。所以,學佛就是你要先有心理準備,死的時候、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會那麽痛,你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學佛就叫你心理有準備!你一定要先接受,事先接受那種無常、變故、刹那之間,否則你會哭得很慘。每天聽到佛的開示: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生滅變異,對不對?生生滅滅,那麽妄想就慢慢......的減少,慢慢的減少,我們的正智就會浮現出來。

  [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虛偽無實在的,]

  就是六祖講的: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為什麽?萬法的相、名、妄想都是虛偽無實的,無實就是空無自性。

  [如翳眼所見空中華,]

  翳眼比喻心中的無明。這個心中的無明沒開智慧的時候,在座諸位,你去台北市、高雄市,所有的橋下那邊指一指:那個是什麽?他一定跟你講:那個是路燈。你再走過去後問:那是什麽?那是陸橋。打死不會改變這種觀念,因為那就是事實,一個人走過那個陸橋這是事實。他哪裏知道你的心是隨著行人而妄動,認為那個人有來有去,(其實)那個人是空無自性的。

  在座諸位!《六祖壇經》有沒有看過?有兩個人在爭論:是風動,還是幡動?對不對?另外一個法師說:唉呀!是風動,風沒動,幡怎麽動呢?那另外一個說:風無形相的,你哪裏看到風?是幡在動。然後六祖就出現了,就像如電影般的出現,六祖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就是你動的時候,你就曉得你有主客二觀。當風在動,風空無自性;幡在動,幡也空無自性,因緣和合,你認為動的東西,其實不在外境,是仁者心在動,因為你妄執所以有動。簡單講你有主觀的意識,你承認客觀環境的存在性,如果沒有主觀的意識、意識心,客觀環境的存在沒有任何的意義。是不是?你認為對象很迷人嗎?不是對象很迷人,是因為你看不透她,虛妄的執著,所以你非她不行,還是你內在裏麵的妄執。你承認她是極品,對不對?可是別人看是垃圾。因此,這個世間每一個人的角度、看法都不一樣,虛偽無實;無實就是空無自性。

  如翳眼所見的空中華,空中本來沒有華,眼睛有毛病叫空中有華。在座諸位!眾相本來就空,山河大地、我相、人相、眾生相、昆蟲鳥語,眾相本來就空。如果你透過無明,你就會認同客觀環境的存在,就以為那是事實的,所以你每天過的就是上下起伏,得失、善惡的心,你從來沒有斷絕,妄想一直起來,一直起來。就不是六祖講的: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你過的日子不是這樣,你前念妄想生,中間這妄想還是生,後念妄想還是生;過去心有所得、現在心有所得、未來心還是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妄執、妄分別。所以六祖講:悟無心者入佛的正見;入無心者,入於聖人的智慧;入無心者入諸佛之心。為什麽一直統統講無?因為空中本來就沒有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本來這些都是幻相、緣起的東西,你因為透過無明執著以為實,所以在座諸位,唯佛一個人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麽叫正等正覺?因為他的悟道是究竟平等,諸法本空。

  [即入「正智」;]

  「正智」就是佛的正確的智慧。所以佛的正確智慧看這個世間是很理性的、是很客觀的,也很科學的。

  [複唯心直進,以此正智返熏七識,]

  把識轉變成性,識就是煩惱,轉煩惱成菩提,轉執著變成無所住,轉分別變成平等心,轉無明變成大圓鏡智。所以佛,佛經一智,修學佛道隻有一個重要的:就是能夠轉動它,就是不要跟著妄念走。你發現現在執著愈來愈深,轉一下,那個執著本身並不可得。好財色名食睡,你轉動一下你的智慧,財可得嗎?不可得;色可得嗎?不可得,它是一堆骨頭做成的;名可得嗎?也不可得,自古以來,出名的唐太宗、秦始皇,現在人在哪裏呢?對不對?返熏七識,

  [返照本性,]

  注意那個「返」,返字就是不要跟著妄念跑,妄念是執著境以為實,你不要跟著妄念一直跑,冷靜一下!你那個妄念其實本不可得,執著其實不可得。放得下執著就是返照本性;放得下分別心,就是返照本性。

  [即得登於「如如」之境。]

如如就是無法不如,每一法都證到畢竟空寂的究竟寂滅,所以如如之境,如如境界當然就是佛囉,就是涅槃、就是清淨。

  [因此,相、]看到相就安排一個[名、]安排一個[妄想,]執著於相,變成一個妄想。

  [三者就是世俗諦、]世俗諦就是生滅諦,也就是染法,簡單講,你在世間的假相打轉,在世間的名相打轉,在世間的妄想裏麵打轉,你就是生死門、

  [生滅門、亦是染法;]那麽[正智、如如即是真諦、]真諦就是[涅槃、]不生不滅,[也就是清淨法。]

  所以在座諸位,萬法盡在轉念之間,「若能轉念即同如來」,看你是要被煩惱轉,還是要被智慧轉。諸位!什麽叫做轉大法輪?轉佛陀的智慧大法輪,壓扁所有的煩惱。法輪,輪子壓過去,所有的我執、煩惱,統統壓扁,那麽就看你的心中的正智功夫。所以保持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修行最快的就是萬法不著,萬法不著,萬法放得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最快速的修行法。

  但是問題來了,這種如如不動還不是用勉強的。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從來沒有過過如來的一天,從來沒有過過徹底放下的那一天,百般、萬般不計較。所以夫妻之間會過得很辛苦,是因為觀念,兩個夫妻本來都很好,隻是為了一點小事一直吵架、一直吵架,而且你吵的那個並沒有任何的意義,吵得有時候變成離婚。所以在心理學家說,很多的離婚都沒有意義,都隻是為了一件小事情而已,容納不下對方的觀念,就說「好吧,我們兩個就離婚嘛」,把離婚說得很容易,都沒有想到那三個孩子、四個孩子的心態是什麽。在座諸位,離婚,對小朋友來講,心靈都是一種傷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wangmsn 回複 悄悄話 說的很好卻與正法無關
登錄後才可評論.